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请参考!
研究性学习心得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学校本学期大力提倡的,并且在学生的学期末综合评价时占20%的比重。江主任让我准备一节研究性学习的课,以供数学教研组的同事们研究探讨。在2013年10月22日,周二第三节,我和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一起完成“聪明的测量员”一课。
刚上完课,我还挺自我满意的:学生将如何测量特殊的物体(一张纸的厚度、一颗花生的质量、一根铜丝的直径、一个网眼的面积)的方面汇报清楚,并提炼出对特别小、轻、薄的物体一般可以采用“测多算小法”,此外,我还用上月做的课题报告“用步长测量一段路有多长”引出“量小求大法”,用我每天上班的路线图引出“化曲为直法”,最后将这三种方法提升为数学思想“转化”--这个设计多么巧妙,多么有数学味儿!而且,孩子们也很遵守纪律,还带来游标卡尺、电子称等较精密的测量仪器,在班里进行演示实验,我的评价也有超常发挥,教室里一片和谐的景象。
然而,在随后和数学组的同仁们研讨交流时大家的评课却如当头一棒,将我的自鸣得意化成碎片。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的评课方式是课堂观察,即在课堂上根据自己选定的观察点在特别设计的表格中记录一些数据,评课时就以此为标准评课。()江主任观察的是“学生学习投入状态”,他评课时提到,他问几个小组,发现有近半孩子没有按要求提前做实验,仅凭这点,就可知学生学习投入状态是失败的。这点我确实是预设得不充分:我是提前一天让学生回家做实验的,但是孩子们有些认为这些实践作业不是正儿八经的作业,并不重视。
现在反思起来:扪心自问,学生的不重视根源还是教师的不重视!虽然我之前一直青睐研究性学习:如果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个答题机器,不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么这些孩子将来怎能适应时代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注重让孩子们完成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孩子们在经历亲身实践“做”数学的过程,并完成课题实验报告,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现在再来剖析我的思想:我依然是“重方法、轻实践”,而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更注重实践性。只有真正地动手实验,在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中,“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才能有机结合高度统一。
江主任总结说,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模式应该体现:提出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交流修改研究方案-分小组探究-交流汇报-完成实验报告。这样来看,这节课只是到第三个步骤“交流修改研究方案”,下面就是根据方案动手实验探究,在充分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新问题、有创新的思考,再专门找时间进行交流汇报,最终可以回顾反思整个过程,完成课题实验报告。
其他老师们的观察点有“教师顾忌学生面”、“师生互动方式”、“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提出课堂上举手的孩子不是特别多,课堂气氛沉静有余活跃不足。
我总结反思老师们的建议,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和孩子进行分享,和孩子们约定“超越自己,勇敢举手”。此外,我和孩子们探讨我国小学生和发达国家小学生的最大的差距是我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大大落后,并约定,“为中华之崛起而实验”: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聪明的测量员”,内容包括一篇数学日记(里面有对测量方法的描述,可以看作实验方案)、实验研究记录表(四个实验都要做,测量方法是量多算少法,而且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课件(每次测量都需要拍下照片,并且做成课件,在照片下注明步骤说明)、课题研究报告(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大量实验,再专门用一节课交流、提升,形成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学习品质要求更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们分批分层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现在,我给已经发给我数学日记的学生发一张实验研究记录表以及做实验的材料(一块蚊帐、一根铜丝),还请有游标卡尺、电子称的同学借出工具,以便孩子们做实验。而且,我会将他们的游戏作品陆续展示出来,给那些动手能力弱、积极性不高的孩子做借鉴。争取一月内每个人都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得到那宝贵的最终考评的20%。
这个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让孩子充分动手,为孩子们打开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窗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希望家长们大力支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