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不在高,及格就行;证不在好,本科就行。
——这是我安慰好友的一句话,觉得蛮有趣的,就记了下来。其实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如今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上个好大学,甚至不惜血本送孩子出国留学,这 确是家长的一片苦心,但有时太爱了,也会使这种爱变得盲目。我觉得,读几本在哪儿读都是读大学,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若想混四年得个毕业证,上再好的大 学也是荒废青春,糟蹋爸妈的血汗钱,若勤勤恳恳,充分利用好大学资源,上二本三本甚至专科技校也可以成为人才,环境是可以影响人,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自 己。
——特此声明,这句话丝毫没有贬低专科技校的同学的意思,望大家明鉴。
2.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给他们规划人生,帮他们铺平道路,路一铺平,孩子也就失去了摔跤的能力和抵抗力,孩子需要的是家长帮他们指路,做人生路上的向 导,让孩子少走弯路,起个宏观调控的作用。zg式jiaoyu的不足就在于,孩子不是不能做得更好,而是没得到足够多的磨炼机会。
——相比之下,我更为欣赏和崇尚西方的jiaoyu观与家庭模式,那种方式虽少了几分人情味,却多了很多理性,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与他人关系实际上是自我关系的外化,想对别人宽容些吗?那就先学会宽容自我。
——我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建议大家也偶尔翻阅一下,不用深,一些浅显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就会给予你不少的收获,相信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4.缺陷与优势只有一步之遥,你的不足背后说不定正隐藏着你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既然每个人都想完善自我,何不努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使之成为我们成功路上最重要的一块垫脚石呢?
5.人的惰性有时真是难以抗拒,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能懈怠,要与自我作斗争。
——世界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若不是巴西在开场仅十分钟那个进球的猛烈刺激,荷兰八成会继续懒散地玩弄着皮球,试想,若荷兰先进球,巴西会不会冲进八强?
——人就是这样,必须得赶着,才知道往前跑,再高的山,要是有只凶猛的老虎追你,你肯定能跑到山顶(速度得够快),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不该懈怠的时候,自己充当下那只老虎的角色呢?
——我觉得,谁若能克服自身一半儿的惰性,谁就具备了不断完善自我的毅力与能力,谁也就能够不断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
6.当你开始难以忍受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浮躁,当你开始厌倦拼命追赶浮华喧嚣与世俗化的时代潮流,你便开始在朦胧中懂得,人需要把握好外部世界与心灵空间的距离,相信,再做一番努力,你的那片心灵净土便会如世外桃源般美妙玄幻地展示在你眼前。
——电视,网络这些现代传媒工具,覆盖面极广,辐射速度惊人,影响力巨大,然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再高,也难以克服自身的局限。我的亲身感受告诉我, 它们既可以让我们暂时忘却内心的空虚,又可以加倍地增添空虚,而它们渗透给我们内心的那种空虚,使我们一离开它们就不踏实,心里生出一种恐慌,还有空落落 的失落感,于是,刚摆脱掉外部世界的喧嚣,我们又跌入虚拟世界的万丈深渊中无法自拔,心灵得不到片刻的安宁。相比之下,好书真是好东西——百益而无一害的 高级心灵营养品。
7.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一生中要做的,不只是向外拓展自我的发展空间,还有于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向内,开拓我们的精神家园,耕耘好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净土,唯有向内与向外同时扩展,我们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和更为开阔的人生维度。
8.人,平时关注些什么,决定了他视野的宽度和广度,也就决定了他的胸怀。
——我是个丹东人,家乡是座边陲小城,随着年龄的增长,做井底之蛙的那种压抑与憋屈的感觉愈发强烈,而今,通过网络,突然觉得自己的视野变得开阔了许 多,不再过分地关注人事的那些细枝末节,心里逐渐地开朗与明亮起来。(人人网的分享搞得的确不错,好东西大家分享,这种观念与风气十分健康友好,最近我也 开始喜欢看分享了,有些东西真的很有用,对学习,对人生,大有裨益)
——于是明白,网络如果运用得好,是可以增长见识,提高修养的,只不过,这个度太难把握,我有时上网,一打开网页便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
9.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夜之间成熟多少并不重要(过早或过快的成熟大多是违背成长的自然规律的,因而弊大于利),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于反思的头脑。
——时常觉得自己不像“90”后的孩子,因为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活泼不足,沉稳有余”,其实我也曾浮躁过,迷茫过,在高考后,在初上大学之时,太多变 化让人极易迷失,而我又是一个面对重大的改变适应能力不够强的孩子,于是我迷惘了,困惑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找回了自我,那个善于反 思借鉴,不断努力完善自我的我自己。
——掌握了反思这门本领,你就掌握了不断成长的诀窍。
10.人们总是只去关注外在的表象而忽略内在的实质,其实这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那物质的层层外表就如同糖果的包装纸一样,只需轻轻揭起,往垃圾桶里一丢,而抽象的精神实质才是糖纸精心包裹与呵护的糖果,它,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工资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看待一份工作,不仅仅要看它能给予我们多高的收入,还要看我们能否享受工作的这个过程,而不是仅把它当做生存的工具。(这里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上文的涵义。)
——这可能就是如今以包装为主要营业手段的各种产业飞速发展的社会内在心理基础吧。
然而,我们作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是否应该静心思考一下,这种只注重外表而不关注内在的思维模式,哪部分可以保留,哪部分需要校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