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学校管理论文大全

学校管理论文大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1 14:46:32 | 移动端:学校管理论文大全

  学校管理论文应该如何写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学校管理论文大全,仅供参考~

  学校管理论文【1】

  一、心态的管理

  人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但又想与他人有密切的联系;人总想与他人有同一性,却又不忘有自己的个性。有人幽居斗室却能心容宇宙,有人可以终其一生只为一件事放不下心,也有人可以谈天说地而心如枯井。人的心态远比所有看到听到的都要复杂,都要多变,“只要意识还有活力,自我本能就不可能真的被压抑,而可以被引导与普遍、永恒的价值目标和观念结合起来。”心态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影响着生命的质量,因此应该对影响着自身的心态进行管理。要正确应对角色的责任、发展的企望、个人的兴趣、生涯的目标、时间的压力而滋生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更好满足担当的职务和自身的发展需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克服不良心态和保持积极心态。第一,克服不良心态。社会风气、家庭因素、朋友圈子、自身经历都会影响人的心态,不良心态就是人生的沉重债务。有的教师有冷漠、自卑、斤斤计较、投机取巧的心态,有的教师还同时兼有自大与自卑或冲动与麻木等矛盾心态,学校管理者则常见有自以为是和期待过高的心态。学校管理者多数是出自于教师中的优秀人才,在教育教学、事务处置、人际交往、视野宽度和心理发展方面都有过人之处,较少出现狂躁冲动、麻木冷淡的心态,更少有散漫懈怠的打工心态;但因为处在学校的中高层位置,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头,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没心思留意别人看法正确与否。有的管理者还会觉得上级没有给足自己发展空间,委屈了自己的满腹才华。

  这些不良心态对工作成效和人际互动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古人的“慎独”就是克服不良心态的合适途径,独处时能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各种心态进行全面反省,不因没人监督而放纵自己,做到人前人后不二致。“慎”是一种良好心态,是一种自我约束,持有它更有利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做人。第二,保持积极心态。所有生物天生就会利用其他生物,甚至利用身外的一切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人有了道德观念以后,就萌生了是非善恶,所有心态的判断也应该合乎当时的道德判断。如果单从生存角度看,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值得称道的;如果单从追求生活的惬意看,“知足常乐”就是最好的心态。但学校管理者受到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等诸多约束,必须确保学校、师生和自己的运行发展要合乎规范,总体格调要积极向上,因此管理者不仅要克服不良心态,而且要保持积极心态。管理者尤其需要悦纳自己和宽容他人。悦纳自己就是认同自己立身处世的观念与行动,愿意正视自己的不足,自尊自信,脚踏实地逼近目标;宽容他人,就是不对他人的态度行为疑忌和计较,即便他人是错误是冒犯也能够泰然处之,愿意用宽阔的胸怀包容他人的过失,用极大的耐心期待和帮助他人改过。这一点在与教师相处上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展的管理

  “人既是他正在是的那种人,同时又是他向往成为的那样的人。”每个人都在实践着自己的价值观,都在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变化发展。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发展他人,还要发展自己,而且只有自己站在发展高地上,才能更有说服力地带动他人。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格外看重对发展的自我管理。人生无非两件事,就是做人和做事,但要把人做好、把事做好却是需要费心费力的。要开掘出自己的潜力成为自己向往的“人”,就需要做到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需要有圆融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高超的处事能力,而做到这些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是极具挑战的。

  学校管理者在对发展的自我管理中,应该致力于发展综合素质和提升管理水平。第一,发展综合素质。个人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个体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来说,重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的提升。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大多重视文化素质,对教育、知识、信息、经验等相关内容出奇关注,对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新兴的现代教育技术都乐意学习、研究、尝试与运用。弱项主要在心理素质层面,有的管理者对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的研究缺乏兴趣,对创造力、智慧和个性的发展心不在焉。有人偶然听见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就如获至宝,没有多问个为什么,没有关注到它与现实的严重不符,不知道越是成功的才会越追求成功,不知道失败会使绝大多数人裹足不前。管理者要面对各种类型的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要谋求学校、师生与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综合素质方面就得更加全面均衡,更加注重补救不足,特别是愿意通过点点滴滴小进步的积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二,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从来就是一门大学问,现代学校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借鉴了许多理论和经验。从泰罗以来百年的企业管理论述也极大丰富了学校管理的理论园地。关乎科学问题的很多标准解答尚且会随着时间推进而改变,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的不断变化自然是平常而又平常的。因此,教育管理者试图学一次就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

  提升管理水平,不仅需要学习,而且需要研究,更需要因地制宜地实践。作为管理者,离不开决策与执行,而提升管理水平,就是增加一个“力”字,也就是要提升决策力和执行力。在现行制度下,学校极少能够做战略决策,通常都是所谓的战术决策,也就是校内事务的具体决策。决策一经出台,管理者就是走在最前列的执行者。执行者往往需要改变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与习惯,需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管理者要在责任、实际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点,就需要用更多的心血来学习、思索和实践。

  学校管理论文【2】

  1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即管理的方式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循环方式,这就意味着管理是要贯穿一个组织的全过程。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1.1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意识学校管理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行政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如同多米诺牌的每一张,任何一个环节的坍塌都将危机全局,所以职业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1.2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念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重点问题是过程管理,包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要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对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层面的工作任务都要有规范科学的计划性,有扎实肯干的执行任务牵头人,有严谨务实的检查任务管理者,有严肃认真处理问题的执行者,才能使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有目标、有质量、能落实。同时还要认真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否则将出现各自清扫门前雪,久而久之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1.3建立全程性管理的方法对于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大都采取第三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很多学校疏忽了这一年的管理问题,使得学生既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也没有得到学校的直接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学生很容易随心所欲,使得学校教育因为这个环节的疏忽而功亏一篑。

  2将现代企业管理元素引入学校,实施企业化管理

  学校管理者要实施适度的吸收企业内有特色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同时也能够感受企业氛围,感知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

  2.1感受企业环境职业学校要从现代企业管理的源头引进企业文化,创建企业化、职场化的教学环境,把企业管理的有效元素恰当地运用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把企业的核心价值、安全生产禁令、HSE(安全、健康、环境)理念张贴在学校的各个楼道、墙壁等醒目位置,在实训室内建设技能教室,其内部设施安装以及管理,都要遵循企业的HSE理念,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课堂能体验到职场化的环境。

  2.2感知企业文化学校要构建“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种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实施“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企业与产品合一”的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知企业文化,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员工素质、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2.3感悟企业精神职业学校要按照“安全生产是天职"的企业安全管理理念打造平安校园;根据“管理出效益、从严管理出大效益、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效益”的企业精神推进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根据“为企业干,就是为自己干”、“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等员工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吃苦耐劳,追求上进的优良品格。

  学校管理论文【3】

  一、高等农林院校竞争力分析

  (一)办学资源竞争力分析

  首先,不少农林类院校存在基础薄弱、经费不足的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文革”中,农林类院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些学校甚至分散办学,几经搬迁,导致欠账太多,影响了发展。

  当前,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学费,而农林类院校学费标准普遍偏低,尤其是农学、植物保护学、动物医学等学科,学费标准往往只有4 000元/年左右。由于不少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不少农林类高校的生均经费拨款在3 000元左右,部分省份甚至更低,由此造成了农林类高校现代装备水平低,基础设施难以改善,难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逐步拉大了与其他类型高校的差距。农林类高校以农业、农村为服务对象,研究成果难以有偿转让,研究周期长,导致高校创收能力差,在科技开发、校办产业等方面的收入显著落后于其他类型的高校。

  此外,农林类院校也承担着资金上的政策性亏损。例如,在此类院校中均设有专业奖学金,而这部分款项并非政府专项拨款,而是被包含于高校教育事业费中,由此形成了占有相当比重的农林类院校政策性亏损。

  (二)高校地位竞争力分析

  由于社会对农林类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发展农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农林类院校在发展农业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农业教育缺乏相应的社会地位。其中的深层原因来自于社会传统观念,农业在我国被视为低等的行业。由于我国的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不发达,而农业科技工作要深入基层,十分辛苦,加之农业科研往往周期较长,不易出科研成果,这均导致农林类高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不少农林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存在差距。农林类高校的毕业生往往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说明农林类院校还没能很好地落实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具体专业结构的设置上,种植、养殖类专业性过强,比重过大,多年不变的传统专业也没有随着现实需求的变化而更新,导致毕业生的结构失衡。农林类专业区域性很强,只有充分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制定因地制宜的教育体系和科研方向,才能保持自身办学特色,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农业人才,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二、农林类院校发展策略

  基于前文的分析,在当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农林类院校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条件,选择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自身定位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农林类高校只有明确定位,才能在竞争中壮大自身的实力。

  我国的农业已经逐步向产业化、集团化发展推进,由此对农林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人才的质量上和层次上均有广泛的、多样性的需求[3]。农林类院校只有使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契合用人市场的现实需要,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与实力。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既需要研究型大学,也需要教学型大学。前者的优势在于理论研究,解决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理论问题,后者则应注重于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同时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由此可知,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为农林类高等院校准确定位,是克服盲目攀比、模式趋同,并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些重点农业大学,已经拥有相当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因此应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而更多的农林类院校则拥有较长办学历史和较好的办学条件,应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于“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4];还有一部分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综合实力稍弱,例如各地市的农业职技学院等,则应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于培养农林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上面。此外,应逐步构建多元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摒弃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升竞争实力。

  (二)寻求特色发展

  农林类院校应该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寻求特色,以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

  首先,农林类院校应以农为本,夯实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提高竞争实力。农林类院校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寻求和构建与农业产业的最佳结合点,致力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林类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核心所在。

  以农业为出发点来构建自身的特色和办学模式,是农林类院校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一是要确立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结合自身所处的层次和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正视自身的传统积淀和办学优势,确立独树一帜的特色办学理念;二是要构建有特色的学科与专业,摒弃贪多求全的传统发展观念,以自身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准,根据所在区域特定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因时制宜地确定主攻方向,开辟独特的发展领域,填补地方农林业发展空白,集中优势力量去发展有前途的学科和专业,着力发展农科专业的强项。三是要构建富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摒弃盲目攀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的特长,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以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四是要加快学科专业调整的步伐,增强学科设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完善学科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和更新,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其次,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农林类院校也可以向非农方向延伸,向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的方向发展,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应该将单科性封闭式的格局逐步扩展为以农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农业与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互动,拓宽专业口径,着力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逐步向环境资源科学、生命科学以及人文和信息化科学渗透,实现特色化基础上的综合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三)拓宽投资渠道

  目前,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是较难实现农林类院校快速发展的,因此应该改变单纯依靠国家办教育的理念,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打破单一的投资体制,拓宽投资渠道,增强农林类院校的发展实力。

  首先,应该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这是农林类院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是院校教学、科研的基础。充足的资金有利于农林类院校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多媒体教学环境和网络信息系统以及高水平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

  其次,应寻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和科研的途径,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这样的办学模式有利于农林类院校吸引社会资金,提升资金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利用效率。因此,农林类院校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合作投资政策,通过规范化的渠道和环节,在引进资金的基础上保证投资人的权益。具体的方法可以是教育补偿投资、股份制合作、企业捐助以及技术互换投资等。此外,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加大开放力度,实现合资合作办学。争取国外资金,也是一个不错的努力方向。

  (四)创新招生就业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林类院校应该基于自身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解决招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行动研究,但因研究设计合理,研究过程规范、谨慎、科学,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

  1.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由4个维度构成,4个维度构成4个教学模块,即职业生涯模块、创业指导模块、就业指导模块、走进职场模块。

  2.统一教学管理有利于《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模块化、少学时、多课头的授课方式有利于教师队伍快速成长。

  4.模块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需要说明的是,该项研究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师职业背景与授课效果关系、课程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微观教育效果等问题方面未进行深入研究,这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研究成果及结论可供相关高校借鉴及检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校管理论文大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048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