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1 14:57:12 | 移动端: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是我国圣贤的典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 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影响深远,本文从君子之道、孝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孝道 交友 修养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它不仅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在讲做人之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他提出要正名,恢复天下正常秩序,而正名的关键在正人,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因此《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正人”,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一 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的贤者,二是道德高尚的人。了解君子内涵,对于我们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是君子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子曰:“仁者,爱人。”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对人有爱心,能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孔子把仁爱看作君子一生的追求,君子要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为此,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不过,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博爱。

  “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所谓“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对待“利”时,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但更注重的是,在获取物质利益时,要“见利思义”,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礼”是君子衡量言行举止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君子言行举止要特别符合礼仪规范,“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为人诚恳,尊重他人,懂得谦让,这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立足社会。相反如果行为处事不遵礼制,就会带来危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那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二 孝道

  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语》一书中“孝”字出现了19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学习文化知识要从做人开始。

  孝道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此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爹娘,简单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就跟养狗养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道不仅包括对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更包括对父母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还必须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要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大意是说儿女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和颜悦色,即使自己的意见没被听从,仍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是孔子在强调子女对父母还要孝顺,顺者为孝,必要时给予父母一些生活习惯和爱好上的包容和尊重,让他们精神上能够愉悦,才是真正的尽孝。

  此外,孔子讲的孝道还表现在弘扬继承父母的遗志,祭祀时遵守严格的礼制,游必有方的牵挂等多方面。

  三 交友之道

  《论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如何交友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有对朋友的选择、对朋友的态度、与人相处等几个方面。

  人际交往中,择友至关重要,如果交友不慎,将给我们带来不利和麻烦。《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亲近益友,远离损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鼓励人们要多结交那些正直、守信用、知识广博之人,而远离那些虚伪奸诈、自私自利、阿谀奉承、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之人。

  在对友态度上,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朋友说什么就是什么,要看他是如何去做的,人有时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朋友的为人,交到可靠的朋友。当面对朋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时,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孔子认为,朋友之间要以忠诚之心引导其改正错误,但要适可而止,不作过分强求,否则可能劝导不成,反而会自取其辱,自讨没趣。这在今天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另外,朋友交往还要保持一个谦逊、恭敬的心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要多看别人优势和长处,虚心讨教,对其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与人相处,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适当距离产生美。在《论语·里仁》中,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对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反而会被疏远。朋友相处也要有一个度,适当的距离,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这也是他“中庸之道”的具体反映。有个故事“刺猬取暖”也正说明人与人相处要保持恰当距离,独立人格,才能达到距离美的效应。

  四 修养之道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出“修己以敬”的观点,主张在品行方面不断完善自己,达到做事恭敬认真谨慎,通过修炼自己,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

  加强道德修养就必须要不断地反省自我,即“自讼”,在此过程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从自身找原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还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不断内省吾身,改正过错和存在的不足,方能成就自我,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160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