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犯罪心理学主题论文

犯罪心理学主题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1 14:58:56 | 移动端:犯罪心理学主题论文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犯罪心理学主题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犯罪心理学主题论文【1】

  【摘要】: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犯罪率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要低很多,但自上世纪年代开始,犯罪率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犯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文章分析了我国犯罪现象呈现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并从家庭教育社会管理体制和立法方面提出了减少和抑制犯罪对策

  【关键词】:

  犯罪现象特征原因对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犯罪现象的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犯罪率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要低得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大力推行依法治国,制定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两部刑事法律,并不断修正完善,增强打击力度,但犯罪现象仍有增无减,这与我国进步的社会制度是相悖的,本文探究的就是这种相悖的原因与对策一我国犯罪现象呈现的特征

  一、犯罪现象所呈现的几种特点

  (一)犯罪数量呈上升态势我国犯罪数量,总的来讲,犯罪率和大案要案发生率上升较快,重大案件越来越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定时期内,犯罪现象总的趋势是犯罪率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二)犯罪主体以男性为主,女性犯罪率上升与世界众多国家一样,我国犯罪主体或者成员在性别构成上,以男性为绝对多数但有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违法犯罪的男女比例为100:1,但现在已接近10:1,女性犯罪多数集中在盗窃卖淫贩毒诈骗和因家庭婚姻问题引起的杀人案中

  (三)侵财型犯罪为多,暴力型犯罪日趋严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的过程中,个人利益得到社会和个体重视,加之贫富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物质财富给一些人带来的优越感,另一些人则形成忌妒和贪欲,为犯罪形成了内在驱动力,导致财产犯罪直线上升暴力犯罪有继续加快发展的趋势,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犯罪和因婚姻感情出轨或者家庭暴力引发的故意伤害杀人案罪中妇女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是暴力行为的受害者,暴力既使他们身心饱受痛苦,也可能使其心理扭曲,由受害者角色变成暴力犯罪的实施者

  (四)犯罪方式趋于组织化集团化智能化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中,犯罪成员往往是三五成群,出于哥们义气,相互壮胆,不计后果,盗窃抢劫寻衅滋事,形成团伙组织,共同作案在成年人犯罪中,犯罪形式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尤以集团化犯罪比较突出如制毒贩毒犯罪等蔓延,参加人数较多,形成小集团组织共同犯罪;与此同时,我国犯罪现象向高阶层以利益为纽带的小集团化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其中国家公务员的腐败问题值得特别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来,这类犯罪案件急剧上升,大案明显增多,某些官员形成小集团共同侵吞国家和人民巨额财产,危害极大,社会影响极坏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由于境外和国外有组织犯罪开始渗透到中国大陆境内,导致我国有组织化犯罪态势进一步恶化与此相应,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运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与交通工具来实施犯罪,在犯罪过程中运用事先经过周密组织策划的策略与技术手段,这给我国犯罪学的研究和对犯罪分子的打击提出了更高挑战

  二、我国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先进的社会制度里,,为什么会出现犯罪现象有增无减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基础如果家庭关系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矛盾,进而发展到违法,甚至犯罪第一,从小管制过严,时刻担心孩子学坏,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使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瞒着家长干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很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第二,从小过于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满足长大后无法独立面对社会,稍有不顺或者达不成自己的理想就自暴自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第三,单亲家庭或者部分农村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力顾及孩子的心理成长,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关心的孩子,容易滋生消极情绪进而产生犯罪心理第四,家庭暴力婚姻危机家庭暴力是女性犯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它一般伴随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当这种摧残超出了一定的承受能力时,有些人就被迫走上犯罪道路婚外情非法同居等导致婚姻危机,部分受害者性格偏激,容易形成愤怒和复仇心理,使用极端方式,从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

  (二)教育因素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而目前教育尚有欠缺第一,近年来片面强调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唯文化课考试成绩是瞻,对道德和法制教育抓得不够,造成学生不懂法不畏法的现象有的甚至直接从课堂走向牢房,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罪第二,受教育条件差,读书无用思想作怪我国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地处偏僻的农村,有的一所小学只有一个教师,有的几个村庄才有一所,学生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而部分家长还认为即使努读个大学,但没有关系也找不到工作,不如干脆辍学提前闯荡社会赚点钱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还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容易流浪社会从而染上不良习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自身因素犯罪行为发生的自身因素通常包括两类: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与个人心理变化及其结果有关的犯因性因素,主要包括一些遗传而来几乎不用学习就产生内在行为倾向的本能因素个人在适用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行为和心理反应的人格因素,还有感情智力认知精神疾病等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外表遗传等因素,它们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或者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社会因素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很多方面因素尚未固定下来,社会结构处于暂时的失衡状况,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差距有所扩大,一些人对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渴望非常强烈,容易产生刑犯罪而一些国家工作人员虽然社会地位显赫,但其经济状况与某些富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容易滋生利用地位职务资源换取金钱和财富的举动而一些承包商等虽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对其社会地位并不满意,他们容易倾向于在社会生活中推崇金钱的力量,导致钱权交易,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此外,最突出的社会因素还有:就业困难和人员流动频繁,不安定因素大;劳动收入分配不合理,差距较大,社会公平受到挑战;快节奏的生活与激烈的竞争环境,造就的紧张心理和沉重负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导致犯罪;影视网络中的各种色情画面暴力行为和污秽的语言容易让一些无所事事好逸恶劳的人效仿,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减少我国犯罪现象的对策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犯罪现象发生呢?

  (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加强和谐家庭建设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要坚持用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正确引导孩子,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培养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品德修养为孩子做出表率,创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创造和建立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以及家庭与外界关系

  (二)调整教育重心,注重素质教育开展素质教育,修正评定优秀学生标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加大基础性廉政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敢于弘扬社会正气,同一切丑恶现象作斗争

  (三)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努力促进就业,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许多犯罪现象与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相关我们要用民主和法治理念,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和完善各种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制度早在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在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指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解决中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我们要紧紧围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具体落实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要求,合理调整党政司法权力分工和责任体系,将各级各部门及其领导的责权利挂钩,建立谁主管,谁负责的综合治理责任制,建立相关奖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犯罪意义上说,失业与犯罪从来都是孪生姐妹,一个丧失工作机会及生活来源的人,犯罪很可能成为他的选项从近三年的司法统计来看,盗窃抢劫诈骗等三类财产犯罪占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近八成而这些财产犯罪又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失业缺乏有效社会保障贫困等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激励社会力量设立创业基金,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断扩大社会就业贫富差距过大也是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犯罪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及其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四)加强立法,惩治刑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打击犯罪的刑事法律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对一些发生频繁且影响极坏的犯罪开展严打活动,虽然这一主张遭到部分理论界人士的质疑,但实践却证明,严打过后的一定时期内,犯罪率明显降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所以,在特定的时间开展严打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犯罪这根弦应该长年绷紧,让犯罪分子不敢露头。

  犯罪心理学主题论文【2】

  论文摘要

  本文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三个层次逐层深入的去分析和探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实践与应用。审理案件的心理实验技术,是依据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生物电子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综合的考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实践中带来的便利以及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

  论文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犯罪综合动因论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科学性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围绕犯罪这一社会现象,通过各种学科综合运用,以达到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最终目的。它通过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研究,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

  一、犯罪心理学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行为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犯罪心理学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揭示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规律,防止最容易成为犯罪人的人演变为犯罪人,提高工作效率,把其他与犯罪有关的人的心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分为:

  (1)犯罪人,这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2)一般违法人,是指实施了违法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

  (3)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根据某个人的品性和习惯,预测其将来有触犯刑事法律之虞;

  (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5)揭露与惩治犯罪有关的人员,具体指警察和司法人员;

  (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起源、发展与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有了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记载,重视从经济角度分析犯罪心理的形成,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1)认为贫困是导致人们欲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原因。

  (2)则认为富裕是导致人们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如“性善论”、“性恶论”等理论对我国犯罪心理学思想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发展到现今社会,随着犯罪心理学从西方的传入,20世纪初研究以西方著作为主。1939年,孙雄编著的《变态行为》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非常出色的一本专著。20世纪5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台湾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犯罪心理学应运而生。1983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犯罪心理学》教材。1997年中央政法委组织中国法学会犯罪心理学者参加调研出台《犯罪心理的调查报告》。

  二、犯罪综合动因论

  犯罪综合动因论认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所构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结构。由于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个体犯罪的原因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而人犯罪不是某一单一的因素致使其犯罪,而是综合动因、主体内外动因等多种因素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

  (一)主体因素

  (1)不良的心理因素。体现在消极错误的认识和低下的认识能力,道德、法治观念淡薄或错误,不良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动机,消极情绪和低级情感,问题人格和危险心结以及变态心理等。(2)异常的生理因素。包括脑机能障碍,内分泌异常,物质代谢异常,染色体异常以及麻醉品中毒等。异常的生物学因素易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偏离正常轨道,容易造成心理变态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3)年龄因素。年龄决定着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化水平,决定着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化问题及其行为。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影响和影射着犯罪人产生何种犯罪心理,哪种环境背景下的犯罪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和具备哪些类型,掌握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人的影响以后,便于做好社会维稳工作和犯罪率的掌握、调控。(2)自然环境。自然因素总是和社会因素相结合对犯罪心理产生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发生时多抢、盗的发生。冬季盗窃多发,夏季性犯罪多发。时间因素的影响使黑夜的犯罪率高于白天。由于地域条件的便利边境和沿海地区多发案件,偏僻地区多发抢劫案件等。(3)情境因素。指的是直接影响犯罪人形成某种犯罪行为动机的周围环境,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和气氛,现场其他人因素,各种挫折情境以及机遇等,对犯罪动机起着诱发和强化的作用。

  三、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人们俗称的测谎技术。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技术成果以及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等研究成果,通过国产PG-I、A型心理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理反应指标,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这项实验心理技术是指包括经公安部审定监制的PG-I、A型心理测试仪硬件和专用软件包在内的六大阶段技术的总称。分别是: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技术;综合法心测编题技术;心理测试前访谈技术;心测仪与计算机实测操作技术;同步声像图谱综合评判技术;测后心理讯问技术。

  (二)具体分析心理测试技术

  具体案例分析六大阶段:某日,陕西省某县邮政局金库内发现丢失5万元现金。被盗的前一天,该县A所邮政局职工周、何甲两人携带25万元来金库交款,会计吴和出纳何乙点收后,何乙又从金库保险柜中提款15万元交A所(因为A所次日要提款40万元),由周点清后放入A所在金库的保险柜里。钥匙由A所所长龚保管。第二天龚、何甲、周三人来提款时即发现现金被盗。

  1.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技术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空间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本案第一阶段:从作案动机上分析,作案人为什么只拿走5万元?由此是不是可以排除外来人员作案的可能性,作案人可能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亏空,或者嫁祸给A所。从现场勘查发现金库及保险柜门、锁完好,无明显撬压痕迹来看此案不具备临时起意的特征。

  犯罪心理动态分析要掌握几个原则:(1)对事不对人,针对案件所有人只能用一套题进行测试。(2)顺时针的原则,要从动机的产生、作案时的时间知觉、方位知觉、作案后的行为进行分析。(3)要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不能相信原有的东西,尤其是口供。(4)重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不要用聚合思维。经过分析,确定了六名嫌疑人:A所所长龚某、何甲,局出纳何乙、金库守卫李某、局会计吴某、金库守卫陆某。

  2.综合法编题技术

  目前我们常用的编题方法有自我认知法、现时心态法、违法过程法、相关于不相关法、紧张峰测试法、准绳问题测试法、犯罪情节测试法、犯罪情节测试法、怀疑-知情-参与测试法,本案中由于几个嫌疑人对现场都十分了解,应该使用现时心态法、自我认知法和犯罪过程法,根据作案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这样的顺序编制题目。分别进行测试。

  3.测前心理访谈技术

  测前访谈,可以在短时间内拉近主试与被试的心理距离,取得被试的信赖;并且唤起被测人对事件的认知。结合本案,应分别对六名嫌疑人进行测前谈话,以了解不同嫌疑人在接受测试前的心理状态及是否紧张等。

  4.实测操作与同步评图技术

  首先,应该做好仪器的调试准备。检查电脑系统、传感器功能。其次,应该检查被测人生理因素,被测人手上是否有汗,是否有老茧等。最后,应该检查测试仪的可调控水平。变态人格的人、情绪过于激动和正在经历某种应激事件的人慎做心理测试。被测年龄应该在14-75岁范围。本案六名嫌疑人年龄均在25-55之间,符合被测年龄要求。

  5.测后图谱分析评判技术

  国际上通用的三个评判指标为皮电、呼吸和血压,采用的是自动记图加人工评判。皮电,呼吸和对人的观察是评判时的主要依据,血压在评价中的权重比较低。

  6.测后谈话及讯问技术

  通过谈话对被测人进行心理诱导,防止被测人过激的行为(如伤害、自杀)。分为三类:

  (1)对被测人经鉴定为无辜者的谈话。

  (2)对被测人经鉴定为违法犯罪者的谈话。

  (3)测后谈话具有不同于审讯的特点。本案,应该对六名嫌疑人分别进行谈话讯问。

  四、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分析

  (一)以心理学相关科学知识作为依据的科学性

  首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依靠心理学的基础,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根据认知心理学,经历性记忆是至关重要的,个体将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事、时、地、人结合起来,编码记录永久的贮存在长期记忆里。由于作案经历是特殊经历,对作案人的刺激最为强烈。所以根据犯罪对其内心产生的心理痕迹来对犯罪人进行测试是非常科学的。

  (二)编题方法具有科学性

  编题它是在全面分析案情、掌握案件情况和了解侦查机关获得的证据等各个方面,在对案件作出正确分析的基础上编纂测试题目,它的关键在于它是对案件作案人行为和心里活动的重现。

  (二)在侦查活动运用中的科学性

  虽然心理测试技术还没有正式被列为具体的侦查手段,它只是以辅助手段的角色协助侦查活动的进行。但如果能准确、恰当的运用这项技术这,对侦查活动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首先,它有助于排除无辜。在保障人权的现今社会,使无罪的人免受刑事处罚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有助于发现和了解余罪、得到新的线索。最后,了解犯罪动机、心理指向、犯罪前后心理事实的真相。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具体运用到实案时,应该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将案件已知的所有线索、情报、物证结合起来,穿插到对案件的编题中。依据实际案情,来安排测试地点、设计测试过程等。要灵活应用,掌握它的实践性的具体含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犯罪心理学主题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177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