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产生风险的情况较多,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不断恶化。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审计风险防范论文,欢迎查看。
篇一: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事实证明,审计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控制。会计公司发展需要依靠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实现。其实,在审计开展时,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导致风险难以避免。针对这种情况展开研究,对审计工作起到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当前审计风险防范的现状
所谓的审计风险,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指:审计人员发现了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漏报,但是审计人员审计后却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降至为零,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审计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可持续性运行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内部控制失灵,其正常作用便难以发挥,导致经济活动中容易出现各种难以避免的偏差。有些企业人员会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作弊,导致风险随之产生。因此,一套较为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企业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具备科学严谨的特点,否则就会在其对工作发生作用时出现较为严重的差错。这种情况出现时,审计人员展开审计工作,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参照的过程中难以发现问题所在,使得作弊行为难以得到揭露。
2.审计人员与客户沟通不足。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应该和委托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审计工作的内容交换意见,了解委托单位的财务信息。还可以对单位内部人员展开调查,了解具体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如此方式可以达到从整体上掌握单位信息的目的,为审计工作展开作好铺垫。针对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要及时告知客户,使客户能够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从现实角度讲,审计人员受到人身伤害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为了杜绝这种问题,审计人员应该事先与客户签订委托协议,就审计内容进行沟通,就各个环节事先作好交涉,避免在审计工作中由于某些环节而发生冲突,以此作为法律依据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3.审计方式不能适应要求。审计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由于我国针对审计工作进行研究以及开展的时间较短,各个方面的审计内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前,审计方式一直无法得到应有的改变,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审计。当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也随之出现了较为蓬勃的发展局面,各种财务的新问题以及新情况不断出现,使得审计的难度加大,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审计现实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审计单位必须对其进行重视,认真搜集当前审计形势的信息,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确保这种状况能够得到较为良好的改善,为我国的审计事业作出贡献。因此,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执行能力,认真负责的对待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问题。
二、我国当前审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审计知识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审计理论素养,主要包括会计、审计、税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能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能够在处理业务时,对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信息都能清晰地掌握,然后将信息进行整合,展开整体性分析。不仅如此,审计人员要可以对审计信息的性质进行判断,确保问题能够被准确发现。在具备个人修养的同时,还要能够对宏观政策进行清晰的把握。通过对以上要素进行分析,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在其查阅会计资料的过程中,就会难以避免地出现各种情况,对会计信息作出错误判断。
2.审计违法处罚规定缺失。在审计方面舞弊的现象较为常见,但是却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分析其根本原因,便是因为其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缺失的情况,没有针对审计违法进行处罚的具体措施,致使违法人员的违法成本较小,增加了处罚难度。在如此情况下,针对审计问题进行作弊或者审计人员配合客户作出虚假报告等情况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大。一旦作弊状况被发现,仅能够按照机构的规章制度予以相应的处罚,刑法等法律性文件对其违法行为处罚较轻,不能够对违法犯罪人员行为进行良好的限制,无法发挥出法律的权威性和震慑作用。
3.审计方法不够科学。审计方法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其存在的缺陷导致一些风险难以避免。其实,审计步骤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让风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其主要的方法是抽样,决定了审查的误差必然存在。抽样方式本身规定必须将成本和效益进行结合。这种情况决定了审计工作风险不能完全消除,否则就会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当前,审计焦点主要集中在账项和制度之上,没有进行深度审计;在选择统计或者估测方式进行抽样方面,都是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工作,导致审计中的一些问题无法避免;审计过程缺乏严格标准限制,为了将成本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而对材料进行筛选,依靠自身的判断将一些文件舍弃。同时,审计方法的选用没有坚持合理性思想,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也没有按照标准进行记录。
事实证明,当前的审计方法仍然不完善,仍然将重点放在会计资料之上,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较为有限。因为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其中并没有关于作弊行为的记录。有关部门能够开一些座谈会,针对各方面的信息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这些信息却不能够得到印证,展开活动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一些舞弊行为也无法通过审计工作查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线索,才能够在法律部门的干预下,利用一些特殊的审计方式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4.审计对象不规范。目前,审计工作的处理对象繁多,加之企业不断发展,一些金融工具出现在企业的经营范围之内,使得审计对象的繁复程度进一步增强。这种情况不但增大了审计的难度,也使得产生的会计信息随之增多。面对这种情况,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记录的时候,需要处理各种类型的会计事务,在信息如此复杂的情况下,难免在记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但是,这些差错被过于繁杂的信息掩盖,审计人员在进行审查的过程中难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1.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应该针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养,让其学习与审计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经济理论是审计人员的必修课程,必须对其内容进行良好掌握。在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组织审计模拟实践活动,让审计人员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积累审计经验。还要组织审计人员心得交流活动,针对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换彼此看法。通过如此形式,可以使得每个审计人员能够对自身的审计水平进行重新定位,发现别人长处,针对自身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如此便可实现自身水准的不断提升。
2.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事实证明,法律法规内容的缺失使得审计工作无法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出现的风险难以规避。我国针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会计、税收等方面的规定出现较大变动,使得资产等内容的统计与之前情况出现变动,各种风险随之而来。刑法等内容是对违法犯罪活动进行震慑的有利武器,但是其对审计违法的规定存在明显的缺失现象,仅存的规定也处罚较轻,使得违法成本较小,难以发挥出现实作用。可以针对此部分缺失内容进行弥补,将各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3.使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当前使用的主要审计方法便是抽样,因而在选取样本时,必须坚持科学的理念应该对资产负债表中的事项变动进行明确的确认,方便人们查阅。审计人员应该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使审计程序能够符合审计的现实要求。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针对审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审计的现实情况改变审计方案。目前,国际上较为盛行的风险基础审计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国内审计领域应该考虑对其进行引进,针对风险的信息进行搜集,将各种方法运用在审计之中,为审计风险的防范提高必要的依据。
4.严格挑选审计客户。在进行客户选择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品行端正的委托单位。如此的客户存在作弊的几率相对较小,审计需要面对的风险较少。如果选择信誉不好的单位,那么就会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出现较多问题,使得审计风险失控,难以进行处理。同时,还确保客户能够对其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详尽说明。注册会计师需要面对的行业较多,各种差异性使得其需要进行的审计业务也较为复杂,需要承受的风险压力较大。一旦委托单位的财务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便会面临破产危机,企业股东会运用各种手段将企业财务压力进行转移,审计单位因此常常面临此类企业的诉讼。
四、结束语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难以避免,对审计事业本身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处理引起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致使审计工作缺乏合理性,审计方面的法律也出现缺失的状况,难以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舞弊行为进行良好限制。审计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缺陷,阻碍了审计事业向前迈进。
篇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论述一、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跨国集团的出现都将审计推向了国际化的高度。我国的审计从最初的国家审计开始,逐步建立内审制度,如今内部审计已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也逐步凸显。国外在审计风险方面拥有比我们更多、更丰富的经验,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研究至今也不过二十几年较好的发展,内部风险研究在大多企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对比起拥有健全法律和控制体系的国外来说,仍然有很大部分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缺乏对内部审计的深刻认识。特别是传统观念上企业总是将经营管理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认为审计是对经营的阻碍,企业内部审计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地步。然而,近些年,不断出现的“ST郯百文”、“银广夏”等事件,却为企业敲响了警钟,暴露出的审计缺陷和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审计的风险也大大的增加。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法律环境尚不成熟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企业向着多元化发展,经营管理涉及的项目越来越多,过程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企业的内部审计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审计,而是作为一种经济职能开始向企业管理延伸,只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都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这不仅要求企业审计人员对现有运行状况进行评定,还需要依据其审计结果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评估,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审计难度也随之增加,审计风险也变得很高。法律环境不成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客观的原因。法律在经济社会中,既为企业的审计提供强制保障,同时也对其进行约束。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至今依然不够成熟,和国外成熟的审计法律体系相比,专门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成熟,缺乏一套完善、具体的法律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难以用标准统一的法律来进行约束,审计的风险大大增加。由于审计法律的不成熟,缺少法律的约束和监管,审计难以保持其职业的独立性,才会爆发出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事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审计风险的巨大危害性。
(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完善
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运行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指导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也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相反,没有制度的保障,难以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审计人员也难以用统一的规范去进行审计活动而增加审计风险形成的可能性。目前大部分企业依然缺乏完善、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大,审计人员多以单纯的记录为主,很少去记录有效的审计事项,审计结果和审计质量无法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审计的目的性不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深入挖掘,停留表面。总之,没有制度的约束,审计工作难以发挥作用,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审计人员职业化程度不够高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与审计风险息息相关。审计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丰富程度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的内审人员大多都是专业的财务从业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但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却无法做到全面的掌握,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审计经验。并且,加上企业内审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对审计工作的责任心。总之,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应对企业越加复杂的经济状况,这无疑为企业的审计又增加多一分危机。
三、防范和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
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企业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环境保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特别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宣传,让社会对审计都有一个普遍的认识,特别让企业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切实执行,国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脚步,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统一标准的法律解释,并且依据现实情况和借鉴相关先进国家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修正我国的审计制度。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进程,同时也能保证审计发挥评估、监督的作用,大大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落实企业内审工作,减少企业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企业应该重视内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参考内审法律法规,借鉴成功企业的内审经验,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并严格执行。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减少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误差,提高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降低审计误差带来的审计风险。同时,为保证审计制度的切实执行,需要坚持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评价的原则,企业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内审法律法规,不因私利,做出违背法律的判断。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内审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的工作操作,其次,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不弄虚作假,保持高度的警惕,避免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审计人员是整个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多学习审计、会计包括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审计相关法律的学习,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对审计人员培训的投入,使审计人员能够不断地接收和掌握新的审计知识,不断应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踏实地对待审计工作,富有责任心,客观公正的处理审计工作遇到的一切情况,如实反映审计结果。其次,要具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存在风险要多思考,不可盲目草率的下结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四、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变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只有深刻认识审计风险在审计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正确看待审计风险、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