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大学生就业的感想论文

大学生就业的感想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1 15:03:45 | 移动端:大学生就业的感想论文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势。下面为大家分心了大学生就业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似乎日益凸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到底是那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此应有理性分析.更多大学生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大学生论文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差异化明显,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省(市、区)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少也不均衡。事实上,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态势接近顶峰,中西部已迎来自身发展的良好时期,对人才的合理化供需也提出了挑战,所以,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是促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流向基本状况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起步较早,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0多年间里建立了较为齐备的相关行业,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加上又有较多有吸引力的中小企业,因而东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但与此同时负面影响也日见显现。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只占国土面积的14.2%,却有聚集着全国城镇人口一半以上,西部地区虽然拥有着我国56.5%的土地面积,人口与城市数量却均仅占全国的1/6左右,地少人多,导致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据统计,2010届中西部地区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有35.3%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9.8%,高职高专为30.7%。虽然比2009届(32.2%)上升了3.1个百分点,但是仍低于2008届水平(38.5%)。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仅有2.5%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大大低于中西部生源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比例(35.3%)。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3.3%,高职高专为1.7%。

  综合来看,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本科、高职高专均为32.3%)。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东部大城市“人满为患”,西部地区和基层却门庭冷落,造成冷热不均的不正常现象。

  这种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使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结合实际分析大学生就业流向,探讨如何使高等教育资源合理活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流向的ERG分析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低层的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生理满足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需要。中间层的关系的需要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高层的成长发展的需要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强调: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1.大学生就业流向的生存需要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直接的生活压力,所以,如何获得理想的物质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相对于西部地区的后发而言,东部地区尤其是大城市更能给他们提供不错的收入。

  图1中可看到,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6 058元,三年内涨幅最大,达到3 203元,涨幅比例为112%。

  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就业(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4 102元,涨幅为1 933元,涨幅比例为89%。

  在中原区域经济体(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 119元,涨幅仅为1 469元,涨幅比例为89%。

  所以,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西部区域在物质保障方面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2.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关系需要分析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相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东部发达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非常吸引大学生。所以东部的毕业生源不愿意离开故土,西部生源渴望奔向梦想的生活。如果到那些西部地区生活,他们认为极难适应。尽管在大城市里的生活压力很大,他们更愿意融入文化厚、现代感强的群体,生活的便利也是城市带来的诸多好处之一。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带来了以前难以想象的便利生活,个人待遇和多样的休闲方式都被认为是城市生活的有利因素。

  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但并不在本区域就学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有83.8%回到了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83.6%),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学的本科毕业生(包括本区域生源和非本区域生源)有92.2%毕业后留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更高,为96.2%),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6.0%既不是本区域生源也不是本区域学源(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21.5%)。

  中西部生源但并不在中西部地区就学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只有33.9%回到了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31.3%),在中西部就学的本科毕业生(包括本区域生源和非本区域生源)有55.8%毕业后留在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62.0%),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仅有7.3%既不是中西部生源也没有在中西部地区就学过(高职高专为3.7%)。

  可以看出,相比较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3.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成长需要分析

  城市空间城长快,由此带来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东部的发展在全国遥遥领先,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而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可能会更多考虑职业发展前景、文化环境,大城市在文化氛围、职业发展机会和信息资讯上具有显著优势,这使毕业生们看到了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城市提供的一系列便利中,人们将发展机会看得很重。许多外来的城市漂族坦言,个人发展机会是他们选择离开家乡的真正理由。大城市的生存压力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大城市一般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他们可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更容易获得晋升和提拔,找到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

  由于东部和西部的产业发展政策不同,东部和沿海生源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西部生源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行业主要是电子电气和通信相关行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中西部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的因素之一。

  4.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气馁性回归——逃离北上广

  近年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大学生从开始的誓不离开变成倦鸟思归,逾两成毕业时留守“北上广”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离开“北上广”,回到远离最初梦想的地方。

  逃离繁华城市,回到宁静小镇的原因是大学生流动的新现象。对于非本地生涯的大学生来说,在异地就业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如生存需要的不足,关系维护的匮乏,成长空间的限制,让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感到现实中有激情更有无奈,相对于家乡的平静安逸,他们对于当初的选择感到迷茫、现实的冲撞感到困惑,于是,在家乡有号召力的吸引下,他们重新回到相对偏小的地方,这就是ERG理论中的回归现象。

  2011年就业统计发现,2007届毕业时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有22.2%的人离开了“北上广”,转往其他地区就业。本科毕业生的这一比例为17.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27.3%。

  其中,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高,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低。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最高,有22.0%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但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9 000元以上的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也较高(20.9%)。

  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低,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高,有29.8%的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

  经济压力造成的生存需要不满足迫使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最高收入阶层的本科毕业生又因其能力强,选择空间更广,从而可能为更好的职业追求而离开“北上广”。所以,同一时间的关键需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三、关于未来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几点思考

  1.政府的西部发展政策要促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价值

  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支持政策。但还需要国家的西部发展政策真正落实下去,只有加快西部建设步伐,才能让大学毕业生看到西部发展的潜力。在用人制度上,国家应有新的支持力度,提供大学毕业生在西部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打破旧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大胆起用新人,让大学毕(下转197页)(上125接页)业生在广阔领域有更快的发展机会。

  2.当地政府积极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设积极向上的就业环境

  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社会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在通过东部率先发展带动并促进中西部良性发展的同时,中西部要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形成相关产业链,充分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下大力度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为高校毕业生落户提供便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毕业生安心工作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完善用工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用工制度,在法律上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切实利益。对于就业回流的大学生,当地政府要积极鼓励,支持其回家工作。

  要想使毕业生在我国的中西部长期扎根,必须提供能与我国东部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建立使当地基层、毕业生双方都较为满意的用工制度,提高毕业生工资待遇,让毕业生安心工作。此外,用人单位要降低“门槛”,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做一些岗位,提供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的机会,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工作。

  3.加强学校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是输出高校学生的主体,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应用型人才建设、通过共建实习基地等形式做好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学校的知识教育与就业教育没有做好衔接,造成就学与就业分离的现象。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教育则显得尤为必要。学校要督促大学生加快转变思想,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克服不愿去基层、去中西部的心理,转变就业观念,放远目光,不要局限于眼前的短浅视角,要勇于到更具挑战的地方争取自身价值的实现。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具体的事例感染毕业生,在校园中营造“就业”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就业市场也要向西部转移,积极了解中西部人才引进政策,广泛搜集招聘信息,积极邀请其走进校园直接与毕业生面对面,充分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准备工作。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流向影响教育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东部发展已较成熟,在政策推动西部发展的同时,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支持西部建设。这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配合,东部做好向中西部的经济转向,中西部和东部遥相呼应,带动国家整体发展。西部要加快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努力提高当地生活水平,让大学生在西部得到锻炼和成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生就业的感想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228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