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课程设置情况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分为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两大部分。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通常包括力学、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人机工程学等课程;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一般包括设计概论、三大构成、素描、色彩、基础图案等课程。工业设计既不是纯工程设计,也不是纯美工设计,它是一种融科学的理智与艺术的情感、技术美与艺术美为一体的创造性的设计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设计观和方法论而兴起的工业设计,不仅要求产品的设计者充分了解科技、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还必须具备现代设计思想和超前的设计意识,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才能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在形态上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体现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审美观的有机结合。所以说,基础类课程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相当重要的,不论是在学校时期的概念设计或者以后在公司工作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二、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在课程教学时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课后知识性问答作业+课终闭卷考试”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基础课程内容比较偏重于理论性,具有大量的原理、数据以及公式,比较枯燥,理工科学生对工程技术类课程较容易掌握,而对艺术设计类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艺术类学生刚好相反,对绘画类课程感兴趣而对工程技术类课程比较排斥。如果按照统一的课程体系培养,虽然学生能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基本过关,但往往存在无法真正在后续的各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具体应用,课程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
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基础训练要真正成为专业课的基础,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坚强基石,基础课的教学就要有针对性,不能以培养纯艺术的眼光来面对设计教学,当前我国的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万金油式的基础教育,未能突破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设计基础课的教学,如果只谈意识,打破框框,大胆想象,而无视生活、社会限定的话,是行不通的。同时,基础教学未能研究什么是各专业的基础,使其陷于技法训练或者漫无目的的创作,导致授课方式和内容无法改变课程和教学体系分裂的局面。
(二)基础课训练脱离创造性思维
工业设计的基础课程在于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解决造型观念问题,树立正确的形态创造观,必须摒弃程式化、刻板化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造非自然、非写实的视觉形态训练。基础课程不是简单赋予传统的造型训练方法,是要培养整体的观察方法,摒弃长时间对表面光影的描摹和直接叙述,有意识加强学生用线造型的能力。在基础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写实能力,过于照葫芦画瓢从而失去对物体本质的感受、对生活本质的体验,导致学生进入专业设计课程时常常因为离开具体形象而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只会呆板的再现物体,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它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
(一)创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也决定了教学能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只有立足于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在专业基础教学中才能把
握好灌输与引导、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二)创造性思维教学
创造性思维特征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非常重视创新意识的灌输和引导。例如,学习立体构成课程时,有时采用逆序的方法,先给出一个形体,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种形态造型可用于哪些产品形态,学生积极性很高,极大的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体验着创新带来的快感,也认识到创新不是想象的那么难。
(三)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综合采取直观易懂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头脑风暴式的课堂讨论,反客为主的主题报告会(课程大作业)等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是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定向学习,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思。研究性的学习课程,能提高学生体验创新快乐的兴趣。
(四)强化基础课为设计课服务意识
“创新”不应是阶段性的,设计的创新尤其应呈现为整个过程的“持续创新”和“不间断创新”。那么基础课的宗旨,就是要打好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建立互动式基础教学体系打破专业界限,将单一的单元制授课方式调整为根据课程特点的循环制、交叉制和多元制的综合授课方式,使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更加系统性、综合性,满足系统性教学带来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完整的优点,又能发挥人才规格多元化的特点。提倡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横向作用,跨学科上课,走向互动式的设计教育体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