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有关地理的教学论文

有关地理的教学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1 15:06:27 | 移动端:有关地理的教学论文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要素的统称。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地理的教学论文,欢迎查看!

  【内容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共识。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增强思维活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开拓型人才。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

  全球科技、经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必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开拓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教学中创新意识建立和创新思维培养尤为重要。地理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等众多要素,综合性、实践性强,许多地理问题贴近时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质疑、探究、创造的欲望,在培养创新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职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一、激发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动力

  兴趣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因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奥秘。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浓厚兴趣。课堂教学中,内容导入是首要环节,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始,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对优化教学效果大有裨益。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形式多样,一则有趣的故事、一曲动听的音乐,一段精彩的视频、一张生动的图片、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兴趣盎然。在此情境下再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能力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宽松的教学环境。卢梭说过:“只有环境与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学中要改变师讲生听的单向传递,鼓励学生间、师生间相互讨论的多向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发展学生思维。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改变过去过分重视结果,而更多关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探索精神、投入程度以及思维的广度深度与创新性。“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三、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训练逆向思维,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流畅性的发展。例如,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还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吗?假如黄赤交角不存在,地球上还会有昼夜更替吗?热带、温带的范围会有变化吗?学生不会分析昼夜更替、温度带划分的原理,是不可能作出正确判断的。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假想性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加深对事物原理的认识,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训练发散思维、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多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思路、方法,积极开发发散性思维。例如,对于我国东北老工业区改造有什么建议?启发学生从地形、交通、资源、人口、技术、市场等方面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点燃创造的火花。“如何合理开发区域旅游资源?”、“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否适于大规模开发?”、“南水北调怎么调?”等地理问题都适于开发发散性思维,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仅停留在发散思维上是不够的,发散思维必须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因此教师还必须重视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养成科学论证、检验假说的严谨学风。

  (三)培育批判性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提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理念。”批判性思维意味着作出合理、明智的判断。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敢于对既成理论、方法作出理性分析,甚至敢于质疑“权威”,要对思维定势进行反思、剖析,培养思辨能力,避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例如,一提到“沙尘暴”,很多人都为之色变,认为它就是一种气象灾害,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上搜集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发现,黄土高原“风成说”中沙尘是重要的物质条件;沙尘暴可以抵抗全球变暖;美丽的夏威夷岛的形成离不开沙尘暴等等。同学们开放了思路,极大地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再如,河流上是否应该建设大型电站等水利工程?通过林地变成耕地能解决粮食问题等等,对这类问题的反思、探讨都是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素材。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僵化,已不适应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多端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改变观念,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述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为学生提供翔实的资料或共享资源,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由学生自己来讲述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理。

  通过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学生活动展开教学,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彼此完善,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有层次的问题线索,通过读图、设疑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不断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其进入“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地理知识作为载体,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如分析全球洋流分布规律时,先让学生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思考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洋流在不同纬度带如何分布?有什么共同之处?经过讨论学生可以自己绘制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大洋的洋流分布都在中低纬地区呈反气旋型环流,而在高纬地区则呈气旋型环流?引导学生与全球大气环流图对比,学生提出盛行风、大陆形状和地转偏向力是影响洋流分布的主要原因。有没有特例呢?

  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地理教学中具有一定深度,启发性强,又符合学生思维的课题,如“厄尔尼诺给我国气候带来哪些影响”、“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等,教师都可以问题为支撑点组织研讨,推动学生不断探究,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发展多种思维。此外,学生动手进行地理实验、地理教学具制作、课件设计;开展地理问题辩论;走出校门到天文馆、气象站、工厂、环保设施进行参观考察;就某一地理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街头排挡对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旅游活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等,都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关心社会的情怀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激发创新思维活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地理教学永恒的话题。只有更新观念,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采用合适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7

  [2]韦志榕.继承发展创新———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J].试教通讯,2004,4:4~1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有关地理的教学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257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