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语言活动中幼儿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论文

语言活动中幼儿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1 15:08:07 | 移动端:语言活动中幼儿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论文

  以往每年在幼儿面临毕业前,我园都会请来小学的教师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了一个问题:幼儿刚入小学时,在倾听习惯上存在种种缺陷,如好动、易兴奋、注意力易分散,不喜欢听他人说话,在他人说话时,喜欢插嘴等现象,不仅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而且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成员的宠爱,幼儿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关注他人;二是由于学前期幼儿的年龄特点,5~6岁幼儿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但这一时期的幼儿没有强烈的自律意识,规则对于他们来说还只是外在的被动约束;三是在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缺少倾听和注意习惯的培养,从而制约了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和听觉捕捉信息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终期目标有四方面内容,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其中,倾听排在首位。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认真倾听”这个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花时间,下功夫,采取多种手段与方法,逐步培养而成的。

  一、文学作品的渲染

  1.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调查,我们发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形象鲜明、生动有趣、语句简短的优秀作品供幼儿倾听,通过幼儿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听赏活动来培养幼儿听清和听懂的能力。如《逃家小兔》《老鼠娶新娘》《好饿的小蛇》《花婆婆》等,这些绘本故事都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师每天可用一定量的时间为幼儿讲述故事,包括在饭前、睡前或者吃点心前组织幼儿进行一些集体倾听活动,或是通过一些听觉游戏让幼儿先进入倾听的状态,等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再给他们听故事;也可以在听故事之前先给幼儿布置一些与故事内容有关的问题,促使幼儿认真地倾听故事内容来寻找答案,这也能帮助幼儿在听赏故事的过程中逐步领略故事的大意,进行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考。

  2.利用文学作品隐含的内容,巩固幼儿的倾听习惯

  有些文学作品并非直接表现作者的观点和寓意,而是需要读者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完全的分析,才能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对于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领会故事中隐含的内容,这能促使幼儿懂得倾听的重要性。

  我给幼儿讲过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女主人晚上请客吃饭,在厨师烧一条石斑鱼时,女主人叮嘱厨师烧鱼的方法和装盘时摆放的方式。女主人对厨师说:“记住,要用银盘来盛这条鱼,银盘四周要有精美的装饰,别忘了,嘴巴上含一片柠檬。” 厨师点了点头,女主人便走开了。但是,当厨师上菜时,客人们哄堂大笑,原来厨师按照女主人的要求烧了鱼,装了盘,却把一片柠檬含在了自己的嘴里。这则故事便告诉幼儿,如果不仔细倾听他人说的话,有时会闹出笑话。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内容来告诉幼儿,不听清他人说话和不听懂他人说话会出现理解上的差错,不注意倾听他人对自己说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3.复述文学作品内容,提升幼儿的倾听能力

  复述练习要求幼儿对听到的内容完全掌握,然后说出其主要的内容,这是一种提升幼儿倾听能力的有效训练方式。复述练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要求幼儿复述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经典的语句,引起幼儿倾听的注意力;第二阶段,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情节简单、篇幅不长的故事,让幼儿在听过一两遍后能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第三阶段,要求幼儿能完整地、基本正确地复述出故事内容,其他幼儿在同伴复述后,要指出幼儿的回答正确与否和不足之处。这种练习可以调动幼儿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倾听的素质,是训练幼儿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树立榜样

  幼儿善于模仿学习,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为幼儿树立榜样,促使他们模仿榜样去认真倾听,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所以,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还是幼儿提问、教师回答,每一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侧耳倾听,面带微笑,耐心地听完幼儿的话,不随便插话。教师的仔细倾听不仅是尊重幼儿的表现,更是用自己的行动在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增强倾听意识,懂得他人说话时要认真倾听,才能知道他人在说什么。

  三、开展语言活动

  语言活动的动态培养策略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施:

  1.语言接龙

  语言接龙游戏是引起幼儿注意倾听其他幼儿的讲述内容并继续讲述的一种语言游戏。幼儿天性好玩、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游戏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最乐意接受的方式是游戏,效果最好的也是游戏。教师可出示一张词语卡片,请幼儿根据词语的最后一个字进行组词,后面的幼儿根据前面幼儿所说词语的最后一个字进行组词,依次接龙且不能重复。幼儿只有认真倾听其他幼儿所说的词语,才能保证自己的回答不出错,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很好的帮助。

  2.“开火车”

  有时,教师向幼儿抛出问题,一些幼儿会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老师不会请到我回答问题的。”于是,他们开始走神,或者开始忙于做其他的事情。“开火车”游戏要求每个幼儿都要回答教师的问题,这让所有的幼儿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如在“奥运,加油!”的活动中,我将幼儿分为三列“小火车”分别回答“你最喜欢的奥运明星”“你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以及“你最喜欢的奥运小故事”,并且要求不能重复之前同伴的回答。每个幼儿都有表达表现的机会,而且不能重复,因此幼儿会注意倾听同伴的回答,从而强化了幼儿的倾听习惯。

  3.听做训练

  在语言活动中,我常常会采用一些简单而有趣的节奏游戏,如让幼儿听某一节奏,听到节奏停后,马上说出一件自己眼中正看到的东西,或者说出教师要求他们所说的话语。除此之外,还有“我说,你做动作”“听和指”等听做训练游戏,这些丰富多彩的听做训练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倾听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反应能力。

  四、进行多元评价

  1.教师语言鼓励

  教师对发言的幼儿及时作出评价以及教师的语言鼓励,同样也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重要手段。对于幼儿经过认真倾听后的回答,教师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能更乐于倾听。如“你的耳朵真灵!”“你真会听,老师谢谢你!”当幼儿倾听了同伴的发言后进行补充说明又不重复时,教师可说:“你能边听边思考,真会动脑筋!”幼儿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教师的夸奖和同伴们的肯定,便会提高自己倾听的积极性,使倾听活动得到良好的效果。

  2.幼儿间的相互评价

  除了教师的评价外,发言的幼儿也很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我经常会请听的幼儿对发言的幼儿进行评价。其实,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倾听能力并不比成人差,“我觉得他的声音很温柔、很好听。”“要是他的声音能再响亮一点那就更好了。”这些贴切而真实的评价,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倾听能力也随之提高。

  3.物质奖励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物质鼓励可能比精神鼓励更吸引他们。在我班,每月拿到五角星最多的幼儿会在月末被评为班级中的“本月小童星”,并以奖状和文具用品作为奖励,还将此幼儿树立为班级中认真倾听的榜样,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从小培养幼儿学会倾听,这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论文提要: 每个儿童都根据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和意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儿童在相应的情景和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师不再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而应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从题材的选择、过程的指导、作品的评价等全方位,以更开放、包容的心胸,更灵活的沟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大胆想象创造,使美术教学培养儿童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体现。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儿童都根据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和意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儿童在相应的情景和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师不再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而应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从题材的选择、过程的指导、作品的评价等全方位,以更开放、包容的心胸,更灵活的沟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大胆想象创造,使美术教学培养儿童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体现。

  一、创作兴趣的激发者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幼儿学习的好形式”。“直接经验所引起的兴趣是刺激学习的最好形式,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注意集中,参与主动,投入积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容易对美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表层的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波动,易转移。如何使幼儿自发的表层兴趣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转化为一种内驱动力?

  1.根据幼儿身心特点,精心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采用蜡笔水粉画、吹画、线描画、剪贴画等不同美术表现形式让幼儿欣赏并了解到:原来美术不仅可以用水彩笔来表现形象,还有那么多有趣的表现手法,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喜欢在玩中学,所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美术活动也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如画人物动态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幼儿画不好就不会感兴趣,在画人物动态之前,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幼儿玩游戏——“会动的影子”,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人的手臂和腿的动态变化,觉得非常有趣,然后再配以“活动小人”的学具,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不知不觉对画人物动态产生了兴趣。

  2.培养幼儿学习兴趣需要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全过程。幼儿美术教学开始部分可以用游戏、故事、音乐等形式导入,直接引起幼儿的兴趣。如画蝴蝶时,教师可以先讲了一个“蝴蝶谷”的故事,用形象的语言向幼儿描绘了一群美丽的蝴蝶仙子,使幼儿产生了想画的欲望。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花仙子的口吻帮助幼儿激活思路,乐意表现。最后,再用鼓励、欣赏的语言评价幼儿的作品,使幼儿获得满足,从而把兴趣延伸到对新的美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

  3.积极发挥教师对培养幼儿美术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些在美术工作者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实是环境对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孩子美术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对美术活动有兴趣和热情,这样可以创造一个容易引起幼儿兴趣、轻松和谐的美术活动的环境。其次,教师自身的绘画水平也直接影响孩子的绘画水平和兴趣。例如,在一次对家长开放半日活动中,我也画了一幅线描画,并和小朋友的作品一起展出,当孩子们看到我的作品时,都齐声地说:“哇,好漂亮!”“真好看!”从那以后,许多原来觉得线描画比较单调的幼儿都喜欢上了线描画,产生了创作兴趣。这样的效果是欣赏其它作品不一定会达到的。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二、创作题材的发掘者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却抽走了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把美术教学看成按教师的主观意愿设计、安排的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沃土,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我们教师必须做个细心的观察者和倾听者,在幼儿的生活中、学习中,关注、追寻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掘出幼儿想画、能画、能创造的生动的题材。 新《纲要》中的艺术观强调感受与创造并重,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范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的培养。

  1.多渠道,让幼儿感受美。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主张。带孩子走进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领略大自然赋予的美,接受大社会赠予的礼物,可以使幼儿在审美的体验中产生情绪上的兴奋,大自然中的声音、形态、色彩等形式的美给幼儿的眼、耳等感官以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感性趣味。

  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所谓“画内工夫画外学”,通过为幼儿提供各种形式的、有情感色彩的美术作品,如世界名画、工艺品、雕塑、建筑等实物或图片,也可以是儿童画,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完全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其中体现的生命与情感,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激起审美欣赏的兴趣。美术欣赏可以通过“诗画结合”、“音画相伴”等形式,让幼儿置身于一个美的意境中,这样既能稳定幼儿的情绪,又能陶冶幼儿的情感,可以全方位地进行审美感知教育。

  2.多引导,让幼儿发现美。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它具有非实用功利性、完整性、超越性、情感性等特点,强调的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对眼前事物几个最突出的特征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去发现、感知事物的审美特征。例如对杨柳树和宝塔松的欣赏感知,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从树冠形状的不同、树叶颜色的深浅及形状的差异进行观察、分析、在微风中感受杨柳树的柔美和宝塔松的挺拔向上等情感特征。

  在引导幼儿发现美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也很讲究,启发、引导性的语言可以开阔幼儿的思路,启迪幼儿去发现。如“你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等,尽量不要问幼儿“好不好?”“是不是”等封闭性的问题,以免造成幼儿的惰性。另外,艺术性的语言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儿的审美情感,发现事物的美。例如我们在教幼儿画鹅时经常引用的一首古诗——咏鹅,不仅生动地刻画了鹅的形象特征,而且给幼儿展示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面。

  3.多体验,让幼儿表现美。要让幼儿获得审美愉悦,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所需要并喜欢、感兴趣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是他们熟悉的。其次,要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美术活动,让幼儿乐在其中。第三,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在大胆的尝试与操作中得到审美愉悦。

  三、创作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美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更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1.丰富幼儿的表象,激发幼儿创造想象的源动力。想象需要依靠内在图示的存储,储存的图示越多,幼儿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诗意魅力,会让孩子们流连忘返。飘舞的柳条、潺潺的流水让他们驻足不前,清脆的鸟鸣、花儿的芬香,让孩子们欢呼雀跃。这些具有无限的吸引力的欣赏材料,能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观察,细心地去体会。加强户外实践教学,有利于扩大幼儿的知识视野,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同样,大社会也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观察,让幼儿乐于创造想象。一切立体的或是平面的事物,只要是美的,都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和想象创造的欲望。如在主题“我爱大自然”的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漫步在林荫道上,一阵微风吹来,路边的杨柳随风飘荡,幼儿会惊奇地叫道“这多像妈妈的长头发呀!”于是孩子画中的柳树便成了可亲的柳树妈妈,用她那一头的长发保护着一群鸟娃娃。幼儿在大自然中的奇思妙想,绘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使孩子体验到了想象的乐趣,从而变得乐于创造想象。

  3.优化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创造想象。适宜的环境是创造发展的土壤,保证幼儿情感自由、探索自由和活动自由,对孩子的创造性发展是有益的,大自然、大社会就为幼儿创设这样一个宽松愉快、充满感情色彩的环境,孩子们在其中表现无拘无束,在老师启发下,他们更能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新。在他们的眼里,小雨像透明的窗帘,像颗颗珍珠......在他们笔下,春天像一个淘气的娃娃,又像是美丽的小姑娘......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幼儿的情绪情感,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幼儿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并一直采用正面评价的方式来鼓励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对其不足的地方则用商量或建议的语气提出修改的意见,充分地尊重每个孩子的奇想,肯定孩子的创意,使孩子们更加地自信、自主,大胆地创作出了一幅幅感人、充满创造想象力的优秀作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大胆地去进行创造想象。

  4.提高绘画技能,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提高技能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之间并无矛盾,关键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绘画技能,可以引入“单元教育”和尝试“先行组织者”策略,提高幼儿的技能。例如对小班幼儿进行“线条”的单元练习,学习内容包括横线、竖线、斜线、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将绘画与游戏和故事结合起来,安排“下雨了”(结合歌曲‘大雨和小雨’来添画长短不同的直线)、“美丽的格子布”(练习交叉线)“大河里的轮船”(添画波浪线)、“小兔的青草地”(练习锯齿线)、“小猫绕毛线”(练习螺旋线)等内容。通过单元练习,幼儿很快熟悉并基本掌握了“线条”这项基本技能。

  也可以尝试运用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运用在教幼儿学各种动物和人物的动态变化时特别有效。例如,在学画小鸡动态时,幼儿通过前一次画小鸡,已经对小鸡的基本形象有了了解,这时,我出示会动的小鸡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让他们发现:原来,小鸡动的时候,头、身体、腿等部位形状不变,位置发生了变化,由此,幼儿在原有技能和新技能之间找到了不同处和共通点,画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小鸡形象,不知不觉提高了技能。

  四、创作成果的肯定者、支持者

  每位孩子的作品都是他们根据自己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创作成果。《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我们应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表现方式。”教师应从他们的创作成果中发现许多独特的想法和创新表现,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的审美创造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之在感受成功快乐中,增强自信心。

  我们欣赏幼儿的作品,首先应该了解、理解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他们的画,耐心地倾听和洞察,就能发现他们作品中富有个性的想法和表现。

  创造从幼儿的作品中可随处撷取,可有时他们自己也许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需要教师从中寻找、发现创造的火星,通过适时的提醒和鼓励,激起他们新的创造热情,燃起新的创造火花。

  幼儿是美术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给予不断的支持、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能使他们发挥创造的天性,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童真和幻想的作品,让我们目睹到“天生的艺术家”的风采。

  导致教学低效无效的一个致命原因

  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齐整、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师运用的课程本身存在问题等。但是,在不少地区,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一个致命原因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对幼儿园教学进行了不适当的审定和评估。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牵牛鼻子”的事情。把握着教育、教学的导向,如若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教育、教学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产生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教育行政运行体制受到工业组织管理中“技术理性”的影响。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一直是作为一种“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被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总是自上而下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和控制。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有效性会直接体现在能否使课程、教学计划与教育实际产生较高的切合度上。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有三种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能达成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通过协商相互适应的过程。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作出最为适当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实施者自身创造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而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过程提供的平台而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孰对孰错的问题,在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持有哪种取向。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今,在我国不少地区,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取向并不取决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也不取决于教师的实际水平、能力以及教育资源。而是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换言之,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运用其行政的合法性以及行政资源,推动和支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既定的课程和教学实施取向,而这样的实施取向还可以通过对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等措施和途径得到保证。

  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会使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问题:(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较高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是否准确无误,是否合时合理成为关键。如若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不正确,不合时合理,就会导致很大的问题。(2)对于差异性极大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现状,任何划一的教育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定、评估标准和要求,都会导致教育、教学的不适合性。(3)由不适合的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评估导向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取向,会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例如,在我国不少地区,甚至在发达地区的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比例并不高,要求所有教师在实施课程和教学时都持相互适应取向甚至创生取向,并以与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一致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加以监督和管理。必然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来自教学审定和评估人员的问题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审定和评估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使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使课程的管理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开发和发展的多元化、自主性等方面。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向,会使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本质和类型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会使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从目标取向转向过程取向或主体取向,从外部人员评价转向内部人员评价。

  这种以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化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要求审定者和评估者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要求审定者所持有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他们在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且不说我国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变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相切合,应该看到,在我国教育行政运行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多年来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自身并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使用的标准、要求、方法和工具也没有完成这样的转变。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它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而价值观是相对的,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对同样的教育实践作出不同的判断。如若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是混乱的,其依据的价值观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就会导致审定者与被审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陷入难以对话的状态。由于不少幼儿园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本身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一方面会以“上传下达”的方式要求教师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要求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另一方面却以自己也不很清晰的方式去审定和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状态使已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的教师哭笑不得,甚至思维混乱。也使水平一般的教师堕入云里雾里,处于左右不是的境地。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教研部门的人员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审定和评估。由于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实施教学的不同取向的概念以及操作方式不是很清楚,因此,他们的审定和评估工作不仅没有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而为教师的教学制造了麻烦,增加了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此外,在我国不少地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资源不甚丰富,但是权力很大,而且还常常会去控制和监管不该去管理的事情。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似乎无须精通业务,只需根据一些没有经由认证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只是自己的偏好,即可发号施令,要求教师根据他们的要求行事,他们将审定和评估的“杀手锏”牢牢地把握在手里。不仅把教师折腾得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运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的,是不可能去要求所有幼儿园都以某种课程和教学的理念和取向去实施教学的。例如,用于发达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就不可能直接用于发展中的城市;用于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也不可直接用于农村;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农村,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而今,在我国。各级政府正在逐渐改变自身的职能,在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问题上,正在逐渐改变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说了算的状况。包括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内的专业性工作更多地由专业人员把关。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改变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迄今为止,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作为“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改变自身的职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园而异地进行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由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引起的折腾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因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家雄,从幼儿园评估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幼儿教育,2009,(5).

  (3)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今天我是“木乃伊”

  游戏时间,虎虎蹦蹦跳跳来到“博物馆”,毛毛给他分配了角色。

  游戏开始了,毛毛找来几把椅子拼在一起,让虎虎睡在上面,还不住地关照虎虎:“别起来哦!别动噢!”不一会儿就听到毛毛大叫:“博物馆开门了!博物馆开门了!”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孩子到“博物馆”来参观,看见虎虎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疑惑不解,问:“他怎么躺在这里啊?博物馆里怎么会有人睡觉啊?”毛毛一把拉过娃娃家的妈妈,一本正经地说:“等会儿会告诉你,现在你应该跟着我参观!我是导游!”

  接着,毛毛拿着一根小棒指着桌子上放着的“展品”向娃娃家的妈妈介绍着:“这是古时候的衣服,这是古时候的筷子,这是古时候的剪刀……”虎虎躺在那里,一直在竖起耳朵听毛毛作介绍,偶尔还会半张着眼睛,转头看看那些“展品”。

  最后,毛毛把娃娃家的妈妈带到了虎虎跟前,指着躺在椅子上的虎虎说:“各位游客,这是木乃伊!”原来毛毛给虎虎分配的角色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

  娃娃家的妈妈一听“木乃伊”大笑起来,她的笑声让躺着的虎虎有些不自在,她还伸手去摸虎虎的脸,虎虎忍不住睁开了眼睛。这下,毛毛急坏了,他大声叫着:“闭上眼睛,闭上眼睛!”

  虎虎只得闭上眼睛,毛毛则开始了他的介绍:“这是我们博物馆最大的宝贝。是我们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是几百年前的一个老爷爷……”刚说到这里,虎虎就急了,大声纠正:“我不是老爷爷,我是小朋友!”

  “闭嘴,闭嘴!木乃伊怎么会说话?”毛毛急忙阻止虎虎。虎虎不吱声了,他意识到自己把扮演木乃伊这事儿给忘了。

  这时娃娃家的妈妈突然双手捂着脑袋做出害怕状,边喊着“木乃伊活了!木乃伊活了”,边冲出了博物馆。

  一下子,博物馆门口围了很多人。“好了,好了,博物馆关门了,明天再来。”毛毛一边对围观的人说。一边回过头严肃地告诉虎虎:“明天扮木乃伊绝对不能讲话,要像块木头一样躺在那里。”

  不知道虎虎是否听进去了毛毛制定的规则,只听他自顾自地唠叨着:“我是小朋友,我不是老爷爷!”毛毛万分无奈,冲着虎虎喊:“啊呀!你是扮演老爷爷的木乃伊!懂了没?”此时,虎虎似乎突然开窍了,点头微笑着。

  我惊叹于孩子的游戏创意,更惊讶于在游戏中虎虎愿意配合扮木乃伊!在游戏中,孩子快乐吗?事后,我有意识地来到两个男孩身边询问他们的游戏感受。“毛毛,你怎么会想到木乃伊的?”“因为博物馆里有木乃伊,我看见过!”“为什么是人来扮木乃伊呢?”“方便呀!”三个字就把他的策划意图表述得清清楚楚。我再问虎虎:“你躺在那里难受吗?”虎虎拼命摇头。“你躺在那里会睡着吗?”我追问。“我躺在那里可没有睡着,我在听毛毛讲解,听听他讲得对不对。我还会看他们讲解到哪里了……”虎虎一五一十地讲述着他扮木乃伊时的所思所为。

  我由衷地感慨游戏的魅力。在整整一场游戏中躺着不能随便动弹,这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来说,都是备受煎熬的过程。但是,因为有扮木乃伊的角色意识,因为有“木乃伊不会动”的角色认知,虎虎做到了。他努力地克制自己、挑战自己,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为此,我们应多支持这样的自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发展。(作者:徐则民)

  在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成长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幼儿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幼儿的经验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个个素材点,只有在属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充分地思考:幼儿已经有了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幼儿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

  我曾经尝试在两个不同的中班开展同一个数学活动“过生日”。

  中一班的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主题活动,他们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生日,并且已经开始相互调查了解,制作交换生日卡片。所以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们都具备了开展“过生日”活动的经验基础。在交流“谁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个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谁和谁同月过生日”等问题时,幼儿能很快做出反应,并且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如“为什么2月29日过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挂历上找不到”“寒暑假里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儿园过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儿也喜欢过生日,不少幼儿也有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日的经验。但是他们对自己具体的出生日期并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挂历上看年、月、日的经验。因此,尽管一开始在回忆和交流过生日的快乐体验时也很热闹,但之后的报生日找朋友,在挂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环节就出现了冷场。教师事先预设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讨论话题也难以深入展开。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该幼儿非那幼儿。在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对幼儿的经验多一份了解与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二、教学中的反思——边教学边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状况调整活动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如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儿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幼儿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晴转雷阵雨的天气呢?幼儿顿时回过神,非常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根据幼儿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问题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当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角度时,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甚至可让幼儿来提出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动物照相馆”的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近大远小”这一概念非常缺乏经验,就马上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长颈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张集体照,可是熊猫大叔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不能让三个朋友都满意,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熊猫大叔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幼儿的提问也充分反映出了他们对“拍照”的已有经验,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经验了。

  三、教学后的反思——反思付诸于行动

  教学后的反思最好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这样可以及时把活动中未发现的问题、教育现场生成的问题或者师生间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记录下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1.教学后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动效果与预设意图的相近性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环节或哪些问题突破预设,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学后的反思可侧重分析教育现场即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今天活动中我哪些地方作过调整了?为什么要调整?怎样调整得更好?

  如在大班教学活动“我们的秋季运动会”中,第一次分组教学时,幼儿对刘翔夺冠等话题交流得非常热烈,但是对接下来如何设计开展自己的运动会却缺乏经验。当时教师的调整是捕捉幼儿现场交流的热点,如“我们比比谁跳绳跳得多”来重点设计如何开展跳绳比赛,从而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第二次的调整是,教师有目的地推出“跳绳排行榜”,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竞争意识,使教学目的得以较好地实现。

  谈谈幼儿服装的搭配

  人,天生爱美,不管是成人还是幼儿,这几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班的孙红莹穿得特别奇怪:内穿长袖衬衫,外加夏季无袖裙,下穿宽松长裤、球鞋。我本想,孩子们对同伴的衣着应该不是很在意的,但事出意料,任海苹悄悄告诉我:孙红莹穿得滑稽死了。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说:这条裙子是夏天的时候穿的。别看孩子们年纪小,对于衣服的搭配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孙红莹穿成这样,肯定也是自己的“精心设计”吧!中午,吃过饭,孙红莹的妈妈打来电话,吐出了自己家教中的困惑:平时重视鼓励孙红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能力是加强了,事事自己做主,乱搭配衣服穿,不听家长劝告,让妈妈头疼,希望老师想想办法。挂了电话,我又陷入了沉思:鼓励幼儿多动手操作、有自己的主见是对的,但由于孩子缺乏基本的服装搭配知识,造成“不常规”的搭配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应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丰富幼儿服装搭配方面的知识。第二天,我从家里拿来了我宝宝的许多衣服、袜子和鞋子,给幼儿上了一节生动的常识课,开始,我先请幼儿把宝宝的衣服按季节摆放,如:春天:毛衣、外套、长裤、皮鞋、球鞋等;夏天:短袖、短裤、连衣裙、凉鞋等;秋天:长袖、长裤、毛衣、皮鞋、球鞋等;冬天:棉衣、棉裤、棉鞋、手套、围巾等。然后,请幼儿再讨论不同的季节衣服怎样搭配:如:现在是秋季:长袖加外套配长裤、球鞋;毛衣配厚裙(半身或背带)、连裤袜、皮鞋等,这样的穿着都是很合理、美观的。当然,服装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不管你怎样搭配衣服,只要符合合理、美观、大方这个准则就行了。还有就是服装颜色的搭配,比较复杂,幼儿只有随年龄的增长才能慢慢体会,这里我就不多讲了。课后的第二天,我看见孙红莹来园时穿了长袖加背心配长裤、皮鞋,非常漂亮!

  在园本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信息素养、顺应教育信息化潮流,对幼儿园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认识能力,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园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以针对性强、灵活可操作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是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在全区幼儿园中处于领先水平。随着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被广泛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教师拍摄的数码影像往往不清晰、不能确切反映主题内容,没有很好地捕捉幼儿活动的瞬间。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拍摄的专业技能技巧,不能把握拍摄的最佳角度和捕捉幼儿精彩瞬间的绝佳时间。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最需要得到的是这方面的培训,但这不仅仅是现成的信息设备与技术的使用,还涉及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其作用。因而,威海路幼儿园领导在分析幼儿园现有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现状后,提出了开展“幼儿园教学影像资料的拍摄和积累”的园本培训活动,希望通过培训,不仅提高教师的拍摄技能和编辑技能,而且能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巧,从而使拍摄的影像资料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

  一、让教师在培训中获得技能

  幼儿园领导邀请了儿童摄影专家来园为教师作专题讲座,如“如何了解自己照相机的性能”“拍好一张照片的三要素”“照片取景的不同角度与方法”“如何评价一张照片”等,让教师通过多次培训,了解不同照相机的性能和拍摄技巧。

  在培训中教研获得了许多新知识,如以往我们都不熟悉数码照相机的ISO拍摄模式用途,通过培训我们才了解到ISO有不同的感光度:100/200适合在天气晴朗的室外,400/800适合在傍晚和多云的天气,而1600则适合在夜间或黑暗的室内。 ISO感光度越高,闪光灯的有效范围就越大。这样,教师对自己原来为什么照片拍摄失败找到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同样,同一人物和景点拍摄取景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平视、仰视、俯视……这些拍摄的技巧让教师受益匪浅。

  当教师掌握了照片拍摄技能后,我们又组织教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如“非常好色”“光影魔术手”“绘声绘影”等软件的学习,使教师能将所学的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让教师在培训中获得发展

  在园本培训中,如何使教师真正成为培训的主角,是关系到培训成效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在继承传统培训方式优点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对新途径、新方法的追寻。

  “参与式”培训是指运用“参与式方法”使每个教师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我们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要求教师根据要求拍摄不同角度和内容的照片,让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提高照片拍摄的专业技能。

  “案例分析式培训”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讲解式培训,主要是运用案例去激发教师思考和探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将每位教师拍摄的照片回园后一一归类并请专家和其他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进行现场点评和互评,通过点评使教师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这样一来,培训并不是把专家的意见直接灌输给教师,而是组织教师先讨论,最后汇总得出结论,由专家进一步引领。

  三、让教师在培训中获得成功

  在园本培训中,教师是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园本培训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的困惑和需求,因此培训的内容针对性强、灵活可操作,受到教师的欢迎。

  如由于“非常好色”“光影魔术手”软件的学习易上手,操作简单、方便,立刻赢得教师们的推崇,学会使用“非常好色”“光影魔术手”软件以后,教师们将平时拍摄的照片运用已学的技能进行编辑与装饰,上传到幼儿园班级网站上,立即受到家长的欢迎和好评。如蒙五班的教师运用“非常好色”软件制作了富有班级特色的月历。在培训交流过程中,每位教师的作品都让我们为之赞叹,他们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这里每个人都获得成功,每个人都获得自信,每个人通过培训享受到无尽的乐趣。

  又如在学习了“绘声绘影”软件后,蒙氏教研一组的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将幼儿的活动内容根据需要进行剪辑与编辑,为现场教研提供真实的素材……

  在走向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提高幼儿园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园本化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园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以针对性强、灵活可操作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真正推动我们的学前教育走向教育现代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语言活动中幼儿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