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阅互评
“互阅互评”是作文互阅的第一个层面。通过互阅互评,学生作文得失的反馈变得及时有效,教师批改作文的强度也减轻了,可以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更多方面的指导。笔者认为很多教师实施“互阅互评”的做法时,对学生的互评要求方向不明,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效果也就不大,因此,学生互批互评前的指导工作尤其重要。
1巧用课内教材,一课一得渗透作文技巧
人教版教材中写作的知识点比较零散,教师首先要能见缝插针,深入挖掘教材中可指点写作技巧的语段,组合成适合指导学生作文的校本教材,在教读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感悟体验,积累批改作文的经验,他们才能明白互批互评的切入点,评者有目标,被评者才有收获。比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神态描写表达心情的特点特别突出,可用来进行练笔,观察、描绘教师或同学、父母等的神态、动作等,进行生动的片断作文训练;《社戏》《芦花荡》《羚羊木雕》中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可用来指导学生学会借景抒情……通过学生各个阶段的片段作文,最后连成一篇完整的作品,让学生在互阅中进行修改,再选出或优或劣的作文进行评价,这样,他们的感受是最直观的,也可以在创作和互阅互评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2善用课外教材,分类积累素材,在作文互阅中点评选材的优劣
课外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可以潜移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众所周知的,它对学生的作文写作的帮助也是勿庸置疑的。我们可以挖出课外教材中更多的元素,为作文服务。利用课外教材训练学生的素材积累便是其中的一项。
比如《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已经成家的儿子回去看望年迈的母亲,在一起过马路时,母亲一个习惯性的牵手动作让儿子感动万分。在讲评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让学生感悟的是本文的事件就只是一个牵手的动作,为什么这个动作能够表达出这么深刻的母爱;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父母的一些细节性动作,并作笔记积累,学生回答的内容有:点蚊香、盖被子、夹菜……这些生活的细节就在讲评课外阅读材料中被挖掘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这些小细节进行片段练习。因为是有感悟地写生活中的片段,这当中自然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学生有了参照物,在互批互改中也会发现作品中存在的缺点并改正。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互批前能有效地指导他们的评改方向,那么学生间的互批互评也就有了头绪,评者言之有物,被评者心服口服,双方也就能在互批中彼此进步。互批互评确实能使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互阅互荐
学生在互批互评的基础上,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作文技巧,也有了一定的审美观,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住时机,激起学生最大最高的阅读热情和创作热情。这就必须进入作文互阅的第二个层面——互阅互荐。
1课外文章的推荐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阅读3篇课外文章,并且必须落实到笔头:⑴简述文章内容;⑵点评三个句子;⑶写阅读感受,至少60个字,超过100个字的就表扬;⑷学生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全班共选出10篇左右,全班互阅,归纳题材,教师再点评,表扬那些推荐好作品的同学。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动笔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是一种阅读能力的训练了,小组的交流是为了集思广益,通过互阅的功能,扬长避短。钱梦龙老师曾说,“石子只有在碰撞中才会爆出火花”,思想上的许多发现和创见,常常是在相互交流和切磋中获得的。
选取10篇好作品,才是教师的主要目的。这样既可以推广好作品,拓宽学生的见识面,又能够让那些获选的学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自觉阅读的热情。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变,才能产生高效的创作质变。
2学生作品的推荐
两周一次的作文,分小组互阅,每个学生都点评,首先每组选出点评写得最好的一份评语,进行适当奖励,这样可以借学生的好胜心理,促进他们认真地去点评,在点评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提高点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其次每组再选出写得最好的一篇作文,总结推荐理由,附在作文后面,然后全班传阅。这样做,学生们既看到了好作品,又看到了点评,一举两得,被选中作品的作者,成了全班的名人,他们对待下次作文的态度肯定更加认真,创作欲望就更强烈了。没被选中的作品,作者在课后必须自己认真阅读同学的点评,并进行自我修改。
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取材之巧,语言之妙,形式之新,内涵之广,在享受阅读中体验写作乐趣,在互阅互评过程中提升写作水平,同时也使自己的阅读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不过,这种互推互荐行为,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健康正确的心态,因此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不可忽略的。
三、互阅互竞
学生在互阅互荐过程中体验感悟到的是一种满足,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成就。有了这种心理基础,他们很容易就能进入互阅的第三个层面——互阅互竞。在这个层面的指导上,笔者主要是培养学生建立“读者意识”,以此进行引导。
1何谓“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对写作主体表达和发表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这里的“读者”有其特定的含义:读者,即学生写作时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和阅读学生作文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界定,教师、学生以及假想的倾诉对象都是读者。
所有写作的人在写作时须时时将“读者”放在首位,以“读者”来制约创作,才能写出让人有兴趣的或者愉悦的作品。
2“读者意识”的激励作用及运用方式
学生有了“读者意识”后,就会以假想读者来制约自己,在写作时必然会严格要求自己。而此时教师一定要创造并提供学生说出、发表的条件,并在写作过程中指导、锻炼学生。当学生有了“说出”或者“发表”的机会,并得到教师的认可赞许,会激起他们创作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又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他们创作的内在动机。比如我们将学生的作品当作范文在班级朗读,将学生的作品发表在学校的墙报上或推荐到报刊发表等,这些无疑是对学生的创作水平的认可,那么得到赞许的学生其创作激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可见,在作文互阅中,墙报、手抄报、课堂、学生优秀作品展以及各种报刊的投稿等,就是一些有激励作用的方法,那么在作文教学中都应该物尽其用,才能刺激初中生的好胜心理,引导他们进行良性竞争,创作更好的作品。
读写不分家,作文互阅就是通过课外教材和学生作品间的互阅互评互荐,使学生提高阅读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创作能力,再以创作水平去促进阅读鉴赏水平。可以说,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语文教学中要好好思索的一个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