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图形都是由线段构成。本文介绍一些已知线段长度和倾斜角度的线段通过设王AutoCAD中“板轴”功能键的“极轴跟踪增量角”参数方法达到快速绘{14线段的目的。灵活应用这些方法,能大大加快绘图速度和提高绘图效率。
关键词;AutoCAD 极轴 极轴跟踪 参数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08)ll(a)-0104-01
AutoCAD的经典之作就是能够满足所有机械工程师的需求。在使用AutoCAD绘图时,掌握其命令的功能并不难,因为工具条的按键符号非常形象,有一目了然的感觉。难点在技巧方面,灵活应用一些绘图实用技巧,就能避免走弯路,将大大提高绘图速度和质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下面通过几个例子介绍“极轴”功能键的“极轴跟踪增量角”参数设置方法及其应用,帮助我们快速绘制图形。
1直线段的快速绘制
水平和垂直线构成的五段线,线段长度已知,倾角为Oa或90。。AutoCAD绘图界面正下方有“极轴”、“对象捕捉”或“对象跟踪”等功能键,把十字光标放在三功能键之一都可以,出现箭头时,鼠标右键单击,弹出快捷菜单,选择“设置”后弹出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极轴跟踪增量角”中可以设置任何角度。
快速绘图步骤:从A到E点:
(1) 将“极轴”、“对象捕捉”和“对象跟踪”处在开的位置; .
(2)输入“直线”命令,在任意位置定出A点l
(3)提示下一点时,设置 “极轴跟踪增量角”设置为90。,十字光标向右方拉出水平的橡皮筋,输入长度20(注:单位为mm)并确认,绘出AB线段;
(4)提示下一点时,十字光标向上方拉出垂直的橡皮筋,输入长度15并确认,绘出BC线段;
其它线段的绘图方法相同,先十字光标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控制水平或垂直的画线方向,然后输入线段长度即可。达到快速绘制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目的。
2倾斜线段的快速绘制技巧一
图形由水平线、垂直线和倾斜线构成,在这几段线中,线段长度和倾角都已知,符合“极轴跟踪增量角”参数设置方案。
快速绘图步骤:从A到E点:
(1)将“极轴”等开关处在开的位置,
(2)输入“直线”命令,任意位置定出A点;
(3)提示下一点时,“极轴跟踪增量角”
设置为9 0。,十字光标向上拉出垂直的橡皮筋,输入30并回车,绘到B点;
(4)提示下一点时,“极轴跟踪增量角”
设置为37,十字光标向右上方拉出倾斜37。的橡皮筋,输入60并回车,绘到C点;
(5)提示下一点时,十字光标向右方拉出水平的橡皮筋,输入20并回车,绘到D点,
(6)提示下一点时,“极轴跟踪增量角”
设置为90。,十字光标拉出垂直的橡皮筋,输入27并回车,绘到E点。
“极轴跟踪增量角”的参数可以在不中断画线的状态下进行设置。另外如果从C点绘到B点,则“极轴跟踪增量角”设置为217即可。
3倾斜线段的快速绘制技巧二
左上方的BC线段长度为32倾角为27。,在其上有两个8X6的长方形,长方形的DE线段是垂直于BC线段的。虽然只标出DE的线段长度为6,没有标明倾角,然而可根据它们垂直关系间接知道倾角。对这些倾斜又倾斜的线段,通过适当设置“极轴增量角”参数方式,能快速绘制这些线段。
快速绘图步骤:绘制AB及BC线段
(1)将“极轴”等开关”处在开的位置
(2)输入直线命令——确定A点;
(3)设置“极轴增量角”为90。,十子光标向左方拉出水平的橡皮筋,输入19并回车,绘到B点,
(4) “极轴增量角”设置为207 6(如由
C到B点,“极轴增量角”设置为27。),十子光标向左下方拉出207。的橡皮筋,输入32并回车,绘到C点}快速绘图步骤:绘制DEFG长方形
(1)将“极轴”、“对象捕捉”和“对象跟踪”处在开的位置,
(2)输入直线命令,捕捉B点,十子光标向左下方拉出207。的橡皮筋,输入定位尺寸5并回车,确定第一点:D,
(3)“极轴增量角”设置为117。,十子光标向左上方垂直BC线拉出1 17。度的橡皮筋,输入6并回车,绘到E点l
(4)“极轴增量角”设置为20 7。,十子光标向左下方拉出207。的橡皮筋,输入8并回车,绘到F点,
(5)“极轴增量角”设置为2 9 7。,十子光标向左下方拉出297。的橡皮筋,输入6并回车,绘到G点.。
4结语
利用AutoCAD中“极轴”功能键的“极轴跟踪增量角”参数设置辅助我们快速绘图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地形测绘、工程测绘和展开图所获得的距离和倾斜角度的情况。洋为中用,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快速高效用好美国工程界开发的软件,这就需要我国工程界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地、深入地探索实用技巧并应用到实际的绘图中,帮助我们达到快速高效绘图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志惠编.AutoCAD实用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崔洪斌,等编.AutoCAD2002实用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冯开平,等编,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