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评价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评价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1 15:13:47 | 移动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评价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以培养广播影视艺术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本科专业。在艺术教育视域下,广播影视艺术属于经验艺术的范畴,经验又源于在大量实践创作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好的实践既是验证和完善理论的重要标尺,又是创新创造的智慧源泉。因此,实践环节对广编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课程编排、内容设计和课程评价构成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全部流程。

  一、实践环节的课程编排

  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既讲求分工明确,也需要合作互补,且节目形态多种多样、不断翻新,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践课程的编排上,既要按照创作工种设置实践内容,又要有团队合作的项目;既要有专业课程内的实践环节,又要有课程外的实践项目。

  1. 课内实践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大致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类型片分析课、类型片创作课四大类。这其中,以文学、美学、广播影视史论等为内容的专业理论课程,其教学以理论介绍为主、案例分析为辅;而以各种节目形态为内容的类型片分析课程,其教学以理论介绍为辅、案例分析为主。这两类课程,均以培养学生的影视素养和专业精神为小目标,基本不涉及实践操作环节。以影视创作所需的策划、采訪、写作、摄影、编辑、播报、推广等专项业务的讲授为内容的专业技能课程,其教学以分析示范为辅、实际操作为主,因而在课程内设置有较多的实践环节,以契合通过专业教学,让学生具备影视创作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

  2. 校内实践课

  课程内的实践环节,主要针对的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的一些示范性、验证性单项技能,可通过一门课程内若干个单元的实践课时来实现,而综合多项技能进行整体设计和交汇运用的教学目标,则需要通过综合型的节目形态课程来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影视节目形态包括新闻片、广告片、剧情片、纪录片等,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些类型片的学习被分作类型片分析课程和类型片创作课程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先导课程。基于教学便利及教学管理的考虑,类型片创作课程都会安排在校园内完成,因此,这部分课程也称作校内实践课。

  3. 项目实践课

  在广编专业教学中,除了基础性的实践教学外,还应拓展更多的专业实践渠道,来弥补这一不足。项目实践课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常见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该项目是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而设立,包含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这种类别设置,极有利于与广编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再加上有经费支持,且项目数量多,仅华南农业大学一个高校,201*年度就支持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500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的二级学院还设立院级创新创业项目,这就为项目实践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各类竞赛项目。以赛带练,是技能训练中的常用做法,在广编专业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以往广编专业学生参加的专业创作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广告大赛之微电影、微视频专项、大学生电影节、广州纪录片大会大学生专项、广东大学生艺术展演之微电影专项,以及各类媒体、各高校相关院系组织的影视赛事。

  指导老师项目。像其他传媒类专业一样,广编专业因其实践性强的原因,一般的高校办学点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即使没有双师型教师的办学点,也大多会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将现有部分专业实操课教师送到业务单位锻炼,从业务单位引进专业骨干或兼职或专职地充实到教师队伍。这既是各高校办学点出于教学需求的通行做法,也是高校专业评估的硬性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在不少地方,媒体单位与高校互派业务骨干进行挂职锻炼,成为了一项制度。这些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不仅自身业务精湛,还保留有一定的业务资源,具备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能力。他们出于更新教学案例、保持专业前沿的考虑,往往会通过承接项目的方式为教学和社会服务。参与其中的学生,可以获得指导老师的全程悉心指导自是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可以此为窗口,直接面对社会需求、掌握专业发展前沿。

  4. 校外实践课

  安排在专业实践基地的校外实践课是一种常规性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必须在教学进程安排的时间段在指定区域完成规定的实践内容。

  根据功能的不同,广编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采风型实践基地,如安徽宏村影视基地、云南元阳梯田影视基地、河南太行山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共同特点是有美景。艺术以审美为前提,在美的环境中艺术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艺术审美的镜头化表现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采风型实践基地,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电视、电视散文、风光片、短剧情片等自命题作品的艺术创作。

  另一类是依托影视视媒体、传媒公司或各类影视制作机构的创作型实践基地,如各级广播电视台、影业公司、媒体公司和以创作为主的广告公司等,这些机构的共同特点是有连续不断的影视创作项目以及成熟的影视创作的流程和机制,高年级学生在此可以参与到完全市场化、职业化的专业操作,为将来从业积累资历。

  二、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为实践课程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之所以要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是由于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的科学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有影视作品的创作,都分镜头→镜头组→片段→成片四个层次,以影视创作为内容的广编专业实践教学,也应据此来分阶段为实践环节设计内容。

  1. 验证型简单镜头

  镜头是组成影视作品的最基本单元,它通过画面来交代情节、表达情绪、营造意境、形成节奏。根据功能和手法的不同,镜头又分为景别镜头、角度镜头、运动镜头、构图镜头、景深镜头、焦距镜头、光线镜头、主观镜头、情绪镜头、长镜头等。在影视作品的制作中,对镜头的选择、把控和运用能力,即称为镜头感。验证型简单镜头训练,即是为培养学生的镜头感而设立的。

  在教师对各类镜头进行课堂讲解、样片分析、亲手示范后,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镜头的功能,巩固对镜头认识。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有三点经验可以分享:一是镜头感是广编学生的基本功之一,需要人人过关,需要让每类镜头都进入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并非男生的镜头感就一定好过女生,而事实上很多男生在单一镜头训练时对于基础操作较为轻视和马虎,相反,部分女生相对踏实,认真执行老师布置的相关项目和步骤,记录的画面也因此更加贴切。三是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此环节的镜头拍摄可用镜头分析来代替,毕竟广编专业主要培养的主要是策划和编导人才,而非摄像师,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摄像水平固然好,但提高学生辨析、把控和运用各类镜头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

  2. 设计型镜头组合

  在专业的影像表达中,镜头是成组拍摄和使用的,一个动作、一场对白、一种情绪乃至一个场景都需要若干个相互匹配的镜头来组合式表达,这一点是影视创作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特征,需要通过专门的实践环节训练,反复向学生们强化“镜头组”的概念。

  构成镜头组的各个镜头之间在景别和长度方面并没有固定的范式,需要根据表现对象来灵活设计,组合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做镜头组合的实践训练时,需要学生精心设计,反复比较。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提醒学生在前期采集画面时多拍摄一些分镜头,这样就为后期剪辑时能够有多种画面组合反复比较提供了可能。此外,镜头组合虽然没有固定的范式,但动作组合、对话组合、情绪组合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而这些规律也恰恰就是导演风格和创作潮流的体现之一。学生在镜头组合的实践环节中掌握规律越多,其创作经验也就越丰富,未来创作的效率也就越高。

  3. 创意型主题短片

  在完成镜头组的实践训练后,就可以安排更高层级的成片创作训练了,出于循序渐进地考虑,这一阶段可以从难度相对较低的创意型主题短片开始。主题短片在创作上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有集中的主题内容,意思表达非常明确;二是时长虽然短,但涵盖发生、演进、高潮、结束的全流程;三是场景跨度不大,一般涉及1-2个场景。围绕这些特征,在设计安排实践内容时,可重点包括以下科目:

  声画关系训练,包括声画对位、声画错位、音效运用、音乐介入等。

  节奏训练,包括画面及声音节奏的形成、音画节奏的转换等。

  色彩训练,包括冷暖色调的运用、色彩与时间的表达、调色训练等。

  4. 综合型影视作品

  影视长片在创作上与短片相较,同样存在着声画关系、节奏、色彩处理等细节问题,但随着表现内容和作品时长的增加,还带来了结构、转场、字幕等新知识点需要逾越。因此,这一阶段是影视创作实践的高级阶段,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完成影片创作。

  具備影视作品的创作能力,是广编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由于影视节目形态众多,在大三和大四阶段,主要的节目形态都安排有相应的综合实践环节,再加上一些项目实践和毕业作品,每位学生都将经历密集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要合理编排各个综合实践环节的顺序、时长与进度,避免出现忙时忙死、闲时闲死的状况;另一方面是经过一系列综合实践环节后,学生的能力表现将发生分化,有的专注于前期拍摄,有的对后期剪辑更有感觉,有的钟情于纪录片等纪实类作品,有的就沉醉于剧情片创作,这些都是正常的,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各自的发展方向。

  三、实践环节的评价方式

  对很多艺术类专业来说,期末没有卷面考试,而以课程作业取代是常见的做法,广编专业教学也是如此。一般的,在每门专业课结束时,实践课程老师都会布置期末作业,然后老师根据作业情况给出分数,学生在假期查到自己的课程成绩,这门课程就完全结束了。这种课程的评价方式有两大弊端:一是学生对主观评价而得出的成绩易生不解和不满,在缺乏老师的解释与沟通的情况下,非常看重成绩的学生进行投诉的几率容易大幅增加。另外一个更大的缺陷是学生只知道老师的评价结果,却不知道评价的原因,也就是没有获得评价反馈。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成绩是给予学生阶段性能力的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对经验性学科来说,评价反馈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单一课程评价模式进行变革,转而倡导注重作业反馈的多种课程评价方式并举。

  1.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课程作业的评价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评价的方式只有课后批改作业一种形式,对广编专业实践教学来说,还可以尝试“点评+评分”的课程评价方式,它有如下特征:

  及时点评。对于课内和校内实践课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作业,老师应该及时点评,这样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教师对作业的意见反馈,在以后的作业中扬优避劣。

  匿名评分。具体做法是由学习委员事先收齐作业并重新编号,再交老师点评并评分,学委记录分数。其核心是老师在点评时,不知道具体是哪位学生的作业,也就是说老师对匿名作业的评价是对事不对人,以做到老师在主观评价学生作业时尽量客观公正。

  集中评议。对班级所有作业集中点评,可使学生们在实践性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都能够及时得到分享,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取创作得失经历的时间。不仅如此,点评后公开评分,还可让学生感知作业在班级的排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完成课程作业。

  2. 学生互评

  对于一些设计型、综合型的实践作业,学生们在创作初期往往会表现得有些自我,认为只要是自己原创的,总不会太差,自己满意就行,不太会关注到受众的感受,久而久之,创作出的作品个人色彩浓厚,很可能曲高和寡,偏离主流的审美标准,难以完成职业作品的创作任务。针对这点,可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述互评来解决。

  在作业展示完毕后,首先由主创的同学或团队阐述创作理念和得失,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要求学生能够习惯于在展映场合体面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也逼迫他们为了应对这个发言而不断地总结自己创作中的得与失,而不是作业做完就了事。然后在任课教师主持下由其他同学从专业创作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正面和反面的评价,如有必要,还可以再次要求主创作出解释说明。这个环节要求看片的同学边认真看边思考如何评价,久而久之,可在同学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专业评片习惯和氛围,相互点评作品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最后由同学在总作业数量一半的额度内投票评选优秀作品,任课教师再根据每个作业得票的高低分别当场给出成绩。

  这种课程作业的评价方式虽然略显耗时和复杂,但是值得的,不仅可以解决主观评价影视作业不够客观公正的难题,还可以锻炼学生阐述和评析作品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分享到作品创作的得与失,达到通过实践环节有效积累创作经验的教学目标。

  3. 展示评价

  通过多轮的实践环节,每位同学都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视频短片或完整作品,他们既是课程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学生阶段性专业心血的结晶,如果仅仅是在课堂展映讨论,不能发挥这些作品的全部教学功能,还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深挖学生课程作业的效能,在一个更高层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汇编作品集。在每轮实践环节结束后,都可以遴选出部分作品,制作成课程作品集、主题作品集或个人作品集等。这些作品集可用于校外同行交流,也可以用于校内各年级同专业交流,有入选作品的同學,也因此能够获得一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无疑是一种更高的评价。

  长廊展示。挑选部分作品在教学单位的楼宇长廊进行循环播放,对外展示了专业的教学成果,对内褒奖了入选作品及背后团队,客观上还增加了教学单位浓浓的专业氛围

  网络展播。随着视频网站和移动视频客户端的快速增加,对内容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将课程作品上传网络对网络运营者和学校师生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做法。这使得学生的课程实践作品,将在网络上直接面对社会公众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加快完成由学生作品向社会作品质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美]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评价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