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技能目标包括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包括获得感性认识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高中信息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构建,要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模块有四个主题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中信息获取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偏向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本部分的知识偏重于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信息资源管理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这部分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征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较明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说前三个主题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占主体地位,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本模块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l)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实验与推广,从而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新技术,如新的多媒体技术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综合性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学科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也综合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机械操作结合起来,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起来。
3)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其中实践操作有限,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这是因为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信息技术能力直接体现在学生能否使用某些软件。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4)创新性
应用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设备,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做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本身提倡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创新工作的不同,首先需要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不断的在练习中重复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一方面从模仿开始入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自己掌握其过程,观察其结果,同时学生应明白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并尝试其他方法,提倡求异思维。
3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活动除了一般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遵循其它一些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交流,掌握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l)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现时代的人才来说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并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把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新能力放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英国和日本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设施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施条件包含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软件条件。高中阶段更加需要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最好能够建立校园网。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传统学科的教学强调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学科间进行拓宽;再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最后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创新课程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络,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了不断开发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现在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具备良好的环境,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每一步操作大都能够观察到实际结果与其设想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自己得到了操作的反馈。这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就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学习各种操作,而不能强调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同时教师须明确地指导学生自己获得信息系统反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匆忙指出,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查出错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思路不一定十分开阔,需要学生自我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调节的过程,并且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4信息技术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条件,完全具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自主学习。
l)提供了最佳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以消除拘谨,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质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同时互联网技术弥补了教材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学生需要素材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进行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被教材所束缚,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给予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可以提高脑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阔性,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突出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个人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创新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3)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多媒体软件及操作技术的学习可以设计艺术化的作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4)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信息素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技能,依靠信息素养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具备信息素养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在需要信息时及时快速的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5结束语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知识储备已日趋丰富,其独立思考能力基本成熟,并且开始具备了从事创新实践的基础,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开展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拥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