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的困境审视
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教育学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遭遇的困境主要有目标困境、地位困境、认同困境、教学困境和评价困境[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定位其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影响着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动机和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在很多本科院校中,对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是模糊不清就是不当,如有的学校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为师的意识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个课程目标很容易引起歧义,我们培养的是学生为什么“师”的意识?创新型教师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界定,不免被教师和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主要就是学习教育学理论。不仅不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更不符合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价值理念。
(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师的知识分类一般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虽然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仍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7]。创新型教师培养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实践取向,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时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应注重将教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但现在大多数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仍然按照传统教育学理论进行编排,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用思辨式理论来解释理论造成学生对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条认识,缺乏如何运用相应的教育学理论阐释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现象和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创新型教师基础课程的公共教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校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但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教学仅仅是板书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学生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单一的讲授法虽然具有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的优点,但教师的“满堂灌”很难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最终还是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机械呆板
教学评价是对公共教育学教学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现代教育提倡使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顺应现代教育潮流发展,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培养创新型教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往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一般占总分的20%-40%;另一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般占总分的60%-80%,评价内容往往以笔试为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而对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够重视。此外,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只是教师自己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学生没有参与,这就会造成教师教学评价尤其是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会有失偏颇。
二、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改变以往的各种教学问题,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探寻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角度,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应改变以往定位不当和模糊不清的弊端,还应明确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目标定位,即在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既善于与人合作,又具有独立个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只有让师范生体会到公共教育学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意义、教育意义、自身发展意义和教师职业意义,才能真正摆脱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
(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创新型教师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应在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知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调整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师范生来调整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注意与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融合。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力训练,并可以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体验活动,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经验来反思教育,让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教育体验中切实体会基础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单向传递,“课堂不再只是传播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而是一个创造意义的地方,教与学的过程是意义建构、分享与创造的喜悦之旅”。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实现公共教育学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对教育学理论的程序化和技术化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转向以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和将教师教育经验和学生学习体验相互融合、基于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学习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和情境的形式进行教学呈现,学生在对话与体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意义和对教育意义的整理理解。
(四)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评价手段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公共教育学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不仅关注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要建立综合、多元的公共教育学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创新素质的掌握程度。首先,明确评价目的,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所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前期初步了解,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基础来调整和组织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再次,在期末考试时,应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知识考查为主,帮助学生综合检验自身理论掌握情况;最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学生课程总成绩结构,变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三者的比重为30%、30%和40%,从而将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五)提升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素质
创新型教师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这要求在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指导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一方面高等院校应重视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培育,加强对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鼓励教师进行校内外教学经验交流,为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提供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按照基础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课程目标组织多种形式教学,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教学反思和素质提升。
三、结语
创新型教师教育理念促进了公共教育学教学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全面变革。通过对基于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困境与出路的全面分析,可以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时效性,厘清学生学习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初步形成创新型教师具备的创新意识、知识和能力,并为日后其他高师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