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是中等卫生学校的专业课,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儿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理论联系实践教学,进行丰富的教学临床实践呢?笔者曾先后承担了农村医学、临床医学等儿科学教学任务,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优化了教学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整了专业教学内容,采取了分组、分层项目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好评。笔者就儿科学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情况及课程改革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项目教学法特征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处理,让学生通过对该项目的操作,了解并掌握整个过程及其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和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它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人人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实施者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学生完成项目过程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施
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临床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参与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合市场需求,成为高素质和实用型中等医学人才。
1.改进教学方法,营造专业气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医学的专业性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对小儿腹泻,由教师找出小儿腹泻病例,让学生自己给出诊断、治疗方案。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专业课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实验基本功训练
在小儿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各阶段,注重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每个病例必须仔细分析,结合实践与其他疾病做鉴别诊断。
3..确定项目任务,构建项目小组学习
项目任务选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桥梁,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是关键,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都要靠项目来贯彻,项目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下来。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设计出优秀、实用的教学项目。选题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班采用小组化,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7—8人,由教师将知识点和教学内容组合成项目形式,下达项目任务书,组内学生再根据项目任务书,共同讨论、分析、解决。
4.成果展示、学习评价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探索和钻研的过程。通过总结,找到自身在学习上的经验和不足,同时还可以总结出多种完成项目的方法。成果展示、学习评价的形式是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采用这一办法,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教师的角色也有了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名答疑解惑者和点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会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项目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展现出富有成效的一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交流方式、学习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1.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专业要求,建设专业实训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和教学模型,走进医院,接近病人,把理论教学搬到专业实训室和医院去,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能理解和把握儿科学的知识和诊疗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能从疾病诊治过程中体验问诊、体格检査、诊断治疗的程序。同时,通过项目研究,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精神。
总之,应用项目教学法,推动了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