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贸易领域形式的分析。提出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块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学生就业与上岗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培养;实践技能
一 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在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时,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更重素质和能力,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 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建构政法学院应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都要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 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其一,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随机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他们来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其二,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从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约为70~90%,有的甚至到达100%。而且,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技能证书(如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后就容易找到工作。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约有76%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这说明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态度的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三,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这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
中国目前正处于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中国加入WTO及国家对个人从事外贸业务的管制放开,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1.6万亿美元,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四 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培养目标的建构。 正确定位国际贸易专业(报关)培养目标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贸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也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可以把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开放办学。利用国内资源开放办学。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现在已经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合作,在实现学校学生成绩互认的基础上互派交流生,丰富学生的第二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方式,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之间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以学习对方的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动中得到提高。通过联合办学,不仅可以培养大批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经常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与调研活动,可以学习这些学院的办学经验,逐步实现本院与兄弟院校先进教学方式的接轨。另外。联合办学也具有极大的广告效应,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丰富学校的资金来源,这将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