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色戒影评

色戒影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2 08:53:01 | 移动端:色戒影评
色戒影评

  色戒影评(一):

  《色戒》影评:肌肤下的骨头

  “三年前,你能够的。”在奔赴最后的深渊之前,王佳芝最后对邝裕民吐露了真实的内心。我想,《色戒》的万千苦涩和劫难,都是从这个心结开始的。

  《色戒》的魅力,不是情节的波澜,画面的恢弘或者故事的奇妙,而是精彩在人物的塑造和内心深处情感与欲望的挖掘。我想,从表达人性矛盾纠葛的角度来说,《色戒》也许是李安最好的作品,就像早期“家三部曲”里的老父亲的苦闷憋屈,《断背山》里的牛仔的情感冲突碰撞,《卧虎藏龙》里李慕白的压抑悲凉,《色戒》里的王佳芝,则展现了一个最普通的战乱时期的中国女性,在国家、民族、情感、欲望中的抉择与沉沦。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国破家亡、哀鸿遍野、战火纷飞的时代,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成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愤慨。避战香港的岭南大学的几个大学生,在得知汪伪政权的要员易先生由内地到香港活动,就生起了刺杀他以报效国家的宏愿。邝裕民是行动的头,年轻帅气而志向高大的他,吸引了王佳芝的爱慕。就这样,一个刚刚踏入大学的年轻少女,却甘愿成为了这次刺杀的主角。由王佳芝扮演一个香港富商的阔太太——麦太太,透过邝裕民的同乡介绍,认识易先生一家,然后慢慢接近易先生,勾引他,最后伺机杀死他。

  但是,对这群天真的学生来说,事情远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狡猾谨慎的易先生,虚荣贪婪的易太太,背后的重庆特务组织,冥冥的天意……一切就像一个围城一样,一层包裹着一层。而王佳芝,就这样在高墙内慢慢迷失而陷了进去,性、爱、情、仇撕扯着她脆弱而顽强的内心,一步步走向深渊。

  《色戒》的故事,就是一座围城,就像贯穿影片中的麻将桌一样,天地四合,你来我往的人在这个桌子边坐下,面带笑容,你吃我碰,却满是心机——都是为了自己能胡牌。易太太赚了钱,易先生赚了色,王佳芝则为了赚情义。一桌麻将,一座围城,一部《色戒》,一出人性,一个世界。乱世里的众生百态,皆在此。

  王佳芝——女人心

  女人心,海底针。王佳芝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这个懵懂少女的沉沦过程,就最好的展现出了一个女人的可怕与可悲。她的隐忍、她的牺牲、她的憧憬和她的欲望,都变成一座又一座可怕的迷宫,即使如易先生这样心机极深、聪明绝顶的男人,也在里面迷了眼,丢了魂。

  王佳芝的心路历程是电影最值得反复品味的地方。刚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她只是一个清纯的女学生,受困于父母离异而自己不能去英国,家国大事,似乎离这样一个少女很遥远。但是,她遇到了邝裕民,并且被这个高大英俊而满怀抱负的师兄吸引了,从而立志投身革命。

  一开始,她只是辛苦的扮演麦太太,留意翼翼不露出马脚。直到为了勾引易先生上钩,而务必付出惨重代价——自己的贞操时,王佳芝矛盾了。我们都很好奇,为什么王佳芝最终妥协,而白白献出了自己的肉体。我觉得,这都是少女的幻想。从保守的内地来到香港,已经出落的漂亮端庄的大闺女,却依然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她的内心深处,肯定是有很大的好奇和幻想的。而邝裕民,正好填补了她的幻想。也许,她是想把自己的一次献给邝裕民,甚至,当她躺在床上的时候,依然觉得,邝裕民会在最后关头冲进来。影片结束的那句“三年前,你能够的”便道出了王佳芝从憧憬到失望到压抑的变化。第一次,她很僵硬,甚至很痛苦,但是第二次的时候,就稍微配合了一下,没有邝裕民,王佳芝还是很好奇“性”究竟是怎样的。但是,这第一个男人和自己的初夜,显然都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好的回忆。她本来想,如果能够刺死易先生,自己这巨大的牺牲也就不会白白浪费了,但是易先生一家的突然离去,让所有的牺牲付之东流,强撑起来的精神瞬间崩溃,所以,当王佳芝接到电话的时候,瞬间整个人都塌了下来。

  之后就是不死不活的人生,什么期望都没有了,行尸走肉一般,三年过去了。

  当邝裕民再次出现,要其再次为革命献身的时候。我们第二次疑惑了,为什么王佳芝还去。此时,依然是不甘心吧,还是想为自己的牺牲拿回一点回报和补偿来。此时,对情对性对欲,王佳芝都彻底的冷淡了,只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相应的心理补偿或者安慰,来平衡内心。已无退路,只有继续下去了。

  和易先生,有三场床戏,这却成了王佳芝由死到生再由生到死的一个转折。心灰意冷的王佳芝想色诱易先生,却不料被情场老手易先生狠狠的强暴了。第一场床戏,易先生捆住了王佳芝的手,撕烂了她的衣服,十分粗暴的把她按在床上。事后,王佳芝一个人躺在床上,默默的回忆,嘴角却浮现了久违的笑容。性是人类的本性和基本需求,相比吃喝来说,这更加通达人的内心。《窃听风暴》里的特务魏斯勒透过偷听作家夫妇的情爱而获得升华,唤醒了沉睡的人性,此处的王佳芝也一样,性的快乐拯救了她,融化了她冰封的内心,呼唤她麻木的情感。易先生,救了王佳芝。和三年前那两次极不愉快的经历相比,王佳芝从深深的耻辱与失望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激情。易先生征服了王佳芝,快感平衡了王佳芝内心深处的失落,从此开始,王佳芝想要刺杀易先生的冲动被这种情欲一点点代替了。

  王佳芝的内心,经历了从平衡到破碎再到平衡再到破碎的一个曲折过程,情欲伴随始终,并都是起决定作用的砝码。天平的一边是国家,是民族,另一边则是个体。张爱玲的原著里,更多的在于对个体,对女性内情绪感的勾勒雕琢,“阴道直通女人的内心深处”,而李安的电影,却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了另一个和这种私人情感欲望对等的国家与民族。天平的那边永远是国家这个模糊的概念,对一个女人来说,为了平衡这种需求,这边就需要为自己的内心寻找填补。第一次,是对邝裕民的爱慕,然后是对以易先生为复仇对象的渴望,但是,失衡了。第二次,是对情欲的喜悦以及对易先生真情的感动,再次失衡。

  后面的两次床戏,易先生从一个征服者慢慢变成了融洽的配合者,两人的关系逐渐开始对等。用王佳芝的话来说,他们互相都把对方搞到精疲力竭和彻底的发泄。这也是男女两性双方互相吸引、互相控制、互相融合的过程。易先生支配,王佳芝反抗,最后王佳芝也能够把易先生玩的虚脱。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鉴赏两人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王佳芝最后放跑了易先生,功亏一篑,不是因为钻石,而是因为真情。三年前的王佳芝,涉世未深,渴望真情与真爱,换来的却是深深的耻辱。易先生先从性上满足了王佳芝的欲望,又从情上深入了王佳芝的内心,如一条蛇一样钻了进去。从肉体到精神,王佳芝最后在易先生身上找到了自己失去的东西。对邝裕民的爱和欲,移情到了易先生身上。所以说,女人很可怕,女人也很脆弱。

  易先生——猎物与猎人

  理解易先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谈这个人物之前,先说说邝裕民。王佳芝的变化,根源就在邝裕民。邝裕民总是在王佳芝的情感与欲望中缺席,导致了王佳芝的失衡。因为,邝裕民所代表的,就是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如同大多数的革命青年一样,是抛弃了“人性”的“圣人”,是不能有儿女私情和个体欲望的。其他的同学参与刺杀,几乎都有自己的私心或者好奇,只有邝裕民是最决绝坚定和正直的。这种绝对的正义缺乏情感,是靠不住的,他无法绝对保证王佳芝的处境,也无法真正安慰与帮忙王佳芝,后面王佳芝的滑落,我们就看到了邝裕民的无力和懦弱。

  易先生与之相反,易先生才是真正的人精,心机极深,我相信易先生对王佳芝是真情,甚至也讲了很多真话,甚至让王佳芝进入了自己某些别人无法进入和碰触的领域。但是易先生也利用和俘获了王佳芝。无数女特务都折在了易先生手里,深谙男女之道和人性的易先生,怎样会不怀疑王佳芝这个青涩的少女是何居心呢——甚至连司机都怀疑了。但是,易先生却真的无法抗拒的爱上了王佳芝,不能自拔,所以也不愿相信,直到王佳芝的那声“快逃”。易先生很聪明,他明白自己无法去怀疑,无法去验证,无法去琢磨王佳芝的底。他的理智被情感彻底击溃了。但是,他却要主动出击,为自己赢得这份情感。王佳芝对老吴和邝裕民说,自己渐渐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了,自己要崩溃了,易先生就像一条蛇一样钻进了自己的内心,抓住了自己——这便是易先生的高明之处。易先生愿意用自己的手腕、智慧,冒险、破戒去追求王佳芝,去打动她,去征服她的肉体和背后的灵魂,易先生成功了。

  一念之差,仅仅只是一念之差。易先生和王佳芝两人的对手戏,互相对抗又无法分离,相互吸引又处处伏笔,可谓精彩。《色戒》的文戏,炉火纯青。

  色戒的精要不在“色”上,虽然色相毕露,却并无情欲之美,两人的发泄更像是苦涩的慰藉。“戒”才是这肌肤下的骨头,王佳芝能戒么,邝裕民能戒么,易先生能戒么,都是人,都戒不掉,万千世界,都是色相,凡人无所遁逃,都困在了自己的围城里。就像一桌麻将,吃、碰、摸、算,在这个方圆之内,各自算计,互相角力。王佳芝输钱给易太太以接近易先生,易先生输情给王佳芝以夺其心,老吴利用年轻人的热血和情感服务重庆……机关算尽,各有劫数。

  色戒影评(二):

  看完《色戒》能说些什么,我能从中获得什么。梁的演技没得说,个性是不说话的时候简直就是个大特务(说话的时候感觉要差一些,可能是因为语言原因吧),当然他的脸型也帮了他的帮,他背后的化妆师服装师赞一下。汤唯总体演得不错,个性是双层电车脸伸窗外的景头,还有接电话得知易太太要走的时候也不错,长相有时候看上去舒服耐看,偶尔有时候又觉得比较俗。王力宏让他来演五四青年不错,外型是有了,就是太帅了点,演技就不难为别人了,毕竟主要是唱歌的。

  高度赞扬一下,小场景小道具用得不错,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麦太太在那个咖啡店打到邝裕民时,邝裕民的电话机的转换时空的运用。整个镜头都对准电话机,让电话铃声响了五六秒,主要目的就是用铃声打断观众的思路,提醒观众倒叙结束,又回到原先的地方了。还有那里面能够看出李安喜欢用镜子和玻璃,一个是在洒店拿烟时透过镜子给出麦头头的另一面美丽,同时古香古色镜子结合镜中旗跑女子仿佛让人们回到了旧上海。还有黑暗中的玻璃不经意的让易先生从景不经意出现,有些恐怖片手法的元素借用,另外墙上相册也用得很多,有些是说明房间的身份问题,有些是让人们感觉回到历史等等。还有几次与重庆方面见面的阁楼,除了旧上海的水壶让人回到了旧上海时代,那个影影约约的鸽子声音也强化的这种感觉(这个鸽子声音不是突然而来的,在外面给这片楼房打外景头的时候就安排了鸽子群在飞),我估计可能在电脑里面看可能听不出这个鸽子声音。还有街上两则楼房不知在那外景基地搞的,不错有旧上海的味道,但是还是能感觉到有个镜头:两边是灰白房子然后上面的蓝天白天,直觉告诉我那个蓝天白天是PS去的,还有那个在山上瞰看旧香港的景头,月亮十分圆,天也很阴黑,直觉也告诉我那是PS上去的。另外有个镜头包括有铁桥和

  铁桥外面的一大片旧式建设群,那一大片也是PS的?旧香港的外景不知是不是在香港,总之找得不错,估计找得比较辛苦吧。上海街上梧桐树也不错不知怎样搞的,栽的?

  王佳芝渐渐的迷住了易先生,但她又是一个很清纯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性经验,为了不暴露她的行踪,只能找一个跟小姐玩过的同学练习。电影的这个片段让不少影迷笑场。而王佳芝就这样轻意的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像许多的同龄人一样,不明白第一夜是为谁而留,又不明白第一夜要为谁而献,朦朦胧胧中,初夜就这样轻意的丢掉了。

  易先生曲折的求到了王佳芝的电话,又偷偷的将其约出,正当观众期盼他们的风花雪月时。易先生的虚伪的面纱才真正的暴露出来,他不仅仅仅想要的是女人,更不是为了简单的解决性,而是要让他所拥有的人明白他的存在,他是活着的。所以只能用SM的方式来麻木摧残别人的肉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时候,也许SM是最佳释放激情的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归结到虐类。

  易太太去看朋友未在家,王佳芝和易先生开始了短暂的小聚,这也是三段激情戏中最强悍的一段,王佳芝和易先生玩的十分彻底。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们真的相爱了。之所以将他们两个这段时间的感觉说成偷情,其实王佳芝在这个时候,已经真的放不下易先生了,怀疑他有别的女人已充分证明这个傻女人爱了。在自己家里偷情,那当然是最刺激的。王佳芝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齐,在民族遭遇外敌,而又出现汉奸的时候,没有办法比生活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更需要激情,他们将满腔热血投入到救国的运动中来。而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献身,为国家献身,为抗战献身,为感情献身。献身有很多种,包括主演汤唯为电影的献身,当然也包括主角中的主角也需要献身,所以的献身都是相通的。

  女人最想得到的,一颗男人的心,一颗男人送的钻戒,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得到了男人的心,才会拥有一颗男人送的钻戒,而只有得到了钻戒,才会拥有一颗男人的心。王佳芝做到了,她得到了易先生的钻戒,也得到了他的心,而在看到钻戒的时候,又不明白自己心归何处,正因为此,他们的计划失败了。利诱能够毁掉一个人的一切理想和欲望。王佳芝被处决,易先生心里十分矛盾,甚至在王佳芝的床上坐了许久,想起许多的往事,易太太这时候走了进来。问到底怎样回事,易先生说,什么都不用问,你就告诉别人,她着急有事回香港了,别的什么也不用说。易太太想要问什么,什么也没有问,因为她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男人的心不在那里,而已经跑到了另一个世界。拥有了金钱、地位和家庭的妇女,大多都是明明明白自己的丈夫心有所属,但她们总还自以为是的活着,活在这矛盾的婚姻里面!

  总之它是一部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能体现主人翁那些矛盾的感情似的大片!我不明白看了这部影片的观众又能学到些什么?

  色戒影评(三):

  一周内去了三次电影院看《色戒》,尽管是被删剪过的不完整的艺术,仍然感觉意犹未尽、欲罢不能,每次看完总有一股郁结之气在胸口慢慢充盈,时间愈久愈加浓烈,很久很久都不能从那些情节画面言语眼神中出来。久违这样的感觉了,不痛苦却让你难受,不绝望却给你压抑,我就像吸毒上瘾一样不由自主的一遍遍回味着影片散发的氤氲之气,在饮鸩止渴却又甘之如饴的芬芳里不能自拔。

  电影讲述的是色诱汉奸谋杀未遂的革命故事,然而在这样一个外壳里面真正要表达要挖掘的是人性,只但是用谋杀行动作为载体来表现;所以这不是红色的革命影片,而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关于人性关于感情的文艺片。而它之所以能如此打动我让我竟然享受于这种压抑而难受的情绪,源自李安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和透过梁朝伟汤唯完美演绎的准确表达,毫无矫揉造作的牵强之感,真实而可信,直击人心。

  王佳芝,一个天真纯洁的女大学生,因为一部话剧的成功受到的爱国情绪的鼓舞和对邝裕民的朦胧情愫加入了谋杀计划色诱易先生,然而在暗杀的最后关头却为了爱放了易先生一条生路;这样的人生轨迹和情感转变是在做足了铺垫之后水到渠成的,令人动容。她没有亲情--片中三次提到王佳芝的父亲,先是母亲死后父亲只带弟弟去了英国,然后是父亲再婚,最后父亲负担不了她去英国的旅费让她去投靠舅妈;这对乱世中的一个女孩子是多么沉重的打击,没有母亲,没有父爱,甚至遭到遗弃而不得不寄人篱下,可见她是多么孤苦无依。有一个细节,王佳芝在写完给父亲结婚的祝贺信后将赖秀金看到的结婚照片放进抽屉关上,之后在电影院里别的观众没什么反应而她却哭得抽搐,寥寥两个镜头已经刻画出她的骄傲自尊敏感纤细以及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回到上海,应对被舅妈卖了父亲留给她的房子才让她念书的状况和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靠领救济粮吃饭的她仍然拿出仅有的钱来看电影,更加表现了她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和渴求,而这样的人,往往容易入戏太深。她没有友情和感情--也许在出演话剧的经过里有吧,甚至当她第一次吸烟赖秀金举着烟头一句“王佳芝吸了,谁要”引起男生哄抢的时候,她心里是有些小得意的吧,女孩子的骄傲

  得到满足,淋着微微细雨,那一刻的她是幸福的吧。然而,在他们演话剧的礼堂,邝裕民一声清脆的“王佳芝”召唤她加入谋杀计划时,幸福便与她作别了。如果不是因为对邝裕民的好感,如果没有赖秀金有意无意的带点强迫的暗示,仅凭并没有切肤之痛的并不强烈的爱国热情,她不会加入这个危机四伏的计划,换言之,她最初的主要动机是对邝裕民的爱。而随后跟易先生易太太的接触中,她的那帮同学紧张得直打哆嗦话都说不清楚,全靠她一个人机智应变撑住场面才没露出破绽。她一人身处危险的漩涡,而他们只能袖手旁观,片中多次出现赖秀金他们远远看着她的镜头,却都只是看着,在我看来,有种冷眼旁观的意味;他们商量好让谁给她上男女之课,而她却只能被动的理解;她向邝裕民投去求救的目光,而邝裕民却转身走开;在这一刻,她感到了背叛,友情的背叛感情的背叛。然而,在她忍受着背叛的痛苦失去了仅有的贞操后却被告知易先生要离开香港回上海,谋杀计划搁浅,意味着她是白白失去了贞操;这就像一个运动员忍受病痛刻苦训练眼看就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但忽然被告知取消了这个比赛项目一样讽刺,一时间,屈辱、委屈、愤懑、痛苦……种种情绪潮水般向她袭来撕扯着她脆弱的神经,却没有一个同学说一句体己的话或是给一

  个温暖的拥抱包括邝裕民,至此,她对同学的友情和对邝裕民的感情彻底绝望。被亲人遗弃的无依、被同学背叛的痛苦和白白失去贞操的屈辱委屈无处排解;当三年后邝裕民找到她要继续谋杀计划的时候,所有的情绪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所以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没有一点牵强之感。而那一句幽幽的“尤其是我,我就是傻”,道尽心中的心酸和寂寥。她没有阶级同情--当她与易先生曲意相迎渐生情愫,当她已经意识到易先生不仅仅钻进了她的身体更钻进了她的心,当她受不了戏假情真的煎熬崩溃地发泄她的矛盾痛苦,这其实是她在向老吴向邝裕民发出求救信号,然而换来的却是老吴不耐烦的喝斥和邝裕民无奈的眼神;她最后悲凉的发现,没有人理解她同情她甚至是正视她的痛苦挣扎。家人的遗弃,同学的背叛,同志的漠不关心,能够说,在王佳芝自己这一边的天地里,她遭到了抛弃,得不到温暖,找不到留恋的理由,所以她索性更加投入的出演麦太太反正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这些她所渴望的在同伴那里得不到的需求,易先生却统统给了她,感情的天平毫无疑问的倒向易先生,这些情节的比较和铺垫使得王佳芝在最后关头的放生顺理成章,甚而能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同情。

  反观易先生,一个为汪精卫卖命的特务头子,一个大汉奸,他的工作就是审讯逼供、严刑拷打、草菅人命。整天应对血腥暴力还要时时刻刻提防被暗杀,促成了他谨慎多虑、敏感多疑、老奸巨猾的处世特点以及被扭曲和压抑的人性,他习惯躲在暗处在人背后不动声色的观察,而这些性格特点的表现,李安只用一个王佳芝关窗户从玻璃里映出易先生身影的镜头就解决了,令人叹服。而抛开他的工作不谈,他又是一个讲究生活品味的人,这从易太太对他吃饭穿衣很挑剔的评价以及他在大雨天上车后弹了弹两袖水印的细节里可见一斑,所以尽管易先生的生活充斥着紧张压力不安和死亡的阴影,毫无简单可言,仍然不能完全熄灭他对生活的某种追求和渴望。王佳芝的出现,让他看到了这一线期望。而那场麻将戏,也是拍的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易先生故意放牌给王佳芝让她赢,伸出了橄榄枝;王佳芝借口帮忙找裁缝做衣服留下电话号码,接过了橄榄枝;易先生低头吃点心“顺便”看了电话号码,这一系列小动作,堪称男女相互暗中勾引的经典。应对美丽大方、聪慧优雅又暧昧勾引的王佳芝,易先生最初是心中暗喜却又谨慎提防的,这在他们第一次约会的那场戏里得到充分体现。从易先生向裁缝询问状况到餐厅里和王佳芝的谈话,比如问电话是否打扰了她

  、麦先生是做什么生意的等等,表面稀松平常,其实是他在试探、调查她的生活环境和底细,而王佳芝大方从容的回答打消了他的怀疑。在送王佳芝回家时,平时连回自己家都要保镖护送迅速进门的易先生,竟然下车送到她家门口,可见他放松了对她的警惕。三年后他们的再次相遇,让他又看到了照进生命的这一缕阳光,一句“人来就好”,对王佳芝的渴望表露无遗。随着幽会次数的增加,两个寂寞的人从最初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发展到相互安慰相互取暖,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抚慰和满足,而这种抚慰和满足对这两个同样承受着痛苦煎熬苦不堪言却又不愿完全放下自我渴求的人来说显得弥足珍贵,他们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这就是为什么王佳芝明知被敌人钻了心是多么危险却无法甚至无力抗拒的原因吧。王佳芝的存在感,来源于在她要换衣服时易先生说的“穿着吧”和欣赏的眼神,在她要取下钻戒时易先生说的“戴着”、“你和我在一齐”和温存的目光;易先生的存在感,也许在被删掉的镜头里有淋漓尽致的呈现,但是从王佳芝向他要公寓时他不易察觉的笑意里,我看到了他的胜利和满足。正是因为两人渐生情愫、互为寄托,日本酒馆的那场戏才显得水到渠成,感人至深。三段《天涯歌女》,王佳芝唱来情深意切,易

  先生听得感慨万千,至此,两人的感情又进一步加深,甚至能够嗅到心心相印的味道。而后,易先生为了送一枚戒指给王佳芝所做的精心安排,在邝裕民他们以为易先生察觉王佳芝身份要采取行动而严阵以待的比较下,显得那样的浪漫动人;而当那枚六克拉的光彩夺目美得令人窒息的粉色钻戒出此刻银幕上的一刻,所有的观众都发出由衷的赞叹(我想任何女人对它都难以抗拒)--可想而知当这枚戒指出此刻王佳芝眼前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震撼,于是乎,这枚钻戒便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能够肯定王佳芝不是为了一枚戒指而背叛组织放走敌人。

  放走易先生后,王佳芝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矛盾挣扎顷刻化为无形,也许她此时大脑一片空白,也许她感到了解脱的简单,能够肯定的是,她忠于自己内心的选取,没有后悔。人力车上的风车欢快的旋转,中年妇女为了要回去烧饭向封路的士兵求情,生活是多么真实而琐碎,然而,这样真实而琐碎的生活却不再与她有关。她摸出了毒药丸,证明她清楚自己的下场;之所以没有吞下药丸,我想,是一个入戏太深的人想亲眼看看这场戏是如何落幕。此时镜头转回到他们第一次讨论谋杀计划的礼堂,那声清脆的“王佳芝”犹在耳边回响,而此刻的她却早已不是原先的她,再也回不去从前。在刑场上,她的眼神里没有慌张,没有后悔,没有自责,有的只是坦然;她向右看,之前一向比她表现用心的赖秀金哭的像个孩子,她的胆小慌乱反衬出她的勇敢淡定;她向左看,邝裕民眼神复杂的看着他,似乎在怨恨她的背叛又像是在自责自己的无能为力,最后浮现的一丝微笑,仿佛是肯定了她的做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

  逃过一劫的易先生,震怒于自己被色诱还投入真情;毋庸置疑他对王佳芝的爱,但他的第一要务是生存。感情的份量如何衡量,王佳芝因为感情而失去生命,易先生为了生存而失去感情。他亲手葬送了王佳芝的性命,却在张秘书拿出钻戒时无法应对。影片结尾,他走进王佳芝以前住过的房间,坐在她以前坐过的床沿,眼含泪光,深深缅怀自己的爱人,当十点的钟声敲响,他猛然紧闭的双眼和深锁的眉头显示了内心的痛苦和纠结,缓缓起身走出门口,缓缓回头的影子表达了他的留恋和不舍,镜头定格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那张留有他坐过的褶皱的床上,结束。每次我看到这最后一个镜头包括此刻写到这个镜头,胸口都隐隐作痛,如鲠在喉,想抓住什么却又什么都抓不住,一点点陷落。不得不叹服李安挖掘人性的深度,镜头表现的准确度和梁朝伟炉火纯青的演技。

  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他们的爱,在阴暗的角落妖艳的盛开,注定不会有好结果。然而,被自己人抛弃的王佳芝从这份爱里找到了被认同、被欣赏、被惦记、被呵护的感觉,找回了自己,所以在最后关头,她选取了忠于自己,飞蛾扑火,用生命去换取爱人的安全。值得吗?值得吗?张爱玲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伊人已去,芬芳徒留。易太太们依旧在牌桌上讨论去哪里吃饭,一切都似乎没有发生过。感情的痕迹,仿佛只存在于床单的褶皱里。只有那枚鸽子蛋,光彩依旧,经世流传。

  色戒影评(四):

  《色戒》影评

  看色戒归来,感慨万千,不得不一吐为快。有的人不明白李安为什么哭了,还有马英九为什么哭了,我只觉得和他们心有戚戚也,因为我也哭了。

  有的人把色戒看成感情故事,有的人把色戒看成讲人性的故事,更有的人在色戒中只看到裸露的人体。如果只是这些,大概不会哭或者不会哭得那么彻底。有的人简单把电影色戒当成小说色戒的翻版,进而总是比较二者。而李安说过,他要记录和再现一段历史,如果他此刻不做,怕人们要淡忘了。这就是李安感情和人性故事背后的日本侵华历史。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人们对自己的道路和命运不能控制,人性埋没。除非苟活着,麻木着。李安比张爱玲,实在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要试图给李安对号入座,哪怕是编剧基础的小说,还有小说基础的历史人物。就算没有张的小说,李安也会找到别的小说,或者别的故事来讲述那段痛楚的历史。

  王佳芝由一个纯真的大学生走上一条充满危险和没有彼岸的道路,她既没有所谓的革命理想,也没有老吴和匡的国仇家恨思想,她只是简单地为了她喜欢的男生完成这男生想做的一件事。所以难怪易先生说,她的眼中没有恐惧。所以她才会吸引了他,他相信她。她的家庭没有给她温暖,她的男生没有给她感情,她的同学早商量好了她要扮演的主角。她不得不进入主角,她被拉进来了,不是她的同学,而是日本侵华。她在乱世中,孤独地活着,唯一的爱好是看看电影,在西方电影中寻找一点向往的温情。影片多次提到易先生对自己汉奸生涯的厌恶和身不由己。比如王佳芝埋怨他没让她进去等,他说,你真的想去那种地方?言辞间充满了对自己工作环境的厌恶。还有对王说,他接触的人眼中都充满了恐惧,他不相信他们。只有在王面前,他能够做回真正的自己!更有在日本艺妓馆,他对日本人的负面评论,说他们的音乐听起来像丧家之犬发出的声音等等。这哪是一个汉奸说的话?在这时候,他才是真正的自己。之后王给易唱天涯歌女。这不是一首情歌,很多人以为易是被王真挚的情歌所感动了。其实是这首歌的歌词和意境道出了易的心声。看看歌词吧,田汉作词的。第一段似乎还像情歌,天涯海角觅知音,第二段立刻说的就是国破山河在的哀伤,家

  山北望泪沾襟,第三段更联想到人生短暂,青春如此的悲凉,人生谁不惜青春?易可能想到自己终日在

  恐惧和反范戒备中度日,也许他有过青春的梦想,肯定不是做汉奸,然而国破山河碎,自己却成为自己也不想做的汉奸。所以易哭了,他的人性得以重现。所有的裸露和床戏,无非是想说明两个人脱去伪装和面具,赤裸相见,坦诚相见,做一回他们真实的自己,做到极致,期望不再回来。而性,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在性中,他们做回了真我。他们内心和身体坦诚接触的越多,两人的心走得越近。王在挣扎于自己身份的同时,已经意识到易钻进了自己心里,因为那个人,信任她,和她在一齐时,那个人回归了真我,已经不是汉奸。所以她心里的防线彻底崩溃,不是因为那个大钻石,而是因为易的感情。当王看到大钻石,她的眼里并没有任何惊喜,她甚至还按计划约易到珠宝店,准备在哪里完成匡的任务。但是,当易满眼满脸的温柔,看着她试戴,说,他对钻石没有兴趣,只是想看她戴着它的样貌。易明白,麻将桌上,太太们谈论的,攀比的,钻石对女人的重要性,他愿意以她的方式给她带来快乐。这不是爱是什么?当王说不敢带这么贵重的东西在街上走,易又说,你和我在一齐。要明白易是个不多话的人,他背后的话外音就是,不用怕,有我呢,我保护你,你能够依靠我!没有哪个女人能抵挡得住这样的感情承诺—一个愿意信任自己,给自己

  依靠,带给自己快乐的男人。尤其在那个日本侵略者肆意烧杀淫虐的乱世。如果我是王佳芝,我也会被这个男人的爱所感动,并且爱上他,不愿意他失去。当易从这梦一般的场景中醒悟过来,他又做回了汉奸,他的人性又掩藏起来。最后他杀不杀王已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美丽的梦也只能是梦。他不得不回到现实。只有回家看看王曾住过的房间,睡过的床,遥想一下在这样的苟活的岁月,那以前短暂的真情。

  故事中可恨的人也好,可怜的人也好,杯具也好,人性也好,都是那段可恶的历史给愣给推到那个位置上的,他们本来能够不的,但是他们不得不,因为他们不能控制,没有选取。写到这,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期望每个中国人都看懂色戒。顺便说,有人说大学生演话剧那段太夸张了。要明白,30年代的话剧就是那样的。其实即使这天的话剧,如果你看过北京人艺或者青艺的演出,你就会明白,其实那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那是话剧,不是电影。而且当他们最后喊出“中国不能亡”,我觉得最自然但是了,当时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如果我是当时的学生,我也会想喊,中国不能亡。我的眼睛从那里开始湿润。

  不能不感动于李安的中国情怀。

  色戒影评(五):

  看色戒归来,感慨万千,不得不一吐为快。有的人不明白李安为什么哭了,还有马英九为什么哭了,我只觉得和他们心有戚戚也,因为我也哭了。

  有的人把色戒看成感情故事,有的人把色戒看成讲人性的故事,更有的人在色戒中只看到裸露的人体。如果只是这些,大概不会哭或者不会哭得那么彻底。有的人简单把电影色戒当成小说色戒的翻版,进而总是比较二者。而李安说过,他要记录和再现一段历史,如果他此刻不做,怕人们要淡忘了。这就是李安感情和人性故事背后的日本侵华历史。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人们对自己的道路和命运不能控制,人性埋没。除非苟活着,麻木着。李安比张爱玲,实在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要试图给李安对号入座,哪怕是编剧基础的小说,还有小说基础的历史人物。就算没有张的小说,李安也会找到别的小说,或者别的故事来讲述那段痛楚的历史。

  王佳芝由一个纯真的大学生走上一条充满危险和没有彼岸的道路,她既没有所谓的革命理想,也没有老吴和匡的国仇家恨思想,她只是简单地为了她喜欢的男生完成这男生想做的一件事。所以难怪易先生说,她的眼中没有恐惧。所以她才会吸引了他,他相信她。她的家庭没有给她温暖,她的男生没有给她感情,她的同学早商量好了她要扮演的主角。她不得不进入主角,她被拉进来了,不是她的同学,而是日本侵华。她在乱世中,孤独地活着,唯一的爱好是看看电影,在西方电影中寻找一点向往的温情。影片多次提到易先生对自己汉奸生涯的厌恶和身不由己。比如王佳芝埋怨他没让她进去等,他说,你真的想去那种地方?言辞间充满了对自己工作环境的厌恶。还有对王说,他接触的人眼中都充满了恐惧,他不相信他们。只有在王面前,他能够做回真正的自己!更有在日本艺妓馆,他对日本人的负面评论,说他们的音乐听起来像丧家之犬发出的声音等等。这哪是一个汉奸说的话?在这时候,他才是真正的自己。之后王给易唱天涯歌女。这不是一首情歌,很多人以为易是被王真挚的情歌所感动了。其实是这首歌的歌词和意境道出了易的心声。看看歌词吧,田汉作词的。第一段似乎还像情歌,天涯海角觅知音,第二段立刻说的就是国破山河在的哀伤,家

  山北望泪沾襟,第三段更联想到人生短暂,青春如此的悲凉,人生谁不惜青春?易可能想到自己终日在

  恐惧和反范戒备中度日,也许他有过青春的梦想,肯定不是做汉奸,然而国破山河碎,自己却成为自己也不想做的汉奸。所以易哭了,他的人性得以重现。所有的裸露和床戏,无非是想说明两个人脱去伪装和面具,赤裸相见,坦诚相见,做一回他们真实的自己,做到极致,期望不再回来。而性,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在性中,他们做回了真我。他们内心和身体坦诚接触的越多,两人的心走得越近。王在挣扎于自己身份的同时,已经意识到易钻进了自己心里,因为那个人,信任她,和她在一齐时,那个人回归了真我,已经不是汉奸。所以她心里的防线彻底崩溃,不是因为那个大钻石,而是因为易的感情。当王看到大钻石,她的眼里并没有任何惊喜,她甚至还按计划约易到珠宝店,准备在哪里完成匡的任务。但是,当易满眼满脸的温柔,看着她试戴,说,他对钻石没有兴趣,只是想看她戴着它的样貌。易明白,麻将桌上,太太们谈论的,攀比的,钻石对女人的重要性,他愿意以她的方式给她带来快乐。这不是爱是什么?当王说不敢带这么贵重的东西在街上走,易又说,你和我在一齐。要明白易是个不多话的人,他背后的话外音就是,不用怕,有我呢,我保护你,你能够依靠我!没有哪个女人能抵挡得住这样的感情承诺—一个愿意信任自己,给自己

  依靠,带给自己快乐的男人。尤其在那个日本侵略者肆意烧杀淫虐的乱世。如果我是王佳芝,我也会被这个男人的爱所感动,并且爱上他,不愿意他失去。当易从这梦一般的场景中醒悟过来,他又做回了汉奸,他的人性又掩藏起来。最后他杀不杀王已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美丽的梦也只能是梦。他不得不回到现实。只有回家看看王曾住过的房间,睡过的床,遥想一下在这样的苟活的岁月,那以前短暂的真情。

  故事中可恨的人也好,可怜的人也好,杯具也好,人性也好,都是那段可恶的历史给愣给推到那个位置上的,他们本来能够不的,但是他们不得不,因为他们不能控制,没有选取。写到这,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期望每个中国人都看懂色戒。顺便说,有人说大学生演话剧那段太夸张了。要明白,30年代的话剧就是那样的。其实即使这天的话剧,如果你看过北京人艺或者青艺的演出,你就会明白,其实那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那是话剧,不是电影。而且当他们最后喊出“中国不能亡”,我觉得最自然但是了,当时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如果我是当时的学生,我也会想喊,中国不能亡。我的眼睛从那里开始湿润。

  不能不感动于李安的中国情怀。

  色戒影评(六):

  李安的电影《色戒》,引起华人世界强烈的对抗性反应。

  叫好的说“《色戒》这部片子艺术上不错。一个抗日志士爱上了一个汉奸,是人性的表达”;“李安做电影的目的就是追求对自己、自己关心的人性的感触。”

  叫骂的说:“汉奸家属张爱玲出于阴暗心理写作小说《色戒》……李安将《色戒》搬上银幕,在张氏小说基础上变本加厉,前所未有地践踏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和民族尊严。”

  我把这些争论贴到我们网上的心理论坛中,一位中年女性的意见,很是反映了当下白领阶层的感受:“在我看来,颓废奢华和纠缠的情感以及模糊的道德界限,是这个影片触动我的地方;对我老公来说,他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删,删了些什么,这个女主角是否性感。”

  最终,我的朋友崔卫平——专修电影理论、电影评论的教授,发来自己的文章《人性的,太过人性的》,让我不禁拍手叫绝。她最后写到:“问题并不仅仅仅在于李安的这部影片,而在于理解当下这部影片的语境。它在威尼斯获奖时遭遇记者及影评家的嘘声继而被奥斯卡拒之门外,在大陆却获得一片赞美之声,许多人将之奉为极品。在很大程度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种现实生存的精神状态:当人们开口闭口将‘人性’放在嘴边,如同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证明他们已经失去了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的正当眼光和尺度,放下了自己在外部世界就应承担的主角和客观评价;一个人故意萎缩他的外部世界,能够看作是其内心坠落与空虚的表现。不妨去想,这天还有什么理由将‘性’看作是至高无上、凌驾一切的?

  如果说是人性,郑苹如那样一种为国捐躯的态度,不也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人的正义感、忠诚、正直不也是人性的体现?怎样就将这些排除在人性词典之外呢?再比如,老易的人性及其复杂性,正能够体此刻他作为汉奸挣扎、如何经受内心的煎熬,而不是另外寻找一个出口,弄得真像那么回事似的。”

  近年来,大凡出现津津乐道丑恶人物、事务的文艺作品,便有人出来用“人性”一言以毕之,给屎壳郎披上件光鲜时尚的“人性”外套,碰不得了。然而,问起什么是“人性”,为何只要是反映“人性”的作品就是好的,却无人知晓无人过问了。为此,我想探究一下到底什么是人性,文艺作品反映人性的方式,如何影响社会风尚,以至于影响个体人性发展的倾向。

  既然人性有正、负两面,文艺作品必然会反映两个侧面,关键问题是如何反映、站在什么立场上反映。经历“文革”岁月,我以前厌恶听到人谈论文艺作品的立场。总觉得带有政治宣传和宗教裁判的色彩。然而影片《色戒》,让我第一次感到“立场”很重要,立场是不能不被关注的。

  我说的不是阶级立场,而是人类对于真善美VS假丑恶的立场,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立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家的侵略,对那里的人民的统治、屠杀,在任何时代、任何状况下都是丑恶和非正义的。为了个人利益,讨好侵略者,成为屠杀自己同胞的帮凶,永远是罪恶行径。歌颂、抑或粉饰这种罪恶的文艺作品,无论它如何高明,对于社会,个性是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都是一种污染、一种伤害。因为它肯定了罪恶,教人学恶,促使人性残忍、自私、卑鄙的潜质生长。宣扬丑恶的作品,越高明,就越容易使得受众不由自主地与作者共享同一立场,小说与电影《色戒》便是这样的作品。

  仔细查看《色戒》的小说与电影是有相当差距的。因为张爱玲与李安的生长背景和创作潜意识动机有着巨大的差异。

  张爱玲,出生1920年,没落清朝官吏的后代,朝思暮想回到社会上层,重享荣华富贵,却不得。日伪时期,张氏拼命攀上了汉奸权贵胡兰成,不久被胡抛弃。抗战胜利后,她在社会上自然抬不起头来。有人说她恬不知耻,我不同意。恰恰因为张爱玲明白傍汉奸是耻辱,明白郑苹如是英雄,所以才写了《色戒》,硬是把自己那点见不得人的事情,和抗日女英雄混为一个人型写出来。短短的两页纸,修来改去27年才敢发表。文章中的时间转换、人物与事件交代变得含混、隐讳,也反映了她嘴上不肯招认,心底却无法摆脱的羞耻感。她的羞耻心还在于汉奸胡兰成不把她当回事,另有新欢。所以她把这股恨意,用书中的汉奸被人追杀来发泄。张爱玲真的想杀胡兰成一刀吗?舍不得。因为他送她大钻戒,让她觉得他爱她。“爱”这个字在张氏笔下变得肮脏且沾满铜臭,因为它是和克拉数成正比的。

  李安拍《色戒》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李安1954年在台湾出生,大学之后留学美国,很少有中华民族以前被欺辱、被宰割的感受与概念。透过他的多部影片,李安表达出自身两种主要的心理冲突:一,作为长子,他选取的职业不被父亲认可;二,婚姻生活中,性爱的极大不满足。

  李安的父亲是一位传统意识浓厚的中学校长,一向为自己的长子李安学业成绩欠佳,不能成为一名教授而感到失望。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留学的年轻人学工程、医学、法律、商科是正业。能够落脚美国,回台湾也不乏受人尊敬、待遇优厚的职位。学电影?在老人看来是胡闹、是玩票。甚之,李安毕业后长年没有工作,结婚生子后,还靠妻子养活,老人致死都难以了却这桩悲哀事。这是为何在父亲去世后不久,李安领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手握小金人,难过地说期望父亲能看到这一天。李安期望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从而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啊。事实上,岂止李安,我们国内的第5、6代导演,不是也依靠西方影界的承认,在欧美电影节上得了金狮、金熊奖项,才在国内站住脚的吗?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要靠外国人说好坏来评价自身了呢?

  与父亲的这番情感纠葛始终深深地压抑、刺激着李安,使他拍完“父亲三部曲”后,在《冰风暴》里再现他的痛苦与情感冲突。到了《色戒》,他干脆让扮演丁默邨的梁朝伟学着自己父亲的步伐走路。在李安心里,丁默邨的主要身份不是汉奸,而是让他又爱又恨的“那个时代的男人”。

  影片《色戒》的另一个争论热点,又是观看热点,即是“性”和“床戏”。在张爱玲的《色戒》中,这部分仅寥寥几笔带过,李安却将此大加发展,借以发泄了自己压抑长久的性能量。一位支持李安的朋友来信说:“李安是一个十分敏感而且情感脆弱的人。但是他勇敢:他一向不懈探究自己,透过电影表达自己,而且不顾别人如何看待他。他说《色戒》是他中年情感危机中的产物。危机的资料是什么我不关心,但我能感触他的脉搏。我觉得,他的性欲一向没有开发,虽然他对性的渴望极其强烈,但他自己为这样那样的道德因素束缚,不敢、不能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得到满足。他一向没有停止挣扎。《色戒》让他解放了。”

  同意朋友的看法。我看李安的《断背山》,已经感受到李安的性压抑,和他的挣扎。《色戒》则让我确认了自己的想法。

  李安是个坦诚、单纯的人,他对自己居家男人和夫妻关系的诉说(见《南方周末》专访李安),让人觉得他和妻子的关系像是乖儿子与严厉母亲相处。在这样的夫妻关系中,性爱是难以得到舒展的。常年被压抑的情欲容易变得激烈,甚至变得暴力。我看《色戒》是大陆删节版,不明白被删掉的部分如何发展。但就存留的镜头,丁默邨把王佳芝猛然摔到墙上、打翻在床、骑在背上的镜头,已经很暴力了。健康正常的女性不会喜欢如此被人对待,除非她有被虐待的病态性倾向。而李安却由此宣泄了自己:他拍完两段床戏后抱头痛哭,梁朝伟不得不上前安慰。

  我认为表现性关系和裸体的作品能够很美,也能够很丑。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90年代的法国影片《情人》,根据法国女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梁家辉在其中上演全裸的床戏,影片拍得实在凄美动人、品味一流。相反,大多数美国影片的这些部分拍得猥亵、低俗,常常是男演员还打着领带,就把女演员的衣服扒光,两人假模假样地在那里大呼小喊,造作得令人作呕。不少欧洲影片,即便拍摄全裸,还是呈现一种真诚的自然美,让人看得感动、享受。相信16岁以上的青少年观看这样的影片,受到的是美丽的感情教育,从而对淫秽下流的东西才具有了分辨力。人类的性爱原本是美的、健康的行为。如此的人性部分,假如能够从观念的压抑和利益的驱动下解放出来,是人自我享受与升华的重要资料。

  回到《色戒》,我同情大学生要求“禁演”的呼声,却不同意禁演、删节镜头的作法。假如我们也能把影片按照观众年龄分出级别,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各方面的评论声音在各种媒体出现,难道还怕“真善美”斗但是“假丑恶”吗?假如我们的影视和评论环境更有包容性,营造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我相信人性中完美、仁爱、建设性的潜质,便有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那将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象啊。

  色戒影评(七):

  《色戒》影评

  当一个男人深爱一个女人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会很傻很可爱!

  他会每一天想着你,无论他在干着什么,脑海中都会时不时地荡漾出你的影子,这就证明他用心爱你了,令你感到高兴…

  昨日看了梁朝伟和汤唯主演的电影《色戒》,觉得片子演的实在太精彩了,剧中的易先生尽管是个特务走狗的主角,但是他并没有令人厌恶,而是觉得这样一个警惕心强、不会相信任何人的一个人也竟然完全信任了王佳芝,为这个女人动了真情,其中的一段话是:你长的太美了,让我不得不想到你,手下向我汇报状况,我只看见他的嘴一张一合,却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这其间,第一让你感觉是导演如此有眼力选了新人汤唯出演这个主角,更感到惊奇的是她竟然把主角演绎的如此成功。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在一个如此奸滑的特务身边去虎口拔牙,情绪如此镇定,表情如此唯美,成功地捕获了一个警惕心极强的人的心,付出了自己真实的一切,实为太了不起的一个女性。

  六个大学生最终的下场我不觉得遗憾,关键就在于,那么多男人,竟然把一个女人推到风口浪尖上去做一件如此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而且是色相和肉体的牺牲。而梁朝伟出演的是一个特务的主角并没有显现出他花天洒地、左拥右抱、寻欢作乐的场面,而是每一天都十分警惕、留意地做每一件事,所以他并不让人厌恶。和王佳芝在一齐的日子里竟然还为她的歌喉感动地掉过眼泪,并且,为了心爱的人还那样用心地策划了一种如此浪漫地送戒指的方式,这一切都证明他还有人性,有人性的坏人就不会让人痛恨到咬牙切齿,剧中的整个场面并没有见到嘶杀和血腥的镜头。

  正因为他的举动也深深地打动了王佳芝,才令她在关键地时刻选取了让这个人安全离开。女人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她最需要的是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而王力宏在里面扮演的主角真的很失败,明明最初他和王佳芝之间是有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的,一齐演话剧,一齐闹革命,但是就在他们选取让梁润生去和王佳芝做那件事的一刻起,就注定在她心中和他完美的一切被彻底地破坏了。

  所以我觉得他们的结局是不遗憾的,为什么要把一个女人单枪匹马地推到一个特务的怀中,那将意味着什么,他们想过吗?想过这个女人的立场有多么凄凉吗?如果是我,我也会对这个世界完全失去信心,唯一相信的男人在关键的时刻不能主动承担职责,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她之所以为易先生动心,也完全是因为她感觉到了易先生对她确实动了的真情,放了易先生的理由就是这样简单,这不只是那枚戒指的力量,而是送戒指的举动是王佳芝等剧中所有的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说至此,我还是觉得演员表演的太精湛了,导演的选人太有眼力了,故事的设计太完美了,之所以让天王梁朝伟演特务的主角,是因为这个特务与一般的特务不一般。

  色戒影评(八):

  《色戒》影评:一滴水如何流入大海?

  将一部电影静静看过多遍,数度提笔又原样放下,这样的情形于我确实少见,《色戒》就是这样一部令我回味许久的影片。

  故事发生在清澈空灵的喜马拉雅。

  影片主人公达西是一位禀赋极高的年轻僧人。在经过三年与世隔绝的闭关清修后,达西受到了令人尊敬的温普利活佛的赏识,他的僧侣生涯似乎前途无限光明,但一次丰收节中偶遇母亲哺乳孩子的生动场景,却令正值青春期的达西开始重新思索自己的人生。

  达西的师傅阿普是个温和睿智的僧人,他期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挽救心爱的弟子,但一番激烈的争论后,阿普黯然理解了达西在一个漆黑的深夜离开寺庙,褪下僧袍还俗入世,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达西找到了珍爱,他与妻子琵玛生有一子并彻底忘弃了以前的僧侣生活。他种地、贩粮、通奸、斗殴,简直不似一个受过十多年佛法熏陶、教化之人。在达西眼中,亲人、情人和亲情都是那样真实而又虚幻,一次无意中聆听到琵玛和儿子富有哲理的对话竟然也是似曾相识,却又无动于衷。这时的达西已经忘记了自己和师傅以前的争论:

  生命中,是否有些事情务必经历?放下的前提是否是务必以前拥有?而由此引申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更是充满挑战--当站在放下的崖边,一切是否还能潇洒从容?

  影片从始至终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答案,最后结尾部分达西撕心裂肺的绝望哭嚎更是将所有的悬疑都留给了观者。

  有位网友这样评论,说这是一部深邃的影片,没有阅历、不懂人生或不懂佛法的人难以理解。这样讲似乎有些言重,但据说《色戒》的导演是一位印裔法国人,他为拍摄本片准备的时间长达七年。有评论说,《色戒》讲的是现世——不管寺院内外。一方面是僧人达西的故事,另一方面则是他妻子琶玛的故事,她虽然身在尘世,却有圣人般的心灵。一言蔽之,或生活,或遁世,或二者兼备。驾驭这样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眼前这部影片也确实证明了编导的深厚功力。

  在影片开头部分,当时达西刚结束静修,在一干僧人的簇拥下回到寺院途中,他见到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怎样令一滴水不会干涸?同他一样,我初看此片时也仅限于一时的好奇未加在意,但看完整部影片后再回想这个问题,答案却绝非片尾揭开的谜底那样简单:

  让它流入大海。

  这是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但人生多劫,一滴水即便参透了自己的命运,但哪里才有大海?一滴水怎样才能最终流入大海?人生的真谛到底为何?是满足眼前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内心一个欲念?

  一部电影竟能引发如此深邃的思考,这样的影片真是回味悠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色戒影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6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