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影评精选(一):
电影《老炮儿》影评:我该谈论什么,死亡还是信仰
严格来讲,这其实是一部方言电影,它其中的对白并不是真正好处上的普通话。所以,电影院里会出现一些奇妙的状况,在北方人听起来无比正常的儿化音和俚语搭配,却让另一些笑不可支。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听着冯小刚和张涵予板着扑克脸念叨着局气、揍性、你们丫的时候,就如同很多人听天津相声,语调本身就有一种陌生化和文化想象搭配而来的天然喜感。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部看似极具商业卖相的片子,其实还是挺大胆的,因为在这个人人都争取用闹剧俘获全国观众的时候,管虎捯饬的这部电影,有可能因为方言而失去一部分观众。北京话在《老炮儿》中其实是一个主角,而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如果这口足够酽的京片子没能被充分领会,这电影就失去了一大半神韵。
不久前,徐浩峰用《师父》讲述了规矩和时代变迁,某种程度上讲,《老炮儿》是一个当代版的《师父》。规矩,是《老炮儿》一向提及的一个戏核儿,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有一部分讲的是时代变迁和人心流转。斗转星移之后,有些东西徒有其表地留下了,就像冯小刚每一天斜腰拉胯地提笼架鸟,仍旧住在祖上留下的院子里,借街坊一根葱,吃邻居一碗饺子,但实际上,这但是都是他自我营造出来的一个小小的乌托邦,他出了那个院子,一切新鲜的气味就都扑面而来,那些霓虹璀璨又浮夸的酒吧,35块钱一瓶的啤酒才是这个消费主义时代的正版logo。六爷端着的范儿,走起的面儿都是自我撑着给自我看,老街坊互相给个脸而已,其他人对他其实连不屑的意思都没有,因为他一向是被忽略的。
六爷的真实身份但是就是个破落小店的店主,内心却还觉得自我是个顽儿主。因为自我的儿子卷入了麻烦,他才得以明白,当下这个时代其实也还有顽儿主存在,只但是已经改朝换代,不是他们这帮自以为是却穷困潦倒的老玩儿闹了,而变成了那些非富即贵的人们。那些人彬彬有礼,出没在厅堂和电视上,从不与人横眉立目,但他们对人进行生杀予夺的不是刀和棍子,而是钱和权力。这一点才是让六爷最不适的。影片最初,有个不懂事的南方小孩找六爷问路,连招呼都不会打,六爷不乐意,但之后,他遇到了一个“懂得礼貌”的人,那个权势方的打手问他,“我能问个路吗?”这礼节讲究得毫无差池,但最后问候他的是拳脚。你看,这就是转变,一切都不一样了,哪种是“好人”,哪种是“坏人”呢?
六爷他们小的时候,讲究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此刻,即便杀人也都于无形。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连混混儿都迭代了。以前的规矩,无非混杂着一点对于人心的敬畏和蛮力的比拼,此刻的规矩,更多的构架在实用主义的基础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以前的规矩像个笑话,抱持着老规矩的人更像个笑话。在那座停放着豪车的改装车间里,打杂一气之后,张涵予哭着对冯小刚说,“我就操他吗的,咱什么时候受过这个,真他妈憋屈。”是啊,这不是你们的时代了。人最无法言说的痛苦有两个:心有余力不足和生不逢时。这两个,六爷赶在一齐了。他爬在许晴身上,突然就不行了,他用自我的办法想铲事儿,突然也不行了。他成了个废人——生理好处上和社会好处上都是。但他有自我的尊严,也有维护尊严的方式,所以,这电影的下半段,变成了一个男人重新寻回尊严的故事。
这样一来,一旦当执拗变成了执着,那些只有他们老哥儿几个还相信的规矩,就成了一种信仰。最后,冯小刚在冰湖上扛着军刀冲上去的戏,为什么能如此打动人?就是因为信仰。六爷为了信仰,把命送了。这在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里,像个神话般令人感佩。中国大银幕的电影里几乎没有信仰的位置,《老炮儿》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中国特有的、世俗化的信仰。
除了规矩和时代剧变。这电影还讲了父子,两代人的失散与和解。六爷经历过一次父权的崩塌,他寻找儿子,并且企图与儿子和解,是对父权的重建。只但是,之后重建的父亲身份与之前有了本质区别。之前,他一向以父之名行控制之实,之后,他还原了父亲本来的应有好处。这电影发展到之后,由一件年轻男孩儿间的纠纷演化出了另一件事,如果说前一件是作为父亲六爷替儿子解围,重建了家庭好处上的父权系统,那么后面的一件,就把父权扩大化了,变成了某种带有正义感的东西。就像冯小刚说的,“小老百姓,有些事,也得办。”当然,这是冯小刚的火候儿掐得好,管虎在这个时候也按捺住了没把煽情的音乐推起来,所以,听着就很像个样貌,他没说什么公民意识的话,只是说了一句平民意识的话。其实这挺有意思。中国银幕上的英雄虽然脱离了高大全,但也没有几个真正像样的痞子英雄式的人物。更遑论那种个性贴合中国现实的,亦正亦邪,半黑半白的人物。比如劳伦斯-布洛克小说里的那种硬汉侦探是一种个性搞笑的大都会产物,这些男人沉默、冷酷、把事憋在心里,壳子坚硬,内心柔软,这种形象,在中国,翻译过来,就是六爷的这个样貌,讲究、局气、有外面儿。他有他自我的规矩和底线,比如,看见装瞎子要饭的,他也不拆穿
,还跟人家逗闷子,看见小偷,教育一声拿钱走人能够,证件给人家寄回去,要懂得盗亦有道。但是他的底线又始终在那里摆着,有时候甚至比很多看似善良的人高出很多,比如,看着有人跳楼,那些看似体面却内心猥琐的人,都起哄,只有他义愤填膺。六爷一向热爱念叨着“好人”和“坏人”,在这个时代里,仍然用这样古朴的方式区分周遭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纯真。他有一种留意翼翼隐藏的、生怕别人窥见的、本能的善良,只但是他不好意思直接表达柔软,他只懂得用一种爷们的方式泄露这些。
这电影不是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许晴。这个演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娇嗔感。她并不是六爷口中的那种“有灵气儿的北京丫头”的典型。她在戏中散乱着头发,斜着眼睛说话,也没能让自我变成一个真正徐娘半老的北京大妞。她确实太让人出戏了,她的形象和气质就与胡同儿无关。对于两个小鲜肉来说,这次使用其实是一种聪明的实验。吴亦凡自不必说,他饰演的主角即便浮夸一些也能讲得通,李易峰的口音已经修炼了很多,但还差着一些东西,也算过得去。其实,从《闯入者》票房惨淡,王小帅发牢骚开始,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推荐,他们说,如果那些年轻人的主角,让鹿晗、李易峰等人出演,会对票房产生怎样的结果,又会对电影有怎样的损害。不可否认,管虎这样选角,肯定有商业策略的考量,但这一次实验的结果基本是加分的。
总体而言,《老炮儿》真是一部近年来的惊喜之作。管虎用另外的角度和呈现方式描摹了对一座城池、一个时代、一群人心的改变。如果说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中,有一种浓稠的雄浑,人们的命运从县城滚滚而过直奔未来的大洋彼岸,那么《老炮儿》则只在一座城市中,同样写尽了无法言说的沧桑。
这是一部到处充斥着烟头和脏话的电影。有的时候,脏话是一种对对方的羞辱,有的时候,是一种语气,《老炮儿》中的脏话属于后者。这帮老爷们一嘴一个你丫,我操,其实都是用脏话巩固着自我不断流逝的荷尔蒙和渐渐散失的自信心。可能也是因为领会到了这层意思,再加上某些大咖的影响力,这一切都没有被剪掉,这真是万幸。不然,这电影的对白一旦文绉绉起来,也就彻底没了好处。
直接点说吧,中国有一种考察好电影的标准,就是看结尾是否要加一段和电影气质完全不搭的、故意的“明亮的尾巴”,如果有,那么说明这部电影的正片部分足以令人称道,以至于不加那个尾巴都无法过审。所以,我们没必要苛求最后那一小段东西。在我们自我内心的剪辑版本中,六爷死于冰湖上,电影就已经结束了。
当六爷的肉身死于冰湖以前,他其实释放过自我一次。他在辅路上蹬着自行车,看到了那只逃窜出来的鸵鸟。在北京的清晨,这一幕充满了特有的北京式魔幻现实色彩。这个炫耀财富的另类宠物,奔逃出了四合院围拢的笼子,却注定被人俘获在现代化的环路上。这命运就像六爷一样,他决定从自我后海的院子里奔逃出来,重新寻找尊严和内心的安稳,但注定逃但是劫数。
老炮儿影评精选(二):
《老炮儿》结束,放映厅里竟然响起了掌声。
这是稀罕事儿,我都记不起上一次观众主动起身为一部电影鼓掌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从影院走出来,先跟同事讨论张涵予的肌肉,动用生活经验,我说:“那肉的形状太齐整,像健身房练出来的,不像是跑江湖的。”
立马遭到驳斥。
像我这样九零后小丫头,没见识过老北京的地头蛇,没接触过老炮儿这种书里的人,对满嘴的京片子也没啥感觉,但就是觉得电影好看。
为啥好看?为啥观众会起立鼓掌?就这个问题琢磨琢磨,才算看明白这电影。
一、老炮儿是什么人?
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是老炮儿,北京话,指的是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混混儿。
那到底是种什么人?
《老炮儿的故事——苍孙迟暮》里这么介绍:
一九六八年的春天,一个叫周长利的小青年儿死了,这件事儿轰动一时,因为这个小青年儿就是当时四六九城儿里最横的顽主儿,人称“京城第一杀手”的小混蛋儿。
这是个结尾,六八年底北京开始了大监察,那些横着膀子走道儿的混混儿们有一大部分下了狱;也有一部分挺着腰杆儿到了此刻,留下了混不吝的作风。
对一切都好像满不在乎,但是正事儿上又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不欺负人,但是欺负我不行,你动我一下,我跟你拼了;有的时候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是又绝对遵守着“祸不及家人”、“不管多大的事儿,不能进别人家抓人”等等规矩。表面玩世不恭,在规矩里出着格儿。
老炮儿此刻什么样?
在胡同里生活了十几年的changle说:“六爷这类人其实身边儿真有:蹲过大狱扛过事儿,性子急讲义气混不吝。没事儿胡同里遛遛弯儿,手里即使不拿鸟笼也好歹抓俩核桃。张口闭口想当年,有时一个人在院里嘬口小酒儿砸吧砸吧味儿,大部分时候一个人看着也挺没落。偶尔因为看不惯有些事儿,事儿事儿逼,旁人面儿上跟他敬而远之心里其实也不忿儿。说起这种人的朋友,交心的真没多少,阿猫阿狗的小混子偶尔点头哈个腰,其他人有谁愿意沾他?倒真是有种老无所依的萧条感,姘头也都大多人老珠黄。”
所以不全是江湖义气的浪漫。
六爷就属于混的不太好那种,窝在胡同里开一个冷清的小卖部,继续守着年轻时的规矩,不服气自我刚过五十,怎样就成了别人口中“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老炮儿》这个故事简单,落寞的老流氓遇到了新时代的小流氓,还绑了他儿子,老流氓不得不带着几个旧弟兄重出江湖。这故事是不是有点耳熟?有点像《老爷车》?有点好莱坞?有点中老年版《古惑仔》的意思?成熟的类型电影摆在那儿,导演本能够驾轻就熟,幸好,他没有……
二、“节制”
《老炮儿》没拍成一部媚俗的类型片,关键在于节制两字。
一开场,六爷的兄弟灯罩儿在胡同口卖煎饼,无证经营,城管要来收车。
灯罩儿急了,推了城管一把,城管也急了,当着街坊老小的面儿反手就是一大嘴巴。
冲突即将升级的时候,六爷出现,问清来龙去脉,说车就应拿走,但城管也得跟灯罩儿道歉。
法理要讲,不欺负老实人的人情儿和道义,也要讲。
六爷在城管脸上轻拍两下,算是替灯罩儿讨回公道,城管怔了,收车道歉走人,没酿成社会版新闻。
电影没有往死里黑城管,既说明白了他们执法有道理,也敲打了一下他们执法的粗暴。虽说可能有审查尺度的关系,但毕竟也为电影和现实之间,定下了节制的基调,比当今许多媒体的节操不知高到哪里去。
主人公六爷也是节制的。
他不停地嘱咐着别让小孩子参与进来,小孩子下手不知轻重,小孩子会闹得不可收拾,到最后也楞是没拉上一群人为自我出口气,也没让观众出这一口气。
如果放到香港,可务必是黑帮古惑仔喋血街头,放到好莱坞,那就是《赤焰战场》,一帮心有不甘的退休特工拿AK47一通乱扫,六七十岁了还跟小孩儿似的撒气。
六爷没有。
于是,影片中直接表现暴力的场面也都很节制。
大家都在期盼张涵予大杀四方的场面,结果亮个相就没了。张涵予忍无可忍带着一群小孩冲去汽车维修厂,结果扑了个空。最后最后约了茬架,观众们满心想着鸟都死了,这回六爷该帮咱们教训贪官一把了吧,结果还是没见着大场面……
此刻问题来了,别说张涵予憋屈,咱们习惯了好莱坞式正邪大战一场的普通观众,也憋屈啊……那么为什么还会起身为它鼓掌呢?这是一个迷,容我先卖个关子。
三、冯小刚的演技
务必先说说冯小刚的演技。冯导凭借《老炮儿》,成为中国最会演戏的导演,没有之一。
管虎和冯小刚都曾说过,六爷就是冯小刚本人:“《老炮儿》中的这个主角和我的经历与情感是相通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就是自然地流露。”
演员和主角的贴近让主角的可信度加强。
而影评人毛尖评价说,相对于姜文总是居高临下:“冯小刚相当注意和配角取得平衡。”
“他和张涵予在一齐的时候,他平衡张涵予,他和许晴在一齐的时候,他平衡许晴。这样,他有时候是北京胡同气,有时候又莫名文艺腔;应对乞讨女他像老干部,应对富二代他玩冰血暴;他有话痨倾向,也有沉默潜质。”
所以六爷的神奇(矛盾)之处在于:既是个“憋屈”的人,又在哪儿都吃得开。
四、小鲜肉真的是硬伤吗?
在这儿也想替小鲜肉说两句公道话。
从《老炮儿》定角儿、花絮流出,吴亦凡和李易峰的存在就被批评为电影硬伤。
有人说,两枚小鲜肉拼命挤出的眼泪,还不如冯小刚额头上的一道褶子有层次。
不少人一看到小鲜肉,就忍不住摆出“救救孩子”的眼光。
话也没错,但是《老炮儿》里的小鲜肉也没那么跳脱,年轻演员的稚嫩恰好满足了人物结构的需要。
吴亦凡饰演的谭小飞贴合人们对一个富二代、权二代脸谱化的印象,年轻偶像自带光环的尴尬表演也满足了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厌恶。
李易峰的京片子虽然呵呵,但六爷说了,此刻的年轻人就是一副阴柔样,所以在血性的汉子面前也抢不到戏,演员之间的层次与人物的层次大致相符。
管虎和冯小刚都说,六爷不只是六爷,也是冯小刚自我,小鲜肉们也是这么个关系,与主角的距离不大,在一个本身就脸谱化的故事结构里,没那么不堪,就算成功吧。
况且,颜值还是很重要的。
五、唯一的不节制
言归正传,观众如此认同这部电影,不光因为演技。
《老炮儿》唯一不节制的地方,就是拼尽全力塑造六爷的光环。
六爷代表了不一样于权钱当道的道义规矩,所以影片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场景,让六爷自我认证:训斥小偷、驱散城管、教训不懂礼貌的年轻人、毒舌围观跳楼的好事者、给乞讨少女200块钱……
透过不厌其烦的补白,六爷被渲染成一个惩恶扬善的侠客。从儿子、老相好、好兄弟,甚至最后连谭小飞,都受到召唤,成了六哥的脑残粉。
直到最后,六爷举报了大老虎,以一人之力撼动了上层权力。
也许正因为影片在其它每一个地方都十分审慎,因此就顺理成章地把六爷的英雄形象塑造到了顶峰,哪怕他最后没打赢一场架。
六、每个人都在六爷身上看到了自我
六爷是个英雄,也依然是个小人物。时代的变化,生活的无奈,六爷在感慨,观众们也或多或少地在他身上看到了自我。
六爷仗义,观众就看到义气,兄弟屡教不改,借钱也要把他从局子里赎出来。
六爷讲职责,观众就看到亲情,儿子犯的错,老子扛不了也要扛。
六爷讲理,观众就看到正义,一码归一码。
六爷跟小飞一伙人的茬架是草根与有权有势者的斗争,观众跟着六爷,就像闷三儿跟着六爷一样,都憋着一股气呢。而恰恰是因为节制,这股气没轻易被好莱坞式的精彩打斗或血腥场面消耗掉,电影也没有沦为泄愤的感官刺激和爽一把的消费。影片结尾,六爷穿着军大衣、扛着军刀、只身一人飞奔过冰面冲向敌人,有万夫不倒之勇,最终没能跑到敌人面前就倒在了冰面上,杯具带来英雄主义的高潮,怎能不让人血脉偾张,起身鼓掌?管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前者扶了起来,但不是透过暴力让他打赢一场架,这个英雄不是好莱坞式的英雄,而就是屏幕前无奈又坚持着的观众自我。
跟《老炮儿》前后脚有徐浩峰的《师父》,还有不久前的《聂隐娘》,甚至能推回贾樟柯的《天注定》,两岸三地的导演一样,都说自我的电影拍的是个“侠义”。
但《老炮儿》格外让人激动。
六爷倒下了,“阶级身份”不一样的兄弟都回来帮忙了,“李刚”和“李刚”的儿子也被“正法”了。儿子小波不再“混”,跟老子一样养一只鸟,开一家店,但不像老子那样守着“老规矩”难为问路者——不喊对称呼就不给指路。
阳光明媚,老规矩似乎在跟新规矩的和解中重新立了起来,这是“小人物”的胜利,何其浪漫,这就是电影的成功。老炮儿成了当代英雄,我们为这样的胜利鼓掌。
老炮儿影评精选(三):
电影《老炮儿》影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一向不走寻常路的管虎,201*年年末再次放大招。这一次与他携手的是重量级导演冯小刚,二人带着《老炮儿》于201*年12月24日正式登陆中国各大院线,引来好评如潮。以导演知名的冯小刚,除了1996年曾在电影《我是你爸爸》中担任男一号之外,其他都是偶尔客串、跑跑龙套,纯属“玩票儿”。时隔近二十年,冯小刚为管虎慷然“下海”出演,甚至还献出了自我的“屁股”,本身便是一种上好的宣传:不知有多少人都想着一睹冯大导演在影片里的“芳容”,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过《我是你爸爸》这部电影,更遑论看到冯小刚演戏,如此一来,更是吊足了观众的味口;更况且,影片在正式上映之前,冯小刚凭此片在国外获奖的消息就已经在国内不胫而走,于是《老炮儿》尚未上映,前期的造势工作已经做得相当足。
所谓“老炮儿”,约等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朔笔下的“顽主”,这天的他们大多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有着较为“辉煌”的过去,他们固然玩世不恭,但也重情重义,因此很难简单说他们好或不好。诚如片名所示,电影《老炮儿》讲的就是一个当年威阵北京四九城的“老炮儿”——冯小刚饰演的“六哥”张学军,当年他单枪匹马一把刀杀退十数人,现如今只是胡同里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遛鸟老人,周围的一些人虽然还都尊称他为“六爷”,但实际上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按照正常逻辑,“六哥”的晚年生活也许就在逛逛街、遛遛鸟之间流逝而去,但儿子晓波却又让他不得不拖着有些老迈的身躯再次“重出江湖”,不管“六哥”是不是出于自我对儿子的愧疚,仅就这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儿就足以让人震撼,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荣耀早已被时代大潮裹挟而去,英雄只得叹息气短矣!也正是从这个好处上说,《老炮儿》一言以蔽之: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影片从始自终都用冷静的镜头语言在讲述,没有炫丽色彩、没有气势恢宏,就运用几个长镜头,交待着老北京的胡同以及老北京的人与事。管虎的这种手法或许是有意为之,他就是要告诉观众,故事就发生在你我之间,这种期盼视野的设定也在必须程度上增强了其感染力,但又与贾樟柯有所不一样,管虎镜头里的现实是经过自我有意处理了的,而贾氏则更多追求原始的真实。挑剔点来看,《老炮儿》的情节设定其实有些过于简单:鲜明的二元对立模式,即旧与新的框架结构,旧的一方是“老炮儿”们,“六哥”、“闷三儿”、“灯罩儿”、“洋火儿”等一帮老哥们;新的一方有两部分人构成:“六哥”的儿子张晓波和南方某省级高官的儿子谭小飞,前者代表着当下普通民众后代,后者则是当下人们常说的“富二代”,电影矛盾也就在“旧”与“新”之间展开,而张晓波又是新旧冲突最直接的导火索:正是他不知“天高地厚”地得罪了谭小飞,由此才最终导致了救儿心切的“六哥”出山。在此事之前,以“六哥”为代表的“老炮儿”们依然活在过去自我的辉煌里,总不相信自我已经过时,也确信自我并没有被“后浪踩在沙滩上”,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却不得不理解现实,“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当“六哥”在车上被晃得头晕目炫
、呕吐不止时,当自以为很大方地拿着两千块去补偿自我儿子划了的法拉利时,其实已经宣告了自我时代的终结,影片最后,“六哥”自我拿着刀冲向对岸时也便有了悲怆的意味,伴随着密集的鼓点的配乐,也将故事推向了最高潮。
从主题学角度来看,《老炮儿》其实更像是管虎向上一代或者说自我逝去了的青春的致敬之作,这一点从片名也多少可看出些端倪:“老炮儿”自身便有一种“老”去的无可奈何之感;以前叱咤风云的“六哥”虽然仍有余威尚在,但他更多只是街口小卖铺里的老板,一个被自我儿子嫌弃的父亲;影片中时不时将远景虚化,似乎也是在透过镜头语言在告诉人们——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切、最现实的;而影片里“话匣子”许晴哼唱的、时不时响起的那首《花房姑娘》也让人恍如隔世;当“六哥”骑着自行车走在满是汽车的北京大街上时,尤如那只跑到车流中的“驼鸟”一样与时代格格不入……二十年前《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一群“小炮儿”如今都成了“老炮儿”,终有一天,“老炮儿”也会变成“老老炮儿”,如电影《老炮儿》中那个时常驻足在胡同口连走路都颤巍巍的老者。但作为精神存在的“老炮儿”却永远活着,从这一层面上讲,“六哥”一人单刀赴会似乎也能够这样理解:我的肉体能够被打败,但我精神永存,也正是由于对自我的信念的追求,才能抛肉体的死生于度外。影片最后一群“老炮儿”带伤被放出来时仍然谈笑风声,似乎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与新生代的“小炮儿”们相比,尽管他们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世界远比年轻
一代富足,毕竟他们更“讲理、更讲规矩”,“六哥”时常说起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当下的一种控诉以及去过去那个“盗亦有道”年代的无限怀念。
从对现实的关注来看,透过《老炮儿》我们似乎看到了管虎“欲语还休”的无奈,影片里多少也涉及到了一些当下的敏感问题也被纳进银幕,但管虎对于这些都没有细致表现,更没有能深入挖掘,而只作为影片的背景加以展示,透过这些透露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信息仍能看到当下社会的一些弊病,而管虎式的“沉默”其实也标明了一种态度:一切交给观众去评判。而影片末尾“大团圆”式的结局也在必须程度上削弱了该影片的批判力度,当然这只是针对作为艺术品的电影而言的,而从作为商品的管虎及其影片来说,恐怕也是务必的。
影片另一个被人谈起最多的恐怕要属冯小刚和许晴的激情戏以及从头至尾无所不在的国骂“他妈的”了。对于前者,笔者以为,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种镜头其实无可厚非,人们对此津津乐道,除却视觉冲击,冯小刚和许晴两人在影视界的影响力或许是更重要的因素。作为观影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摆正心态,单纯从“性”的角度来看,它固然是脏的,但从电影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丰满程度来讲,似乎也并无不可——如此粗犷才更贴合“老炮儿”们的性格。而对于频繁的“他妈的”,虽然冯小刚导演自我也说是出于对人物塑造的需要,对此笔者也承认,开口闭口“他妈的”更利于人们真切还原“老炮儿”的形象,但毕竟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一味追求还原现实似乎更就应是历史学家们要做的事,更何况,作为这样一部打算大卖特卖的影片,对于一些受众尤其青少年来讲弊还是比利多。
不一样于《StandUp,Guys》(可直译为《伙计,站起来》),管虎的《老炮儿》并没有着力于讲述“老家伙”们的倔强及后续抗争,甚至故事架构都十分简单,语言也有些粗俗,但作为对一代人的纪念、对一种精神和一种信仰的形象化展现,都有自我值得称道的地方。
老炮儿影评精选(四):
《老炮儿》:最后的血色浪漫
《老炮儿》的题眼,就是吴亦凡手中的那本《小李飞刀》。它的题材与背景,遥续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当年的大院少年马小军,变成了这天的六爷张学军,但在处理方式上,它更像一部当代胡同版的武侠片。时代变了,江湖已不是张学军的江湖,他昂起头颅,手持军刀,在冰湖上划下了最后的血色浪漫。
片中的真正反派,不是吴亦凡饰演的谭小飞,不是小飞他爸的黑帮集团,而是这个新世界。城管欺压小贩,年轻人不懂礼,新混混不讲道义,官二代狂妄嚣张,儿子不听老子的话,人心不古,规矩颠倒,世风沦丧。一切不道德的形象,都是反派。而老炮儿张学军,讲规矩,爱面子,是道德和理想的化身。对张学军的最高赞美,来自吴亦凡的台词:“六爷,没碰上您之前,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碰上您,我信了。”那书里写的,可不就是侠客么。
谭小飞,三环十二少,外省官二代,开着豪车,造型酷炫,却喜欢读古龙小说。他身上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反动的,腐朽的,只有古龙这个属于过去的符号,是唯一的例外。当他头发变为黑色,向张学军说出道歉,他才和周身划开距离,变得可爱了起来。李易峰饰演的张晓波,也是与父亲达成和解之后,形象开始发生扭转。身心俱老的张学军,终以他的血肉之躯,固守了旧江湖的理想主义。
《老炮儿》是一种虚构的真实,气息和材质来自现实,架构和思路则很类型化,很风格化。导演管虎构建了一个混混乌托邦,道义完美世界。其间的残酷,张学军的力不从心,但是也是为了通往热血。反高潮的结局,把这个献给老炮儿的赞歌,推到了极致。
冯小刚演得投入。六爷在很多层面上,就是他自我。他曾是引领风潮的贺岁之王,如今却与时代脱钩,他看不惯这个被互联网篡改的世界。像张学军一样,他心里老憋着一股气。冯小刚成全了张学军,张学军也成全了冯小刚。金马影帝,以及《老炮儿》的口碑,能够满足一下他对赞扬的饥渴需求。
但幸好,这片只是冯小刚演的,不是他导的。《老炮儿》的三观其实很歪,直男癌成份严重,新旧对立简单粗暴,自恋且过度美化了混混。张学军和“话匣子”(许晴)的关系,他和儿子张晓波谈论霞姨时的语气,必须会让女权主义者感到不适。如果由冯小刚或叶京之类导演来执导,三观可能就会从五棵松歪到通州去,歪到令人不适。他们很难按捺住内心的红色激情,他们会沉溺,会夹带太多私货,以至让整片失控。
管虎是在胡同长大,对北京有感情。《老炮儿》中,充斥着地名,比如宣武、草桥、鸟巢、丰台、金桐路等。他以前的作品,《上车走吧》中,也到处是地名,农展馆、巴沟村、三元桥、朝阳公园、六里屯等。但他和冯小刚们不算一拨儿,他的平民表达更有分寸感。正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让《老炮儿》既完成了情怀释放,也实现了类似于武侠片的高能热血。管虎前几部作品,《厨子戏子痞子》、《杀生》、《斗牛》,都有一股剑走偏锋的癫狂气,《老炮儿》铿锵有力,视听则很周正,兼顾了复古与时尚。
张学军和三儿(张涵予)骑着自行车,哼着《啊朋友再见》,不管前身如何,不管在文革、在八〇年代混混们干过什么,至少现时的这个虚构画面,实在是太动人了。管虎模糊了前史,剔掉了军刀的腥气,只保留了侠之热血和信之力量。故事不怕俗,就怕没劲;三观不怕歪,就怕片烂。《老炮儿》有劲,拍得漂亮,就是对电影最大的道德。
老炮儿影评精选(五):
《老炮儿》:敬六爷,敬时代洪流前无畏的武士
《老炮儿》算是在《寻龙诀》之后年底又杀出的一匹国产黑马,靠着好口碑生生的逆袭,票房,排片不断上涨,后劲十足。
《老炮儿》,片儿如其名,就是围绕着一位老炮儿“六爷”的故事。这六爷长六爷短,听着挺光鲜,实际他的日子过得可并不是这样儿。年轻时一胡同儿串子,和兄弟几个茬儿架斗殴,说好听点儿那是名震一方,说不好听点儿实际就是一群地痞流氓。96年出去躲事儿抛下了妻子和孩子,到之后妻子去世了和孩子的关系也是一向僵着,半年不见一回。可他要是真的这么一文不值,有何来的“六爷”呢?这全条胡同儿怎样连城管都得敬他三分呢?在我看来,六爷贵就贵在对“北京精神”的坚守,但是我说的可不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大套话,这安在哪个城市都一样。六爷的北京精神借早前网友们总结的叫做“局气,厚道,牛逼,有面儿”。
这局气,豪爽仗义,慷慨大方。这豪爽仗义在六爷年轻的时候绝对是响当当的代名词,不为弟兄两肋插刀,哪儿来的兄弟舍命相助。慷慨大方也绝对不是有了钱才有的假招子,而是实打实的交情,以前的铁磁家境不好没人照顾,就是再缺钱借钱,也默默地留下了二百,这二百元的分量却比较几千几万来的更重。这厚道,待人如己,表里如一。六爷虽然在许多外人看来脾气怪癖,看待人绝不含糊,不论是和自我出生入死的铁磁,还是邻里街坊。六爷在片中对待一长一幼便充分的体现了其为人,以前的老哥已白发苍苍,行动不便,但六爷敬着,这一根烟怎样也得亲自点上;对儿子,再看不惯,隔阂再深,也得出手相救,再深沉那也是雷打不动的父爱。这牛逼和有面儿更被看中,先说“有面儿”这完整来说叫“有里儿有面儿”,按理解和发音看成“有理儿”或“有礼儿”其实都能够,不论怎样看,讲究的就是一个“规矩”。
六爷的规矩,一码算一码。可能此刻一部分的人看起来略显刻板,但在我看来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郭京飞客串的骑车男问六爷路没说“您”就被六爷说了,这说的就应,这一个字里面涵着的是一辈儿一辈儿北京人对长辈的尊敬。六爷常说的“谁都不容易”其实是最好解释“有面儿”的一句话,小偷偷了钱包,不抓你,谁都有难处,但身份证得还回去,这其实和“打人不打脸”的道理一样,可能按照此刻普遍的道德逻辑来看,是非就应在抓小偷和放走他之间产生,但这套对六爷不管用。“牛逼”是一种底线,绝不使用来张扬挑事儿的资本,而是遇事儿不能怂,做人不能憋屈,在片中六爷支持城管收走灯罩儿的煎饼车讲得是法,说的是理,而一码归一码,一个大耳贴子该还得还,不管对方是谁,身份如何地位如何,在老理儿面前一视同仁,你说这是野蛮戾气,难道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缺少的不就是这种人人平等的规矩和如此耿直的执行者吗?
胡适以前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这话放在影片里最恰当但是了,只但是片中表现的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比较,而是两个时代的冲撞。
那些七八十年代在京城叱咤风云的老炮儿们能为兄弟两肋插刀,即使身体老了,但人活得就是一股气儿,这种仗义始终在他们身上,即使他们按照如今的评判标准来看是失败的一群人。影片也展示了其中大多数的生活,除了“洋火儿”和一个当了领导的以外都没什么大出息,有的甚至只能靠低保过活。这样年轻时以前燃烧过激情的人如今已经在社会中销声匿迹了,他能够是公交司机,能够使小卖店老板,他能够是任何人。但当他们得知六爷有难时从五湖四海聚集在六爷身后时,兄弟之间的情谊让他们的形象完全跳脱于他们既有的身份。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呼风唤雨”的六爷,在胡同之外的世界却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了。他的好意会被人看做假惺惺,倒下后却无人敢上前搀扶,这很显然就是在映射如今的社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人心之间筑起冰冷的高墙,老炮儿再有本事也拿它无可奈何,只得以深居在四合院中用自我的固执来抵抗道义的垮塌,偶尔有一两个人被他的执念所感动,可却也只能流泪叹惋别无它用。六爷在胡同以外有很多的镜头都将背景虚化,尤其是走出围观跳楼的人群时,镜头细细的雕刻着他冷峻的背影,显得那么孤独那么渺小,直到下一刻无力的倒下。
四合院老胡同儿代表着一种传统的精神,一套传统的思想模式行为理念,提笼架鸟的大爷举手投足间透着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一片地方似乎是老北京在现代城市侵蚀下唯一的坚守,六爷也只能生存在那里,为了儿子,他不得不和新时代的规矩进行交锋,而可悲的是他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毕竟宣武没了,合西城了。时代的改变是影片的一大主题,最讽刺的就是在晓波落难之后他的狐朋狗友全部弃他而去,道义全无。不知何时起我们的价值观开始动摇,灰色地带不断的扩张,事情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大人只看利弊,而六爷的所作所为就是给这样的不正之风一记响亮的耳光,他的规矩和道义是不会被金钱所收买的,他的每一个举动仿佛都在告诉我们他的是非观,不论是对是错,人总要认清“大是大非”。如今一齐起狂欢式的网络暴力都在抢占着道德的制高点,而忽略了自我不计后果的言论与不负职责的行为,这不正好应了胡适先生的那句话了吗,所以《老炮儿》中对时代的反思较为深刻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整个社会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几乎是无可挽回的,不论各路专家们怎样说,影响都势不可挡,这样对社会环境的刻画与前一阵上映的《师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六爷从始至终对抗的都不单单是一个团体或一股势力,这样悬殊的对决在结尾被推上了高潮,管虎的处理在表面上似乎有反高潮的倾向,没有常理中让人大呼过瘾的械斗群殴,但情感的爆发点拿捏精准。从六爷打开了柜子之后那种浓烈的仪式感就从未消失,六爷踏上冰面时从冰下发出如闷雷般的碎裂声如同六爷无声的怒吼,当六爷挥刀冲向对岸时影片没有表现他的吼声,但每一步都在逼退着洪流,用生命最后的火焰维持着这举步维艰。无声,这呐喊却发自肺腑,无息,这一刻却荡气回肠。这是老一辈儿的方式,这是六爷的江湖。
六爷在晨雾之中为老人点上了最后一支烟,老人看他的打扮也猜到了即将发生的一切,而老人却没有多言,轻轻一拍为壮士送行,就连那只鸵鸟也挣脱了牢笼与他共同前行,而这两者间的对照关系也值得玩味。此刻他就像位最后的武士,为了信仰而去奔赴绝无胜算的战场,这是一场壮烈的葬礼,片中的无数细节也在预示着六爷最后的陨落。一个人最后一次展现他的一生就是他的葬礼,而就这场“葬礼”而言,一群老兄弟为了情谊来了,足够了,六爷一生厌恶动不动谈钱谈女人,图的就是个人情。而与儿子晓波之间的多年的心结也随之消失,最后这放手一搏也是六爷对自我的救赎,对晓波最后的弥补。这孤独武士的最后一战直入人心,讲真,已经记不清上次在影院里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是什么时候了,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就应有的样貌,我看到了一种令人尊敬的精神。
老炮儿影评精选(六):
《老炮儿》影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武侠世界里有句老话:江湖事,江湖了。只但是时至今日,历经千万年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达使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传下来的传统、老话儿到了此刻也都所剩无几了。可管虎镜头下的故事,讲的就是发生在中国大北京四九城胡同小巷里那些打漂儿的顽主们的事儿。江湖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江湖,在戏外,管虎是导演界的江湖人;在戏内,张学军是故事里的江湖人。江湖人都有个习惯:爱给自我嘬雷,为了拜把子弟兄,不怕吃黑枣,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他们那里并不适用,他们爱管闲事儿,穷仗义,宁可自我揭不开锅也看不得这世间的不公不义,在古代,我们叫这种人侠客;在现代,我们管这种人叫傻子。
故事中人称六爷的张学军是老北京胡同中出了名的顽主,就连地方派出所的警察出现场也要看六爷的面子,在电影开场时,导演给了北京胡同的一组风貌镜头,紧之后老炮儿爱唠叨、爱管闲事儿的形象就赫然出此刻镜头中,起初张学军给观众们的最初印象就是一个游手好闲,流言碎语的市井小民,替兄弟灯罩儿摆平了一桩煎饼摊风波后,我们才看清楚真正的张学军,一个做事讲依据,守规矩的张学军;一个于兄弟情义与真理公义碰撞时能泾渭分明的张学军;一个为了兄弟能倾囊相助,舍己为人的张学军。当然,每一个人,个性是故事里的人,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张学军在外面帮人平事儿,回到家里却不太平,他与儿子晓波的关系疏远,平时骨子里那份爱管闲事儿,固守成规的刻板在应对儿子时恰恰成为了最大的障碍。当晓波和飞车党年轻头目小飞起了纠纷,遭到绑架后,才迫使这位按规矩办事的父亲不得不亲自营救儿子。
其实,张学军与晓波紧张的父子关系是十分顺理成章就能让大家想到的,张学军固执的性格注定了会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成为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在处理晓波的问题上,张学军没有报警,私自处理时张弛有度,教训小辈时不打脸、不伤身,只是出手挫其嚣张之气,伤一个指头,而不施威害及要害,手下有准,心中有数,这才折服了一向嚣张跋扈的官二代小飞。小飞的生父给了金钱和富裕的生活条件,还有常人没有的优越感,可张学军用行动教会小飞如何做人,从这一点上说,张学军不仅仅是晓波的生父,也是小飞这类嚣张跋扈,纨绔子弟的小辈们的教父。
两代“老炮儿”,看时代变迁:
在北京,经常游手好闲,惹事生非,四处打架进局子的这么一类人俗称老炮儿,相关的治安处也就成了“炮儿局”,张学军和小飞,是两个时代的人,但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顽主,街头混混,只但是一个玩鸟,一个玩车。按理说这两个人要是有了冲突,结果无外乎就是两帮人打个你死我活,拉帮结伙一齐进局子吃牢饭,而张学军和小飞这一老一小差了将近40年的顽主,在处事方式上却有着极大的不一样,小飞做事完全凭自我的性子,喜欢打架惹事,更因为有个有权势的爹而为所欲为,毫无节制;张学军虽然也爱打架动手,但动手之前先问清缘由,出手有度,不牵连无辜,不连累兄弟。同样都是顽主,不一样的时代赋予这两代顽主不一样的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人格。官二代小飞在没有认识张学军之前不相信小说中的故事,认识以后相信并且深受张学军的感染,这些充分证明了小飞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棍流氓,而是身边缺少做事风格像张学军这样的人,这并不是说张学军就是传统好处上的好人,但至少有了张学军这样的人,会让小飞在社会上至少做个不危害社会的人。
不一样的年代,让两代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学军、闷三儿、话匣子和灯罩儿这些人只要有有吃有喝,就能把日子过得自在逍遥,一人一辆自行车走骑遍北京的各个角落,看的是悠然的风景;以小飞为首的飞车党从小就是衣食富足,过惯了奢华的生活,在外惹事后又有父母替他们解决,每日夜晚在北京大路上挥金狂飙,看的是繁华的灯火。欲年越强,贪念愈烈,这是人性中无法掩埋的黑暗,过去在贫穷落后的年代,传统工业讲究以质量为先,人与人之间讲信义,守礼义,到了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理念崛起,人们过上了好日子后欲望越来越强,于是诚意少了一分,欺骗多了一分,工业都以利益为前提,人与人之间生疏了,知心朋友少了,酒肉朋友多了。时代进步了,人情变冷了,稀奇古怪,让人无法理解的新闻、案件越来越多了,北京的雾霾越来越重了,时代真的进步了吗?
望子成龙,看父子情深:
《老炮儿》中的父子情是在不断的争斗和矛盾升级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的,晓波对父亲的恶劣态度在开始如迷雾般遮住了观众的双眼,其实晓波不是对父亲不孝顺,我愿意将晓波的这种行为看作是一种逆反心理。在最初小飞与晓波间的矛盾中,小飞被救回家后与父亲的种种恶语归根到底都是处于一个理由:他认为父亲处处都是理,而他更是用自我那套陈旧的理念限制了自我。是的,家,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一个能容纳分歧,互相理解的温馨角落,张学军教育儿子的方式必定弊大于利,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但晓波还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从梅姨那里得知了父亲为救自我把房子卖掉的举动后,导演给了晓波一个吃面时候停顿的数秒特写镜头,他心里也清楚,父亲对自我的爱,无可替代。
当小飞的父亲和党羽出此刻胡同中并打伤张学军和晓波后,矛盾冲突进一步升级,说到那里,笔者认为那里正是这部电影原创剧本的点睛之笔。看似由飞车党之争的一件小事引起,在前面送袋子的伏笔中安插进来的预示冲突,不仅仅让矛盾合理地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也让这部电影从街头斗殴的热血江湖层面上升到了公理正义,为民除害的高度,串联起小飞的人物背景,其父的权势地位,让电影在无形中完成了精神层面的过渡。回到影片中来看,小飞和张学军遭此大难后感情更加深厚,两者互相理解,在此父子情的纠葛划下完美句号。然而张学军得绝症的剧情转变和小飞父亲的外部矛盾瞬间讲电影的内外矛盾上升到最高级,迫使人物或说剧情合理的进展让张学军做出了必然选取:写举报信并与小飞父亲码架,以老北京约架的方式了结这段恩怨。
风萧水寒,看壮士亮剑:
我们看荆轲刺秦王,看的是英雄的勇气,更是看的这其中传达出的一种执着的信仰。张学军当然算不上英雄,用他自我的话说:我就是一小老百姓儿。也正如他的那句话:可就算咱是一小老百姓儿,有些事儿,咱也得做。喜欢遇事私了的张学军这回写了举报信,因为他深知,这并不是打个架就能解决的事儿。闷三儿够兄弟,可闷三儿看事儿看不到根源,我相信这事儿要放在闷三儿身上,他会毫不思索就会叫来一帮弟兄杀向小飞的父亲那里,可张学军就能找到事情最根本的地方,这也是他不一样于其他“老炮儿”的不一样,也是之所以张学军能成为主人公的原因。
李云龙说:逢敌必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然而,真的狭路相逢时,真的是勇者必胜吗?我说是,胜的不必须是肉身,但胜的必须是精神。电影最后的俯拍镜头下,张学军孤身一人站在空无一人的冰面上向对面发出呐喊,手提军刀气势如虹,刀若秋水,寒意逼人。现实中当然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就是电影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地方,合理的戏剧表达和发挥会给电影镀上一层金,而张学军在冰面上的悲壮场景,便是属于《老炮儿》的这层镀金了。导演透过电影给观众传达出一种理念: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便我们是再普通但是的小老百姓儿,也要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尽善尽美。
在方与圆的世界,我们真的需要规矩:
就像张学军在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人人不讲规矩,那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吗。这句话贯穿电影始终,也贯穿了我的心。这句话充满了力道,射到了我的心窝处,因为我发现,我们已经越来越适应一个规矩和约束越来越少的世界了,当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平日聊天的笑谈,当奇闻逸事遍布新闻报纸人们却已司空见惯,当传统礼法渐渐消失而遭到人们的抛弃,当道德良知成为了贪官污吏的绊脚石,我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和习惯了,甚至我们自我也渐渐被同化。而电影中的这句话却如急刹车一般点醒了观众,让我们明白,无论在任何时代,规矩绝对不能没有,否则世界将成为地狱。
自然,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规矩和法律制度,我们也不可能用张学军那个年代的规矩来衡量此刻,反之亦然。关于这个时代我们就应如何规范自我,电影在片尾曲响起后的画面中已经给了我们一部分答案。晓波真听取了父亲的话开了一家小型酒吧,而名字还就真叫“聚义厅”了,当一个问路者稍带不敬的语气问路时,给张学军送信的小哥儿模仿张学军的语气回应后,这个颇有二代“张学军”的小哥儿立刻被晓波叫了下来,晓波用礼貌礼貌的语气回复了问路者,对方也以谢还之。这就是这个时代就应讲的规矩:与人为善,淡然度日,做好自我,脚踏实地。而这几点也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人最或缺的。
管虎导演在年末为大家奉献了一部十分精彩的国产影片,讲述一个极近真实,贴近生活的小老百姓儿的故事,冯小刚导演超越自我,多才多艺的他以其精湛的演技和切身的经历演绎了一个五味杂陈、性格特殊的“老炮儿”张学军,而新生代偶像派演员吴亦凡和李易峰在片中的表现也突破了自我,许晴的豪爽大气展现了大北京女生的仗义大方。这是一部十分赞的电影,看完不仅仅会拍手叫好更能在充满北京俚语的对白中感受到大北京的胡同文化。笔者也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如今北京已经成为全国人口最高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经为数不多了,笔者在电影中找回了属于北京人的那份久违的亲切感,回忆起了一栋栋红墙灰砖的胡同巷景。喜欢这部充满北京味的电影,北京并不只是中国的政府首府,也是一座独具文化魅力的美丽城市,我为自我是北京人而骄傲。推荐观看这部优秀京味电影,今年的年底的一部国产佳作,我给它满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