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影评(一):
《匆匆那年》懵懂的青春,青涩的爱恋
《匆匆那年》最初吸引我的是几位主演,和与《那些年我们一齐追过的女孩》相近的题材,虽然是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样是根据小说翻拍的电影,但是个人更喜欢致青春,电影和小说吻合度较高,而且剧情连贯。《匆匆》也是讲述的校园感情故事,那年的我们都很年轻,那年的我们对感情是懵懂未知的,那年的感情发生的很悄然却很炽热。而因为年轻所以会因为气盛而莽撞,会因为那自以为是的自尊心而错过,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后悔。而正是因为年轻才如此任性,再不疯狂就老了,所以这部片子也充满了回忆,祭奠了青春也让人纪念一下那逝去的青春,甜蜜中带些许苦涩,是种成长,更是种收获~
故事发生在学生时期,方茴是个不起眼的女生,安安静静的学习,安静的仿佛让人察觉不到她的存在,而跟她性格截然相反的陈寻,虽然备受瞩目却偏偏中意方茴。而在方茴背后还站着一个同样默默无闻的乔燃,但是他不像陈寻那样有勇气去表达自我,也就与喜欢的人擦肩而过了,他的背影是孤单和忧伤的。而方茴和陈寻却因为种种原因迷失了手中的红线,而其中的原因影片中交代的过于粗放了,感觉就是不是理由的理由,兴趣相投能够当红颜知己,但没必要越界吧,而且把陈寻塑造成了很不负职责的人,与小说有偏差。就算在多年后再相聚聊得也只是那青春里的回忆,什么也改变不了。
影片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学生时期几个好友发生的故事,以为赵烨婚礼录像作为引子来透过对几个好友的采访,一点点去回忆当放肆的青春,其中的酸甜苦涩都在回忆里慢慢呈此刻了观众面前,可能是因为电影时长的缘故感觉描述的太过粗放了,没有抓住重点,该交代的地方反而一笔带过,剪辑的并不完美。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郑凯在影片里的表现还是很抢眼的,彭于晏饰演的陈寻感觉并没有把陈寻真实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这与剧本编排不无关系,而魏晨饰演的乔燃太过于渺小了,有点打酱油的感觉。
每个女生在学生时期都会有个陈寻,每个男生心中都有个方茴吧,但我更喜欢林嘉茉和赵烨。方茴太过软弱了,也许是性格使然,她和陈寻还挺配的,一个安静乖巧,一个胆大心细,但是陈寻忽略了女生想要的安全感,而且不管什么原因劈腿都不会被人同情,活该他失去方茴。而让人觉得惋惜的是乔燃,他对方茴一心一意,但是他的懦弱和顾忌让他连开始的机会都没有,或许如果被方茴去医务室的是他也能结局或不一样,但是生活中没有如果,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那时的我们太年轻了,太过于关注自我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就算深深的伤害了别人却不自知,而感情又不能勉强,每个人的青春都绽放着光彩,都充满了喜悦与悲伤,把它埋在心底作为回忆也是很不错的,在年少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在青春路上的收获才是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
匆匆那年影评(二):
匆匆岁月,匆匆那些年
——电影《匆匆那年》
青春系列电影最让人情不自禁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都有一段似水年华值得我们去追忆,这就是我此刻为什么在电影院里面的原因。——题记
上一次去电影院看的青春类电影,还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讲的也是令人唏嘘的感情。这一次的《匆匆那年》依然是这样的感情。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让人笑到肝肠寸断,哭到花枝乱颤,依稀记得当年看《致青春》的时候,看到郑微和许开阳在公园划船的片段我也笑了,但是再听到郑微说“他可能什么都没你好。但我告诉你,你喜欢我,我喜欢他,光凭这一点你就永远都输给他了!”就变得沉默了。青春年少的男孩女孩们中有多少人固执的说过这句话,或者与此相似的话,其实之后仔细想想,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为自我喜欢的人而骄傲,却也有一个人因为喜欢我们而心伤。
不明白为什么和青春有关的故事里面,总是很难见到happyending,可能青春本身就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吧,毕竟当我们还年少的时候,有多少人以前在笔记本上抄下过类似于“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这样的话语,尤其是女孩子们,这就是你们的青春。
好吧,我们说回正题,说说看我这天看的《匆匆那年》。
电影一开头,那个叫“七七”的女孩子就追问陈寻——你还记得她吗?就应是“她”,因为聪明的观众可能一开始就明白了那个陈寻口中“我在高考的时候为一个女孩少做了一道13分的大题”中的女孩是谁了。可能七七就是带着这个疑问来的吧,或许还带着从听了方茴故事而带来的一点点的不理解来找陈寻,就像她之后说的那样——“我就是想明白你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所以,她一向追问着陈寻,追问赵烨,追问林嘉茉,追问所有和方茴的故事有关的那些人,想明白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所以,七七问陈寻那个女孩是谁,你还记得她吗?
有多少人在看到这一句“你还记得她吗”的时候,想到自我以前遇上过的人,你还记得你的她或他吗?当我们年少懵懂的时候,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他或者她放在心里面,瞒着老师,瞒着家长,瞒着所有人,就躲在属于我们自我的小世界里面,如果,你们的小世界是有交集的,那么恭喜你,因为当你再回忆这段属于过去的时间的时候,就算你此刻身边牵手的那个人不再是他或她,你也必须会面带微笑的去回忆;如果有一点小遗憾,你的小世界仅仅属于你自我一个人,也没有关系,毕竟你有一段属于你一个人的小秘密,它让你的青春变得有好处,变得不一样,可能你之后关于“爱与喜欢”这种感情的思考和对它们最初的理解都来源于这些小秘密,所以,不管怎样样,这些都是有好处的,前者就像方茴之于陈寻,后者就像方茴之于乔燃。
喜欢与不喜欢,从来都不是依靠最后的结果来决定值不值得。喜欢一个人这件事本身就是有好处的。
乔燃喜欢方茴,可能和陈寻喜欢上方茴一样早,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相信一见钟情是一种感觉,可能说不清楚我们究竟在那一眼的时候喜欢上对方的什么了,或许就单纯只是一种感觉,所以,方茴就成了乔燃心中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乔燃的丁香姑娘在更早一点的时候有了陈寻,这就是故事的开始,一切故事都从陈寻那句“你是不是喜欢我,是还是不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乔燃等不到他的丁香姑娘了。
我想,当听着乔燃念着他那篇关于丁香姑娘的作文,看着夹在自我书本里面那朵丁香花的时候,方茴也明白了乔燃的心思。她是一个聪明的姑娘,只可惜感情本身不分先来后到,但是“喜欢”这种感情却有先后区别,因为先对陈寻动了心,所以,才有了乔燃明摆着的暗恋。所以,当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我们不懂感情,其实我们比谁都懂,因为那个时候感情很单纯,我们只是想要一齐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只是期望课间能偷偷的传个眼神,我们只要能走在一齐就已经开心了,跟金钱无关,跟房价无关,跟日后其他人告诉我们的很多必要的条件都没有关系,跟我们长大后应对的世界都不一样,长大就意味着我们要应对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人就应都喜欢“永远在一齐”这样的誓言吧,哪怕我们谁都不相信“永远”,谁都不明白“永远”这个词值多远,但是,有些话只要听着就是幸福的。
所以看到沈晓棠和陈寻在一齐的时候,方茴才会悲哀,这个一向表现的很倔强的女生才会在那棵刻下他们要在一齐的誓言的大树下哭,才会在之后放下一切的恳求陈寻不要分手,不要结束。
可能像方茴那样的女孩和陈寻那样的男孩在一齐注定很难走到最后吧,他们太不一样,女孩内敛,很多事情都放在心里面,男孩热情,带着天生吸引人靠近的气质。两个人太不一样不是任何人的过错,因为我们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在不一样的背景下长大,接触不一样的人和事,我们不一样是理所当然的,这不是任何感情分手和结束的理由,唯一可惜的是分手的时间来的比他们变得更加了解对方要早得多,如果他们能够早一点更了解对方与自我的不一样,如果他们能够更加宽容对方的不一样,更加理解对方的不一样,可能结果也会不一样,只可惜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大多如此,因为如此,才是真实——我们对于越是亲密的人就越是要求严苛,我们做着“对彼此要求”的加法,“对彼此包容”的减法,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在电影里面陈寻有一句话让我记得个性清楚,他是这样形容方茴和沈晓棠两个完全女生对于他的不一样好处,毕竟她们是如此不一样的两个女生,而且我相信她们会是不一样男生心目中喜欢的女生的那种类型,或者说,她们是男生在不一样阶段会有不一样选取的两个类型的女生。陈寻说,方茴是他的陆地,不管他飞得多高,多远,只要看到方茴就会回来,而沈晓棠却是一只能和他一齐飞的鸟。其实公平而客观的说,我很难决定对于陈寻而言,究竟是陆地更重要,还是一个能和他一齐飞翔的同伴更重要,毕竟当我们累了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回家,而当我们充满斗志的时候,我们更享受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觉。
所以,整部电影看完,我不像大多数人那样觉得事情到最后的结局是陈寻的错,或者是方茴的错,甚至是沈晓棠的错,只是选取的问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能给出类似正义的审判,但是,如果我们身在其中,谁能保证我们究竟会选取什么呢?所以,其实我更在乎的是陈寻的那句话——你能够打我,能够骂我,但是千万别说我从来没有努力过。
除了方茴和陈寻的故事,还有林嘉茉和赵烨的故事。
当林嘉茉喜欢苏凯却遭到拒绝的时候,林嘉茉说,当不了女朋友,当朋友也一样。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吧,藏在“朋友”这个挡箭牌的后面,交换能够和自我喜欢的人在一齐的时间,只但是等到你真的当了这样的“朋友”,你就会明白这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虽然只差一个字,却差了很多很多东西,比如它让林嘉茉的眼里再也看不到别人,看不到赵烨对她的好,看不清赵烨不加掩饰的喜欢。所以,找一个喜欢自我的人,还是找一个自我喜欢的人,这样的问题,总是困扰着大多数人,我们不愿意妥协去和一个自我没有感觉的人在一齐,哪怕对方真心喜欢自我,但是应对那个自我喜欢但却不属于自我的那个人,我们又总是忍不住受伤。所以,很难。
林嘉茉明白赵烨的好,也明白赵烨对自我比苏凯对自我要更好,正如方茴如果一开始的选取就是乔燃而不是陈寻,结果都会不一样。但是,感情不管怎样说,都得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或者三个人,都是玩不转感情的。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因为所有和感情有关的选取题都不是简单用对错就能概括的。就像听完了他们的故事,七七说,你们就是活该。其实没有人活该,所有的结果都是因为想的不一样,在乎的不一样。我不止一次地在我的故事里面说过,“感同身受”这个词是最奢侈的安慰,很难有人付得起价格,所以不要轻易用这个词。
七七问陈寻后不后悔,“后悔”这个词似乎永远与“对不起”连在一齐,方茴固执的不让陈寻说“对不起”,因为说了“对不起”就好像欠了对方什么一样,因为说了“对不起”,他们就结束了。世界上用的最多的词,就是后悔,最没有用的词也是后悔,因为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再也改不了的事实,如此而已。
电影的结尾,陈寻说他最后懂得了感情,其实我想说,最好我们从未完全了解感情,因为只有不懂才会一向好奇,才会一向追寻,故事才不会有结局。有时候没有结局可能也是一个好的结局。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想起了一件事,在大学自习室的课桌上方总有不明白是谁写的“我会忘记的”。其实,每一个说这句话的人都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我们信誓旦旦说要忘记的人。
匆匆那年影评(三):
那些生命中调过色,加过配乐,放过慢镜头的岁月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一段时间,我们以为自我身上发生的事情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我们也是世界上最个性的那个人。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没有任何人理解;我们正在承受的痛苦,不会有任何人懂。每一天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心想,他们是如何的麻木不仁,而我是如此的与众不一样。那是我们人生中最自怜的时光,仿佛自我是人海中的一片孤舟。
直到长大了,一个人才会慢慢明白,他自以为个性的人生经历,恰恰是人生中最平凡的那一段,不仅仅身边人,而且同龄的所有人都经历过。那些是“无法选取的遭遇”,是每个人生命中注定好的,是一段年龄一种心事里相似的馈赠,自然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个性之处。而等到一个人真正长大了,从这种自怜的情绪中脱身而出,想透了许多的事情,再经历更多更多,他才能真正选取一些事情,而这些,才彰显出人生与人生之间的不一样。
并无个性之处的回忆,常常在回想之时被赋予了太多太多。就像电影里一样,调了色调,加了配乐,放了慢镜头。脱口而出的台词并不像青春的肥皂剧,而是句句动人,声声入心。舞台中的布景——摇曳的树枝,斑驳的阳光,喧闹的操场,飘舞的飞雪,林海的声浪——一切的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虚幻,与现实本来的样貌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一件事情一旦成为回忆,它就与事实没有关系了。更不要提事件中人物的立场,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贴切自我的设想,毕竟人永远都是自利归因的。然而无论如何,无论怎样,无论一个人在回忆里走了多远的路,这一切的往事几番缱绻几分完美,最终都会过去的,全部都会。
我这一生曾有撕心裂肺的与人相爱,也有经年累月孤独守候的单恋。我为这些经历所伤,伤到我认为这一切无人能懂,伤到我一晚写上一万字,仍然觉得永远写不完我的故事。伤到我真的以为——而且这种以为真的有时间的证明——这段伤永远不可能过去。日复一日,我一想到这些事就感觉心脏剧烈的收缩,感觉心房里的空洞发出轰鸣的巨响,感觉我的视力和听力像瞬间受损一样,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再敏感。我说它必须会过去,是基于以前有无数人告诉我它会过去,而我无法置信;也基于此刻仍有无数人觉得他的伤痛会凝固成永恒,同时也没有人能说服他们。但,这一切就是过去了。无论它是痛彻心扉的,还是无声无息的,是轰然倒塌的,还是逐渐消散的,是另一种痛苦将其代替,还是岁月将它冲进大海,是焕然一新的生命让它无处藏身,还是龟裂颓废的时间令它本身也失去生命力……无论是哪一种,总有一种规律是不会不变的,是的,它们会过去的。
年少时我们以为许下的诺言会是永恒的,直到有一天你会忘记掉这一切,就算别人声嘶力竭的声讨“你怎样能够不遵守诺言?!”也激不起你内心的一丝涟漪。更何况,大家都长大了,没有谁再会去声嘶力竭的声讨谁。又或者,你的内心充满愧疚,但你的愧疚只在于明白不就应在以前就许下不负职责的承诺,人越长大越会懂得,誓言是太过神圣的东西,人颠簸流离的一生承载不了一两句。
年少时的我们以为我们的人生和时间本身是能凝固的,直到有一天生命的流动会将这些妄念和以前自以为凝固的一切全部冲碎。而且一个人也没有必要再为碎片感到哀伤,它们本来就不可能是凝固的。每个人都是拖着一条长长时间线的三维生物,每一天我们都在近乎不可能中与人相遇,哪怕是完全不相干的人,也会天天在各种场合擦肩而过。这一擦肩而过,可能是永别,也可能十年后,两人在另外场合认识并成为朋友、仇人、同事、恋人。人生这么大的随机性,任何妄想的凝固,在它面前有一丝抵抗力可言吗?
年少时我们经历一些事,便觉得永不再有;经历另一些事,却觉得未来还有很多。可事实是,觉得永不再有的,可能无穷无尽;觉得理所当然的,可能就此永别。对于这一切,对于一个人岁月中务必经历的过程,一个人能做什么呢?他改变不了任何事,只能说服自我继续前进,因为即使他拒绝前行,他人生的一切也不可能倒转。是的,时间能够压缩、拉长,但就是没法回头。
一个人的一生注定是要经历无数的。陈寻不可能明白自我一次小小的搭讪换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十五年,方茴也不可能明白,那一句“是”,会把她导向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他们彼此示爱,也彼此许诺,彼此拥有,也以为这是永远。命运在一个分岔口将他们分开,他们又拼命不放手的冲回到对方身旁。而当一切条件都已完美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个人无法想象也无法控制的变化。他们彼此伤害,也彼此摧毁,彼此愚蠢的自我惩罚,却妄图这样做能惩罚对方,彼此抛弃掉珍视的,但却换不来想要的,彼此可悲而懦弱的尝试挽回,却无济于事……一个人的人生总要经历无数意外,碾过无数荒谬,淌过许多妄想,才能真正无愧于自我所被馈赠的一切。哪怕馈赠的事物总是不尽相同,每个人在自我人生中却会最终走过完全不一样的路——这点显而易见,例子就在我们身边。
影片的结局其实更像是导演张一白作为大龄文艺男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更像是导演本人个人情愫或情绪的一种宣泄,已经与事实本身无关了。其实这么推着往回看的话,整部电影或许都是张一白本人的一种怀念情绪的作祟,又或者,他只是无为而治的顺着作者九夜茴的一种情绪,将电影完整的按原著的色调表现了出来。因为现实的讲,无论张一白还是九夜茴,都早已过了把人生过往“调过色、加过配乐、放过慢镜头”这般过分诗意表达出来而为自我所困的年纪,他们的作品,都只是人生过往经历的一种纪念。
事实的真相是,故事的所有主人公都将随着的岁月的匆匆流逝而走向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他们的人生差别之大,将把他们推向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之中也不会有任何交点。一切多年重聚你还好吗的戏码,都是心中那个犹存的文艺少年做的一场美丽的梦。那些在脑中自动跳过色,加过配乐,放过慢镜头的岁月将会慢慢逝去,直到消失不见,与他们相关的一切也将消逝。
而且关键在于,对于这一切,他们早已不在乎了。
匆匆那年影评(四):
《匆匆那年》:很难互不亏欠,更难藕断丝连
看完《匆匆那年》,我一向在想,校园恋爱这件事,到底有多少打动人的地方呢?因为从《致青春》《同桌的你》票房都很好,《匆匆那年》三天票房就一亿多了,从商业上来看,很多观众都去看了,随便问了问我的朋友们,尽管也有不少表示被打动了。我问他们,究竟被什么打动了,其中一个姑娘想了一下,说,可能是在倪妮演的方茴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影子。
通俗点讲,这就是情怀吧。
情怀这词,都快被罗永浩给用烂了。究竟什么才算是情怀呢?首先,我觉得《匆匆那年》的原著故事,本身不算一个有什么鲜明的特点。过去我以前总结中国流行的青春故事,无外乎劈腿、打架、打胎,出国。《致青春》《同桌的你》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匆匆那年》也一如既往的贴合这个定律。是不是国产电影要讲青春,就必须得有这些呢?我觉得十分无奈。这一点我倒是喜欢韩寒的那些小说,至少不在这个框架里给禁锢住,《像少年啦飞驰》让我深刻的,是人成长过程里深深的迷茫。
这种迷茫,好像在《匆匆那年》里或多或少也有,但这种迷茫感可能不是主创团队的初衷。出生于60年代的导演张一白,在自我还算年轻的时候拍过《将感情进行到底》,一炮而红取得了成功。但十多年后,他再来拍校园感情故事,甚至把背景从大学搬到了更加年轻的高中,就显现出了明显的断层感——他不明白80后的高中生活是什么样貌,因此单纯的拼凑出《灌篮高手》、旱冰场、还珠格格的主题曲等等时代元素到电影里,放下了对人物情感关系的渐进式塑造。
九夜茴的原著写了几十万字,她能够细腻地去写陈寻和方茴在十年里的成长,能够将上方提到的四种元素融入到上百种更多的元素里,温水煮青蛙式的让观众去感受两人的感情世界;但在电影里,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张一白显然是没想好如何去体现两人感情的成长,因而拔苗助长式的靠流行金曲等时代元素来催长,结果自然就不好了。
至于演员的选取,拍了《激战》和《黄飞鸿》之后的彭于晏,真的不像一个高中生。尤其是海滩那场戏,脱了衣服,露出一身肌肉,完全就是个30岁的肌肉男形象,哪里像是懵懂少年?郑恺和张子萱中规中矩地演着备胎,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魏晨演的学霸本来能够有很好的发挥,却碍于戏份沦为平庸;唯一让我觉得是亮点的,就是倪妮演的方茴。
方茴在我的想象里,是那种绝对不能太漂亮的女生,第一眼不惊艳,但看久了却越来越舒服。而且,和这样的女孩子对视,不会觉得太勾人,却会让人心里有一点点挂念。高中那段戏里,所有人都像是周星驰《逃学威龙》一样,成年人去校园里卧底,只有倪妮演的方茴还是像个高中生的模样。虽然这和化妆、发型都离不开关系,但是演员本身的气质还是占绝对的主因。简单说,方茴是让人看了不是想上床的那种,而是要让人禁欲的。
这样的方茴,和《金陵十三钗》里妖艳的青楼女子比起来,更显出了倪妮在把控主角上的用功。其实相较于《我想和你好好的》比起来,倪妮在出演这种拧巴型女性主角的三种层次出来了:雨墨是风情万种的青楼女,喵喵是不作死不会死的80后独生子女,而方茴则是内敛婉转的文艺女。
我觉得《匆匆那年》的电影比较糟糕,我也不推荐今后年纪超过40岁的导演再去碰这类校园感情故事。但我又不得不惭愧地承认,我在看电影的过程里,还是被感动了那么几下。之后想了想,这些感动的地方,都和方茴有关。总有一些人的初恋就应是《匆匆那年》的方茴这个样貌的,至少,我的是。
最后,我务必要推荐《匆匆那年》的同名主题曲。王菲的唱功无须多言,甚至最近几年挺得多还有些疲劳了(说起来挺期盼剧中彭于晏唱的男版),但这首歌的词却值得留意。写词的林夕这次出手把校园初恋写得愁肠百结,听完后一向盘旋在脑海里的是那段“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这是歌曲里的完美愿望,而现实里,“我们”甚至都是一个不可能的词汇。因为,我和你已经很多年很多年没交集了,连说一句话都是奢侈的想法,那就很难不互相亏欠,也更难藕断丝连。
匆匆那年影评(五):
《那些年》让男人回忆爱过的初恋,《匆匆那年》让女人想起恨过的渣男
为一部电影刷两次朋友圈还属例外,看完《匆匆那年》还是忍不住发了,一来是电影本身不错,二是小伙伴参与的作品。
其实真正关注这部电影,还是那次发布会之后,同名主题曲成了各大榜单的头号王牌。这类青春怀念系的电影近两年来层出不穷,《那些年》多少男观众贡献了票房,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匆匆那年》,我只有简短一句,那就是让女人想起恨过的渣男。
狠狠恨过,也狠狠爱过,感情但是如此。
电影开始,变开始走路回忆的旋窝,有时回忆,仅仅也是为了回忆而已。以前听业内朋友说过,这是一部主打80后市场的电影,很奇怪,电影中90后的我同样看到了以前的自我。方茴的出场没有让惊讶,反到是觉的初看倪妮演这个主角略微缺了什么,反倒是刚出场的嘉茉更具备让男生情窦初开的冲动,当然片中她也是幸福的,赵烨爱着她,她爱着苏凯。她为苏凯做的那些“傻”事,谁青春年少的时候都做过吧。赵烨爱着她,爱到了尘埃里。高中3年,还有那段他以为“备胎转正”的日子,都是幸福的。虽然,或多或许他心里明白,他从未住进去过,连那一幕分手的戏码,都拿“好朋友拿什么分手”来给彼此一个永恒的理由。感情,从来都是伤人,我们看着别人的故事,回忆着自我,大概也是最残忍的事情了。
电影开篇是77偶然在酒吧碰到一群她认为的大叔们在畅聊自我干过的事情,30岁的陈寻说他为了一个女孩高考放下了一道13分的题目。原本无心的话,电话那头的人,思绪万千。大概也是从那里开始,77带着所有问题,和陈寻一齐重新踏上寻找“匆匆那年”的那段岁月。看到那里,我想,大概也是方茴想明白,自我以前爱过的男人到底有没有后悔过,哪怕不能改变什么,哪怕自我不可能回头,也固执想要明白。
青春年少,谁的感情里没有错过,有的人哪怕错过也还是在一齐,有的人就此分道扬镳各安天涯。就像77说,你有想过她跑回来看你最荣耀的那一刻吗?明白或不明白,会有什么不一样吗?明白他们也是在一齐,不明白他们也是在一齐,所以这个于我看来不算是错过,只是电影在讲诉的时候,估计也是表达一个希冀,许了一个假如,如果当时陈寻明白方回来了又是怎样一番风景。
可惜,没有如果。
大学大到了两人要去不一样课程,遇见不一样的人。沈晓棠出现其实说是巧合也能够说是故事发展的预告。不管有没有沈晓棠,陈寻爱方茴的心已经悄悄改变。一个陆地,一个天空,对于热血的陈寻来说,已经拥有了陆地,就会渴望天空,而这种渴望会与日俱增,不会因为任何改变。接下来,吵闹-分手,同样的戏码没有减少。地下通道的那个吻,也是彻底瓦解陈寻意志的最后一击吧。
新年晚会的外面,方茴问陈寻:“你是不是喜欢她?”这个问题,在她问出的时候她已经彻底输了,因为最初他们也是这样开始的。一句“我不明白”足够让人崩溃。这段感情,谁对谁错无法决定,也许很多人会说陈寻是渣男,当然我也会浅层次这么想,但是自古女的都爱渣男,这就是人性最贱也是最无法掌控的一点。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你以为我没爱过,其实只是你不明白而已。当时这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每个人都有自我爱人的方式。陈寻以为他为他不做那道题就是爱,陈寻以为在学校领导质问方茴的时候大胆承认孩子是自我的就是爱,方茴以为她站在小区楼下等到天亮就是爱,以为她主动求复合就是爱,他们以自我的方式爱着,但是同样的爱在对方眼里,或许不是爱,或许看不到,可,那又怎样呢?
如果说陈寻渣,有点我还是蛮感动的。在他勇敢站出来揽过孩子的问题,在他始终没有带方茴去开房。当然,这个观点也会片面,只在于我。
整部电影最让我纠结的莫过于是方茴为了报复去找陈寻舍友开房,奉献了所有女人认为最真贵的东西。我第一反应是蠢,第二反应是心疼,第三反应是太狠了。甚至那时候我觉得她要是找乔燃或者随便的陌生人也行,为什么是舍友呢。到底是带着什么样的初衷电影没有说明白,只是这样的形式,依旧在我的定义里是蠢。说狠,她竟然会选取这种方式,后面她选取不麻醉人流,大概也是想一辈子记住这种痛吧。
感情,我们总是固执地以为我们爱着。如同片中的乔燃,其实他是一个最可悲的主角,也是一个最让人的佩服的人。感情需要时机,没有早一步,只是刚刚好。不管是黑板上的恶作剧,还是医务室的,他都已经晚了一步了。丁香花般的女孩,他愿意把幸福都给她。一句,不管是她的还是不是她的,他都期望好。远赴英国留学,大概也是给感情最好的成全。方和陈分手,他依旧是站在后面的人,哪怕失联后,他也能找到方,默默在车窗里看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成全不打扰呢?
陈寻在这个年纪回忆过去大概是每个男人的通病,谁没点过去,谁没一个揪心的女人。镜头最后是方茴站在法国的画面,虽然开放式的结局,但是已经很明显了。这就是一个错过故事了,或者说就是青春的记忆。也许也许,如果没有那些经历,方茴也不会去法国,当然能够猜测她此刻过的很幸福,因为最后的笑容是很平和的。
影片有一幕,赵烨问嘉茉,如果你明白他此刻这样,当初还会那样吗?
这个没法考究,也许在当时,我们爱的但是是爱别人的那种感觉罢了。
既然过去了,就过去了吧,再完美再遗憾也就那样了,此刻的我们也不再是那个离开了谁就不能活的人。生活已经这样了,不能如诗只能如是了。
不怀念,自难忘。
匆匆那年影评(六):
《匆匆那年》:也许只是在篮球场上少看了你一眼
我们国家还没有成型的类型电影体系,但是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有各种熟透了的而且是西方电影人绝对拍不出的亚类型。比如雷人武侠片,主旋律科幻片,后现代古装片,中国特色时尚大片,以及近两年风头正劲的青春怀旧题材,等等。上述每一种,都有着精确的元素配方,严格的叙事规范,成熟的明星效应,从制作到营销,严谨程度绝不亚于西方任何一种类型片。就说青春片吧,以《匆匆那年》为例,基本上三道主料,装嫩的明星,大喜大悲的故事,时代印记的穿插。
明星。港片里常听人说:加起来几十岁的人了,还吵!他们大概料不到,某个阶段的华语电影,会充斥两个加起来五六十岁的人穿着高中校服羞羞涩涩欲吻还休的画面。商业片要用大明星,才有吸金保障。但同时,大明星的年龄尽人皆知,即使化妆师再妙手回春,仍无法不令人生出违和感。从艺术角度,无论如何比但是货真价实的正太鲜肉们。敢用初出茅庐的新人的,只有张艺谋、周星驰这样本身明星光环耀眼的导演。老男孩老女孩们装嫩不休,真是现阶段难破的怪圈。
悲喜。跟《致青春》、《同桌的你》相似,《匆匆那年》的喜感和悲情总是各自独立的,未能进入高级情节电影笑中带泪的境界。而想想我们的青春,很多最难忘的记忆,往往是啼笑皆非、悲喜交加的呀。难道编剧想不到素材来呈现吗?生硬地把逗人捧腹和催人泪下的片段一分为二,非此即彼,也只有砸大排档后赔钱那一段稍微有些交融——这样的叙述,远不够到达艺术的真实,与心灵有隔膜。笑,笑过就忘了,哭,也只是因为被煽到,而不是源自真正的悲伤和感动。
时代印记。与广大青春片亲若孟焦,这点已经被人吐槽烂了,不一一举例。连算不上青春片的《一生一世》之流也要凑这份热闹,可见用来多称手。我一向不认为明确的年份、真实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增强观众的认同感,它们在吸纳一些观众的同时,也推拒了更多其他年龄的观众。其实主创完全能够自信一点,《中国合伙人》里80年代的大学生活,与《匆匆那年》21世纪初,引人共鸣的东西基本上是相通的。经历上比较接近后者的我,也不会因为看到大块头电脑、诺基亚黑白手机,就对其书写的感情和友情加成多少亲切感。这方面,倒是认同《小时代》相对架空的做法。真情实感不会因为少了现实痕迹的支撑而丧失力量,否则哪来令人动容的科幻片、奇幻片,哪来穿透光阴、永垂不朽的经典老片。
三道主料齐备,青春题材老手张一白拍来娴熟而规矩。拍情窦盛开,浓情蜜意,就用一个自然光美美的长镜头;拍大分大合的感情震荡,就炮制恶劣天气,用磅礴的环境衬托主角的孤独无助,没有气候也要来一辆洒水车;拍情绪巅峰,譬如群架、街唱、KTV,运镜到剪辑都酷似音乐录像带,花哨活泼;拍情绪低谷,比如那床戏就像《不可撤销》之类的邪典电影,充满了令人作呕的暗示;拍复杂心理活动,就抬出电脑特效加工的超现实画面。如此总算摆脱了PPT式的罗列,然而匠气很重,差不多还是停留在他们做了这个、他们去了哪儿的一根筋叙述。分开两个时空,貌似深藏悬念,末了却是故弄玄虚,也令人失望。而我最反感的是无休止地用旁白来“赶”剧情,甚至还有大段的VCR采访,把情绪赤裸裸的全部说出来,效果多么苍白,还能留出多少让观众亲身感受。电影要靠听而不是看,那么听原著小说的有声版岂不是更佳。
就是这么赶着赶着,在风驰电掣中,《匆匆那年》赶完了一曲青春的忏悔录。成也匆匆,败也匆匆。成在它勾勒出世间无数相仿的人生:稀里糊涂就过完了最完美的年华,错过了最爱的人,发觉无能为力时便仰天问一句,到底是怎样了——也许只是在篮球场上少看了你一眼,就注定了所有的错误。败在太急躁,根本抓不住重点,空有往事倏然随风的表象,却并没有灵魂,连那首歌也没给我留下半点印象。我不求它能到达《沧海一声笑》之于《笑傲江湖》,《因为感情》之于《将爱》,《小苹果》之于《老男孩》,但走出影院不自觉哼起的不是同名歌,而是《灌篮高手》的主题曲,这总归很难让人满意。(文/方聿南)
匆匆那年影评(七):
青春是很容易嚼没味儿的草莓泡泡糖
赵薇的《致青春》为内地院线电影造成一波复古的潮流,这部电影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在她之后上映的青春片一涌而出,好像囤积了多少年的情怀被杨子姗一首《红日》吹破了天。《匆匆那年》还没上映前,就有太多人和这部片作比较,有极多的相似处有理由让我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同是改编自畅销小说,同样是王菲唱了好宣传的主题曲,甚至连演员都是那一拨。
看电影之前,我补了小说,姚婷婷拍的电视剧我没来得急看。但有原著作者九夜茴参与编剧的电影版还原度就应会高。小说有意思,她的叙述角度吸引人,我还挺期盼搬到荧幕上是怎样的结构。
张一白在《匆匆那年》的开头,就用了闪回。这和他的上一部长片《将爱》里用的手法相似却有不一样,首先提出的“高考少做了一道十三分的大题”,一句台词就为之后的剧情展开做了伏笔,只是这轻轻一过,观众就留下了数字印象,也是爱过的线索。然后人物从刘雅瑟饰演的七七转移到了彭于晏饰演的陈寻身上,回忆开始。
电影穿插于回忆的这根线和陈寻被采访的这根线。中间还有陈寻抒情式的旁白,青春片里必备的绿树、白云长镜头,那里也都有。张一白在电影里创造了七七这个做纪录片的人,也是院线片里巧妙设置的一个点。同样也为结局的走向设计了更合理流畅的铺陈。用此刻进行和过去交替,这时空的陈寻去参加赵烨的婚礼,那时空的陈寻还在讨方茴好感。婚礼的桥段,又不免让人想到被说滥的《那些年》。只是过去时的人整齐划一,此刻时的人悉数到场。
陈寻和乔燃都喜欢方茴,他们的爱不一样。陈寻的喜欢是建立在想要的欲望上,乔燃的爱则更伟大一点。赵烨喜欢林嘉茉,结婚时都可放下老婆,送她捧花。可林嘉茉却偏偏喜欢不如人意的篮球队长苏凯。即使是结婚典礼后苏凯窝囊的看到老婆和上司搞在一齐,第一个帮他撒气的还是林嘉茉。也许喜欢和爱,到最后会成为一种习惯,植根在意识里,不需要大脑思考,身体就会做出反应,而无关于爱恋对象的主观改变。
陈寻和方茴感情破裂的误会,电影摆在了篮球夺冠时的欢呼。方茴到底有没有回去已经不重要了。时间不能倒退,更不可遗忘。只是错过的,遗憾,来不及,要多过那些值得记住的相逢。
抛掉电影里不可避免的广告植入,这个故事是很让人感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人所经历的,电影里正在上演。电影是分为好多提问式篇章的,和原著里名词的不一样,这些提问的分隔,对剧情和资料有递进的作用。比《致青春》高明的是,这不是一个白烂的感情故事。和《小时代》相比,这也没有什么姐妹撕逼。就算每个人都默默地爱一个人,谁也都没能坚持好好爱完。
陈寻、方茴、乔燃、赵烨和林嘉茉,他们都是各自选取感情时,不一样阶段的观众自我。就算陈寻和方茴有过相交,之后的发展也毕竟恢复了平行。喜欢这个你追我赶却永远没人结伴的故事,因为真实。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无非不就是“我爱的人,他不爱我;爱我的人,我不爱他”。等年龄慢慢踌躇成一个结婚的点,才发现以前以为还有更好的人,当初爱你的他却早就办了孩子的满月酒。要说后不后悔呢?那是没资格再谈论的过去时。
影片试图用120分钟去讲一个15年的故事,主要情节不再赘叙,只等有人看过后有所关乎青春和爱的共鸣。用了几首暴露年龄的歌就是电影里青春主题:回忆最好的关键词。结果电影里给人以期望的,就是镜头里方茴最后穿的那条红裙。和一切感情终有回头的收笔感慨。有时感情徒有虚名,那是王菲2001年唱的。“可惜谁有没有,爱过不是一场,七情上方的雄辩。”这才是201*年的感情观。不怪每一个人不能完整爱一遍,那回头再爱,也行。
“只怕我挣了全世界的财富,却够不着幸福。”撕开嚼到没味儿的泡泡糖,就趁早扔了吧。过去的残缺,最好用下一枚那年张皇塞嘴里草莓味的泡泡糖代替。匆匆的,兴许不只是那几年。
匆匆那年影评(八):
匆匆那年错过了谁
其实最先明白的是电影《匆匆那年》,也许是演员给人的感觉与学生更接近些吧,我反而更愿意理解电视剧的版本。挺真实,也挺感动。
青春留给我们很多完美的回忆,完美之中总难免夹杂着苦涩。陈寻以前那么地想得到方茴的爱,各种试探、伎俩,最终得到方茴的回应。他的爱很热烈,但在激情退去回归平淡以后又试图想去寻找另一份更热烈的感情。尽管他骨子里有着对方茴的愧疚,但这无疑同时伤害了两个女孩。感情最忌讳的就是拖泥带水。
相比之下乔然默默的守护也许更容易长久,乔然最后离开的时候有一段台词:一开始我害怕你明白,又怕你不明白,更怕你明白却装作不明白。又远又近,那么此刻,请让我用朋友的名义,继续爱你。乔然更像是那个年代里的青涩少年,想说又不敢说,让一些完美的故事遗憾地错过。
我们的青春岁月中必定有过或是见过陈寻和乔然这样的朋友,也必定为我们的匆匆那年留下过抹不去的印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