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读后感中华文化

读后感中华文化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2 09:04:36 | 移动端:读后感中华文化

  导语:中华文化不仅只有文学,它是由许许多多的东西组合而成。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读后感中华文化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读后感中华文化1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读后感中华文化2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读后感中华文化3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读后感中华文化4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

  文体中涵中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学著作,其文体大多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书的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从中渗透出一股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诗经》、《楚辞》中的古体诗,还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近体诗,都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文化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中国的文体多样,在书中,则能尽收眼底,从书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艺术涵中华文化。艺术是一个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载体之一,就是书。《天工开物》,让人感叹年味的美妙;《衣装秘语》揭开了中国装饰的奥妙。也许,在这些书中,艺术是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暗藏其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年画是中华文化,服饰也是中华文化。不久前,听到一则新闻:一位上海女士,想将其设计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团队带到欧洲、美洲等地区。但她没有考虑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传播,唐人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蓝眼睛金发女郎。而这一切不仅在于海外华侨的贡献,更多的在于书的作用。书的传播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进一步,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会永藏于书中。

  文化人传播中华文化。读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从《小说老子》、《说李白》到《鲁迅评传》、《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领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华文化。人是一个国家的代表,璀璨的中华文化也像这些文化人一样不断发展完善。

  中华文化,一个底蕴深厚的名词,而从书中,我们可以不断吸取文化的养料,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自己,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书中,我们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后感中华文化》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