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在科举考试中一个屡屡落第的文人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受白光的启示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精神迷幻,到大山里寻宝却坠湖而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社会病态的科考制度,揭示了十年苦读反而无用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白光》读后感,欢迎阅读!
鲁迅《白光》读后感1凉风轻轻地吹着落榜的陈士成,他斑白的短发,深陷的眼睛,惨白的脸色,已经印证了他的地位——落榜的老秀才。
已经连续十六回落榜的他,看见门口的七个学童,眼睛中却只剩模糊,耳边响起了话,不由自主的喊出了:“这回又完了。”其实,这句耳边的话,不也就是他自己的心声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已经彻底摧毁了陈士成的精神。他疯了。
在夜里,月亮投下一阵白光,照在陈士成的家里,只有一片空洞和惨白。陈士成的耳朵里又响起了那不可捉摸的声音。而疯了的陈士成已经不晓得这只是想像,根本没有财宝。陈士成就在这一片白色的月光下,疯癫的用锄头刨开自己家“寻宝”,又随着这一束白光跑向了西高峰寻找所谓的“财宝”,最后活活淹死在了一片水塘中,十个手指甲中扣满了河底的泥沙。他疯了。他疯狂的死去了。
陈士成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他死的时候也只是个十六次未上榜的“童生”。他一辈子都在幻想着有一天的金榜题名,有一天的雍容华贵。可惜这是旧社会,他只能一辈子致死沉沦在了封建的疯狂的科举制度中。
他疯了。不是陈士成疯了,而是旧社会的科举制度疯了。
鲁迅《白光》读后感2他是一位未中举的师塾先生,他是一位迷途的未归者,他是一位一生迫求功名的疯子,他就是陈士成,一位绝望之人。
陈士成,五十多岁,参加考试十六次,次次落榜,终于在第十六次落榜后,神经失常,遇水而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陈士成是悲哀的,所谓的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能金榜题名,可陈士成苦苦寒窗十六载,却总是失望而归,陈士成一次次的鼓起勇气,却代替的一次次的绝望。我们暂且不论他的文章有多好,或者有多差,他的精神却是可以嘉奖的,可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当时人们对功名利禄的一种疯狂的重视,一种癫狂的追求,故我们又说,陈士成是可怜的、一生追求功名利禄,最终也因功名利禄而死。
此文以“白光”为题,最后陈士成也因追求白光而死,文中也提到,陈士成每次落举后都会看到这一团白光,可见这“白光”对于陈士成的重要性。那这“白光”到底蕴藏了什么意义?它代表了什么?
在我看来,白光首先代表的是金银财宝、功名利禄。文中提到陈士成外祖母对他提及的陈家宝藏及其谜语,而陈士成也一直在揣测着这件事,可见他对这件事是非常看重的,他大可以想“我陈士成中举不成,可我又金山银山,享受天下美食,岂不快哉!”再说了有钱能使鬼推磨,陈士成有了钱之后,还怕买不到官做吗?再次,我认为,白光是一种希望,但也是一种绝望。你看,在每次落榜后,这种白光,总是会出现,光是指引人前进的动力,是给人以方向的来源,所以当陈士成在一次次的落榜后,总能找到安慰自己的话,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参加考试,可同时呢,它也是一种绝望,因为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光芒”也就随之越大,以致到后来,光芒不是指引他成功的方向,而是将他遇上了死亡的绝路。
陈士成的悲惨命运,让我们明显看到了那封建制度的恶魔,在啃着一个个的生命从而毁掉了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当然此中也用成功的人——中举之人,但他们此生注定要争权夺利,人往高处走,只会越来越沉沦于官场之中。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我们不仅仅为陈士成的悲惨命运而悲叹,更应该劝诫自己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而要在这物质生活中学会修身养性,过一个舒适、快乐的生活就行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