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我与地坛的初二读后感

我与地坛的初二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2 09:12:42 | 移动端:我与地坛的初二读后感

  阅读完这部作品,心中百感交集,感叹疾病的残酷,感叹命运的神秘,经历了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凄凉和沧桑后,作者终于以豁达闲淡的心态品味人生。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我与地坛的初二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与地坛的初二读后感【1】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我翻开《我与地坛》目录的第一章的简介。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咀嚼的地方。

  也许是高一的时候学过《我与地坛》的缘故,我最感兴趣,同时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母亲怀念的部分。以前读《我与地坛》最吸引我的大概是史铁生驾驭文字的能力。特别是书中对景色的描写,足以让我模仿着去准备高考作文。那时我觉得这篇文章真好。这样的感受也许就是一个高考生的心里话。

  前几天再读《我与地坛》最震撼我的是作者字里行间对母亲的怀念,作者那种情感的升华。

  我们无法想象作者在他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的残废给他带去了多大的打击。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候,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那种痛苦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可是怎样的痛苦在作家史铁生身上竟然发生了炫目的彩光,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再一次摇着轮椅去地坛,就像往常一样。只是再也没有那一个一直在家门口望着他离去背影的人了,再也没有在家焦急不安等他回来的人了,再也没有人会去找他了……去地坛,作者不仅仅是去打发时间,因为那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在那里,有母亲的画面。在那里,作者思考了两个问题: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他感悟了“我残废,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想到自己的母亲,他也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的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我不得不感叹母爱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也许就成就不了这样的作者的成功。如果说母亲的爱,没在坐着的生命中出现,也许作者也会继续自己的创作,然而那些作品会显得少了一抹色彩。因为作品缺了一种爱的调剂——母爱。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所以才会有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经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就因为有了这关键的第一把种子,那些地坛里的人——一对老夫妻,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给了作者的是无数次的鼓励和感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像一滴滴无比珍贵的水,浇灌在作者心灵的土地上。滋润那颗种子茁壮成长。作者也正是从那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里处处是人生哲理,它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考人生。所以每次读《我与地坛》我总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同时我也会反省自己。当今条件下,我们的成长环境较旧时好多了,但工作事业上的阻力仍是难免的。在任何时候,想不克服困难而成就人才都是幻想。

  付苦心,走苦路,苦点怕啥,酷劲,终成乐境。在良好的环境中我们不能放松懈怠,消磨意志;恶劣环境下,我们更应迎难而上。

  在这条战胜困难的路上,也许会很艰辛,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我们就是赢家。因为我们战胜了自己。而且不要忘记,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你——爱你的母亲。是呀,这样无论多么大的困难都会变得不那么可怕,要相信爱你的人能让你战斗力倍增。

  我与地坛的初二读后感【2】

  在第四遍读完《我与地坛》这本书后,我决定写下这篇读后感,但是笔下苍白俗套的文字绝不足以表达我内心全部领悟。

  前三遍读这本书,每每都是抱着同情的心理,读到的都是史铁生命运里的苦难。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应该算是上天把一个人给遗弃了吧。初中课文《秋天的怀念》里也曾提到过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眼里甚至容不得北归的雁阵,容不得李谷一甜美的歌声,容不得“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双腿残废的最初几年,也是他对人生最迷茫的几年。忽然就觉得自己如同不知为何要来世上的小昆虫一般。直到他遇见地坛,一个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塌,雕栏散落的地方接纳了同样失魂落魄的一个人。“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个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了,我就摇着轮椅到这儿来。”有时他在园子里一就是一天,地坛的每一颗树下,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车轮印。他观察园子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观察草木昆虫。他想到自己的不堪,也怜悯别人的不幸。他甚至平心静气的写道“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的想关于死的事”。一个双腿失去自由的人,内心该是纷乱复杂的,或许只有在地坛的荒草颓墙旁,他才能真正耐心的去注视落日余晖照亮世间每一块坎坷,去聆听雨燕把天地叫的苍凉,去窥探自己的灵魂以及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且不被任何人看见,不受任何人的打扰。

  可是命运不会让一个人失去所有的东西,他拥有母亲最深沉的爱。正如文中所提到“我每一条轮椅的车辙里都有母亲的脚印”。而母亲一直都跟在身后远远的地方看着儿子。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也知道不该阻止儿子独自扶着轮椅外出,但是儿子扶着轮椅拐出家院后,剩下的就是母亲整日的担心与不安。于是她选择远远的跟在儿子身后。而儿子曾为了内心不知从何而起的自尊与倔强,曾在隐蔽的角落里注视着母亲为了寻找自己而焦灼的奔走着,却不叫她。也终于有一天,在母亲逝世后的某一天,作者忽地想起自己曾经那股倔强,而如今只给自己带来痛悔。他终于彻悟,孩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要加倍,母亲愿为孩子承担所有的不幸,但是看着孩子被苦难折磨却无能为力,这样的母亲的确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作者在《合欢树》里写母亲鼓励他写文章,学写文章后,在暴怒无常,埋怨上天的日子里好像也算是找到了精神寄托。可是当他第一篇小说发表后,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而这时他才将母亲的爱在内心里渗透的深彻。

  第四遍读《我与地坛》,读到作者双腿残疾独处地坛的时候还是会同情,读到写母亲的部分还是会流泪。但是这一次更多的注意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领悟到生命不是由生到死,漫长的几十年光阴怎么生,最后选择怎样死的问题。而是人在生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里的变化。比如初次进地坛,他只是无处可去逃避现实,可是长年累月的穿行其间,最后这里成了人生中最挂念地方。那里曾遇见的人,一对夫妻从中年到暮年,从幸福的相互依偎,到步履蹒跚的相互搀扶。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经常率性的在一处墙角唱着歌,在文化大革命后自由的唱《货郎与小姐》,可是从某天起,园子里再也不见他的身影,作者推测小伙子应该是考取了专业的文工团,不好抛头露面了吧。也在园子里遇到过一个和自己一样残疾的女孩,不过作者觉得自己比她幸运,因为她是精神残疾,头一次怜悯除自己之外的人,也学会思考健全与残疾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了残疾,健全或许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明白自己残疾的身体里可能有上辈子的罪孽,也有今生的福祉。

  也慢慢的明白“死”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夜晚听见悲怆缠绵的唢呐声音,而他相信,这回旋飘转而亘古不散的声音总有一天也会喊自己回去,现在急不得。但是生命的长河永流不息,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如同太阳,每时每刻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步步的从生命黑暗的地方走向生命的光亮的地方,母亲叮嘱他“要好好儿活”,他也就一步步扶轮问路,与生命里所有的景观,所有的际遇相逢,过活,然后阔别。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与地坛的初二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8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