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大学之前,对社会上某些基本规则有着近乎偏执的信仰。
比如说闯红灯,那时候我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我在过绿灯的时候,有人闯红灯,我会毫不犹豫指着他脸骂出声,不管对面是谁,然后快速透过绿灯跑掉。
我那时候的想法是:你无视规则还不受到什么惩罚,那我就骂你两句,让你情绪不好也算是有惩罚了。我觉得很爽,我觉得自己维护了规则。
之后我认识到,其实那时候我维护的不是社会规则,而是我心中的规则。
上大学之后,我再也没这么做过。看见闯红灯的人,也不再有什么举动。我只是默默做好自己,自己不去这么做。为什么?是越长大越顾虑?还是越长大越无所谓?好像不止那么简单。
我一向说大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了自己的三观。记得有一次和某学姐聊到一个问题:丢垃圾。她觉得不管什么垃圾,不丢到垃圾桶就是乱丢垃圾。而我不是。我一向都觉得,果皮之类的东西,丢在绿化带之类有泥土的地方,就不算丢垃圾,因为能够被泥土很快分解;再比如我吐痰,一口痰吐到绿化带里,我不觉得随地吐痰,但是和绿化带一线之隔的马路上,我就觉得很没素质。可能您不认同,但对不起,我一向是这么认为的,打心眼里这么认为,在垃圾桶难以触及的地方,也一向都是这么做的。(如果是个塑料包装袋我会一向拿在手里直到遇到垃圾桶。)
这是什么?这是三观的差异,这是认知的差异,这是最本质上的差异。我们常说三观不同没法做朋友,但其实能够说的稍微具体一些,三观差距巨大没法做朋友。我和某学姐就还是好朋友,因为我们的这个差异属于“磨合”型差异,是能够相互包容的,不触及双方底线和根本。
然后我发现,大街上那些闯红灯的路人,和我就也属于这种“磨合”型差异。并没有触及到我什么根本。所以对于这类人,也没必要像我之前那样做。
我也渐渐发现另一件事,每个人的三观认知都不一样,根本不存在三观完全相符的人。个性喜欢这句话:己之蜜糖,彼之砒霜。这句话用在兴趣爱好口味等等好多地方都适宜,我以,为用在那里也很适宜。可能好多事情你觉得大错特错,有的人却觉得理所当然。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什么对错,你们只是三观有不同罢了;所以很多时候你也不必非揪着人家不放,非得教育一波让对方明白你的“正确性”。君子和而不同,想来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也有肯定错的那种价值观,比如“我就想杀人”之类的反社会型人格。这样的就更没必要多说,不要试图掰回他,为了安全,请远离,远离。
当这天再次看到有人在我面前闯红灯而我再次沉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这些,就想写下来。
所谓:心中有杆秤,度己不度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