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经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回想小时候,我也没想过这些事,不过现在想想,如果小孩子那时就这样想,那才是不正常呢!虽说过去没有在想为什么而活着,但是总是带着梦想一路走来。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梦想,或者说调整着梦想,小学,初中的时候想要长大成为数学家,而到了高中我想要以后成为物理科学家,到了大学感觉一切都不一样了。
到了大学,感觉过去我的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至少是我自己认为的。当然,我不是一个安定的人,虽然不怎么说话,少不了到处玩,各种任性地学习方式,喜欢耍小聪明,至少这个情况到了高中才有所改善。
大学,让我在学习之余开始了解自己,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想要在未来做什么,虽然直到毕业也没找到,但至少得到了学习学科知识之外的很多东西。可以说,从大学开始,我开始真正思考,我为什么活着?
今天,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有持续思考吗?有为自己的思考结果付出过时间和耐心吗?有被身边的人影响后不为所动,继续为自己而活着吗?
我们深处什么样的环境的长大,或许是我们往后思考很多事情时,会否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决定因素。而环境主要由人构建而成的,因此伴随我们成长的人是怎么样的成为了主要的因素。人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来呈现。cf网名
如果我现在突然问到:“怎么让孩子为自己活着?”基于上面的推理,或许回答:“通过合适的语言和行为让孩子明白,他们需要为自己活着。”会很合适。这种回答,会被很多人嗤之以鼻,这不是让孩子学会自私了吗?
对于这个,我有不同的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一,中国历史上《孝经》,里边说到许多,但是围绕着的就是对自身的要求,如归不能理性判断自己的行为,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对列祖列宗的不孝,哪怕愚孝也是对父母的不孝。《孝经》告诉我们,合理的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语言负责,本身就是孝的体现。个性qq昵称
二,很多时候,我们做错了事,从小只是有人告诉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怎么能这样对别人(不尊重,不礼貌)呢?”但却很少人会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如果你身边的朋友知道你是这样的人,还会喜欢跟你玩吗?”前者让孩子觉得,责任不在他,后者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受益者,从而改变自己。
三,我们经常会听到“你再这样谁谁就不开心了?”“你再这样就没好吃的了”,“你要快点完成作业啊,不然妈妈和你都没得睡了。”,“爸爸当年就是没有好好读书,现在后悔了,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完成爸爸没有完成的梦想。”等言语,从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孩子改变自己是为了让别人开心,改变自己是为了好吃的。如果孩子在这些语言伴随中长大,长大后,孩子是为满足别人,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再说这些事,换做是每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心里会有一句话告诉自己“凭什么我就要接受你的想法?”请保持好孩子的这份想法,善意引导。
在生活中,我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的自主性,但是我们却往往通过我们没留意到的行为中,慢慢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性。我的经历虽然没有特地去培养我的自主性,对自己负责,但是爸妈很多时候的言传身教却时时告诉我需要为自己活着,为自己负责任。
我的观点是,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孩子更需要学会为自己活着,因为信息太多了,诱惑太多了,一不小心,孩子可能就陷进“泥潭”,为别人活着了。问题是,你希望你的孩子为你而活着,为别人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