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阅读(1):
我再也不相信感情了
忘记这种事本身就很难,要是中间再起个什么波折,浪花之类的,亦或是发生什么会触之引怀的,就更是纠结了。感慨之余,其实还是很欣慰有过那样一段回忆,算起来,我也但是是太过感性,虽然感性和理性这两个词我始终不是很能分清,但我还是很愿意觉得这是感性,同样虽然,我始终都觉得自己是个理性的人。
展翔说大学里没有遇很想去追,很想让其成为自己女朋友的人。想想可能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吧,只是这个人,有人比较容易遇到,有人就很难来FEEL,或许我是后者吧,不论多么多么想念,多么多么喜爱,却也很难做到放下一切去进行所谓的追求,这并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因而倘若再遇到个喜爱的,基本就不太可能会让这事有结果,而且“再遇到”这事,本也是很小概率的随机出现,不比最开始的简单。因此会进入一个很是无奈的死循环,打破这个循环的,只能指望偶然。当然,我们都是没准备的人,机会来了,其实也基本抓不住,因此只得苦笑。[由Www.iwzz.Com整理]
其实对于这方面的事,也只是很偶尔的会多想想,或许只是正因大家都觉得大学就应来那么场不为结果的恋爱而随波逐流的。没有女性在的时候,我们有游戏,有足球,有羽毛球,有辩论。而一有那么几个女性在,又随便聊了聊这方面话题,大家要么就亢奋,要么就低沉,至少在我看了,没一个是正常的。亢奋的或许极为渴求,低沉的或许有着自己的难言,只是,这样的心底深处的情感在这样的时刻被暴露出来,每个人都变的莫名其妙,虽说能够八卦搞笑,其实,并不好受。
当然,这样的话题,对我这个了解基本为零的人来说,其实没多少资格去论述什么,细想下来,对于感情,我竟是个思想封建的“落伍”之人。我不能明白他们的“在一齐”和“分手"能发生的那么迅雷不解掩耳盗铃。更不能明白他们的”在一齐“是没有原因,”分手“是正因彼此不适合。因此,对于感情经历颇多的女性,我都尽量持续警惕,当然,我是完全看不出一个人有多少感情经历的。因此,我对所有不熟悉的女性都持续警惕。简单的总结,只因我天真的还相信感情。人生在世便是相逢
爸妈没有告诉过我什么是感情,老师也没有教过我感情是什么,电影里看到的,不论感动与否,都回不到现实。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我一个相信感情的理由?
(故事一则: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极爱吃苹果,但他却从来没吃过苹果,他把吃过水果都想象着与苹果比较,更是觉得苹果美味至极,最后有一天,他得到一个苹果,然而,他却犹豫,迟疑,始终没去品尝这个他一向都想吃的水果。有人说他赌不起,有人说他怕心中的幻想破灭,有人说他其实知道苹果难吃,只是没吃过罢了。就在众人纷纷猜测之际,这个极爱吃苹果的人将手中的苹果扔进了湖里,随后转身,就在苹果刚沉没下去的瞬间,那人猛的一头扎进了湖里,拼了命的把刚扔下去的苹果捞了上来,最后最后,他还是再次得到那个苹果,于是果断而毫不犹豫的微笑的吃了它。)
故事的内涵就不多加解释,就应都懂,故事原本在众人猜测时便该是要结束的,然而我还是给了他一次机会,人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我并不喜爱这种无法挽回的悔悟,并且,珍惜这种虚无缥缈的词,实在难以琢磨,自我创造其实也未尝不可吧。徐组词
精选阅读(2):
我再也不相信感情了!心理学家解析爱到底是什么
2011-05-1110:52 |0 |Moon
。。。。。。。。。。。。。。。。。。。。。。。。。。。。。。。。。。。。。。。。。。。。。。。。。。。。。。。。。。。。。。。。。。。。。。。。。。。。。。。。。。。。。。。。。。。。。。。。。。。。。。。。。。。。。。。。。。。。。。。。。。。。。。。。。。。。。。。。。。。。。。。。。。。。。。。。。。。。。。。。。。。。。。。。。。。。。。。。。。。。。。。。。。。。。。。。。。。。。
感情不仅仅仅一个可有可无的事件,不仅仅仅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潜质,一种掌控自我的潜质,一种与人进行健康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感情是人际关联的总和和萌芽,最复杂的人际关联都在感情中有反映。在感情中,不仅仅仅有我一个人和她交往,而是有一个是生物性的我(本我),一个社会性的我(超我),一个正在成长的、协调本我和超我冲突的自我;一个童年的、过去的我,一个未来的、成熟的我,一个此刻的、矛盾的我和他(她)交往,而他(她)也带着这么多个他(她)。除了这些关联以外,还有我的和他(她)的父母、老师、同学、感情竞争者也会直接、间接地进入感情关联中,要处理好这么多人的关联实在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初恋容易失败的原因。
透过上方的分析,人们的感情能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功利之爱,另一种是自由之爱。
功利之爱属于假爱的范围,自由之爱属于真爱的范围(下方解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自由之爱的第一阶段(幼稚之爱)呈现的问题比功利之爱还要多---但这是人生必务必经历的。
自由之爱,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稚之爱,或者叫移情之爱。
第二阶段:成熟之爱。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成熟的感情?
这个问题,我认为不是心理学能够回答的。只能从哲学层面探讨。心理学能够保证你心理基本健康,却不保证你精神层面的超越。
在了解成熟之爱之前,让我们看一下其他的几种类型。
功利之爱是指在意识层面,清楚的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一齐是出于某种确切知道的功利需要。比如对方的财富,地位,能够供养自己,或者满足自己结婚的需要使自己在名分上有个归属,或者其他任何什么目的等等。在清楚这些目的(不必须是物质需要)需要的前提下,再拿自己的感情和婚姻来交换。
这样的感情和婚姻在现实中举不胜举。
自由之爱的第一阶段移情之爱是指:自发的,纯粹的,没有理由的喜爱对方,并且在意识层面没有什么上方功利方面的要求。但在潜意识层面出于某种匮乏性需要(而不是成长性需要)---一种"非感情"的需要。这个上方已经解释过了,因此这个阶段还是处于一种匮乏性的需要,只但是自己不知道,正因这是在潜意识的需要。很难觉察。这个阶段比上方的功利阶段似乎相差不大,但是它们有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还会提到。
这样的感情和婚姻往往出此刻初恋爱阶段。
请注意,在婚姻的稳定性上,功利之爱往往比自由之爱中的移情之爱稳定,正因功利之爱有着商人般的交换和协议,因此反而稳定---但不幸福!把自己卖掉的人是注定不会幸福的!移情之爱往往好的时候山盟海誓,不好的时候跳楼撞墙(哪及得上功利之爱冷静仔细的计算)-----但,却是人生的一种体验。
再说一遍:功利之爱是意识层面的匮乏性需要,移情之爱是潜意识层面的匮乏性需要。
接下来讨论什么是第二阶段:成熟之爱。
成熟之爱基于一种深刻的人类的关联------在存在的层面上。
马丁。布伯以前描述过这种关联,他把这称之为”我-你关联”,
我-你关联是全然的彼此关联,其中没有我,只有基本的我-你。如果与人真实的与他人建立关联,就务必真正的倾听他人,放下对他人的期盼和刻板印象。让自己在他人的反应中成长。为了以无所求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联,就务必放下或超越自己。基本的经验模式是转向他人的”对话”,无论是静默还是交谈的对话。(而不是独自打沙袋)
最好的感情关联,是以彼此无所求的方式相处。。
那么有人会问,怎样可能爱一个人却不好求对方付出呢?我们怎样能爱而不利用不求回报,感情怎样会没有痴迷,欲望,羡慕,或自私呢?
好,这问题下方会自然得到回答,我们继续讨论。
马斯洛的认为:人的需要是否满足导向匮乏(deficit)或成长(growth),表现出不一样的人际关联。
成长(growth):比较不依靠他人,比较不需要他的人赞美和爱慕,比较不担心面子,名声和回报,不需要频繁的满足其人际需要,甚至有时侯喜爱独处。不把人看作供给的来源,而能视之复杂,独有,完整的存有。
匮乏(deficit):从效益和功利的观点来看别人,对于他人不贴合自己需要的部分,若不是完全忽视,就是视之为干扰。于是爱被转变成某种东西。类似:”牛,马,羊,僕人,司机,警察或其他被我们使用的人的”关联。
精选阅读(3):
“我们再也不相信感情了”
嗯。这句话很红。
当姚晨和老凌离婚的时候。当伊能静和哈林离婚的时候。当张柏芝和谢霆锋也被传离婚的时候。
当然这只是口头流行语,大家说说而已,有聊的人,也能够顺便造句。
但,你不觉得“我们再也不相信感情了”和“认真了你就输了”一样,是一句很悲伤的话吗?
在这个时代,感情本来是最后的信仰。
除了感情,我们能相信什么呢?
我们能相信理想,相信国家,相信更好的未来吗?
我们能相信正义,相信公平,相信道德吗?
我们能相信法律,相信善良,相信人的底线吗?
我们都不能,而感情,本来是唯一可相信的,但是也不再相信了。
“我们再也不相信感情了”,我老觉得,潜台词是:“其实我们以前相信感情!”“其实我们渴望相信感情!”
而此刻,“我们什么都不再相信了,甚至包括感情”。
这真的是一句很悲伤的话。
“相信感情”,需要成本。不相信感情,似乎并不需要。
但是我觉得,不相信失去了更多。
纯粹相信很难。因此我选取相信。
不为了什么,不需要参照,我只是选取相信感情,就像选取相信自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