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2 12:43:02 | 移动端: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

  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1】

  墨斗是木匠用来划线的工具,一般为木质,六七寸长,二三寸高,状如公鸡,腹中为空,装有墨汁,鸡的尾部缠绕着很多线绳,侧边有一个木质或铁丝做成的手柄,线绳的另一端穿过腹部,从头部出来。爷爷大半生做木匠,与墨斗有着十分深切的关联,几乎每天都用墨斗,他的墨斗同时就有好几个,做得精制,光洁,外面还刻有简单的花型。小时候,我常常用它来玩,在木头上一次打上很多黑黑的直线,太有趣了,弄得我手上、衣服上、脸上都有墨汁。

  爷爷30岁以前的生活,就象墨斗里的墨汁一样一团漆黑。

  爷爷一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只好和自己小脚的母亲相依为命。他很小的年纪,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不知流了多少泪,淌了多少汗。有一年快过年了,他赶着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驮着一袋粮食,上街去卖,准备凑合着过年。结果快到县城了,驴一脚踏空,从沟里滚下去,摔死了。他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流着泪扛着粮食来到了市场。他当时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啊!这对他是一个多大的打击啊!幸好,他在市场碰上了他好心的堂姐,给了他一点钱。每每说起这件事,我这个坚强的汉子,多次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小时候,爷爷受了多大的苦啊!

  爷爷十八岁的时候,他的老娘撂下他,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再与他这个苦命的孩子相伴,从此他成了一个孤儿。安葬完他的母亲,他被善良的舅舅叫到了自己的家,从此在那里生活成长。他的舅舅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看待,还给他娶了媳妇,那就是我的亲奶奶。他这时候的生活,似乎充满了阳光。

  好景不长,奶奶得了痨病(肺结核)去世,当时父亲只有五六岁,姑姑还在吃奶。不到30岁的爷爷再次陷入苦难的岁月。没办法,爷爷只好将年幼的姑姑送到他的丈人家去抚养。每隔一段时间,爷爷就用毛驴驮一些粮食走七八里路,再翻一个深沟,送到他的丈人家去。迎接他的,不是掌声,不是笑语,而是极端的谩骂。舅爷家始终认为,奶奶过早去世,是爷爷的过错,是爷爷没有请来好医生给奶奶看病造成的。这时候,爷爷只有将泪水流进肚子里,他怎么能没给奶奶看病呢,那是医生回天乏术啊。他百口莫辨,只能伤心迅速回家而矣。

  1949年,家乡解放了,太阳出来了,爷爷迎来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那就是抚养我长大的奶奶。从此,我们家里出现了幸福的曙光。幼小的父亲,可以在冬季穿上袜子和比较暖和的棉衣,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爷爷脸上有了笑容。他决心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跟着同村的驼背木匠学习做木活,从此他与墨斗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小时候,经常见爷爷拿着墨斗,把墨斗线的一端固定在一根木头上,然后左手端着墨斗顺着木头挪动,在需要的位置停下来,右手提起墨斗线,突然放开,一根黑线就印在木头上。接着,他顺着这条黑线,用锯把木头据成一页页的木板,或者先用锛子将它们挖平,然后用刨子将它们弄得光光的,做成房屋的大梁,或者各种各样的农具、家俱。在冬天,我把那些从刨子里流出来的木花,一把一把地放在火堆上,让火温暖我和爷爷的手,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的生活。

  村里不论是集体,还是社员户,哪里盖新房,哪里就有爷爷忙碌的身影,哪里就有他欢乐的笑声。一年四季,他似乎从不休息。别的社员一般在雨天可以在家里睡睡觉,但他好象从来没有这样的时光。大白天,他在露天做木活,下雨下雪天,他又把工作场地变到室内。我上学前,每次家里吃饭,奶奶都要派我到他做活的地方去叫他。不叫,他就不回家。就是回家吃饭的当儿,也有社员来安锨把、镢把、做板凳、修风箱的。爷爷总是来者不拒,毫无怨言,从不收人家的东西,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墨斗成了他做人的准则。他经常讲,新社会好,要珍惜生活,勤劳做事,正直做人,就象他手中的墨斗摔出的线一样,要笔直笔直的,要有原则,绝不能做坏事,说坏话,绝不能昧良心,不能让别人在背后骂我们,给别人能帮的忙一定要帮,那是行善,那是别人能看得起我们,绝不能借故推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康发了大水,有个安康中年妇女来到我们庄里卖丝线,天黑了没地方睡,想在我家坐一个晚上,主动要求给我们家一些丝线。我奶奶犹豫不决。这时我爷爷回来了,果断地说,“人出门在外不易,何况还遇到了灾难,不能让你辛苦坐一晚,而要好好在炕上睡一觉,就象是你们家里一样”。第二天,这个中年妇女要走了,还是坚持要给我们家一些丝线。爷爷说,“我们要了你的东西,就是乘火打劫,这事千万做不得”。这位中年妇女感激地走了。

  在生产队时,爷爷还看过场面,给队里猪场喂过猪,做过豆腐,从不占集体的便宜。他喂的猪成色好,出栏快,做豆腐,把豆子里的脏东西拣得干干净净,让人吃得放心。就是在几十里外的山庄看场面,在别人家里吃饭,他总要把人家的毛巾洗得白白的,还给人家培养讲卫生的习惯。

  爷爷特别喜欢说笑,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他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意义十分深刻。有一次,有两个农村人从县城往家走,一个发现另一个衣服上在冒烟,前者问后者,闲事该管不该管。后者说,闲事不要管。前者又说,我现在就想管一个闲事,你说管还是不管。后者坚决地说,不要管。前者说,那我就不管了。两人继续走路。后者突然说,自己的衣服后面着火了,把脊背的肉皮都烧痛了,并质问前者,你为什么不早说。前者说,想管,但你不要管,所以我不敢管。前者问,以后闲事还管不管,后者说,闲事得管。他还讲了笨鸟先飞、地主和雇工、烙碗记等故事。爷爷讲故事,总是让人发笑,寓教于乐,让人从中明白不少道理。

  爷爷人缘特别好,在村子里不论什么地方,大家都伯长伯短、爷长爷短的叫他,就好象爷爷是他们的亲人。谁家有好吃的,老远就叫我爷爷去尝,当然,爷爷一般是不去的。就连已故作家、也是本家族爷爷王育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葵花呤》中也几次提到了我爷爷做的善事。

  爷爷特别爱我。记得我要上小学了,爷爷做了一个小板凳,板凳正面稍带一点弧度,十分光滑,还用木钻头钻了两个小花,十分好看。爸爸在板凳下面特意用毛笔写上我的名字。我拿到学校去,跟其他同学的板凳相比,确实有天壤之别。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身上有很多虱子,一回家,他就让我把衣服脱下来,戴上老花镜,给我捉虱。我上大学前夕,他给我做了一个大木箱,用来装书,里边专门做了一个插信封和放钱的挡板,外面刷成红漆。这木箱很实惠,我和弟弟在大学分别使用了四年时间,它承载了知识,也承载了爷爷对我们的温暖和关爱。

  孟子说过,“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后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孟子所说的绳墨,本意应该就是后代人们讲的墨斗打出的黑线。爷爷不论在何时,都没改变自己做人的规矩,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他也没有做过落井下石的事,还教育我父亲做了大量的好事。

  爷爷去世三十一年了。他用墨斗和其他工具做的一些东西仍在,他的正直和做人准则一直在我们家里传承,就象刻在我们全家人的心里一样。我们一家两辈出了四个大学生,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一些人说,这是爷爷积德行善的结果。我要补充说,这是爷爷教诲的结果,是他把墨斗规则和好的家风传给了我们。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2】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时常聆听《父亲》后都泪流满面、心如刀割,而且每次聆听的情感体验都不一样。亲情本是一场盛宴,而你我是否常缺席。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正如朋友所言:悲切、空叹、孤寂、寡念,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这个时代不乏歌功颂德,不乏阿谀奉承,很多人都想像开得正艳的鲜花一样闪亮呈现,只不过是,我们也仅仅是血肉之躯,在努力前行的道路上,没必要装得多么坚强,偶尔的脆弱也许会更衬托人性之美,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尽管她双臂残缺,但仍然使人感到完好无损,给人完整的美感;如雨果的《悲惨世界》,阐述了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经过苦难的历程,本性纯洁善良的人们终将走向幸福这一主题;也像汪峰的一些歌词:也许迷途的惆怅会扯碎我的脚步 /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 /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 /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这些歌词直抒胸臆,反映现实,虽然有些“冷酷”,但却反映了一些人的心声,人生出彩的背后依然会隐藏着一些无奈。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道路不坎坷?

  每逢秋天,住在山村,最能感觉浓浓的秋意,片片落叶、声声蝉鸣,总会撩起内心深处的愁情,像多云的月夜,时暗时明;像花果的芳香,时浓时淡,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有句话说“少年不知愁滋味”,而我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愁”不同,这个愁,不是为权位而发,亦不是为财物而发,而是为亲情、为至爱。人生可以无权无位,爱情可以流离失所,但养育之情,抚育之恩却刻骨铭心,没齿难忘。太多的生离死别,加深了我对亲情的认识。相逢是一首诗,低吟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奢望;相爱是一幅画,描摹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情;而别离则是一壶酒,道尽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无奈。相知相爱到别离,人的一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上半辈你懂我,我不懂你;下半辈我懂你,你不懂我,更让人难过的是,上一半有你陪伴,而下一半我还来不及,你却悄然离开。有些时候,我们不缺香车豪宅,不缺山珍海味,而亲情的缺失,是否还会上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不知所措。

  自以为,我的语言是酸性的,一种想回到七八十年代的迂腐或落后,因此也只能适应心性柔和的人。也许是因为这个酸臭味,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便应聘了省府电视台做民生、法制频道的记者,想让自己的文字生成力量,帮助需要温暖的人。在历经层层考核以及一周的业务测试后,准备进入工作时,当了解到作息时间不规律的前辈们,当看到昂贵的房价,我退却了,承认自己的懦弱,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教师,此举让大学的恩师们感到惋惜,其实,自己何尝不想越走高飞,可想想父母,想想一路支持自己的亲人,我收住了那颗蓬勃的心。

  故乡,坐落在离县城40余公里的大山褶皱里,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在我记忆里,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吃过一段时间的杂粮(拿红薯或者土豆参起大米混合煮),到县城上初中那会,公路只是基本修通,没有营运车,很少有汽车通行。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省吃俭用,很多时候老爸肩扛大米攀越几十里山路送到县城来,很苦。为了上大学,残疾的伯父一次次资助,上达万元,姑妈姑父也是竭尽所能支持,好在我大学的费用能自行解决。可以说,我的人生承载着很多人的爱和希望,其实,他们都不求回报,只是我觉得自己不应该自私地离开。人总会面临生老病死,只是觉得应该离他们近一些,在需要的时候,也许会多一些陪伴,多一分照顾和安慰,不让这份亲情因距离、因工作而时常缺席。

  亲人待我都很好,前不久,三姑妈家要过一个小节,恰逢周末,姑妈便提前打电话来邀请,我没有立马答应,怕因爽约而伤了他们的心。看我没有定下来,三姑妈又打电话给大姑妈帮忙催促。我知道,几个姑妈都爱我,但他们都老了,且都住在农村,是地道的农民,肩上还依然肩负着养儿育女的重担。对于三十几岁,已成家立业的我,应该为她们分担一些,哪怕是精神上的。然而,在他们眼里,我依然是那个需要疼爱的娃。每次去看望她们,都让我受宠若惊,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但我知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一种无法释怀的爱,而面对这一切我却无能为力,只有感恩,只有陪伴。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3】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容貌总是这样的:一副消瘦的身材,脸也很瘦,布满皱纹,两只眼睛深深陷在眼眶里。一年四季,总是一件灰蓝色的衣服挂在身上。令我最难忘的还是父亲的脾气。

  我小的时候,父亲的脾气简直坏透了,不但令我害怕,有时常常是恐惧。依稀记得,在我上学前的几年里,父亲老是和母亲吵架,有时还摔东西。家里的洋瓷碗被父亲摔坏好几个,有时火气大的把母亲都骂哭了。好几次,都是母亲满脸泪水的抱着我来到村子旁边的小沟岸上低声的啜泣的。等到父亲脸上有笑容的时候,母亲就笑骂着他是恶国人。

  记得有一次,天色很晚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惹怒了已经上炕的父亲。他大发雷霆,直接就把自己的枕头砸到我身旁的柜子上,“咣当”一声,把我吓得浑身打颤,缩成一团。他还不解气,怒骂着,不准我上炕睡觉。那一刻,我对父亲又恐怖又痛恨。

  和村里人之间的相处,父亲的脾气也很大。一般情况下,无人敢去招惹他,我有时走在村里,就听到有人说他,“瞎子”(父亲眼睛不好,被村里人称做瞎子)是个坏脾气,臭毛病大着哩。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父亲有这样一幅坏脾气的。现在想想,在那个生活艰难的岁月,可能是贫穷的生活和超强的劳动让父亲身心疲惫吧。

  但后来,父亲的脾气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随意冲人乱发火,也不随便打骂家人了。因为那一年,母亲去世了,家里就剩下父亲和我,一老一少,相依为命了。

  那一年,我上初中一年级,那是一个大雪纷纷的日子,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我深一脚,浅一脚从学校赶回家,却再也见不到慈祥的母亲了。家里一大堆人,忙这忙那。我穿过人群,寻找着父亲,终于在炕上找到了他。父亲静静的坐在那里,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我大哭着扑倒在父亲的身旁,而他,只是轻轻的拍着我,没有说一句话。

  此后的日子里,父亲变得沉静了许多,对我也好了许多。白天,我去上学,父亲下地干活。晚上,父子俩躺在炕上,父亲和我说这说那,给我说一些生活的道理,我慢慢的觉得父亲不再是那样恐怖了,对他的痛恨也消失了。

  再后来,我去远处上学,每学期回家两三次。每次回来,父亲总是问长问短,父亲的眼睛严重失明,他只能用粗糙的手摸摸我的脸,看他的儿子胖了,还是瘦了。那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每学期,我都会给父亲写几封信,父亲眼睛看不见,就托村里的人读信,并托付给我回信。在信里,父亲宛然是一个慈祥善良的老人了。

  工作以后,我和父亲就离得很近了,工作的地方离家只有三四里地,我每个周末都可以陪伴父亲。每到星期五,当我赶到村口的小石桥时,父亲已经在石桥上的石墩旁等我了。

  父亲陪伴了我二十八年的时间,就离我而去了,而父亲的种种脾气却永远烙在我的脑海里。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4】

  一天早晨,我刚打开电脑,准备给一家杂志社写一个约稿。老妈打来电话,问我:“你怎么那么久没有给家里打电话?”那架势摆明了要和我长谈。我左手握着话筒,右手单手打字:“等我忙完了给你打回去。”老妈的声音立刻拔高:“你忙什么呢?”我立刻乐了:“妈,我忙着挣钱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呢……”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挣钱少,工作刚刚稳定下来的那一年春节,我给老爸买了一件羽绒服,老妈见了也想要。我说:“明年吧,明年给你买。”结果那年老妈去给姥姥上坟,舅妈和几个姨妈都穿着厚实的棉外套,只有老妈穿了一件单薄的外套。舅妈让我妈穿她的外套去上坟,我妈说:“不用,今年闺女给她爸买了外套,明年给我买,一下子买两件太贵了。”我听说后,心酸不已。

  今年春节前夕,我给老妈打电话,问她过年想要什么。老妈说她在老家的服装店相中一件外套,价格有点小贵。姨妈买了一件,她没舍得买。放下电话,我就在网上给老妈拍了一件外套:款式是唐装小立领,颜色是中国红。款式大方,颜色喜庆,老妈穿在身上肯定不丢份。

  如今,我依然挣得不多,但给父母买东西从来不心疼。老爸常说:“别给我买衣服了,我还有一条裤子没剪吊牌呢,还有一件毛衫是新的。”衣服多了,爸妈其实穿不过来,他们又不像年轻人喜新厌旧。但我总是劝老爸:“现在不是以前,新衣服不用压箱底,想穿就穿,你和我妈穿得体面,就是我们做子女的荣光。”

  有了网购,我还经常在网上给爸妈买东西,除了衣服,还买过几次食用油、饮料之类。有一次,我想到老妈经常失眠,就在网上拍了一盒阿胶糕,直接寄到老家。老家在乡下,大多快递公司送货到镇上,需要自己去镇上取件,而乡邮局和我们家在一条街上,只有邮政EMS能直接送到我家里,所以我特地嘱咐厂家选邮政配送,这样老妈就可以直接收到快递。爸妈收到阿胶糕后,一时摸不着头脑,我又在电话里耐心地告诉老妈一天吃几片,怎么吃才最有营养。几年前,我吃过一位湖北朋友送的家乡特产——鱼糕,用草鱼和瘦肉、蛋清做的年糕,我吃过之后念念不忘。春节前,我又特意在网上拍了一件,寄给爸妈,让他们尝尝鲜。

  其实我小时候,每到年底,妈妈都会张罗着给我和弟弟添衣置装。爸爸总是阻拦,两个人为这事总是拌嘴。因为家里的日子不宽裕,爸爸的意思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衣服还讲究什么新旧。妈妈却说:“大人可以穿旧衣服,孩子是大人的脸面,过年了,哪个孩子不添件新衣服?”所以,每年大年初一,我和弟弟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新的。那时爸妈经常在外面忙,天黑了都不回家。我有时埋怨爸妈不管我和弟弟,妈妈就会说:“爸爸妈妈忙着挣钱,还不是给你和弟弟买好吃的、好穿的。”

  儿女长大,父母老去,亲情原本就是一场轮回与重复。在我们孩童时,爸爸妈妈陪我们长大,在父母年老时,我们陪爸爸妈妈变老。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5】

  老家的墙上挂着一个木质相框,里边整齐地摆放着外婆、舅舅、妗子、父亲、弟弟和我的相片。相框上的玻璃已经破了一个大口子,里边的相片开始模糊,挂相框的细麻绳也涂上了历史的味道。这是我家的宝贝,它已经跟着我们搬了两次新家。它虽然十分陈旧,但给我留下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一片浓浓的情怀。

  相框里保存着父亲在世时的唯一相片,一寸大小,他戴着红领巾,大约十一二岁的样子,留着短短的头发,十分精神。他在以后的三十年里,十分忙碌和辛苦,竟然没有留下相片,遗憾经常敲打着我的心。长大后的我们,是何等的疏忽啊,竟然连一句让他照相的话都没有说给他听!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相框里还有我10个月大时的一张彩照。我坐在一个小木椅子上,戴着一个棉帽子,穿着花棉袄,胸膛戴着一个白色的护巾,上面用红丝线绣着“长命”两个字,腿上穿着红绿相间的棉裤,圆圆的小手里握着一个叫“响响”的玩具。我当时还不会坐,母亲坐在我的后边,用一个白布把自己遮住,用手紧紧地在后边抓着我的棉袄,生怕我掉下来。这个相片是相框里当时唯一的彩照,显得异常突出,我是多么的幸福啊!母亲是多么爱我啊!

  我出生于文化大革命爆发的那一年,照相不是很容易,照相机十分罕见,照相必须到县城的照相馆去。那一年冬季,有个同村的人,他的老人快离世了,他走了十几里路,把照相馆的摄影师请到家里,给老人照最后的遗像。他们路过我们家附近的时候,碰到了我的母亲。我母亲突发奇想,要给10个月大的我照相。摄影师说,有彩照,黑白照,彩照贵,三寸的一圆伍角。这在当时算是十分贵的,可以买20碗面条呢。但母亲还是下定决心,给我照了彩照。爷爷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大发脾气,嫌母亲花得多了,母亲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声。相片取来后,爷爷十分高兴,戴上老花镜,左看右看,夸我长得最“心痛(模样俊)”,还说照相的钱花得值得。母亲这才放下了心。我知道爷爷可是说一不二的人呢!谁做错了事,批评一次是不能过关的。

  老家的正房只有三间,两边两个厢房,中间是过堂。在父母住的厢房里有一个放衣服的木柜,这个相框一直挂在柜子上方的墙上。弟弟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常常从炕上走到柜子上,指着爸爸的相片说,“这是哥哥”,指着我的那张彩照说那是他。娘笑着对弟弟说,“还没给你照过相”,然后进行纠正,我看到弟弟一脸的不高兴。我明白,我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我是家里的宝石豆豆(家乡话,就是宝贝的意思),全家人将我放在特别的位置,给了我特殊的温暖。

  后来,我有十多年没有照过相,只是到了初中后期,我才有了为数很少的黑白相片。但都没有放在这个相框里。

  世事变迁,时光如梭。在后来的日子,我经历了一些苦难,祖父、父亲接连去世,我们的生活跌入了低谷。母亲抹干眼泪,硬撑着,用她坚强的双手和肩膀,与奶奶妹妹等一起,辛苦劳作,用难得的收入,供我和弟弟上完了大学。只是在大学,我才照了人生的第二张彩照,相距多么遥远啊!

  有人说,我母亲一直不爱我,在我买房的时候,她没有给我添钱,我的孩子小的时候,她很少帮助我照看。我知道,母亲如她给我照那张彩照时一样爱我,她默默地站在我的身后,用手扶着我,只是她也有困难,手头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为什么要用别人的父母来衡量我的母亲。她供我上完大学,这已经很不错了,为何还要对她有更多的要求呢?毕竟我早已成年成家。

  前几天,我回老家去,大雪覆盖了田野和村庄。母亲在家,她怕我冷,把炕烧得烙烙的,已经发烫了,我不停在炕上挪地方。母亲几次去把炕里边的火压了压,我才感觉稍微好了一些。妻子打来电话,“炕烙得你屁股都起泡了吧!”我称赞妻子料事如神。这就是母亲,她尽可能的给儿子温暖。

  回想这么多年来,母亲老了,身体差了,手也变形了,她对我的爱丝毫没减少,就是象她给我照相那次一样。反观我,虽然用相机和手机给母亲照了不少的相,竟然没有洗一张,贴在相框上,我是何等的惭愧呀!

  我骄傲,我出生在一个十分温暖幸福的家庭,有一个爱我的母亲,给我在50年前,照了第一张彩照,好多同龄的人当时连黑白相片都没有呢!

  母亲对我的爱是伟大的,无形的,就象她在我十个月大时给我照相的那次,她把自己遮挡在后边,只是不小心露出一双脚而已。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描写了一个母亲为即将出门的儿子缝衣服的情景。这跟我母亲对我的爱如出一辙,大概天下的母爱古今一理吧!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6】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可能与之说心里话的人,心中充满惆怅。在寂寞的时候,对着荷塘月色,想起故乡的袅袅炊烟,想起脸上堆满皱纹的阿爸阿妈,想起故乡的那条清澈的小河,想起儿时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乡愁是一份深沉的爱。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牵挂,多少痴缠的情感,多少浓烈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对母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浓烈的爱。想起母亲年轻时那乌黑的长发,发中飘散着游子熟悉的发香。小时候,游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母亲讲河神的故事。对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那条小河,有着清澈的眼睛,有着丰盈的乳汁,有着对自己细水长流爱。母爱如水,他如河旁的小草。从小到大,那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他,陪伴他成长。

  对父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深沉的爱。父亲,往往不苟言笑。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亲伟岸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小时候,常常趴在父亲的背上,感受父亲背上的温暖。父爱如山,他默默的守护着母亲,守护着游子,守护着这个暖意融融的家。父亲的背影,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无论岁月怎么侵蚀他的记忆,那熟悉的背影永远刻骨铭心。

  对爷爷的牵挂,是乡愁中最和蔼可亲的爱。除了父母,爷爷便是占据游子记忆的亲人。爷爷满头白发,皱纹堆满了额头,总是抽着水烟,抽烟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爷爷经常在河边钓鱼,游子总是坐在爷爷身边,看爷爷聚精会神的等鱼上钩。最开心的,莫过于爷爷钓了一大篮子的鱼,这些小鱼便是游子最丰盛的晚餐。

  对奶奶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温柔的爱。奶奶有一头整齐的而柔顺的白发,天庭饱满,温柔善良。奶奶善于织布,纳鞋。奶奶织的衣服是这个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纳的鞋是世上最结实的鞋。游子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阳,总是那样灿烂。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创可贴。

  对妻子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柔软的爱。妻子温柔似水,温婉贤惠。妻子的笑容,是这个世上最温暖美丽的笑容。妻子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皮肤白皙。她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在游子心底。妻子的声音,甜美动人,游子最喜欢听她唱歌。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欢吃她做的凉拌面条和麻婆豆腐。来到这个城市,每当孤独的时候,妻子的音容笑貌总是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对女儿的牵挂,是乡愁中最亲切的爱。女儿长得像红苹果,小脸红扑扑的,说话奶声奶气。每当游子回乡,第一个出来迎接的总是他可爱的女儿。女儿年纪虽小,但很贴心懂事。每当游子回乡,她会给游子准备好刮胡须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装好热水,帮游子洗脚,吃饭的时候,会夹最好吃的菜给游子。女儿的可爱乖巧,是远在他乡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对故土的牵挂,是乡愁中最难割舍的爱。山里的河,是如此丰盈清澈,小时候,游子时常在河里游泳,时常在河里嬉戏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样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是那样姹紫嫣红;山里的夏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里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里的冬天,虽然下着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让游子心里又对下一年充满希望。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远在他乡的游子,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走进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劳作,饱受思念之苦。也许,他并没有宏图大志,非要在异地他乡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许,他没有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的打算。因为在他心中,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孝尽父母,养育儿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它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载着温柔的母爱;它是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承诺着沉甸甸的父爱;它是一朵雨中的牵牛花,承载着隔辈亲人对它默默无闻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载着对妻子的深情的牵挂;它是一朵阳光下的郁金香,承载着对女儿浓烈的思念;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7】

  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叨唠锁在了四楼。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最让母亲不堪的,这座灰旧的小楼还不是我的家。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诉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叨唠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这是我工作的学校,现在也是母亲没有预计的旅店了。母亲常说,无事莫如三堂。三堂,就是学堂、庙堂、祠堂。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萧索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

  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殇。年前,要强的母亲、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一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开心。

  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

  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的看着我。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叨唠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我轻轻地说:

  “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亲情的唯美文章》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5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