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3 10:37:28 | 移动端:《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写在前边: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过,口碑很好,据说对年轻人影响很大。

作者李笑来,原来是新东方的老师,后来开始创业,现在又多了个“中国比特币第一人“的头衔,带着一众粉丝们玩区块链去了。后来又在得到开设了专栏,叫做“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嗯,水太深,不敢乱做评价。——但就事论事,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我读完用了大概有十多个小时吧,读完之后写这篇笔记也花了四五个小时。花这么长时间做笔记有什么用呢?因为光是读完,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忘光的。而做笔记的过程,也是对一本书重新整理归纳和消化吸收的过程。以后在查找时,也很容易找到重点。而且自己敲出来的东西,应该不会忘得很快。

因为书本身具有一定的框架结构,所以直接按书的章节目录来做的读书笔记。也产生了一个缺点,就是笔记篇幅太长。这个以后得改。

《把时间当作朋友》2013年10月第3版

作者:李笑来

本书的主旨可以概括为:

时间不能被管理,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只有靠积累才能解决问题。

全书分为九个章节,分别是:困境、醒悟、现实、管理、学习、思考、交流、应用、积累。其中包含了很多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也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书中的主旨。

如同书的前言里提到的,这不是一本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类的书(其实多少有点),也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其实也是属于一种畅销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文字是需要边读边思考的。

据说此书三个版本的目录框架均不太一样,因为书中的内容是作者平时日志文章的综合,所以一些地方确实有些零碎。对了,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多地方的语法感觉都怪怪的。

第0章困境

分为问题、慌乱、解决三个部分

问题在于,很多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我们往往直到最后才发现没时间了。

慌乱在于,很多人都是矛盾的:“既勤奋又懒惰”

而解决问题,则在于接受一个“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观念”。即: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都靠积累。相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

第1章醒悟

1、孰主孰仆

稍加留意可以发现,“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你用大脑思考,但大脑也在指导你的行为。“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与“有意识地控制大脑”这里面的区别很重要。这便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最近我有一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往往会在脑子里重复这句话“大脑控制大脑”,别说,还真的很管用。

2、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

关于“心智的开启”,其实有很多种类似的说法。俗语中叫“开窍”,禅宗里叫“顿悟”,心理学上叫“重建新的格式塔”。但是心智这种东西搞不好也会倒退的……

3、作者的案例

通过一些学习的案例,总结出一个规律:

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比如有机会学一样新东西的时候,

甲: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那就学学看吧,反正艺多不压身。

乙:不知道学了有什么样,那学他干啥,反正又用不着。

这个世界上,还是乙的数量比较多啊!

第2章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人们期望速成的根源:一方面是自己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

出路只有一个起点,那就是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本质就是交换,用“我有的”换“我要的”。

3、完美永不存在

我们只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

PS.bsmz.net)独立思考后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而常见的思维谬误有诉诸情感和诉诸权威。因为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

(但是不服从权威会死的很惨,比如过去历史上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所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诉诸情感则更是常见,比如写出一篇十万+爆文的关键,就是要诉诸情感。事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预设立场取得人们的情感认同,进而去煽动情绪……这也是现在好多无良媒体的底层逻辑所在。

罗素说过,“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而我以前看到王兴的一句话,现在还时常拿来提醒自己。那便是:“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2、思维陷阱

人们犯下逻辑错误的两个重要原因: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什么是概念不清?

目标和计划不是一回事。

政府和国家不是一回事。

科学和科普不是一回事。

上学和学习不是一回事。

历史和历史书不是一回事。

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看法不是一回事。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则要回到一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

(也许真的要好好研究下《反脆弱》这本书)

3、因果关系

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有时候很多事情是互为因果的。

消除安慰剂影响:双盲测试

自证预言: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

喜悦会使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会使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

4、相关命题

即:很多事情反过来并不一定成立。

第一次知道4种命题方式,用自己的话来举例就是:

命题:科学家都严谨√

逆命题:严谨的都是科学家×

否命题:不是科学家的人都不严谨×

逆否命题:不严谨的人都不是科学家√

而各种大忽悠、各种广告和电视上的专家们,最擅长的就是混淆概念!

陷阱无处不在。

5、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这不仅是个法律术语,思考时同样适用。

“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逻辑错误。

6、案例局限

小心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小心以偏概全。

贡献一个自己经常说的段子:

“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我一个朋友就因为爱吃方便面,不到30岁就死了!”

“真的假的?”

“是这样的,那天他下楼去街对面去买方便面,结果被车撞死了。”

7、对立论证

同样的现象往往会有截然相反的解释。

应该看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解释。

8、张冠李戴

有时候虽然结论正确,但其中的逻辑可不一定对。

9、辨析感悟

“道理”是普适的,但“感悟”只是来自个体经验,这其中有巨大差距。

小心那些成功者的“成功经历”,即便是实话实说,也存在认知偏差和遗忘痛苦的可能。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如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10、克服恐惧

阻碍人们正确思考的障碍,最终可以归结为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恐惧带来的懦弱。很多时候,所谓的善良不过是懦弱的表现,而“强”才是善良的资本。

勇气是需要积累的,而恐惧永远存在。宗教最需要的实际上是“恐惧”。

(想想《云和山的彼端》,恐惧之王康那里士?)

11、辅助工具

语言是一个便宜而有效的辅助工具。很多时候,思维训练只需要改变语言习惯。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要是……就好了!”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这种话,少说为妙。有时候在情感上说说而已,但心里相信你就输了。

第6章交流

1、学会倾听

有效交流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因为人讲话的速度往往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们在倾听中常常会走神。

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思维简单的人喜欢频繁插话,我们需要养成等待到最后再发出疑问的习惯。

倾听的过程中,可以用多余的脑力处理“回顾”与“预期”。回顾是为了记住要点、理顺逻辑关系,注意说者提到的“事实”和“看法”。而“预期”可以在猜想下步讲什么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听到更多信息。适时加入: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2、说与不说

要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所谓“赢得尊重”,尊重是靠积累而获得的,而且重视和尊重往往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晚。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3、交流守则

1)有意义讨论的前提是双方要相互合作。

2)真理是独立存在的,从不依附于任何个人或集体。

3)真理不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的理解。

这一节有点哲学讨论的味道了。每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而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是做快乐的猪还是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也许只是向前一步或是退后一步的事情。

4、正确复述

为保证沟通顺利,需要一个反馈机制。比如: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对吗?

5、勤于反思

可以使用记录来记住更多经验,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经验,适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但是,要始终了解经验的局限,时刻保持警惕。而且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只看到部分事实”的情况。

第7章应用

1、兴趣

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做好?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原来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此存疑)

学习上的成功,只依赖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个人理解,这些话更多的是说给那些“开始困难症”患者说的。对于已经开始形成自律习惯的人来说,方法同样重要。

3、痛苦

人类大脑有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比如每一代老年人都觉得当今社会是“世风日下”,但这显然不是真的。因为人们遥望过去的时候,那些痛苦的事情早已忘干净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美好。所以怀旧往往只是一种错觉。

关于怀旧,我觉得还有重要的一点,那便是过去经历的都是已确定的事情,不会再有变化。而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人们心理本能是抗拒的。正如那句话“美好时光,只在昨日”。

书里还提到一点,就是在需要记忆东西的时候(比如背单词),一定要由衷的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以免好不容易记下的东西被大脑当做痛苦给遗忘掉!有种好办法就是算一下未来的收益,换算成每背1个单词能收入多少钱就快乐多了。

所以我用各种算法得出,每写一篇读书笔记相当于挣了200元钱,而全心陪伴孩子一小时相当于挣了100元钱,每跑一次10公里相当于挣了50元钱。哎呀妈呀,实在是太超值了。

4、比较

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成功就是高人一等。这是比较的产物,但却是个陷阱。比较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其实有很多快乐和幸福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这种幸福才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

时常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来自哪里?

5、运气

运气是存在的,运气是很重要的,但运气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很多人失败就在于:拼命想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需知:真正的“赌王”都不相信运气。

顺便说一句,骗子想要行骗,一是利用人们爱贪小便宜的心理,二是让你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貌似现在的电商都喜欢玩这种把戏啊。

6、人脉

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你所拥有的资源和价值。一个优秀而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引来其他同类。而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拥有有效的人脉。

一个人的才华和学识,是可以通过努力积累而获得的。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思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书中说道:自卑不是缺点。自卑原本只是正常的感受,不过是被定义成了负面的而已。

(哎呀妈呀,我从小到大一直自卑的要死,原来我是一个正常人好不好!)

书中还说: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好了好了,我知道我很优秀,你别夸我了……)

怪不得作者在书里一直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停止嘲弄他人。因为嘲弄者必被嘲弄。

2)忘记自己的优点。这也意味着谦虚和低调。

3)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替换成“特点”。

4)适当放纵一下自己。

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让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

8、灵感

“博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识的积累。所谓知识渊博的人,是那些大脑中存储信息量超常多的人。存储的信息量多,“融会贯通”现象就越可能出现。而“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在嘈杂的声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关注的信息。灵感的出现,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

9、鼓励

鼓励身边的人是种美德。

10、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

人不可能长期保持专注,所以要多做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11、节奏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12、物极必反

1)不要盲目减少睡眠时间

2)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

3)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好吧,以上几条好像在凑篇幅,正反话都被作者说了。)

13、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本身没错,但“证明自己给别人看”就走偏了。

如果还是想不开,那记住这个: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

——想起了《强风吹拂》里的一句话:长跑的目标不是更快,而是更强!

第8章积累

这一章的很多观点在前边已经论述过。

简而言之,现状很难在短期改变,而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所以大多数人不愿积累。

积累的本质是天长日久。如同复利一样,积累习惯养成的越早,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无论是谁,最终都在某一时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注定会因懂事太晚而有些后悔。”

再次回到本书的主旨:

时间不能被管理,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只有靠积累才能解决问题。

时间到底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朋友?

就看自己如何去做了。

作者:清风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5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