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可以称为“上元节”,在不同的地区对于过元宵节的习俗也一定不同,你知道福州是怎样过元宵节的吗?一起去看看吧。
“迎元宵”:迎神巡境,迎灯庆赏
“迎神”是福州市区最盛行的元宵民俗。福州台江、仓山、长乐等区的迎神活动最有看头,这里遍布许多巨乡大境,迎神规模都十分庞大,清人竹枝词中描写其“火炮笙歌声遏云”的热闹场面,到今天依然如旧。
台江中选社区“迎吴颜”非常有特色,传说吴颜二将爷喜酒,所以抬神舆者醉步行进,沿街所到之处受到居民们劝酒欢迎,众人高呼“吴颜爷醉未?”,而后齐答“吴颜爷未醉!”十分有趣。
正月十五又逢福州人最崇信的神灵临水夫人陈靖姑诞辰,福州人称临水夫人为“娘奶”,即母亲之意,当日福州城大半个区域都在“迎娘奶”。台江万寿尚书庙所祀者为南宋抗元英雄陈文龙,正月十八举行迎尚书公乘坐“官船”回乡省亲的仪式,众人抬着官船迎至解放大桥下的江面上烧化。
迎神队伍行进途中,居民们夹道欢迎,纷纷燃放炮竹烟花,阖家老幼参香礼拜,各户门前设案张宴,案桌上摆设供品果子,以迎接本境诸神驾临,称为“接宴”。迎神的仪仗犹如官衙排场,如“迎泰山”时以帝王威仪出巡,而“迎大王”则似一般官员出行,礼仪虽然繁琐,但却秩序森然。
在迎神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塔骨”,一高一矮的为“七爷”和“八爷”,这是福州人最亲近的鬼神,即黑无常与白无常,因为七爷和八爷负责本境界内最基层的事务,所以每个境庙之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塔骨”是由竹篾做成神身骨架,装上木雕的神像头桶,然后由人钻入塔骨腹内将其搭在肩膀之上,称为“挺塔骨”。
塔骨多为各庙主神的部将,高者达二三米,除了七爷和八爷二位之外,根据不同的神系制度,还有单家将、叉神、白须爷、牛头马面、六曹司等。塔骨平日都供奉在境庙之中,“高骨”出游的时候多走“八字天官步”,“矮骨”如孩儿弟则常挥袂踏舞,这是古代傩舞大面的一种遗存。
“迎灯”是“迎元宵”的另一种形式,既有独立举行的,也有与“迎神”相结合的。“迎灯”的内容是排灯出迎,也像迎神那样巡游乡境来为民众祈福。元宵迎灯最为壮观的是福清龙高半岛的“烘龙”。
福清的龙灯属于“板凳龙”的一种,龙头与龙尾由竹篾、棉纸、纱布、桐油等制成,整条龙身由传统纸灯安装在一排排木板上拼接而成。龙灯上用朱漆书写各乡姓氏与地望。
现在,出灯排多以户为单位,全部由男丁上阵烘龙。一条龙由百余号人共同起舞,随着鼓板响起,灯身火光透亮,龙灯穿行在街衢庭院、祠堂宫庙之中,呼号而过,十分震撼。
在连江的黄岐半岛,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海神灯”。海神灯是高八尺、宽五尺的“三太子”大型头像彩灯,传说三太子下凡触罪被天帝碎尸三段,尸首被渔民从海中捞上来,从此设像奉为海神。
海神灯的巡游队伍中还有骨牌灯、彩灯等,立方体的骨牌灯多绘制三国、水浒故事,大人和小孩各提着彩灯,其中有鱼灯、龙虾灯、宝莲灯等。在笙歌鼓乐中,几名壮汉扛着海神灯飞驰,巡游各个渔村为民赐福,最后迎至海滩之上烧化升天。
福州的迎灯形式非常多样,在闽侯荆溪、平潭岛,还有“迎蛇灯”、“迎灯牌”的活动,迎灯必须要众人合力参与才能完成,所以是一项凝聚力极强的民俗活动。
而在台湾省马祖地区,也同样盛行元宵排暝、迎神、迎灯风俗,当地统称为“摆暝”,马祖将“排暝”视作最重要的地方文化盛典,每年举行“元宵摆暝嘉年华”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光客前来体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