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就是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2018年最新浅谈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美术教育师范类教师,我有幸带学生参加了2017年12月份在合肥师范学院举办的第二届"长三角地区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程观摩了本次精彩的比赛。高强度的竞赛过程、激烈的实战机会,对学生来说着实是一次考验。高压状态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身的真实水平,也是美术专业示范生核心素养的外化体现。通过此次比赛使我对美术专业示范生的培养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方向,也对美术专业示范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相信这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作为一名美术教育专业的一线教师,我所要学习和拓展的还有很多,今天我将谈谈关于高校美术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粗浅认识。
我们生活与学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里,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从小到大,我感受到"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在一点点转变,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2017年10月,因国培教学工作需要,我们学校请来了钱初熹、尹少淳等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他们给我带来了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量信息,促使我对美术教育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如今,我了解到基础教育在发生改变,最新的改变非核心素养莫属。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阅读一定资料后,我这样想:"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而"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我们美术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与模拟上课等过程中所要铭记并传达的理念也应是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比如,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让教育落实于"人".同样,我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美术课程应追求人文性。我们的学生在竞赛中抽到的课题:小学四年级《椅子的设计》,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就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赏识教育"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那作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设计与创作构思,有运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的愿望。核心素养体系建立应该是更希望能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与未来,想要学生内化这些素养。不论学生在未来是否会走入美术专业道路,当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复杂问题情境时,依然能够利用在美术课堂中所汲取的思维方式与能力,来帮助解决问题。
基础美术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通过此次"长三角地区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教学和课外辅导的不足,也促使我们对教学更好的进行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不断的调整,让教学方式方法更加适合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师范教育人才。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在发生什么改变?最新的改变非“核心素养”莫属。但是部分教师对新形势下的“核心素养”存在认识误区。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育进行论述,认为新形势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做好学生美术思维方法引领,为其素养的积淀和形成做基础工作。
关键词:核心素养 探究式 问题情境 知识与技能
近日,很有幸聆听了有关“核心素养”的讲座,感到内心很受触动。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落实到美术学科,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这一理论将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领中学美术教育进行发展和变革。那么又该如何去培养中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尹少淳教授在《美术教学重心的挪移》一文中阐述过,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一、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探究式”的学习。具体是指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主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创设情景,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对于我们一线美术教师来说,对这点都不会陌生,但如何切切实实做到却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其实,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我们自身观念上的改变。“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育,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要根据学生在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活动中的需要去提供有力的帮助。
例如,在设计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漫画》一课中,内容就是漫画的表现方法学习,如果要引导学生探究,那就需要在课前让孩子们自己浏览教材和网络上的资料,课堂上分小组推出自己研究出的漫画作品绘制方法和表现方法是什么。这样就不再是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如何,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当学生发现了漫画的表现方法时,教师的作用是:何种表现方法运用到大家的画面上比较恰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体会,然后在尝试性表现。这样,最终的作业效果自然好于所谓的灌输、接受式的讲授法的教学。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具体指通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令学生们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美术思维、表达能力去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在想象训练的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乐趣,他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因此在创作绘画时,脑子一片空白,无从画起。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是否该重新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周边事物,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今天,构图、色彩、造型、技法都不是美术学习的重点,而强调的应该是“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比如说在教学第四课《生肖的联想》时,我在导入环节,通过电子白板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十二生肖”王国里,里面居住着椭圆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各异的生肖动物。这让学生们不禁惊叹, 原来图形真的都能联想成“十二生肖”啊!随之而来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也会产生了一个疑问,在自然和生活中,到底还有哪些物体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丰富联想?学生有一种迫切地欲望想知道,想去探究。
二、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方式
知识神圣背后是什么?那就是对知识来源、对知识形成的思考和思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曾说过:“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的品格、素养。”如何将美术教学引导到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引领的高度,可以为其素养的积淀和形成做基础工作,这才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本质。义务教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没有考试压力。按道理说,美术课程在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方面要比那些所谓的语数外、理化生科目更容易。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美术老师已经习惯了“知识与技能”,这本身是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学生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未能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学生有了素养和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我们改如何进行美术教学呢?。
正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美术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生画几笔线条、涂几笔色彩,动几刀刻刀、捏几下泥巴或者拍摄几张照片。真正的美术课堂教学是要带给学生切实思维变化的审美素养积淀、人文素养培育。要做好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完成以下几点。
(一)把美术教学活动变成“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空间,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例如,在教学《大家动手做条龙》——纸杯龙的制作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猜想如何利用纸杯来做好龙身的衔接。课堂讨论异常激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大胆猜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通过操作、实验、思考,很快学会了做纸杯龙的正确方法。
(二)把美术教学活动变成“大胆尝试——迅速发现”的探究过程。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过程:先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在教学“龙的制作”时,我提供了各种材料:有纸杯、胡萝卜段、秸秆段、纸筒等等的工艺龙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去练习。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知识。整堂课波澜迭起,每个学生都积极尝试,积极参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三、如何检验教学成果
其实,美术“核心素养”真正内在的东西,比如说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是难以检测的。我们能够检测的只是一些外在的、简单的、平庸的素养,比如美术的基本功等。我们的教育,是需要在下一代才能检验成果的事业。美术,也不仅仅是一般人所看到的架上绘画,更不是教师们基本教学技能的“简笔画”。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某种低水平模仿、低水平徘徊的所谓技能传递的水平上,那么,美术核心素养的达成必然是空话。那么,“核心素养”时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检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呢?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思考在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美术课程时,就要看是否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否挪移美术教学的重心,每一位学生在一节课之后究竟有哪些收获。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绝不是教学生画出一张画,做出一个泥塑、剪出一张剪纸,美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是训练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只能从人类历史上无数创造(包括艺术作品)中获得。当学生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课程里,将自己积淀的美术思维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当他们能够基本做到艺术化生存的时候,那么,“核心素养”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地达成了。
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传授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恐怕也没有哪位教师能够说自己在短短40分钟的一个课堂中,能够令学生们把刚学到的美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所以,我们要尝试从海量的美术文化信息里,检索出可用于课堂的,是以学生心身发展的材料。我们必须打破“知识与技能”的形式上学习的枷锁,从中酿造出能够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营养液”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投放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引中。
我们教师在与每个学生相遇的时候,要试着润泽他们的心灵;在每节课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新时代的锁链打成通向自由的利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