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现代性审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关于哲学的问题,王阳明哲学在现代社会能给我们什么作用,一起欣赏一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校的王阳明《传习录》,是一本关于王阳明和弟子之间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在孔子儒学的思想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程颐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
从现代性意义上看《传习录》,春秋时代孔子的儒学,到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有学术的一面,更有社会统治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经过魏晋玄学、北宋时代的程颐程颢之学,南宋时代的朱熹理学,明清时期的朴学、考据学,后世的儒学经学传统一直蔓延下来,形成了久远的儒学传统,长久影响到中国人的处世为学之道。
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离不开古代文化常识,特别是古人言说的语调语气,以及表情达意的工具又是文言文,不是当下我们人人皆可懂得的白话文,语言的障碍是对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最大考验,如果深入不下去,或者浅尝辄止,纵然再喜欢也只是空欢喜,到头来只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而已。
但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校的王阳明《传习录》,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艰涩的文言加之深奥的哲学思想,一般人确实难以卒读,如果确实够聪慧的话,参悟文言的妙处,领略哲学思想的简约,以一驭繁,不失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要领,也不得而知,这也许是另外的收获吧。
借助叶圣陶先生的详细注释,加之某些重要语句的出处以及人物也都有详细的说明,一般读者,还是能通读下来,至于领会得多少,受教益的程度却是因人而异,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此言不差。
前代学者、伟人,不管是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大学问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对民族或者世界文化或多或少影响着世界和人类,研究他们的思想精髓,更好地学以致用,无疑就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吧。
语录体式的延续。《论语》、《传习录》、《毛主席语录》,都是语录体,这种形式有利于知识思想的传播,从传播学上看,效果非常明显。现代的学术、思想传播,一般采用系统著作的形式,理论体系非常严谨。语录体多多少少存在阐释解释的空间,加以不系统、零散、不深入,随意性比较大、微言大义等等……对深入理解其哲学思想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学最为重要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所强调的是知行合一。那就是你信仰什么,就要一定践行。再有就是强调良知。良知最为重要,不管是什么人都得讲良知。必须要经过内心良知的检验。王阳明在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提出“心学”二字,再加上心本论与知行合一,与其格物,不如格心,这便构成了王守仁心学的基本理论思想。
首先格物致知部分。文中提到“天理”,其实是讲求顺应人性,顺应生活,特别强调不可“刻意”,讲“心”是主体,讲“心即是理”,所有身体外在的行动都时来自于内心。 其次,讲“格物”是需要切实下功夫的,“正心”“格物”“致知”“诚意”都是为了“修身”。 最后,《传习录》的中间部分,提到了阳明先生书院的教学方法的说明。讲每天规定的讲习内容尽量要少,有利于保持学生对于学习有积极性,老师需要用礼仪来引导,用善良来培养学生,不仅仅注重智力,更注重品德和体育音乐的学习。 王阳明的一生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是一位儒学者,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曾在四十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息了宁王的十万叛军,更是成为整个明朝最为经典的战役。可见王阳明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没。对孙子兵法的运用,确实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案例,不可不研究之。
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传习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习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清末民国以来蒋介石、东乡平八郎等人对其极其推崇。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仍有其深刻的影响。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刊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