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教书育人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坚守育人之责 追寻生命之光的文章,打击一起来看一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师名言】
■ 医学是面向未来、面向未知、面向未确定性、面对无数生命的事业,因而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应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有创新开拓的能力、严谨科学的精神以及人文的情怀、仁爱的胸怀和职业的素养。
■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一名白衣天使,我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心怀敬畏之心。
■ 科学研究靠的是积累,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能够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征程中留下一粒微小的铺路石子,我们任重道远、甘之如饴。
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麻醉科主任,是上海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中青年麻醉学专家。
2017年3月22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由她领衔的课题组项目“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策略与围术期脏器保护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背后是她二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探索与创新坚守。
在她的带领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也建立起了一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梯队。多年来砥砺奋进,她带领团队将麻醉领域覆盖至手术室内麻醉、门诊麻醉、麻醉后恢复、疼痛门诊、术后镇痛、外科监护治疗、院内急救和复苏等医疗一线,每年完成各类手术麻醉3.5万例。
从业数十年,她更是时时将为患者减轻病痛放在心间,慕名而来的病人也因此不计其数。九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已成为了世界牙医联盟院士单位以及上海急诊学会的紧急气道管理技术培训中心和国内唯一经美国护理联盟认证的麻醉护理培训基地。
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姜虹教授。
大医精诚,勤耕不辍 做甘守讲台的领路人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姜虹深知,任何一门学科,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继承和发扬,麻醉学科事业才能得以延续。
因此,在繁忙的工作同时,姜虹仍然坚持为学生上课,并形成了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此外,她还主持科内青年医师、麻醉进修医师“读书会”工作已近5年,经常帮助青年医师学习,解答疑问,使他们在业务上提高很快。在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服务方面,她同样做了许多工作,在科内实施多媒体电化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本学科的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姜虹十分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方面,内容上既紧密结合教材大纲,又能体现国内外学术进展,积极更新教学课件。教学方法上结合麻醉学自身特点引入国际新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并不断完善和提高。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和学员沟通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基地医生、专科医生教学方面,她强调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训。依托本学科充足的头颈颌面部手术和困难气道病人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均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材和国内外学术进展准备课件并及时更新,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视频的剪辑,还不断探索虚拟现实(VR)技术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麻醉学专业组织,投入各级麻醉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扩大和提高了上海乃至全国麻醉学的影响和地位。作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专委会主任委员和亚洲口腔麻醉学会联盟(FADAS)的常务理事,姜虹还担任了第九次FADAS会议的主席。在全国各类麻醉学术会议上也总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
在她的带领下,实施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也成为了上海九院麻醉科发展的重点。近5年来,科室先后派遣多位中青年技术骨干到美国华盛顿医学中心、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德国慈善医院、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医院和新加坡中央医院等研修,多名年轻医师在亚洲口腔麻醉年会中进行主题发言,极大地推动了青年医师的学习工作热情,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
俗语云:“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如今,上海九院麻醉科现有人才已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医师90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2人,初级职称24人,博士15人,硕士58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人,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2人,上海交通大学百人计划2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教师1人。当然,更多的人才队伍还在持续发展壮大中,正如我国现代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在推动医学事业和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充当人们生命守望者的麻醉科医生,仍在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地坚守、前行。
挑战世界性医学难题 做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是令许多有经验的麻醉医师感到十分棘手的专科麻醉之一,麻醉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头颈颌面部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和安全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之一。
姜虹带领着课题组自上世纪90年代起,针对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规范的诊治方案,并进行推广,改善和提高了麻醉的效果及安全。夜以继日攻关,经过一次次的试验和总结,姜虹团队终于成功研制了“困难气管插管新技术”。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困难气管插管领域的一大空白,属国内首创,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近百家医院广为应用。与之配套的“困难插管装置”也获得了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和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进入产业化生产。
为解决困难气道发生率高的问题,团队构建了困难气道综合预测系统,并结合三维CT和仿真内镜技术,提高了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研制困难插管装置,进入产业化生产以普及推广应用。麻醉学权威期刊Anaesthesia的专家社论指出:该技术是可代替纤支镜引导的困难插管的有效手段;建立了在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对清醒插管患者实施靶控镇静镇痛的新模式,实现从经验到精准的转变。
他们还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吸入麻醉药引起脏器保护和损伤“双重作用”的关键因子HIF-1ɑ,并阐述机制;首次发现颌面肿瘤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靶点;首先提出肺泡巨噬细胞过度自噬引起急性肺损伤的新机制,哈佛大学Kip M. Connor教授在Sci Transl Med撰文认为,该发现对开发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团队还建立了术后管理新策略:提出针对不同头颈颌面部手术的术后镇痛新模式以及对留置气管导管患者镇静和气道管理的新方法,从而在此类患者实现了舒适化医疗。
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管理策略,并为头颈颌面部手术围术期脏器保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累计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37篇,累计影响因子95.08。被他引303次,其中不乏LancetRespir Med、Sci Transl Med、Am JPsychiat等顶级期刊。在亚洲口腔麻醉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成果也被写入《口腔麻醉学》《现代口腔颌面外科麻醉》《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3部专著,在国内20多个省市百余家医院推广应用。
2017年3月22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由姜虹领衔的课题组项目“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策略与围术期脏器保护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医者仁心真情怀 做普通百姓的守护者
业内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将国家医生节定在每年的3月30日——美国医师CrawfordWilliamson Long实施全世界第一例乙醚麻醉的日子。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头颈颌面部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同时手术患者年龄跨度大,术前常常因进食困难造成全身营养状况极差,手术创面范围大、失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管理棘手,因此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
但是姜虹从不因手术和麻醉风险太大,而将病人“拒之门外”。
出生仅9天的男婴因占据半个脸庞的肿瘤压迫食道、呼吸道而进食困难,因手术风险大被多家医院拒收。只要有一线机会,姜虹就从不愿错过,总是竭尽所能为患者创造手术机会。最终以精湛的技术成功地为这些患儿施行了气管插管,为手术的成功扫除了一大障碍,小孩得救了。这样的例子对姜虹团队而言,每天都在发生,举不胜举。
我国头颈颌面部肿瘤、畸形的发病率很高,在姜虹的带领下,九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的道路,现在已达到了国内领先、部分国际领先的水平。
医者仁心真情怀,精湛医术赢美誉。目前,在小儿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方面,姜虹和她的团队积累的病例已居世界前列,每年手术麻醉例数达到近万例,居全国第一。在颅颌面-颈部外科方面,姜虹团队每年实施颅颌面-颈部手术15000余例,手术量排名稳居全国第一。
多年来砥砺奋进,姜虹团队的足迹已广泛涉及手术室内麻醉、门诊麻醉、麻醉后恢复、疼痛门诊、术后镇痛、外科监护治疗、院内急救和复苏等医疗一线,每年完成各类手术麻醉3.5万例。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姜虹又在第一时间就向医院申请了前往四川抗震救灾。尽管未能成行,但灾区人民的伤情始终牵挂着姜虹的心。当得知伤员要到九院治疗的消息后,姜虹第一时间就对病人进行了会诊。作为手术麻醉科主任,她克服业务量大、住院病人多的等困难,尽最大努力为伤员安排最好的医务人员和手术室;为保证医疗护理质量,还为伤员营造和谐温馨的就医环境,让伤员有回到家的感觉。经过加班加点,姜虹带领团队为20余位伤员实施了麻醉,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名师名片】
姜虹,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与危重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1967年9月生。1990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任,麻醉与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牙医学院院士等学术职务。
从事麻醉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先后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55篇。主编和主译专著3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以第二完成人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和中华医学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5)。先后入选校百人(2004)、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4)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016)。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8)、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2013)、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树奖(2016)、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2017)、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2017)。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