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已经到了,大家是否已经适应好了现在的节奏了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关于新学期适应问题的心理透析及应对策略,大家一起来参考一下吧。
新学期适应问题心理透析及应对策略
新学期适应问题心理透析及应对策略 开学第一个月,很多家长、老师都在心中有这样一个疑问,我的孩子、学生是否已经适应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呢?因为家庭教养方式、孩子个性或原有学习基础等原因,每个孩子的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不适应现象”原因粗略探究
为什么新学期尤其是开学半个月内“不适应现象 ”会比较突出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假期综合症,暑假期间很多孩子完全抛开了课本,大吃大喝,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旅游、走亲访友,甚至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新学期开始,对于某些缓冲不足的孩子来说就犹如一个急刹车,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感到不适应,要么感觉心理空落落的,要么感觉不能静心,脑海里总是回放着暑假里欢乐的场面,于是会出现无精打采,奢睡、乏力等现象。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下子面临太多的新,让孩子有些措手不及。
二、“适应性障碍”及其表现
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首先要适应。犹如8月的大暑天,从空调房走出步入熙熙攘攘的接到,无论任何人,身体都必须作出适应否则就会生病。所谓适应,其实是个体与外界环境趋于平衡的过程。适应源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平衡,从不平衡到重归平衡,就是一次适应。特别是对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而言,也必须经历这样一个适应过程。
当有些孩子表现出对环境严重适应不良时,我们就称之为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新生入学、移民或灾民之中。新生入学严重不适应也是适应性障碍之一。
适应性障碍的主要表现: 1、抑郁:对一切不感兴趣,自卑、自责,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2、焦虑:紧张不安、心慌气短,无所适从。 3、行为障碍:新生中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寻求刺激等。 4、躯体不适:腰酸背痛,肢体麻木,消化不良等。 5、社会性退缩:逃避现实,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下降,效率低下,学习能力抑制,生活能力减退,回避社交活动。
新生入学适应障碍具体表现: 1.出现躯体化的症状,如腹痛、恶心或者头痛、呕吐等; 2.表现为对父母的反抗,对他人的反抗和敌意,显得冲动,好斗等; 3. 出现拒绝上学或逃学、离家出走现象; 4. 出现强迫、焦虑行为; 5.最严重的是孩子产生抑郁情绪和轻生念头,甚至产生自伤自杀行为。
接下来是关于适应性障碍的两个案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新学期刚开始,李女士四年级女儿的老师打来电话,说她的女儿又肚子疼了,看样子疼得挺厉害的,要她赶紧去学校领孩子去医院。李女士把女儿从教室领出来的时候,小家伙手扶腰,深深弯着腰,小脸煞白,看样子确实很严重。但李女士好像并不着急上医院,只是把孩子领回家,给她喝水,让她上床休息。在家没过多久,孩子的脸色就缓了过来。中午时她已经活蹦乱跳,全然没有了刚刚还肚子那么疼的样子。
原来李女士对女儿的这种状况早就有心理准备,女儿从一年级开始就这样,每次开学一周时间内都会反复肚子疼,原来他们也很紧张,去过好几次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没有任何问题。医生说是心理问题躯体化,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让孩子放松、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所以后来,他们也就不去医院,在家歇一歇就会好。
这其实跟李女士女儿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孩子非常要强,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容易焦虑,每次临开学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有压力。 心理问题躯体化是最容易”误判“的一种现象,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都应该有所了解。
小林是某重点中学的初一新生,开学没几天,小林的班主任就给家长反映,孩子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神空洞,学习好像一直没有进入状态。课下情绪也很低落,不爱动,中午就餐也好像没什么食欲,不大愿意搭理同学老师,时不时出现忘交作业和上学迟到现象。家长一询问,他就情绪激动,提出想转学。
原来,小强就读的学校是本市升学率很高的重点学校,学习竞争激烈,作业量也很大,如果作业完成不了或者出现错误,个别老师还要加倍惩罚。而小强在小学期间学习成绩就不理想,他自己只想上普通初中,而父母却一心托关系将他送进了这所名校,他感觉压力很大,极度不适应。
刚才两个案例虽然表现各异,但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孩子对新环境、新情况,以及各种生活事件的不适应造成的。 孩子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心理应激,内心环境的平衡被打破了,使得他们感到紧张、焦虑和恐慌不安,因此在行为上也会有所表现。
当然孩子的个性不同,所在家庭环境的宽容程度和教养方式不同,孩子对应激的反应方式也会不同。
三、不同学段“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虽然每个孩子在新学期都存在适应问题,但是有些学生群体会表现得更突出一点。普遍性:刚入园的孩子小学一年级新生、初一新生、高一新生;特别典型的:寄宿生、转学生。
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学习和人际。 先讲讲生活方面: 1.跟家人分离,独自面对集体 主要是刚入园的孩子,与熟悉的家庭及所住小区相比,幼儿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甚至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个坏境中,不仅会发生分离焦虑,有时还会表现出生理上得“应激反应”状态。例如扁桃体炎、发烧、感冒等。 2.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 这是所有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新生要面对的,如上下学时间、穿校服问题等。我早几天去初一某个班上上课,惊讶地发现眼保健操竟然有3种做法,这就需要服从新学校的统一规定。 3.部分同学交通方式有变化 进入初高中以后,有些家长不再接送,会让孩子肚子不行、骑车或坐公交。 4.食堂的饭菜不如家里 对于有些要再学校食堂就餐特别是一天三顿都要在学校吃的住宿生而言有点难适应。 5.需要上晚自习 进入初高中,特别是高中很多学生开始了晚自习生涯。 6.寝室制度、内务
初高中甚至小学很多孩子就开始住宿,对于住宿生来说,适应问题显得更突出,如统一起床、熄灯、出早操、洗衣服等问题会让他们应接不暇。 学习上的不适应的原因总的来说体现在四个方面:学习内容、教学方式、自主学习、自我定位。当然不同学段在学习上又有自身的特点,各有差异。
幼儿园与小学相比,学习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和作业方面。 1.教学方式 幼儿园里的学习以游戏为主,寓教于乐,学习目标较为模糊,幼儿园课堂管理较为松散,小学相对幼儿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始分科目系统教学,小学课堂管理较为严格,强调学习习惯。 2.作业任务 幼儿园作业任务较少,且不作硬性规定。小学课后有书面作业任务,必须完成。 小学与初中相比,学习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开设课程 小学学习科目较少,进入初中后科目划分更细,增加了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 每年开学,都有初一新生向我反映,感觉最难的科目是地理,因为第一章节正好是相对较难的内容,经纬度的学习,这点让人有些差异。 2.学习内容 小学是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初中学习内容加深,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去分析问题。 3.思维定势 小学学段时间较长,6年养成的认知习惯影响着他们接受新事物,考虑问题易受“定势效应”的影响。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用这样的口吻对老师说:“我们小学老师说XXX””我们学习小学老师就是这么说的”,在作业书写方式、老师普通话、英语老师发音等方面挑刺。 4.教学方式 小学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讲解也更详细具体。初中老师讲课节奏变快,不再一遍遍演示简单的知识,只讲解重点的新知识。 5.学习评价 小学学习成绩的评定相对还比较模糊,到了初中就不一样了,检测增多,具体到名次,成绩的好坏一目了然,这些会让孩子压力突然增大。 6.自我定位 小学6年的基础,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升入初中学习,学校、班级的变化,意味着成绩的重新洗牌,班干部当选、老师的关注度及第一次月考尤其影响学生的心态。
四、不同学段应对“适应不良”的策略
针对不同学段适应不良的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我们讲一些策略。 1.应对策略之幼儿园篇 重点:处理好“分离焦虑”,提供安全感 家长: 提前描绘幼儿园生活(书籍、视频影像、实地参观)
学校:
(1)召开家长会,内容要注重幼儿心理疏导 (2)老师在开学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耐心和爱心
(3)做好过渡(允许带一件心爱玩具,中午接回家……) 今年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通过开家长会,我发现现在幼儿园这方面做得已经比较好了,特别注意幼儿的心理适应问题。 2.应对策略之小学篇 家长 (1)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告诉他学习是她除了玩以外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像父母必须工作养家一样。
(2)调整作息时间 ,督促其遵守学校纪律。 (3)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如督促其先完成作业再做其他事。
学校:
(1)班主任利用班会等时间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讲解学校要求。 (2)一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兴趣点、连续注意的时间都很有限。学科教师教学沿用幼儿教学可取的方式逐渐过渡。 3.应对策略之初高中篇 家长 (1)创造条件让孩子和亲戚、朋友中比自己孩子大的孩子接触,让孩子从高年级孩子那里提前了解到初中、高中生活,包括校纪、校风、学习、娱乐生活等。
(2)家长不要以权威的口吻告诫孩子应该怎样怎样,特别是很笼统的话:“马上上xx,这是最关键的几年,学习必须更刻苦……”
学校:
(1)班主任要理解新生入学心理,有意识地引导教育。 (2)科任教师第一节课学科学习方法先行,不着急知识教学。
(3)学校开展班会、开学典礼时要涉及到新生入学适应的内容。 (4)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孩子入学适应问题。
(5)心理老师利用心理课、团体辅导、讲座等开展入学适应主题教育。 每年新学期开始,总会出现一些学生适应不良现象,据调查,新生入学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学习和人际两个方面,还有一个信息就是结果显示有24℅的同学态度较平稳,说明有时我们低估了孩子的适应能力,适应是人的一种本能,只不过需要时间长短不一样,家长老师不用表现得太着急和担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