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何感悟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感悟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精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有何感悟,大家参考!
感悟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
“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对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名言有了更为触动灵魂的共鸣。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实录,一幅幅珍贵的历史记录,《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艰难困苦中奋斗成长的峥嵘岁月。
点点滴滴,细细读来,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在那段岁月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
对理想信念的清醒坚持。《岁月》一书给我留下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持。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以“黑帮子弟”的身份离乡背井来到陕西北的小村庄落户插队,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即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始终没有放弃信念,始终坚信进步和真理。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他从容淡定,不颓废不消沉,下定决心扎根黄土高坡,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
在对农民生活现状有了深切认识后,他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这也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要求的原因。
崇知求真的好学精神。酷爱读书,有精神追求,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特点。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闭塞落后、文化匮乏、推崇白卷英雄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这正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他还特别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为掌握办沼气池的新技术,他主动跑到四川去学习,每到一处仔细研究人家的方法,各种类型的沼气池都要跳下去看。为建成真正适用的沼气池,他虚心讨教,还研究用沼气带动柴油机发电。他带领社员反复实践,不分昼夜打坝淤地,终于建成第一个池子,使梁家河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
数年如一日保持刻苦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和眼界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滋养,无疑为未来的成长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习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刻苦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当今,我们正处一个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可很多人都有懒散废弛、甘于安逸平庸的习惯,甚至还有人宣扬“读书无用”,对比总书记当年在极端条件的认真刻苦,我们必要好好好检讨自己。
勤勉务实的担当精神。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就在于他“不搞形式主义”“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不到两年时间,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点、建淤地坝、办扫盲班,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的一致评价。为群众着想,做起来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有真诚的心,还要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技巧。当时搞副业有风险,很容易被扣帽子,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给村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是一种担当,一种智慧。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
放眼当下,正是全省高速公路系统改革改制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困难凸显,作为年轻人必须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个人融入集体、时代之中,不争一时之得失,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在奋发图强中绽放青春光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