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关于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20:56 | 移动端:关于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去重视的问题,这篇范文一起参考!

摘 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农林高校具有先天优势,责无旁贷。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加入追赶生态文明教育进程的大潮中,能否实现环境教育从可持续发展教育向生态文明教育又好又快地过渡、培育出真正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明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依托,以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手段,以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为考量,切实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道德、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理性“生态人”。 

关键词:农林院校 生态文明教育 目标 内容 方法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200-03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构筑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表征着生态文明必然成为国家乃至世界永续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主流价值观能否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形成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自觉的良好风尚,作为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执行者的大学生,其生态文明素养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高校摸索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决定着中华民族是否能够永续发展的前途命运。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1.总目标。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以培养具备正确审视人与自然和社会以及代际和代间关系,并能按照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原理、原则积极,改善这一关系的良好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的理性“生态人”,其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较高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能自觉地践行并监督生态文明行为。 

2.具体目标。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总目标是顶层设计,是培养理性“生态人”的指导性、全局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设立具体的子目标,以便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各个击破,事半功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确立了以包含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知识、意识、态度与价值观、技能、行为等为内容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体系,作为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的具体目标{1}。 

第一,生态文明知识,是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基础,主要是使大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各种经验和基本理解。如与环境、生态相关的知识,对作用于人、社会、自然的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辩证关系的认识等。第二,生态文明意识,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对生态系统科学的认识与把握、获得对整个环境极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理念等意识。第三,生态文明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具备一系列发自内心的正确对待生态环境有关的态度与价值观念和主动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如尊重他人信仰和意见、证据和理性争论,对于环境问题的独立思考,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欣赏、关爱等。第四,生态文明技能,主要是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训练,获得的认知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能力,如沟通交流、计算、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第五,生态文明行为,主要是使大学生通过前面四方面的学习、训练,最终将生态文明的认识、理念等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能自觉地做出有责任感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1.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农林院校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教授,除了把握专业教育全过程外,能否将生态文明的原理、原则和观念等系统的渗透到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中,决定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的实现。主要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现代生态科学知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知识、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知识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2}。 

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内容系统、透彻地教授给大学生,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一味地追求人类中心主义、崇拜科学主义是行不通的,促进教材向头脑的转化。 

第二,通过系统地学习集环境生态学、地理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以及社会生态学等多门交叉学科于一体的现代生态科学知识,是广大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科学的内容和方法,共情于“深生态学思想”并以“公民身份”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儒家的“仁爱”、“中庸”,道家的“生态和谐”,佛家的“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等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他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应是不可分割、和谐统一的,这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四,?W习《环境保护税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等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政策,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等政策性知识,教育大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明辨哪些行为是制度框框内的,哪些行为是压红线的,引导其整合自身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第五,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长期发展和科学发展而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观点和方法论的体系总和。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绿色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 

2.生态文明意识。农林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农林行业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所输出的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将决定他们走出校门后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包含生态的主体意识、忧患意识、价值意识、审美意识、道德意识等{3}在内的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未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作用不容忽视。 四、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作为一个新事物,它内化为人的精神状态、影响人的行为习惯,难以进行准确刻画和描述,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于全面剖析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成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笔者借助德尔菲法,按照该法匿名性、多次专家反馈、小组统计的操作流程,构建了一个包括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法的标准及分析步骤,经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并评分,构建相应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方法确定,最终计算得出整个层次结构和各层级的CR值均小于0.1,具有满意一致性,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见表1)。 

总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我们教育者明确目标,在科学的教育?w系指导下,运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始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全面的政策、法规知识,唤醒其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在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执行中以驾轻就熟的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5BC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5BC20)] 

注释: 

{1}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9):86-88 

{2}周芬芬,谢磊,周晓阳.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206-207+213 

{3}郭岩.黑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4}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112-115 

{5}崔保辉.黑龙江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均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农林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7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