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爱好工作专业性格

爱好工作专业性格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21:33 | 移动端:爱好工作专业性格

爱好=工作?专业=工作?性格=工作?,这些的综合使我们成为一个独特的工作员工,现在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工作的探讨资料!

1)爱好=工作?

爱好绝不等同于工作。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点,这也是找工作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我不是我想要的”“我也不喜欢我的专业”——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大家此刻带上语气感觉下这几个抱怨,是不是经常听到?但是,你注意下,毕业五年后的人,就没这些问题了,你听过几个30岁开外的人还说自己不确定职业方向的?很少,根据我们统计,只有婚后从大城市重回家乡、海龟回国、小富二代,这三类人才会在多年后有这种情况,不能说弯路走得多,只能说前面走得太顺没注意大方向。

这里,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从自己的爱好入手去找工作。大多数人会说“我不喜欢考公务员”“我喜欢做教师”“我不想做医生”“我想进大银行”“我对设计工作特别感兴趣”……

大家发现问题了没有?

本质不一样:工作是商品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是企业为了做生意赚钱而设置的岗位;爱好是你个人的兴趣。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完全不同,目的更是背道而驰。工作和爱好,完全是两码事。然而,刚开始工作的人,第一句话不是告诉你TA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就是自问“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爱好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个小习惯,一个花了时间和精力并有了感情的短暂迷恋。比方说,应届毕业生总是喜欢找专业相关工作,尽管他并不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这就更加重了未来工作方向上的迷茫。将工作往自己的专业上去死搬硬套,即使套不成能有点靠边也好,这就是想让工作来满足自己对专业的爱好。

刚进入一个单位,要起英文名,一半以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中文名来音译出一个英文名,张薇叫“Wendy”李琳叫“Linda”陈乐凯直接叫“Kevin”......过一段时间又后悔自己当初太“俗”了,因为公司里面已经有了一“Wendy”俩“Linda”仨“Kevin”。其实,我们很多爱好并不彻底,也变化太快,更多的则是一时兴起。

很多女孩毕业后,说自己想做设计师,觉得自己充满创意;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业余读了个万把块的培训班,最终还是靠关系去做了行政人事工作;一开始以为人事行政专员的工作,主要就是招人,不断找人来面试,结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会做前台一会儿负责琐事也就是“打杂”,一会儿帮新员工办门禁卡,接着组织各部门并根据领导的指示去联系外聘的导师,开员工培训班,连公司的矿泉水都要自己去买、搬、发,还不能贵,“恒大冰泉”还不能买,太贵,其他便宜的规定必须比较价格,好像自己会贪污一样,就这点钱;不行,这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永无出头之日,突然想到了,会计工作不错,将来越老越吃香;对,开始找会计工作,但是投了简历没人睬,偶尔有一两个面试还碰了一鼻子灰,上岗证也没有,面试一问三不知;看来这会计工作不适合我,还有啥坐办公室、体面、工资不低的稳定工作呢?对,采购工作不错,于是想方设法,将人事行政工作中买水买墨盒和A4纸的经历夸大,这不就是采购工作嘛!终于,花了半年伪装简历,还真的找了份采购助理的工作,找了好几个人帮助圆谎,总算过了背景调查那一关,希望工作中别被发现纰漏,尽快入行;上班几个月后才发现,这采购工作就是帮其他同事询价,整理报价,平时还是给部门订购文具和办公耗材,这又回到了当初人事行政工作的老路了,这可咋办啊?!采购看来也不是个好工作。

此时,已经毕业4年,刚结婚,下一步如何走,做什么工作呢?老公工作也不稳定,真是迷茫啊!

爱好=工作?专业=工作?性格=工作?

以上是个现实版本,大家看到没有,个人喜欢的工作会不断变化,从特别喜欢变成讨厌不能待的岗位了,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爱好,重新选择工作,这就落入一个一直改弦易辙的死循环,像个无头苍蝇一样。

实际上,工作就是工作,是企业单位的岗位,爱好是你的生活的追求,工作为老板服务,爱好用来满足你私人的快感,两者的动机格格不入。从时效性来说,爱好是暂时的,而工作却是一辈子的事。

看来,依据爱好去找工作,不靠谱。

爱好=工作?专业=工作?性格=工作?

2)专业=工作?

十几年来,我接触过成千上万名大学毕业生,“我不喜欢我的专业”就是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说来也奇怪,中国的学生就没几个喜欢自己的专业的,源头可能跟专业的选择有关,一大部分人的大学专业是父母选的,二不听父母的仅仅凭着自己当初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去选了专业,现在又不喜欢了,就只能打脸了。

中国的这种“学生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奇怪现象,却是个常态,也是个失误,年轻人毕业后需要花费大致五年的时间才能相对弥补过来,这长达五年的试错时间,就是失误的成本。更有甚者,都毕业工作10年了,还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接着又开始做MBTI性格测试,但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

实际上,专业从来就不是工作,专业在中国仅仅是获取学历和相应学习能力的工具,却不是这专业期间学到的技能可以在工作中直接应用。再说,学校里的专业每年也都在更新和淘汰,学校里那些陈旧的理论知识,早就过时了,在具体你就业的单位完全不适用,你又何必对所谓的“专业对口”耿耿于怀呢?另外,专业是大学里设置的主要科目,英文名叫做Major,工作却是具体的岗位,这俩完全不同的东西,如何对口呢?也对不起来。

经常听应届生说“我要改行!”早干嘛去了?!而且,你是学生,你只能换专业,你都还没工作,哪来的行业?应届生就没有改行这一说,只有文科生去做理科生更适合的工作,这才勉强叫做改行。

所以,专业并不是工作。

爱好=工作?专业=工作?性格=工作?

3)性格=工作?

西方的MBTI等职业性格测试,在欧美也许有用,根据个人的性格特性,推算出适合的岗位,再去求职。但,这套在中国怎么可能适用呢?算出你的性格适合做医生,你就能做医生了?算你适合做律师、精算师,适合做银行家,你就真信了?

还是那句话,“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里是中国,性格测试行不通。你再去看看中国目前的性格大师,比方说性格色彩的发明人乐嘉,他自己是不是崇洋媚外年纪轻轻去外国闯荡想移民的?结果在国外奋斗了20年都不能定居铩羽而归,回来找了关系上了“非诚勿扰”才混出来的?你再仔细看下他的性格色彩,是不是大多抄袭的欧洲已有的性格学说书籍?自己靠关系上位,却在国内兜售骗人的性格书籍,这是汉奸行为。

爱好=工作?专业=工作?性格=工作?

2017年大学应届生人数又创新高,795万,2018年820万,毕业生就业率节节走低,所以大学会鼓吹“每一个毕业生都要有一份职业规划”。这是扯淡,学生都没进入社会,都没工作过,不知道社会和职场是啥样,如何做职业规划?都没见过水的人,你让他写个计划“如何做游泳冠军”?结果就是学生花了上千元人民币去做性格测试,算出来自己适合做医生、律师、法官......这性格测试不做也罢,因为它只会让你更加不知道找啥工作,更迷茫。

在以“关系”为主的中国职场,那些性格测试“算”出来的你的性格,对你在中国的职业发展于事无补。在中国的任何事业,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这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你的工作,跟你的个人性格无关,她存在于中国国情和社会共性之下,却不是你的性格发展的结果。

爱好=工作?专业=工作?性格=工作?

首先,中国当今社会更侧重于存量资产而非增量资产,这就给了每个人不同的起点,很多岗位和就业机会别人可以通过先天继承或者关系运用去取得,而不是能者居之或者想要就给你那么简单。你是想得美。

其次,中国的文化,是属于侧重集体主义精神而忽视个人需求的亚太文化,几千年延承下来,并结合几十年以来体现社会主义集体意志的法律法规,使得个人的工作需求屈从于社会的需要,至少也是家庭的需要,而个人的性格则放到事业的最后才去考虑。

第三,中国一直以来侧重记忆的教育方式、高考等选拔制度、户口、养老、医疗、住房等制度,都从源头否决了大多数个人选择工作的机会。在这样的社会,你靠性格去找工作,简直就是笑话,是天马行空。

最后,在当代的中国,税收、房价、物价等生存压力,深入到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细枝末节,强大的生存压力压倒了任何体现你个人性格的职业需求。在一个侧重生存而非生活的社会,其个人的事业必定建立在自己能养活自己的现实之上,物质基础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你去根据性格找工作,这叫与虎谋皮。

爱好=工作?专业=工作?性格=工作?

以上三点,已经阐述得很明白:爱好、专业、性格都不是工作,也不是在中国求职的依据。不明白这点,你将多走五年弯路。工作并不是去迎合你的专业,也不是强调你的性格,更不是去满足你的爱好。

爱好=工作?专业=工作?性格=工作?

大家记住,在中国,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利用自己的关系、资历、学历中任意一条才能获得的工作机会,就是当下适合你的工作;如果三者都能用到,那就是你最适合的工作。所谓的爱好、专业、性格,滚一边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爱好工作专业性格》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7701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