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论文,研究是重点是德育渗透和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有兴趣的一起看看吧!
[摘要]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间接的德育渗透是实现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这种德育方式是由高校教学过程中的自身因素、规律及高校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但是,目前高校专业教学体制由于受到社会短期价值取向的影响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阻碍了这种德育的渗透作用。因此,应该通过加强师德修养、改善专业教学方式等措施来促进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专业教学 德育 渗透
[作者简介]萨仁图野(1971- ),女,新疆和静人,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110-02
在高校,对于德育的实现途径,除直接的道德理论教育、社会环境熏陶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间接的德育渗透也是一种重要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依靠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个体和群体的道德效应来实现的。
一、专业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教学过程各因素自身规律的要求
1.教学本质和教师性质的要求。从教学角度讲,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其有意识的理论传输和行为影响来改善学生的认知层次。因此,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递,还包括对社会准则、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专业方法论等多方面的传递和培养。教学本质的这种要求,决定了其主导者――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和个体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教书与育人,即理论传输与人格塑造。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而且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方式以及有意识地将这种人格与行为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心理倾向。教学本质和教师性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决定了发挥德育渗透功能的意义和价值。
2.我国教育方针、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育处于核心的地位,这一方针是指导我们教学的基本纲领,也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教书和育人之间关系的前提: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实现这一育人目的而展开,专业教学也不例外。从社会发展看,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飞跃,往往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这一点,在近代历史上显得尤为突出,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这种变革的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即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正是当今时代所必需的,对这种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除专门的教育与开发外,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通过有意识的专业方法论的传授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即在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网络道德、克隆技术等与新技术的应用相伴产生的新问题,也需要在专业教学中给予引导、提示和探讨。因此,专业教学中的道德规范、创新意识、变通思维、科学精神等的传递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实现的程度与深度将影响和决定受教育者道德方面的素质,决定教育最终目标和意义的实现,决定教育本身的价值。
3.教育对象特殊性的要求。在中国现阶段,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独生子女。中国独生子女的成长历程和现阶段的社会环境的特点,使得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无论是对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如何正确处理其独立与依附、理想与现实、心理与社会、情感与责任等问题,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德育渗透因素之一。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主要因素的要求,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必要准备。从宏观上来讲,抓好德育渗透对于社会道德重建、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极大,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适应当前的形势也大有裨益。
(二)专业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宏观必要性
1.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地位的要求。高校是社会个体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驿站,是社会主人精神“出炉”的最后关口,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一社会群体一旦踏上社会就将成为社会潮流的主导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是社会精神的发源地,是社会精神的母体。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是实现社会道德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德育建设,不仅要靠道德理论传输和环境熏陶,还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因此,加强德育渗透的主导者――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势在必行。
2.顺应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发展飞速,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加入WTO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开放的思想与观念、协作配合与创新等既成为时代精神,也成为时代要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教育者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顺利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递,而且需要高尚道德和健全心理的促进与调和。这就加强了德育渗透的时代必要性,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自身道德建设的要求。
总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其进展的好坏,将影响中国的教育现状和未来,影响中国社会道德的现状和未来。各高校和各教育单位应在广泛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尤其是借鉴西方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的教育方式等的基础上,建设能够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道德建设和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渗透道德教育的专业教学。
二、当前专业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存在的有关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驱动,教育也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重专业、轻思想,重物质、轻情感,重智育、轻德育,一度成为社会的一种趋势,以致出现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当然,社会道德滑坡的责任并不完全在学校教育,而有其社会根源,但作为社会精神文明重要产地的高校毕竟也受其影响并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合理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全面理解教育的含义,端正德育思想,减少教育的功利性影响已径刻不容缓。
(二)教育主体中存在的专业认同问题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价值导向的影响,在青少年尤其是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行为趋势。例如社会就业形势中对专业的要求和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的区别等都在青年人意识里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念,使他们往往只看到专业知识的重要而忽略了其他。从职业的选择和决定上,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客观需求,也同时反映出人们对不同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专业知识受到重视,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专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也给社会的全面发展埋下了隐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给其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发展造成了冲击。
(三)教育主导方面存在的利益驱动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产生了冲击,当然也冲击到了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目前,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利益诱惑和挑战,部分教师出现向利益诱惑的屈服现象。这种状况使德育工作面临一定的尴尬局面,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因此,要有力地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必须首先考虑对教师队伍道德建设的加强。
(四)实际教学工作中方法的单一化
鉴于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受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现代化程度的制约,教学方法的单一、简单是阻碍德育工作顺利推进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的制约性较之于其他几个方面更为具体,制约作用更为明显,对学生的受教育受熏陶程度的影响也更大。
(五)评价制度因素
现代工作成果的评价讲究对“德、能、勤、绩”综合指标的考核,德在首位。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考核标准的实现准确性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其作为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打了一定的折扣。在高校的实际评价标准的细化、量化中,现阶段不可避免地将质量的指标具体化为数量,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届毕业生考研数量等,都成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标准。此外,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衡量和评比等也使德育工作受到极大的冲击。
(六)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部分教师受现阶段某些评价方法的制约,过多地注重科研成果,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不严格要求自己,责任心不强,也不严格地要求学生,忽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改造起了一定的副作用。
(七)现阶段德育中的误区、方向性偏差
教育的功利化、短期化、实务化;过度宣传对物质利益、实惠主义的追求,忽视远大理想、奉献精神等的教育;强调个人价值,忽视集体协作;强调高高在上、忽视基层;强调快速化,忽视踏实作风等,都是现阶段德育工作中的误区和偏差,是阻碍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有着特定的必要性,也存在着自身的障碍,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德育渗透的研究和探讨,寻求更好更科学的德育方法,对于促进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实现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学校要重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学校的重视是推动德育工作进展顺利的重要前提。这种重视需明确化、具体化,并且能够体现在教学成果的检测和评估中。要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个适宜的趋向,提供一个改进发展的动力,即要依靠学校科学合理的动力机制,依靠学校这个大环境,创造适宜的有利的条件,依靠学校系统的力量促进德育渗透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为德育渗透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师个人和教师队伍建设
1.当代高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人才。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劳动对象的特殊性,表现为对人的健康人格和完美素养的塑造。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发展的前沿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健康的行为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道德为人师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都是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要求,“知难而进、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首先应该在高校教师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要加强德育工作,关键是加强对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塑造。“己身正,再正人”,这是亘古不变的哲理。“亲其师,信其道”,二者不可分割。这充分显示出教师素养提高和其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2.在加强教师个人修养的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某个教师个人的活动,更是整个教师队伍的作用和责任,是众多教师整体作用的综合结果。一个教师的不慎和无心的行为都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不良的阴影。因此,所有教师都需加强修养,使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以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素质塑造学生的人格和熏陶学生的道德。
为达此目的,首要的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自律。这一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传统,即以“慎独”为自律的最高境界和基本要求。在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物质利益面前,教师要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和道德情感的关系,以合法、健康和合乎师德规范的形式或途径获得物质利益。
总之,鉴于教师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要实现“为人师表”,其道德要求比社会一般公民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恪守“慎独”理念,努力实践,以符合这一崇高的职业和这一崇高的荣誉。在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教学手段的增多和教学工具的改进,应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专业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探索,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模范引导、典型示范作用,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为手段,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