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活动征文合集大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活动征文合集大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26:22 | 移动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活动征文合集大全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活动征文合集大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哪些征文吧。

(一)

作为一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我怀着虔诚的心研读了本书,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蕴含的精神力量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中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源,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和洗礼,更对从事的驻村工作有了新认识,新思考。

苦中作乐扎根基层。1969年1月13日,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从此开始了七年的知青生活。陕北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原,满是跳蚤的窑洞,缺乏蔬菜和油脂的饮食,高强度的劳动,对于一个从北京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作为当时插队年龄最小的知青,习近平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和村民打成一片,他从内心真正自觉地接受了这种艰苦生活的磨炼,村民也说“近平真是个好后生”。后来,同行的知青都陆陆续续离开了黄土地,唯独习近平留了下来,他也将自己的心和情留了下来,甘心做一个农民,阅读“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不断地磨砺自己,锤炼意志,经受考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懂得,只要保持一颗永不言败、无所畏惧的心,人生就没有什么难题。当前,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驻村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任务越来越重。这也是党中央对我们驻村干部的信任。面对新挑战和新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怀揣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工匠之心”开展每一项脱贫攻坚工作,更好地发挥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踏实肯干勤学习。习近平勇于挑担,小小年纪就扛起了村支书重任,真抓实干地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他看到报纸上介绍绵阳办沼气,就到四川取经学技术,建成了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为了给村里增加收入,创办了村里的第一个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引进烤烟种植技术、打坝地,至今村民仍受益于当年的这些举措。乡亲们也说他“有知识、点子多”,这不仅源于习近平致力于改变乡亲们贫困现状的决心,更得益于他平时爱读书、勤思考、善分析的习惯,这为他组织和指导生产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同行的知青也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在低矮黑暗的窑洞里阅读了《资本论》《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其中仅《资本论》就整理了18本读书笔记,这为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政治理念。这也告诉我们当前的脱贫攻坚驻村干部,要注重在工作中勤学习、勤思考、勤分析。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只有善于学习、肯于钻研、掌握方法、真蹲实驻才能获得群众认可。

执政为民心系国。习近平同志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的黄土生活奠定了习近平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在离开梁家河的日子里,他始终关心着老乡的收入、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他关心百姓、普惠民生、强国富民的执政理念和思想,是他对“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施行了一系列推动发展改革的政策。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路的逻辑和根源,有助于我们在驻村工作中因地制宜,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拟定帮扶措施,提升帮扶成效,为实现同步全面小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

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视角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他如何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读这些感人故事,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表和看齐。总书记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需要每个人认真学习!

非志无以成才。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因为这个“初心”,青年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这也是总书记反复告诫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

唯有初衷不改,方能脚步不停。在这个有些浮躁张扬、充斥着速成捷径的社会,总书记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面貌的故事,就像夏日里的一股清泉,甘甜明澈,解理想信念之渴。

非学无以广才。能力素质是经过不断学习思考积淀形成的。知青雷平生回忆道:“有时候,我半夜醒来,发现近平还在看书,就问:近平,你怎么还不睡呀?他总是说:再看一会儿。”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农村知青生活,白天劳动强度大,人已经很疲劳,每天吃得也不好,尤其是当上村支书后又要操心村子里的事,但青年习近平总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曾讲过“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令人动容。在物质生活、信息获取手段都已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人都有学习乏力、思维懒惰的坏习惯,对比总书记当年在生活清苦的条件下仍能自觉做到学习刻苦、思想艰苦,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反思检讨,看看学习上是否太过放松、思想上是否太过安逸,自觉重整行装再出发。

非干无以造才。梁家河原先是贫困村,青黄不接时全村就出去乞讨。青年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村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原因在于实干。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一心为民办实事,村民王宪平评价,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人民群众的由衷赞扬源于总书记真正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解决群众最企盼的事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的人民群众,以躬身实践的实干精神,带领我们国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三)

他真。原以为他是高官子弟,走到哪里都会有特别地厚待、照顾,但恰恰相反的是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因为家庭原因目标大,反而在那个年代容易成为被无端非议的目标。他为和对面的队任会合离开原来的队伍走了捷径,就有了“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喧嚣且传播挺快挺广,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异口同声说习近平是好后生才使得类似的风波消散没有造成后果。他的父亲被迫害多年,母亲也过者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的头上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这对于当时不满16 岁的少年习近平来说是多么的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活条件恶劣,被跳蚤咬得全身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看上去很吓人;缺乏蔬菜,他用手抓起生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灭掉,肚子里缺少油水,过年时竟饿得把瘦肉一片片地切下蘸着酱油生吃掉。然而精神上的磨难远远超过了体力和生活的苦,要寻找一条从梁家河走出去的路,对当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是大艰难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都没有消沉,下决心扎根农村,一待就是七年,并用苦干实干做出一番成绩。

他善。村里有位过世的老人是一位深明大义的革命母亲,他听说后主动要求来到老人的遗体边,面向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得知有自称他爸爸卫士的老汉在讨饭,他就把身上所有的钱、粮票都掏光了给人家,大冬天还把外套也脱了下来。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司近平自己也很拮据并身处困境仍然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

他美。在下乡的几年里,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普通农民”,他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人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引领我们前进。

(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但是来这里拉话、讨论事情、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定格了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青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40年后,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总书记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总书记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是总书记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代青年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当代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当从中汲取营养,跟随青年习近平足迹找寻青春无悔的密码。

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从40年前走出窑洞、北上求学的那天起,“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信念就成为牵引青年习近平不断奋进、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这足以启示我们,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奉献于党的伟大事业,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始终“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培塑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习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亲历者口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了解实际”等表述。青年习近平也给人们留下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习总书记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

砥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也能适应,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回过头来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这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党员干部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提高打胜仗本领,早日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干部。

(六)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引起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是当代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

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在不断遇见、分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锻造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信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际遇,每一代人都应担起每一代人的责任,艰难困苦,玉汝自成。

青年一代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党员干部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自觉奋勇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理想远大,境界高。青年人是最有梦想的群体,“志当存高远”。作为青年党员干部,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在年轻时就该把自己的人生与党的事业、与自己的岗位职责紧密相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把责任当重任,把工作当事业,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团结协作、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二、脚踏实地,担当有为。青年人在工作之初,往往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极度渴望被认可,一般都愿干大事,不情愿做小事,一定程度上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很容易滋生负面思想和情绪。要树立“百姓事无小事”的观念,面对群众的需求不趾高气昂,面对群众的问题不敷衍了事,面对群众的误解不怨声载道,摆正心态,沉着应对,耐心解决,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在基层、在群众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直面矛盾和困难的工作魄力、驾驭复杂问题和局面的应对能力,做担当有为的好干部。

三、坚持学习,增强本领。青年人无时无刻活跃在各项社会改革攻坚最前线。燃烧着盛夏般的炙热与激情。青年党员干部仍需进一步“修炼内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应该清醒认识到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门新的专业,都需要脱下学位帽,甘当小学生,从头学起,重新出发,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怀拓展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努力做到既是专业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又是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增强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青年党员干部应当珍惜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年华,以勤政为民的态度去工作,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学习,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去吸取各方优点,力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大系统工程中走在前列,唱响豪迈激昂的青春之歌!

(七)

最初,是对国家领袖的日常生活的猎奇心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但不经意间翻看到的一段话,便将我牢牢吸引。村民赵华安说:“刚开始时,我和近平一块在基建队打坝、修梯田。我在坡上挖土的时候,看见近平用架子车拉土,他干活非常卖力。砸夯是很累的体力活,四个人用石头拽着石头夯的四个犄角,中间一个人扶着把,往下砸。近平打坝时,我就在半山上掏土。”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啊,生动鲜活、没有修饰,完完全全体现了总书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情系百姓,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坚强毅力。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总书记那样的环境下,身心上的苦和累都吃过,但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他的修养和品德,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语概况:

一是勤奋好学,书中有多名受访者都提到,习总书记当时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一位受访者描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对照我们新时期的青年人,身处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手机、电脑上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到各式各样的名著、专业书籍,但我们并没有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不少同志热衷于刷微博、朋友圈,接受碎片教育,实际学习效果就是过目即忘、入耳即丢。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纵使饿着肚子、吹着寒风,书也不可一日不读。

二是心系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细细品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看出,总书记不仅仅是那个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更是一个了解民生疾苦,尝得人间酸甜苦辣的普通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他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坝地等。对无所事事、自怨自艾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很痛苦,但对想在两年内为老百姓多做大事实事好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他所做的那么多的实事,源于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平时的思考和观察。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也正因为他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也当过县委书记,所以关心“三农”方面的事情比较多,对农村情况很清楚,所以“精准扶贫”这个国策现在做到了,“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的话语心系人民,牵挂着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的疾苦,早已在他青年时就埋下了种子。

三是忠诚爱党。在同一批下放的知青中,习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级别最高,但也能体现出,青年习近平所承受的心理落差之大。父亲受迫害、受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习总书记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艰难困苦可以磨炼一个人也可以打垮一个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总书记离开所有亲属,只身一人来到农村,却丝毫不减对党的忠诚,几次打报告申请入党,并以实际行动履行着申请书中的承诺。如一位朋友说的:“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是这样一种现实,他的思想和情绪,处于稳定而且刻苦磨炼的时期,处事已然沉稳自信。正因为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有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总书记才能成为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他心中的信仰和希望一直都没有变。

勤奋好学、心系人民、忠诚爱党,三个词并不足以概况总书记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的全部经历,但从这本厚厚的采访实录中,我从一个伟大领袖的身上,看到了对这三个词的完美诠释。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增强了我的“四个意识”,对全社会而言,这本书毋庸置疑发出了强大正能量,使大家在阅读中不知不觉接受了教育,获得了启发,受到了感染,充满了力量。

(八)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难想象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岁月是竟然是这样度过的。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当时的青年习近平,我猜想也许就是这样的心态。

从背上行囊向陕北开始,青年习近平就展现出和火车上的人不一样的心态,众人同戚戚,惟他独笑,一问因由,却是苦中作乐,乱中求活的达观。如书中所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别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却还得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才能开始建塔。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

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他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躬身为民,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也是他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的实践源头。

在当时如此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他不但做到每天能完成10个工分,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上山放羊时,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在当时知识贫乏的年代,很多人想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就够了,很少有人能做到青年习近平的“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广泛涉猎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军事等领域,这为他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的大视野、执政大胸怀和大境界,便成就与此。刘勰在《神思篇》

提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青年习近平正是积基层经济之学问,酌乡土百态之道理,研阅万卷经纶之博雅,真正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总书记的执着信念、思想方法、群众感情、博大胸怀、吃苦精神、创新意识、务实作风,还要学习总书记能吃苦、敢担当、善作为、重创新、求实效等优良品质,对标和校正我们自己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状态和能力素质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增强责任感、提振精气神,围绕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新的职责定位,在新时代中作出新的作为。

(九)

知青这个词,对我来说是陌生并且是没有画面感的。还记得儿时,听爸妈提及下乡插队的只言片语,我总是好奇的问这问那,妈妈说,知青岁月记载着她的辛酸和无奈,欢乐和幸福;爸爸说,知青岁月记载着他和朋友们用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记载着他的成长和辉煌。

我对知青最初的理解和感受就是从我父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那如歌如狂、难忘的青春岁月。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也是近40岁的人。

年龄和时代筑起了思想的鸿沟,我对那段自己无法亲历的知青岁月未知、好奇、不解甚至迷茫。

直到最近,正当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我们支部发给我一本书,支部书记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起初,我想当一个政治任务去完成,但是,当我看到书名的那一瞬间,我莫名的激动,知青岁月这四个字再次勾起了我求知的欲望,更让我如饥似渴的啃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习总书记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

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心潮澎湃。那朴实的语言生动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

我的思绪仿佛飞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时间仿佛重回1969年。

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确实,当年的习近平只有15岁,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这一切对于一个15岁的青年来说,这何尝不是一场苦难。对我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呢。

人生需要苦难,人生需要磨炼。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

不经过挫折,怎知道路之坎坷;不经过磨练,怎知意志之坚强;只有在人生道路中与苦难交锋,才知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难是人生旅途中不可以绕着走的驿站,是成功道路上必须爬过去的山峰,我们只有知苦还尝,知难而上,培养起过硬的素质,才能有抵达辉煌的希望。

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

他没有抱怨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难,没有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更没有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天地阔大,世事渺远,掩卷凝思时,几度物换星移。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中,渐渐形成了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那时的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实事求是,到如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完成了精神和思想的升华。穿越悠悠岁月,唯有文字不会生锈,唯有思想永恒璀璨。

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武晖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是啊,很简单的一句敢作敢当,为民办事,放在当下,也是我们年轻干部一直要努力的方向。

敢想敢干、敢于担当

古语曰: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

青年习近平任梁家河村支书后,面对乡亲们的殷殷重托,面对负重爬坡、不进则退、务求突破的加压挑战,面对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是逃避,还是担当,事实告诉我们,他选择了勇于担当,敢想敢干。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劳动和生活需求的问题。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刻苦学习,博览群书

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战争论》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再到《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从《三国志》到《李白诗选》再到《鲁迅全集》。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青年习近平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

习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甚至影响一个时代。让我们唤起读书的激情,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因为创造和思想火花往往都是多学科、多种思想的交融、比较、碰撞而生发的。习总书记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我们应当像蜜蜂恋花那样去博览群书,勤学不辍。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

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的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

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那就让我们脚踏实地,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刻苦学习、崇尚实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定能够共同筑就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

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们的回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像习总书记说的“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当时,这句话给在基层工作的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现在,当我读了县委组织部发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时(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是的,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我们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

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对青年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通过阅读《岁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锻造坚定的理想信念。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也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每每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

二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基层工作苦,环境差,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女性基层干部来说,但是基层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大舞台,不断地锻造自己吃苦精神,磨炼自己的顽强意志。习总书记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作为在基层工作的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更加需要我们的努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也只有在经历过困难和磨难之后才会长大,才会成长。作为90后的我们,没有像父辈那样吃过苦,受过罪。所以基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也只有在基层接受锻炼,我们才会知道群众最需要什么,我们的中国梦怎么才能实现。不抱怨,不怕吃苦,方能成就梦想,不辱使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会就去向周围的群众学习,去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多听多看多想多做,沉下心来,深入到群众的田间地头,和群众打成一片,将自己的书本知识和群众的经验结合起来,更好的推动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向前发展,更好的实现农村地区群众奔小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最终,当我们的能力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梦想时,优秀便会由内而外自然散发,也终会使我们不辱使命。

(十一)

人生要不怕“苦”

按实际年龄,习近平总书记那一年未满16周岁,还不到插队年龄,但毅然登上“知青专列”,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吃苦,是青年总书记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

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总书记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5、6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其间,深深地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是的,收获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苦难”变为“成长”,在困境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人生要努力“学”

与那一年未满16周岁的总书记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的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当闲得无聊,肚子又饿的同来插队的知情心中感到非常茫然和失落时,总书记那段时间却“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静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就更不用说在放羊的山坡上,在抽空休息的田间了。他总是用学习充实、丰盈着自己的所有时间。这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作为我们来说,也应该把勤奋好学的精神,把痴迷读书学习的习惯,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于我而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只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历练自我的真实故事,更是一部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不怕苦、敢吃苦、乐吃苦,努力在吃苦中苦学,在奋斗中乐学,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

(十二)

在忙忙碌碌的扶贫工作之余,抽出闲暇时间终于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读到了一半,不禁对习总书记从以往单纯的钦佩到如今伟人一般的仰慕,习大大也在一段段朴实真挚的文字里鲜活跃上纸面,他不再是严肃威严的国家领导人,而更像一个在黄土地上不懈奋斗的大哥,给我们这群刚涉足基层工作的年轻人做出了鲜明的引领示范作用,感觉自己正在走习主席走过的路,不觉困顿,不觉迷茫,每一步都更加有力,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当好人民的“好后生”。他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沼气、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等,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实实在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时,动情地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上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

看到习大大为梁家河村民做的那么多实事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怀愚公之志,尽担当之责,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立足岗位,踏实作为,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着力推进审计全覆盖,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同时,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勤于实践,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推动者。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顶得上去,豁得出去,以出色的审计业绩让党组织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青年干部只有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才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十三)

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同志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西黄土高坡上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为民、务实、担当”的优秀品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干事热情,全面扛起从严治党监督执纪问责责任,为建成“三个柞水”贡献正能量。

以学修身,为自身素养“补钙”。学习是干成事的阶梯。在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涵盖面很广,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今后的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只有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再者,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部署,面临新的挑战,压力与动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要用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群众学习,专心向实践学习,坚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把握整体大局、抓住问题要害、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养,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政治上,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大风大浪当中不摇摆,任何时候都保持头脑清醒,做到行为守规。

以干促进,为事业发展“鼓劲”。岗位意味着责任。我们要坚持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树立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作风,紧密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坚持做到勤奋敬业,甘于奉献,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甘于清苦,乐于奉献。对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地干好本职工作,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准确领会和认真落实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和事务。同时,心里时刻牵挂群众,时刻不忘维护群众利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出发,敢于说实话,精于办实事,勤于创实绩,始终以进取之心对待工作,做一个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干的好干部。

以廉生威,为干部群众“立标”。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做到不为名利失心、不为权欲熏心,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从一点一滴入手防范错误,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编好“安全网”,冲破“关系网”,给自己立规矩、定框框,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清清白白任职,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单位尊重领导,自觉维护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管住自己的身,始终保持高尚的生活情操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管得住自己的行,做到行不失身份,为不损品格,一身正气,坦坦荡荡,自觉接受大家监督,树立纪检监察干部良好形象。

(十四)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这是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演绎不平凡的人生。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可以知道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演绎不平凡的人生。

青年同志要学习习近平同志能吃苦。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青年同志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爱学习。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青年同志要学习习近平同志办实事。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代青年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

(十五)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十六)

2017年10月25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人民大会堂。“引领新时代的‘梦之队’”,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时,中外各界给予高度评价。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上届中央领导集体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5年里,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民众而言,绝非纸面上的辞令,而是增进民众福祉,使全国人民亲身感触、贴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如今中国人民看到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话,话意深入民心,民心所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5年前呢?我静心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到知青岁月里“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为民、惠民、富民,是年轻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在他内心深处,孕育着筑梦中华的伟大抱负。习近平七年知青的岁月历程,在书本的一页页文字记录中,如一盏盏明灯,引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筑梦中华,实现中国梦。

1969年,“知青专列车”中年龄最小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地方最苦”。从1969到1975年,在最艰苦的地方他是“时间最长的青年”!在这插队期间,“年龄最小”“最年轻”“最有知识”的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为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当年和习近平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

“不管多苦多累,近平能一直拼命干”:近平干活很卖力气,肯吃苦。他虽然在劳动技巧上和我们农民有差距,但他一点儿都不惜力,甚至比我们干活还拼命。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习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

“近平非常注重让村里人学习文化知识”:在平时的劳动和生活中,习近平和村民们朝夕相处,聊天的时候,他不仅给大家讲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普及一些文化知识,总是想方设法让大家学习文化。

“近平教我们认字,教我们写自己的名字”:每天晚上,点起煤油灯,近平就给我们讲课。我们很多人都不识字,他问清楚每个人的名字,就帮我们写下来,再一笔一划地教我们自己写。我会写自己的名字“高小梅”,就是近平那时候教给我的。

“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近平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找出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另一个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

“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在窑洞里的时候,习近平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板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习近平写字很规矩,一笔一划地写,每一个字,都整整齐齐,清清楚楚。

“近平讲话特别实在,特别有意思”:习近平把这些亲身经历、政治常识、国内国际的具体情况、文化艺术,还有北京的一些新鲜事等有趣的内容,结合他的社教工作,一起讲给大家听,这样,他的工作开展得就非常顺利。

“近平不说空话、大话,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话”:习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说闲话的,基本上没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他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在听,积极参与讨论。

“近平有威望有能力”“近平对群众和党员是有真感情的”“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近平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

静心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字里行间记录习近平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也如在聆听和他工作、生活在一起的知青、村民的肺腑之言。忆往昔,一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四十年前峥嵘岁月,锻造一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劳谦君子习近平;历史的书页将再次记录今年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伟大斑斓的新时代!

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是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在我们老百姓中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中华国富民强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十九大报告,习近平,他的心一直在全国人民心中!

(十七)

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对于习近平主席而言,这七年无疑为他成为大国“掌舵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义不容辞要去尊敬和学习的榜样;对于我而言,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更加找到了艰苦奋斗的动力源泉和方向起点,更加坚定了我走好服务农村这条路的理想信念,因为能够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每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光荣使命。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因为农村跳蚤多,腿上身上经常会有又大又红的肿包,有时挠破之后还会流脓流血,在这种情况下,知青们还会相互打趣。书中这样写道“那时你如果走进我们的窑洞,常常可以见到近平、我,还有雷榕生挽起裤筒“圪蹴”(陕北方言,蹲)在各自的凳子上聊天拉话的滑稽情景,我们认为跳蚤跳得再高,也不至于从地面跳上凳子吧。此时如果梁玉明走进窑洞,会故意抖动裤腿,说自己身上有不少“虼蚤”带进窑洞,引起我们哄笑。”因为要下地干活,肩膀被扁担磨得一层一层的掉皮出血,用衣服垫也不管用,最后硬是活生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习近平主席也毫不退缩,而且一待就是七年,这种能吃苦,敢吃苦,并能够苦中作乐的宝贵精神不正是我们每一个身处农村一线的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近平在梁家河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在田间地头,在破旧的窑洞,一位身材瘦弱的知青小伙,手捧书本在认真地研读着思考着。让我记忆最深刻的片断是,知青们有时闲得无聊,肚子又饿,就经常一起商议到什么地方去蹭饭,习近平主席却从不参与,而是坐在那里看书。试想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需要多大的定力,求知欲和上进心。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习近平主席的父亲习仲勋同志受迫害、挨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习近平主席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这样一来,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不到两年头上,北京知青差不多都返城回去了。但是,习近平主席因为家庭政治方面的原因,走不了,所以,除了生活上,体力上,他还承受着比其他人都大得多的心理压力。但是,他从不诉苦,从不向困难低头,而是把这段时光作为成长和历练的过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并没有消沉,而是敢担当,敢作为,主动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定决心扎根基层,立志改变当地面貌。带领群众建沼气池,办铁业社,缝纫社,开代销点,从当地老百姓的现实需要出发,替他们排忧解难。用当地群众的话来讲“近平当时只有二十岁,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

工作在农村,没有大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和繁华热闹,能吃苦甘于吃苦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地理论知识才能指导实践,坚持读书和学习建设农村的基础保障;不日新者必日退,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善于思考和发现,实现思想上精神上的升华,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习近平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勇破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观,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榜样,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拥有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习主席的力量鼓舞下,让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十八)

树立冥冥之志,不渝理想信念。艰难困苦是人生的常态,在困难中崛起还是毁灭,取决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信念。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离职为老百姓办大事、为群众做实事,在“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中保持清白内心,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对百姓充满责任心。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历经周折入团入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路途上有了响当当的理由与身份。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颗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决定了习近平未来的人生都是在胸怀天下、济世为民的信念和抱负引领下踏实前进,当身边不断有同伴因为畏惧困难而离开、因为享乐贪欲而堕落,他还能从容坚守并不断奋发有为。

培养学习意识,终身不懈上进。知识改变命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这本采访录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书记的勤思好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他的行李很简单,却很重,两个普通箱子里装满了各种书籍,且涉猎广泛,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他的精神世界因这些书变得丰富精彩,他的人生境界也因这些书变得博大厚重。想想我们总说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看书,那习近平呢?知青的日常劳动繁重不堪,知青的生活环境艰苦恶劣,但在这种境遇下,他并没有借口放弃读书——在劳作休息时读、在夜深人静时读,在田间读、在破屋中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甘之如饴。当我们惊叹于习总书记在各类讲话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叹服于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满哲学底蕴和政治智慧,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每一天国事活动结束后,他注重读书、勤于思考的坚持。“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以自身做表率,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厚积薄发”。

牢记为民宗旨,初心只为百姓。在梁家河,总书记的“中国梦”生根发芽,无论是做知青、做村支书,还是当省委书记、当总书记,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亮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看过他的知青岁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什么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什么反复强调“人民获得感”,为什么心心念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根基层,用双脚丈量土地的宽广;心系群众,用双手创造崭新的明天。1990年,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感念焦裕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作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对焦裕禄的一种追念与赞赏,又何尝不是一种为百姓官之间的心念相应、惺惺相惜?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根脉源头。他的领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从梁家河溯源,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梁家河发轫。通过还原这段历史,我们清晰看到一个全面的、生动的、历史的总书记,也更加理解那些夙夜为公背后的执着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总书记将带领我们矢志不渝奋斗下一个五年。五年,于我一个年轻党员和基层干部而言,是满怀理想、坚定信念、学习本领、求真务实的五年,习近平这座熠熠生辉的坐标,将时时刻刻激励我、鼓舞我——青春恣意、淬炼成钢;激扬斗志,始于脚下。

(十九)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全面详尽多角度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揭示了习总书记朴实的为民情结、崇高的思想境界、宽广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我深深地为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所感动,为他和人民打成一片、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的精神所赞叹,他不愧是人民的好领导。对我印象最深,感受最切有以下三点:

一是精神升华。习总书记初到陕北梁家河插队,和大部分知青一样,想着干几年,有机会就回大城市,招工、上学。可经过几年的锻炼,特别是和农民群众深入地交流,共同生活劳动,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2年到1973年,大部分知青都走了,但近平因为政治原因走不了,于是他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即使后来有招工上学的机会,他也主动放弃,他要决心像父辈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他已对陕北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梁家河的村民没有歧视他,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尊重他、认可他、信任他,他要有所回报,要为梁家河做好事情。

二是务实干事。习近平当上梁家河村支书,先后为农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打深水井、建磨坊等,解决了村民好多实际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譬如铁业社,不光解决了本村所用的锄头、老镢、镰刀等农具,富余的还可送到文安驿供销社代销,增加集体收入。他制定了铁业社的先进管理方式,激励大家多干活、多出力、多贡献,规定每个铁匠的任务,超额奖励,完不成任务扣工分。这在当时已是很大胆、很有魄力的管理办法,也保证了铁业社越办越好。总之,每件事,习近平都从实际出发,想出很多务实管用的办法,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包括人的思想工作,从而保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三是勇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村支书,面对各种事情和问题,从不推诿,而是敢说、敢做、敢担当。而且他说了没错,你们就照着办,不能打折扣。如果你不对,我就要纠正的,而且不能说一下我就不管了。譬如,梁家河村有个老“二流子”,不务正业,偷鸡摸狗,屡教不改。别人都瞧不起他,骂他、侮辱他,也不愿接近他。习近平却不骂,而是给他讲道理,见他点头,还让他唱个信天游活跃气氛。这个“二流子”很佩服习近平,“我老以后要向北京娃学习,可不敢再偷了。”还有给村民打井,那时候天气很冷,冰和土冻在一起,如果冰压在土底下,天暖和后,冰一融就会把小坝渗穿,所以必须用老镢或镐头把这些冰土挖掉。可社员都站在边上,怕踩在冰水里冻脚,就不想下去。习近平就率先跳到冰面上,用老镢使劲地往下挖,其他人一看都下去了,人家是外来的知青,都这么吃苦,自己咋能光看呢?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大家都跳下去,用力把残冰清理出去。

总之,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他以后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中国国情的把握、从政理念、坚定的理想信念都起了奠基的作用。从中也悟出到一句古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习总书记走到今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一个时代造就的结果。具体到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要主动向习总书记看齐,学习他大公无私的为民情怀,学习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使命意识,学习他善于创新工作的思想方法,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为航空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十)

依靠人民、扎根人民。对习近平起较大影响的是他的大姨齐云——一名在太行山抗日的老战士告诉他:离开当地的老百姓,一天也活不下去。习近平入乡随俗,没有嫌弃,更无娇骄二气,他吃老百姓百家饭,邻居家换缸前给他们知青送来一盆“酸菜”,简直像多年过节,他和同住一铺炕的雷平生两人手抓着吃完了一盆。

感恩延安人民。习近平在北京是因为少管所人满为患才暂且没把他抓进去,下乡到延安去,别人都在哭,而习近平却在笑,他姐姐桥桥送他时,他说我留在北京命都没有了,我到乡下去重新获得了自由和新生,难道不该笑吗?梁家河的老百姓把这15个从北京下放的知青看成是“毛主席派来的人”,给予了他们宽容和接纳,照顾和尊重。陕北的自然条件是严苛的,但是远离北京政治风暴漩涡,习近平的精神生活是高尚宽广的。

按照美学原理距离产生美,过了40多年去看这段乡愁,竟然寄托了很多美好的生活和情感,这个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同时期下乡的北京知青史铁生写的《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里,读出的是堪与沈从文《边城》相媲美的自然、恬静、有缘、美好,甚而至于让今天的人有一种向往。

梁家河当时一共来了15名知青,前队9人,其中5男4女,后队6人全部是男性,大部分知青在一两年后都相继离开了,雷平生1974年走得较晚,习近平是15人中离开梁家河最晚的知青。

1973年,习近平被团县委书记陶海粟看上,2人一组到赵家坪开展社教,而陶海粟因为工作忙,所以主要的社教任务是由习近平完成的,这是习近平走上政治生涯的第一个舞台。今天脱贫攻坚派驻第一书记的做法源于此。1974年,习近平社教结束后连两个公社争抢着要,文安驿公社还是把他要回来,让他担任了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怀揣为群众办实事的想法,撸起袖子加油干,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誉。这也为后面推荐他上清华大学奠定了基础。他的这种积极融入,老老实实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积极心态值得点赞,更值得学习。他不怨天尤人,不消极应付,而是把每一天、每一件事都当成自己成长进步的契机。“无根则不立,根太深则飞不高”这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里的台词,说的是毽子,何尝又不是做人的哲理呢?

这让我想起希腊神话里安泰的故事。安泰只要和大地母亲在一起,随时随地他都有力量,敌人永远都不能战胜他。后来他的敌人为了消灭他,终于设诡计让安泰离开大地,在半空中消灭了他。

2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习近平给梁家河群众的改变:因为没柴烧所以要建沼气,没农具就办铁业社,到40里之外的文安驿公安社购买日用品得耽搁一整天时间,就在村里办代销点;妇女白天劳动,晚上还得在油灯下缝缝补补,村里就办缝纫社,打淤坝、挖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的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习总书记的群众路线教育、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都是亲民爱民的体现。

在穷乡避壤的梁家河,何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那就是读书学习,别人的箱子里都是衣物吃食,习近平的两个箱子里全都是书:文学、社科、哲学、军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读书的少年心里装着一架成长的“发动机”!习近平向吃书一样求知若渴,跟他睡一铺炕上的知青经常睡了一觉起来,发现习近平还在看书。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让这些知青们不堪重负,倒头便睡,而习近平是一个有定力、有志向、有毅力的好青年,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难怪他的精神不懈怠,原来是书籍滋养着他。感谢人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身处贫瘠黄土地的青年向往着给更多人做事,而不是像流传的那个故事“放牛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牛。”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曾国藩讲读书人有三个作用:修身、新民、止于善。在那看不到希望的年代,在中国西部最贫穷的地方,习近平用古代读书人的要求修炼着自己。厚积薄发,我们确实不应抛弃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习总书记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提出文化自信,特别有道理。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请捧起书本吧。

灵娃是一个智力有点残缺的孩子,他父母最怕他惹是生非,更怕知青们逗他、打他,但是习近平不怒不恼,笑嘻嘻地对待他,所以后来习近平上学要离开村子时,灵娃的父母最不舍。习近平在村里还有一群同龄的伙伴,而且保持了多年的情谊。

丘吉尔说:“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心理学上讲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待,你用什么样的信念去解读。苦难带给习近平的,是亲手触摸到了中国最贫穷地区的肋骨,又带给他改变贫穷生活的责任和使命。如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已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二十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知青说”中原生态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川七年插队的不凡经历,我详细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中成长、在奋斗中成长所留下的闪光足迹,认真学习了他和人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所焕发的闪光精神、所创造的闪光业绩。

在知青说戴明的《“近平在梁家河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一篇中写道:“后来,我们在自己的灶上吃,伙食就更差了。当时我们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非常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有时候,我们能吃上小米饭,这就算是最有营养的了。但小米饭太干了,感觉没法吃,一嚼起来满嘴窜,咽不下去。我们经常吃不饱肚子,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炕上,我们就聊吃的,越聊越饿。正月十五过完了,整个村子里大部分人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我们当时还奇怪,人都哪里去了?很快,我们就知道了:大部分人都出去要饭了,从这里走到铜川、西安,沿路乞讨。我把那一小碗酸菜端回来,我们六个人一人分一点,就着半生不熟的玉米碴子吃,勉强把肚子糊弄饱。”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锻造了铁一般的理想信念,15岁到梁家河插队,面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他选择了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自觉接受意志品质的刻苦磨炼,完成了成长中的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过去老人总会提到一次词叫“忆苦思甜”,就是用以前留下的特殊记忆,鞭策自己。难以想象两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吃完一盆酸菜,过年吃生肉的经历。近些年来,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吃饱,早已不是问题;如何吃的精细,才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

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那些艰辛磨炼可想而知。总书记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一带一路的恢宏画卷和中国梦不仅跃然纸上,还散发出勃勃的生机。

古人云,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席者数年。在戴明的《“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中还写道:“他是一个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细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后来,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因为,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那段时间‘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看到总书记的知青经历,让所有党员不禁惭愧。党员更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共产党人踏实肯干,艰苦卓绝的精神。

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总书记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所有党员都应该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二十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是一本记传式小说,而是一本记者的采访实录。它原汁原味并且真实的记录了当年和习总书记一起下乡插队,一起生活,劳动,战天斗地的普通人对过去的回忆。采访对象有同时下乡插队的知青,有村民,有当时的领导等等。读来非常真实。我自己是70后,小时候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95年,我高中毕业,家里户口农转非之后,才彻底不用帮家里种地,不用一年收两季庄稼(一茬小麦,一茬玉米)。作为也是在在陕西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书中所言的“过四关”(“跳蚤、饮食、劳动、思想”关,在延安梁家河学习的时候,讲解老师讲的是五关,增加了生活关),我结合自己的成长生活经历,可以负责任的说,一点没有夸大,完全符合那个年代农村的真实情况!我们这次去梁家河,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梁家河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当黄昏时分,我们站在知青井前,无数飞虫萦绕,扑面而来的时候,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自然环境会是怎样的艰苦!而且,必须要注意的是,过了这四关,才能在农村活下来!这样的艰苦,到怎样的程度,无需多言!

书中有几点记录,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是解放之后,周总理回到延安时,落泪的情景。书中记到,周总理回到延安,发现建国20年了,延安的落后面貌一点没有改变,甚至个别地方比之前更甚,周总理落泪了。说实话,读到这里,我也心酸。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不要说20年,甚至有些地方,你2年没去,再去的时候,都会发现又有了新变化。用日新月异,真的不夸张。但是,当建国20年的时候,一个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竟然没有变化,甚至更加落后,这是怎样的一种冲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这真是多么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心酸啊!那么,对少年习近平,尤其,从中国当时最发达的城市北京,一下子来到这样的地方,该是一个怎样的触动和冲击!我想,过不了四关,不是如何干出什么成绩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活下去,不仅仅是解决吃饭和生活问题,还有精神问题。我相信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一切幸福感都来源于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

第二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习近平对知识,对读书,对学习的坚持和从未放弃。我想,读书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生存的需要!精神丰富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更能磨炼意志。而精神匮乏的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崩溃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往往都有非常良好并且持久的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只要实践在继续,生活在继续,学习亦无止境。习近平正是如此,在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从每日6.5个工分到10个工分;在生活中,学习砍柴做饭,增强了生活能力;在读书中,学习到了知识,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精神领域;在实践中,更是学到了面对困难从适应到思考再到行动的质的转变。

第三是脚踏实地,平心静气,变被动为主动,以一颗勇于担当的心去突破现实的藩篱。当生活逐步稳定下来的时候,当对眼前困难的应激反应过去之后,面对艰苦的生活生存环境,下步该如何思考和面对,对个人来说,是一个相当重大的问题。当周围同时下乡的知青们,逐渐返乡、招工、入学,离开之后,自己怎么办?我相信,对于年轻的习近平来说,自己怎么办?未来在哪里?一定有过思考。因为本书没有对习总书记本人进行采访,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事实却给了我们答案!这份答案就是,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个人的人生际遇,静下心来,带领乡亲们一起,立足现有条件,积极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生存条件,与其抱怨或者自顾怜惜,不如将当下的每一步都走的充实和无悔。于是,才有后来当习近平总书记被选送清华大学入学的时候,乡亲们送他的时候,他说:“要不,我就留下来,不走了,和大家一起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我相信,这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第四是创新从来都不是口号,亦不是灵光一现的结果,而是实际需求和实干精神的体现。我们现在谈全民创新,我们觉得创新很难。真的很难吗?我想,难,恐怕难在脱离实际,难在闭门造车,难在凭空想象和无病呻吟,甚至投机等等。真正的创新无不针对实际!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干了一系列创新工作!陕西第一口沼气池!铁业社!缝纫部!知青井!那一个不是针对实际问题!那一个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脱离实际,这些创新从哪里来?如果对实际问题熟视无睹,或者好高骛远,这些创新绝不可能出现。在全民创新的时代,我想,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大的启发。

第五是财力有限,人力无穷!紧密联系和依靠群众,一切皆有可能。习总书记是所有下乡知青中,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的一名。他从不到16岁来到延安,来到梁家河,到23岁离开,从一个一天只能拿6.5分的半劳力,到离开时候担任村支部书记,乡亲们不舍相送,这样的变化,根本原因在哪里?我想,不就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紧密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体现吗?没有梁家河群众的接纳和帮助,知青们可能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没有梁家河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仅凭一个人的力量,能建起沼气池,铁业社,缝纫部,知青井和淤坝地吗?没有梁家河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能入党,并最后被选为支部书记,被选送清华大学学习吗?绝无可能!习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渺小,因为只是个人,伟大,是因为背后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党内那些腐败分子,在所谓“功成名就”之后,反而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地位和所得,全都是个人的功劳,全都是个人的努力的结果,如此之弱智,真是令人鄙视和无奈!令人叹为观止!

第六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振聋发聩!我记得当兵入伍第一天集训时,我的班长对我们训话时说:你们来到部队,不要再想着自己是大学生,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我来做什么?这三句话,我一直记到心里,直到现在。后来,在生活中,我的一位兄长也对我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记住,永远按常识办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永远按常识办事!”,不夸张地说,这几句话,对我个人影响至深。我想,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八项规定,简政放权,深化改革,精准扶贫,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严惩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提出中国梦并对之精确概括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多么击中老百姓心坎的一句话啊!如果脱离群众,如果没有一颗永远按常识办事的心态,如果没有实实在在以人民至上的实践,我想,这样的话是讲不出来的。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结合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更加觉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我更加觉得我们党的基本工作路线:紧密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一句空话!

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政党。其实,我们党不仅是世界第一大政党,更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我们已经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未来,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波折,只要我们党和每一个党员能够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紧密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永葆青春和活力,也一定能够最终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并且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本质。学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每一位党员,都应该竖起大拇指,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为我们的习总书记点赞!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点赞!

(二十三)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创造伟大的时代。前几天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看到党和国家在过去五年里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现在我国站在新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今日之世界,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中国,以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世界之喝彩。为齐心协力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的精神状态给全世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传达这种激昂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本书将这种精神通过一个个采访的回忆录,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真实、生动又有说服力。让我们知道了大国之领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亲切和蔼的;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浮于表面,得过且过,而是敢于作为,敢于担当的。这一个个故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记,而是一个个平凡而又生动的小事情,但正是这种家长里短,才能展露还原出当时的历史细节;才能鲜活地呈现出一个“黄土地的儿子”;才能展现出一个大国领袖的成长历程。书中通过采访当初习近平同志在上山下乡期间接触到的各类人,有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有陕北的朴实农民……,他们以各自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用美好的回忆再现了一个原汁原味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的丰满形象。

通读全书,习总书记的成长故事在不知不觉中让我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收获了教育。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书中没有空洞的口号,取而代之的是踏实平凡的事例,让我身临其境,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读懂习总书记,看到了一个有着“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向上青年。当我读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读到“玉米馍馍换麸子馍馍”的故事,读到“过五关”的故事,凡此等等,皆令人动容,深受启发。

我不一定能够成为像习总书记这样的伟人,但我要以伟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种伟大的精神会跨越时空的界限,给我面对困难的勇气、面对迷茫的信心、面对诱惑的坚定,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勇于担当,支农报国的决心和斗志,在自己的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十四)

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习总书记的锻炼很大,也是之所以之后他能够带领党和人民群众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共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原因。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于来自北京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极限的挑战,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贴近最艰苦地区人民群众的时间里,习总书记扎实实践、深刻的积累经验和由此而来深邃理论思考,让他获益终身。同时,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习近平总结了他的格言“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际,勿忘人民,甘做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这七年的经历,使他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学懂了团结群众。作为基层政府的一把手,直接与群众接触为群众办事的我们应该反思,应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基于群众基础,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唯有走近群众,才能更好地为决策建言,为民生献策;其次我们应注重实践,忽视实践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将理念实践于现实,才能评断其是否合理及有效。我们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踏踏实实的稳干精神,经常流于表面,眼高手低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浮躁不可取,踏实稳重才是真。进一步树牢群众观念。

习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行动,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发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实干苦干精神。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一卷好干部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始终为民的奋斗史。岁月无痕,老百姓的记忆里却深深镌刻着永不变更的初心;人心有情,青年干部的成长当以此为镜,投影出为民服务的绚丽色彩

(二十五)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把我拉回了一个遥远亲切的年代,我看到了一个懵懂少年从初到贫瘠苍凉的黄土高原的迷茫彷徨到扎根黄土地的自信刚毅,厚重宽广,坚定踏实的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对于陕北本地人来说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是严酷恶劣的,从繁华的大都市来的北京知青面对着贫瘠荒凉的黄土地,心中的落差可谓是天上地下,尤其是像习近平这样的高干子弟,在十五岁的年龄一头扎进了光秃秃,黄土漫天的偏远落后的山沟沟,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冲击是不可言喻的。经过了短暂的郁闷彷徨后,习近平开始了他人生的艰难转身,从稚气未脱的学生到一个朴实勤劳务实的农民“后生”的蜕变,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升华。陕北的乡亲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接纳了他,养育了他,保护他,培养他,他也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房东家的老人去世,年少的他恭恭敬敬地给老人家鞠躬,讨饭的老人找到他,他能够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仅有的钱送给他,把自己随身携带的母亲缝制的针线包送给乡亲,把上级奖给自己的摩托车换成能耕地的拖拉机,在离开梁家河去外地当领导后,仍然记挂着梁家河群众,接患病群众看病,在自己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支援经济困难群众钱物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这些看似小的事,却表现了习总书记淳朴善良的品德和家风对他的深刻影响,他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了黄土高原伴他走过七年知青岁月的沟沟壑壑和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中间,深深扎在人民中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着深厚的根基,其中一个源泉就是他跟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在延川插队7年,他知道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了解农民的疾苦,他说过,七年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正是因为心中时刻装着“实际”装着“群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打老虎苍蝇,狠刹“四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精准扶贫等,就是警醒广大干部不要忘记人民,不要脱离人民,就是要给人民一个“交代”。

撸起袖子加油干。习总书记到陕北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到领导群众苦干实干的村支书,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为了让群众多打粮食吃饱饭,他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打井,修梯田,为了解决群众做饭难,点灯难的大难题,他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陕西第一座沼气池,为了解决沼气池漏水问题,钻到臭气熏天,闷热肮脏的池中去修理,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工作作风,可以看到“三严三实”提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到陕北插队是习总书记的人生第一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走得扎实稳健,这为他治国理政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十六)

作为一部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的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披露了大量关于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读书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生动反映了青年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交流、注重实践的品质。

当读到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他们的知青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每一位读者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习总书记是一个十分热爱读书的青年。习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与他长期坚持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

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来说,读书环境相比之有很大层次的提高,但是也由于新时代下有越来越多的诱惑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对于书本的渴望越来越少。自从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再也没有什么理由去拒绝读书。反而应该更加热爱读书、热爱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见识、打开自己的眼界更可以学习到更多地知识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社区的工作中,充满着复杂多样地难题,有些难题需要情商经验去解决,有些难题却需要更先进地知识去解决。

冰心曾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多读好书能够让人更加务实、做事更有想法和干劲。生活,因生命而精彩;人生,因书籍而绚丽。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品味,能让的生活更加充实。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二十七)

一是要深刻理解并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人生根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珍惜核心、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铁心向党、砥砺奋进、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二是要深刻理解并学习青年习近平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惠民实事、做实“幸福账单”,落实各类惠民政策,兑现各项民生承诺,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以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造福百姓、取信于民。

三是要深刻理解并学习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推动发展。要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展示的青年习近平体现出的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探索创新精神,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路径、创新的制度、创新的方法,破解难题,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是要深刻理解并学习青年习近平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始终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把监督责任抓在手上,层层传导压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过硬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强化整体功能;持之以恒改进作风,着力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

(二十八)

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绝对忠诚,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取得伟大成就,一个重要渊源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历经非凡成长,淬炼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深邃的理论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的核心、党中央的核心决不是偶然,而是在人民中孕育、在实践中缔造的历史逻辑必然。要在思想上充分信赖、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二要深学细照,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风范和崇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当代青年勤学修德、励志成才树立了光辉典范,对于引导青年干部学习成长具有重要启示。要认真学习看齐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要认真学习看齐总书记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进一步锻造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要认真学习看齐总书记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认真学习看齐总书记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进一步厚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认真学习看齐总书记好学上进的进取精神,进一步掌握为民服务的本领。三要躬身实践,全力投身自身工作实践。广大党员干部是实现两个百年宏伟目标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一定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收获和成果转化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当好促进发展的实干家,当好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当好和谐稳定的维护者,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担当时代重任、展现青春风采。

(二十九)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广大基层干部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基层干部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三十)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的体会就是正确看待党的历史、正确理解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学习启示三方面。陕北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从领袖的成长奋斗之路印证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之路,也印证了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过程。对我的启示是16字:磨练意志、扎根群众、读书学习、坚定信念。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新时期继往开来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家在各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良好政策环境下,更要坚信党的领导,坚持艰苦奋斗,持之以恒领导员工不断推进企业发展。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掌握党和国家政策,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担当意识更加坚定企业发展之路,凝聚力量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建设之路。

第一,清正廉洁是我国传统道德。中国历史悠久,官吏何其多也!然而流传下来的永远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清正廉洁的官员。有人说中国的儒家学派只知道死读书,不懂治国,但是我们看到的历朝历代多少名臣都是学富五车、文武兼备。尤其是颜真卿、岳飞、文天祥、林则徐,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都是文武兼备。中国儒学真正的文人,必然是懂得治国治军,必然在国家动乱之际扛起大梁的。这正好让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只看到国人缺点的人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由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新时期反腐倡廉必将给我国传统的廉政道德赋予更为丰富的内容。

第二,力量与信仰。我国历史上的志士仁人有着坚定的信仰,有着坚决干成事情的决心和毅力。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愚公移山、人定胜天”是对这种心态的高度概括。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敢想、敢干的精神。这种精神还表现在对自己的能力的充分肯定方面。没有这种自信精神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就会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干,或者是听天由命,或者是祈求救世主,或者是迷信别人,或者是相信神灵鬼怪。其实,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全靠我们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壮士断腕的悲壮豪情。心正字正。小时候只知道颜真卿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今天学习廉政教育后才知道他是一名有着崇高气节把生命献给祖国的最为可爱的人。我们新国家发展的征程纵使面临再多的问题,我们坚信我们党一定会逐步解决问题,领导全国人民走向小康之路。

第三,敬业奉献、爱国爱家。我国历史上的名人很多都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人。当我看到颜体碑石上“勾舌”二字惨被安禄山杀害的颜氏子弟很为难过,可颜真卿的字迹仍是那么富有魅力,我想老人在书写的时候是受着多大的痛苦。现在,我国人民享受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正是为了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这正得益于我们的父辈血和汗辛苦的付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铭记共和国的建设者们付出的功劳,必定将代代相传继承下去。

(三十一)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不息,奋斗不止。该如何度过,才能让青春的枝头绽放梦想之花?

习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经历表明,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与老一辈相比,我们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青年一代,成长拔节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青春施展才华、追逐未来,在时代的舞台创造无限的可能。

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竞争的焦虑、成功的渴望……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年轻人的内心挤满成长的烦恼。以至于有人感慨,“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能在自己的城堡里贴地飞行”。

究竟怎样的感受才折射真实的存在?青年人又该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涵养梦想的种子?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试错。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志,因身处逆境而放弃前行,甚至让享受和偷安在我们内心扎根,那青春何以为青春?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都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

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从汶川地震的志愿者行动,到北京奥运的火炬传递,从反疆独反藏独的惊天怒吼,到“一带一路”的青春挥洒,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管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抑或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为国为家添砖加瓦?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我们一定能“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让人生的色彩更加绚烂。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有了奋斗,青春才会飞扬,有了拼搏,青春才会美丽。把握青春的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向着成功奋斗、向着成功搏击。

(三十二)

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与民共苦,是青年习近平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青春于他,是背井离乡食不果腹,衣不蔽暖,依旧扎根黄土地的千锤百炼,百炼成钢;是连过“四关”,血脓相融,依旧咬牙坚持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对待老红军,“解衣推食”,毫无保留倾囊相赠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始终一以贯之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秉承家国情怀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是生于斯长于斯,倾洒一腔热血致最牵挂的困难群众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何为青春?何为人民?何为家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的自述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这一段七年成长,足以启发我们:青年,唯有扎根祖国大地,用脚步丈量苦难,用心体悟民情,方能用青春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青年干部,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去亲身经历那样一段特殊时期,去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卓绝,相反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我们是否想过,又是什么能让我们得以如此生活?当我们的吃穿用度已然无忧,再也不用过当年那样贫苦日子时,那段苦难的岁月是否也已随时间流逝成为恍如隔世的记忆,还是历久弥新,成为一份跨越时代的感动和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在街道工作的这两年,让我完成了一个从只知象牙塔,不知生活在彼岸的学生,到深感民之疾苦,愧问自己何所为的基层干部的转变,今日再读起此书,重温那段苦难但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的岁月,更觉自己远不及半分。

于我,于我们,读罢此书,回头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这段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才承载了他最美的青春,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学习时报》头版曾经刊文说,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向社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没有梁家河的七年,便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青年习近平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的至高境界,并最终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党领袖和国家领导人。

因此,愿我,愿我们,都能够从这段苦难岁月中汲取养分,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他忠于青春,扎根苦难,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爱民亲民情怀融进骨血,植根群众,造福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真正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三十三)

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不是从生下来就伟大和贤明的,而是在他的生命历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感悟和实践,逐渐培养锻炼出了与众不同的意志品质,并最终脱颖而出。最近,我在读一本新书,名为。这本采访实录所描绘的习总书记在陕北的七年知青生活正是杰出人物在生活中磨砺成长的鲜活例证。书中习总书记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而不坠青云之志,在人民群众中扎根成长培养出朴素而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他的奋斗、他的努力、他的坚持、他的信仰都让人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一位领袖的不凡和个人魅力。习近平同志从一个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个插队知青到党的总书记,这种从平凡到不凡的奋斗历程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无疑是非常励志的。

书中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习总书记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依然坚持读书,从不放松学习。环顾当今社会,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深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读书成为了“奢侈品”。人们更多地沉湎于各种电子产品带来的娱乐享受,喜欢看八卦、看段子、看搞笑视频,喜欢追网剧、追综艺节目,不喜欢长篇大论,不喜欢严肃性的节目和文章,很少能沉下心来看一些有思想深度和专业素养的文章或书籍,更遑论学有所成。唐太宗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候进了书店就出不来的样子,对比参加工作后书读的越来越少、手机玩的越来越勤的现状,再看看习总书记在那种白天高强度生产劳动的情况下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前坚持读书的表现,真的感受到了我们普通人与杰出人物之间的巨大差距。习总书记的勤学故事,让我猛然醒悟,感觉精神豁然一振,仿佛眼前的天地突然变宽广了,人生有了新的追求。

像这样的小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着习总书记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让人手不释卷。细细品味这些小故事,每每都有所领悟,就好像是给黯然蒙尘的精神洗了个澡,使人有种轻快豁达的感觉,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吧。愿更多的读者能从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所感悟,来一次精神的洗礼,让自己找回初心,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三十四)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三十五)

1968年年底开始,响应毛主席号召,大批知识青年选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送别的车站上,亲人涕泪涟涟,但有一个人是笑着的,他就是驻扎在梁家河村时间最久的知青——习近平主席。

对于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经历,我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主席在他的七年知青生活中建立起了与人民群众的亲密纽带。从初到农村的不适应与迷茫,到后来得到村民一致认可,逐步入党,成为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习总书记与梁家河人民缔结了深厚的情谊。访谈录中有一个部分是对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村民的访谈,村民们谈起总书记,字里行间渗透着爱戴之情。在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总书记曾与村民们一同修渠打坝、为村民治疗腿伤、帮助村民找回丢失的猪、调解村民间存在的矛盾。他从一个青涩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沉稳老练的党组织工作者,为村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时至今日,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走访农村的习总书记,他不说官话套话,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困难非常了解,与村民的交谈中常常流露出真情实感,这与当年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生活有密切关系。

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另一个方面是习总书记对于读书思考的热爱与执着。知青时期的习近平,由于家庭的问题几乎不可能有入校读书学习的机会,但他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从未中断读书与学习。据当时的村民回忆:“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热爱知识,他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读书?怎么能七年都坚持读书呢?”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们的读书面是非常宽广的,谈及读书不同的人回忆到了总书记所读的不同的书,从马列毛理论书籍到唐诗宋词、中外名著,总书记都有涉猎,宽广的涉猎使他的思想更加高远。总书记的学习与思考也体现在他办事的过程中。当时的梁家河做饭难,村民为了找柴耗费大量精力甚至因为从洪涝沟里捡柴丢掉生命,习近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快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通过实践与摸索终于在梁家河办起了沼气池,引起县市重视嘉奖。

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在当时的背景中,总书记踏踏实实扎根农村,勤恳学习为民办事,最终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历练与升华,从而在更高的舞台的展现出个人风采。这一段经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此激励自我,不断对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进行锤炼。

(三十六)

传说中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习总书记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1969年,脸上仍挂有稚气的习近平背负行囊,义无反顾的踏上奔往陕北的火车,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其心志。书里回忆道,习近平一行人刚到生产队时,身上都莫名其妙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刚开始不知道肿包生成的原因,所以并不知道如何去克制这一问题。后来在实践中慢慢的知道了原因,也从中找到方法去对付这一问题。

劳其筋骨。因为年少且并未长期处于劳动里,一开始的劳动积极性并不高,也不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久而久之也就渐渐习惯这种劳动强度,并且在思想上有了变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饿其体肤。由于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粗粮多、蔬菜少、缺油这导致习近平一行人在饮食上就面临这饿肚子的情况。面对这些生活上的困难,他们并没就此得过且过,也没有中途放弃,而是坚定的走完这七年。

而现如今却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大多数青年干部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吃苦。这一点从近年来公务员报考岗位上就可以看出来,偏远的地方报名的人很少,而在城市里的岗位就出现几千人争抢一个岗位的现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愿每一位青年干部面对逆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找到应对逆境的方法,就能如凤凰一般在火焰中重生。

(三十七)

当前中国处于百年复兴大业“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与全党同志一道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铭记党员身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各项工作上台阶、创一流。一是脱贫攻坚先锋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要求,扎实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村驻村帮扶,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创新行业扶贫、实施兜底扶贫,实现群众脱贫有保障、党员活动有平台、村级集体有收入、强化组织有实效的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二是“三基”建设先锋行。通过强基固垒让支部强起来,设岗联户让党员动起来,督查问效让力量聚起来,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补齐基础工作短板,提升干部履职的基本能力,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能力。三是产业提质先锋行。组织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后劲,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四是争先创优先锋行。要求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冲锋陷阵当先锋、攻坚克难筑堡垒,使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把强化党支部堡垒作用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使支部成为服务群众和服务发展的“主阵地”。通过创新完善服务载体、服务方式,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组织广大党员以“迎接十九大、做合格党员”为载体,认真对标“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对照先进比差距、对照目标定标准,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成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主力军”。

(三十八)

信仰上的坚定、政治上的坚守,最深刻的是来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根本的是行动上的紧跟和实践。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重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进一步增强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深学真知笃行,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思践悟,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一是知敬畏。通过学习对照总书记的成长之路,进一步知敬畏、明底线,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政治合格;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组织观念,对党忠诚老实,做到执行纪律合格;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守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到品德合格;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做到发挥作用合格。二是知身份。要和习近平总书记一样,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干部身份,履行党员义务、带头为民服务,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展示党员干部良好形象。三是知职责。认清岗位职责,进一步筑牢“岗位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坚守干事创业的志向,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努力做到知责明责担责、守责履责尽责,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一流业绩。四是知承诺。要严格承诺“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并认真践行,履行承诺,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层层示范、层层带动,在全体党员中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

(三十九)

青年干部要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党性。“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这是对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最直观描述。困境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有的人会消沉,有的人会得过且过甚至随波逐流,唯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方能战胜,实现人生的升华。习近平在艰难困苦面前,他选择了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自觉接受意志品质的刻苦磨砺,不断积聚思考和实践的勇气与自信,完成了成长中的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让我们体会到,青年同志需要在艰难困苦中磨砺锤炼铁一般的理想信念。相比习总的知青岁月,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我们今天同样适用。作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一名同志,不能因为经常的加班加点就心生抱怨不满,不能因为任务重就推三阻四消极应付,不能因为多做点工作就邀功讲条件,面对纷繁复杂的组织工作任务和加班加点的工作常态,需要我们保持平常心态,以心养性,甘作嫁衣、甘为人梯,在默默奉献、忘我工作中磨练意志、锤炼党性、实现自身价值。

青年干部要勤学好学善学中成长成长。学习需要勤奋。在当时那个年代,尽管黄土高原闭塞、学习条件艰苦、体力劳动繁重,青年习近平依然没有忘记读书。书中描述这种读书状态比作有“书瘾”,习近平读书到深夜,舍友半夜醒来后,舍友调侃说习近平是“世人皆睡我独醒”。对比习总的这种刻苦学习的劲头,我们年轻人真的差的比较多,工作以后总是以工作忙为由,很少能够完整地读完一整本书。

学习需要广泛涉猎。习近平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系统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和古今中外历史、中国古典诗词、军事政治著作等,广博、扎实的阅读是习近平总书记智慧和能力的源泉,也为习过平总书记思想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奠定了基础。当前我感觉自己很大的一个不足就是除党务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多一点,其他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新科技、新趋势等知之甚少。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组工干部除了要深入研究掌握组织工作的政策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打破行业界限和分工局限,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培养综合思考能力,改变知识单一、能力单向的状况。

学习需要学会思考。习近平读书十分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会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深化、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认识。古人云:“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指学习但不去思考内在含义,或空思考却不去学习,两者都会导致一无所获,学习或思考就成了负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组工干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素质、推动工作,要把学到的理论贯穿到工作当中,去指导实际工作。比如说干部条例的学习,干部条例的操作性十分强,而且程序多复杂,如果单就条例知识的学习就收获不大,但是如果把学到条例知识对照每一次的干部选拔考察,对照考察方案中的每一条具体步骤,考察完以后再把遇到的问题讨论一下,就会有条例“原来是如此如此”的感觉。

青年干部要在务实担当中建功立业。青年习近平的工作中处处体现着实事求是和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比如,他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都是从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的实际出发。在当时以粮为纲的背景下,搞这些副业很容易被扣帽子,是有风险和需要勇气的,担当精神可见一般。再比如,书中讲到他搞沼气的故事,亲自带队到四川去学习沼气技术,回来以后亲自试验,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成功解决了困扰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总书记在回顾他七年知青岁月时,说最大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青年习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时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习近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把务实精神体现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少说多做,用事实来说话,用行动来落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把争创一流作为工作习惯。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沉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掌握了解基层实情,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成果、探寻规律特点。

(四十篇)

“打牢基础,才能盖起高楼。”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起跑线、基准线,也是一条底线。如何建立最初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一课”,谁也不能跨越,也无人可以替代,唯有迎头而上、勇敢经受,方可砥砺初心、愈战愈勇。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深刻启迪。

发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数千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转变。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巨大蜕变,许多人视之为人生的磨难。习近平就是这众多知青之一,所不同的是他又是其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正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习近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课”。

磨难中勤于读书学习。去插队时,习近平的两个行李箱装的全是书。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艰苦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田间劳动间隙和晚上的零散时间,还是秋收秋种以后“冬闲”的大块时间,习近平始终坚持捧书而读、爱不释手。书籍涉及中外历史、政治和文学名著等。那时候,他到处找书、讨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步行几里路,看完再给别人送回去。这在当时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和“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大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有很多知青由于困于眼前的苦难,加上为今后的前途忧虑等,或放弃了读书,或无心读书。习近平却自甘寂寞、勤学不辍、乐此不疲。七年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支撑着他在艰苦环境中一路走来。

磨难中勇于吃苦耐劳。陕北高原、黄土高坡、缺水无电,窑洞、毛驴、白羊肚手巾……给人的印象无疑是“苦”和“穷”。抢收庄稼、抡锤打桩等苦活累活脏活险活等,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很多知青自身的承受能力。习近平也从起初的被动参与,到逐渐的主动接受。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梁家河村民刘金莲讲述的一个片段感人至深:“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随着对人民疾苦的直接感受,习近平不仅不把吃苦受累当作一种“负担”和“愁事”,反而却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心态的转变、诚恳的劳动,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的国情,也使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磨炼出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

磨难中乐于为民做事。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人民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知青七年,习近平做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无论哪个岗位,他心中想的就是为老百姓做实事。他带领乡亲修梯田、打地坝、修路种树、打大口井、办识字夜校……还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建成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连旧厕所他也动手翻修。当时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听见外面来人,咳嗽一声,来人就避开了。长年累月,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习近平却主动自己动手改造,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既解决了难言的尴尬,又引领乡亲们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由于他既不甘平庸、善做实事,又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他这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商量。多年后他感慨地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始终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带领群众不断过上好日子。为此,他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也奠定了他朴素的群众观念。

磨难中忠于理想信念。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知青的最初生活,习近平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比较孤独、迷茫,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听毛主席的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着在革命老区的所见所闻,随着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愈益加深,随着日复一日艰苦生活的磨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他不断校正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越来越清晰——要为人民做实事!之后,虽然一起插队的知青,有的招工,有的入伍……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为了入党,他先后写过10份申请书,执着的追求,终于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曲折经历和实践积累,他严以律己的过硬作风、务实创新的意志品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复兴中华的担当精神……已然萌芽、扎根。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躲避,没有怨言,在看似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紧紧和人民在一起,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使苦难生活成为人生的“加油站”,为今天的青年提供了鲜活的示范和榜样。我们要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激励自己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初心,持续获得成长动力,在新的长征路上书写辉煌篇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活动征文合集大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7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