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2018年原创家风征文6篇

2018年原创家风征文6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26:29 | 移动端:2018年原创家风征文6篇

家风征文应该怎么写?这是最近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那么今天小编就非常及时的给大家整列了一些这方面的范文,大家一起看看吧!

[篇一]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它就像春风夏雨一般滋润、影响着人们,令人难忘。

我们这一大家子称得上是书香门第。我的爷爷在世时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父辈们弟兄四个也都子承父业,一生从教几十载,桃李满天下。到了我们这一代,既有大学教授,又有医学博士,还有青年诗人。到了我儿子这一代,他们中又有几个就读于师范类院校,立志投身教育事业。如此的文脉传承,蔚然成风,源于我们淳朴的家训和家风。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辈给予家庭成员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俗地讲就是家庭成员要遵循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先说说我们的家训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知恩图报,乐于助人。尽管这些话并未高悬厅堂,但这些理念已悄无声息地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互助友爱,家庭和睦,勤奋努力,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家风。家庭成员乃至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之间,一直都是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相互帮衬,有了这样和睦的环境,大家轻装前进,在各自的岗位上收获了丰厚的果实。儿子在家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骨子里透出乐于助人、与人友善的品行,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多次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还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我是一位来自公路战线的普通党务工作者,“感动三门峡公路十大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我此荣誉时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因为勤,她尽职尽责业绩骄人;常于思,她善破难题发力精准。干党务,她敬业奉献执着热忱;搞创建,她创新高效成绩喜人。默默奉献,源自她对事业的执着和忠诚;不断超越,源于她对责任的敬畏和担当,瘦小身板迸发出无限的能量,她是追求卓越的‘三门峡公路人’。”

业务上的不断学习是我工作所需,热爱阅读和写作是我和我的家庭长期以来坚持的好习惯,形成的好传统。因此,在我们一家三口的脑海中,始终认为只有热爱学习、不断学习的家庭才是健康向上、和谐幸福的家庭。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业余时间我们全家的主要活动就是读书。我和儿子有幸成为三门峡市朗诵协会的会员,这就更有助于我们养成朗读的良好习惯。图书馆是我们常去之地,市里几个比较大的书店、书屋我们都是会员,包括郑州的图书大厦我们也特意办了借阅卡,利用节假日前往借阅。通过购买、借阅图书等方式,使得我们全家阅读书籍不断更新,阅读范围不断扩大,知识储备也在不断提升。

作为省、市文明委的特约网络评论员,我也会经常进行一些网上阅读和写作交流。业余时间,我喜欢写一些散文,因此,在平常读书时,我会随时记录下读书心得或感受,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写一些人生感触、读书心得,并且第一时间会与家人一起分享。耳濡目染,酷爱古代文学和诗歌的儿子,在进入高中之前已填词作诗百余首,成为所在学校校刊的一名通讯员,同时在学校主持多次读书交流活动,并且在《三门峡日报》、八斗文学网等报刊、网站等发表多篇文章。

好家规造就好家风,好家风造就好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篇二]

良好的家风,会使孩子在为人处世、道德品性等方面受益匪浅。父亲生前经常教导我们几个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火心要空,人心要实”。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和谁打交道,他都是真诚待人,实在做事,从不偷奸耍滑,坑蒙欺骗。

记得有一次,父亲挑了一担红薯在集市上销售。距离父亲摊位不远处有位30多岁的年轻人在卖菜,过了一会儿,看到没有顾客前来购买,那位年轻人就对父亲说:“老伯,麻烦你帮我看一会儿菜摊,我去办点事很快就回来。”父亲爽快地答应了。年轻人离开后,父亲既要招呼自己的红薯摊,还要不时招呼他的菜摊,十分忙碌。不知过了多久,父亲的红薯都卖完了,那个年轻人还没回来。父亲着急地等待着,旁边有人见状便劝道:“干脆你把他的菜挑回家吃了算了,他又不认识你。”父亲连忙摆摆手说:“那怎么行?做人要讲诚信,既然人家把菜摊交给我了,我就要负责到底。”父亲坚持在原地等,直到太阳落山,集市上的人都走完了,那个年轻人才匆匆赶来。接过父亲递过来卖菜的钱,年轻人感激得连声道谢。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父亲生前做人的一贯准则。受其影响,诚实守信、真诚待人成为我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生活中,凡是别人有事相求,我都会竭尽全力相助,对于自己举手之劳就能做到的事,我也不会逢人便说。

时间长了,有人提醒我:你太实在了,有些人不一定“领情”。面对这样的声音,我不以为然。我认为,做人不能斤斤计较,眼光应放得长远一些。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真诚地对待朋友,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朋友也会热情出手相助。

有一年,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陷入困境。就在我束手无策、焦头烂额时,一个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的人,主动上门为我解决了困难。面对我的感激,对方笑着说:“好人有好报。我常听别人说你诚实守信,真诚待人,你这样的人值得打交道。听说你遇到了困难,正好这个事情也在我的能力范围内。”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父亲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于心,并付诸于实践。每每回想起来,感触颇深:一个商家没有诚信,就会自断财路;一个人没有诚信,就会失去朋友。只要人人都做一个诚实守信、真诚待人的人,我们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篇三]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作为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对每个家庭成员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人的心灵,而我就是在“孝悌友爱、和睦邻里、勤奋上进”的良好家风中长大的。

孝悌友爱代代承

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父亲兄弟姐妹6个,他是长子。“孝敬老人是儿女的责任。”他们这样说,也这样做。爷爷奶奶年迈后身体较弱,父母悉心照料,一日三餐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还教导我们姐弟吃饭时等爷爷奶奶动筷了才可以开吃。每年冬天爷爷肺病严重时都要住院月余,白天母亲和姑姑照顾,晚上父亲和二叔轮流陪护。儿女的孝顺体贴给爷爷奶奶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使他们安享晚年。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父母结婚后,挣工分、照顾弟妹,繁重的劳动和家务是他们青春的全部。“家和万事兴”,父亲爱护弟妹,母亲淳朴善良、温柔贤惠,妯娌之间、姑嫂之间从未发生过冲突。每年寒暑假,姑姑家的孩子到我们家玩,母亲不仅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还要熬夜为他们每人做一双千层底布鞋;春节时父母总是把自家做的馒头、油条分成三份,送给两个姑姑和我。姑姑们感念父母的好,逢年过节,总带些礼物回乡下和父母小聚,一家人亲密团结,和睦相处。

父母的言行感化着我,去年公公得脑瘤后,生活不能自理。爱人远在边疆工作,每到周末我都会带着儿子回乡下看望老人,给老人洗脚、修剪趾甲。儿子搀扶着爷爷在院子里锻炼,还调皮地说:“妈妈,等我长大娶了媳妇后,也让她这样孝敬您!”

和睦邻里传佳话

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村里哪户人家有困难,父母总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邻居一位叔叔突发急病,家里只有他和80多岁的老母亲,邻居奶奶敲门找父亲帮忙时,已是晚上11点,父亲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将邻居叔叔送往医院,办好住院手续,在床前守护一夜,直到叔叔病情稳定、邻居婶子赶到后才离开。母亲将邻居奶奶接到我们家,一直开导奶奶说着宽心话。父亲擅长厨艺,在村里成立了“小红帽服务队”,谁家有红白事情,父亲一忙就是两三天,邻居过意不去非要给钱,父亲婉言谢绝:“谁家没有个事情需要帮忙?我会干这一行我乐意,收钱就薄气了。”

勤奋上进圆梦想

父母一生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总是说“勤能补拙,勤快人饿不着”。家里不但种植着十亩庄稼,父亲还为了生计干过小工、扫过大街、赶集市卖羊肉汤、驾驶拖拉机,一生勤劳闲不住。母亲擅长女工,靠这门手艺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我们家经父母操办的事情大大小小十几件,父母从未发愁过,他们用一生的勤劳与付出,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参加工作后,父母一直告诫我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20余年的工作历程中,我总是以父母为榜样,勤奋上进,兢兢业业,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良好家风也影响了我的儿子,他一直品学兼优,勤奋踏实,成绩名列前茅。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成长,我一直很乐观积极地工作生活着。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十几人,和长辈一样,亲密团结,互助友爱,将我们家“孝悌友爱、和睦邻里、勤奋上进”的良好家风代代传承。

[篇四]

祖母今年虽然已是86岁高龄,但身子骨依然硬朗,精神头十足。别看她年纪大了,干起活来依然十分利索,村子里但凡遇到红白喜事,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我们家家族庞大,兄弟姐妹又多。小时候生活贫困,父母整天外出打工或劳作,我们这些小孩就由祖母照看。祖母虽然慈祥,但对我们的管教非常严格。我自小调皮,自然被祖母责罚的最多,小腿上常留有被鞭子抽打的痕迹,小孩们把这种责罚方式叫作“藤条闷猪肉”。

还记得祖母经常对我们说,谢家家风纯正,几代人优良的品行在村子里是有口皆碑的。我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家风这个词第一次印在我的脑海中,让人感觉它如此神圣。

童年时代的生活很贫乏,一天三顿有米饭已算不错了。班里有几个同学家境较为富裕,他们常去小卖部买糖果、冰棍等“高档”零食,馋得人直流口水。我整天眼巴巴地跟在他们背后,期望能沾点光。

祖母房间里有一张长木桌,其抽屉夹层有一个红线小碎花包,里面包着几张五毛钱的纸币。老家人把这个叫作压箱钱,以备不时之需。有一天,趁祖母去别人家帮忙之机,我悄悄溜进她的房间,偷走了一张五毛钱,然后在学校的小卖部里买了一些零食。

本以为这件事情神不知鬼不觉,但最终事情还是败露了。那一天,天空下着零星细雨,我正在堂屋里写作业。祖母气冲冲地一手拿着藤条,一手揪住我的右耳朵严厉地说道:“湾鱼仔,我抽屉里的钱是不是你偷的?”我吓得不敢吭声,只是拼命地摇头。祖母一鞭子抽在我的小腿上,疼痛立刻遍布全身。我企图奋力挣脱,怎奈祖母粗糙的大手早已牢牢把我“锁住”。我一边哭着反抗,一边在地板上打着滚。即便如此,祖母也没有心软,她的鞭子一次又一次抽打在我的小腿上。我的哭声惊动了邻居,大家纷纷跑来劝说,但祖母仍然挥舞着鞭子,并让我跪在祖先的牌位前认错。最后,我老老实实地交代了“作案”过程。祖母这才扶起我,帮我擦过眼泪后说:“好孩子,常言道‘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做人重品行,品德不好,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祖母的一番教导,让我明白了偷窃的害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家训也深深地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祖母常常教导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勤劳动如庄稼人种粮食一样,只有辛苦付出,才能有所收获。投机取巧总不能长久,做人就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祖母这些话伴随着我整个读书时代,这也是我比其他同龄人更加刻苦读书的原因。

大学毕业后,我找工作到处碰壁,曾一度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其间,我打电话给家里,表达了自己想回去种地的念头。一旁的祖母听到了,她夺过父亲手中的话筒,语重心长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眼泪,吞得多了,总会有一点甜。”当时,我并没有听懂祖母的意思,但我还是听从了她的建议,坚持留在了城市。

10年过去了,我终于在这座竞争激烈的城市扎下了根,并结婚生子。回首过去,如果不是祖母当年的那一番话,我还真不知道自己会怎样。祖母既没有读过书,也没有进过学堂,她通过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做人的本分,使我们这些后辈受益终生。

[篇五]

家风是什么?你家有什么样的家风?问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回答。每个人对于家风、家规、家训,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都有自己家庭异于他人的传承。

百度词条上这样写着: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我们家的家风,父母并没有千叮咛万嘱咐给我们听,而是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为告诉我们:诚信、勤俭、讲规矩。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农村,母亲没有工作,父亲一人上班。那时候父亲的工资很低,一个月只有二三十元。我上学早,5岁半就跟着小伙伴一起去了学校。父亲鼓励我说:“你期末考试考了前五名,我就给你买鸭绒袄!”

鸭绒袄是什么?没见过;前五名是不是第五名?不知道。

期末的时候我考了第三名,回家的时候吓哭了,觉得自己和前五名还差了两名。父亲很高兴,花了21.7元给我买了一件大红色的鸭绒袄。

母亲埋怨父亲:“一件衣服这么贵,快一个月工资了!她小孩子家又不懂,买个便宜的棉衣就行了,还非要买鸭绒袄?”父亲认真地说:“说话得算话!说前五名买鸭绒袄就得买。”

20世纪80年代末,我上五年级时,父亲工资每月涨到了80多元,但是因为要养活一大家子,还要孝敬奶奶,也落不下钱。其间,大伯得了重病,父亲找人借了300元送去给大伯看病,承诺别人半年还清。每个月80多元的工资,半年还清,平均每个月要省下50元,仅留下30多元生活费,各项支出没法减少,只能从吃穿上省,半年时间,300元一分不少还清了。

从我记事起,父母的勤俭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变过。以前他们经常对我说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挑食都是不饿,饿几天就不会挑食了。红军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吃的是啥?不惯你们这些坏毛病!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常将有日思无日……

受父母言传身教影响和常年的念叨,我和弟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不挑食,穿的衣服、鞋,背的包、用的手机也从不和别人攀比。

父亲当过兵,纪律性特别强,都到快退休的年纪了,上班还特别守时。我和弟弟从小到大,上学、上班,别的不说,守纪律记得最牢。偶尔有事提前回家了,母亲就很奇怪地说:“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回来拿东西?拿了赶紧走,上班要紧!”

父母影响了我们,我们影响了孩子。女儿上幼儿园几年,是班里请假最少的,遇到感冒等都是带药到学校,每个学期基本都是全勤。

每个人受到父母的影响都很多,有些我们传承下来了,还影响了下一代。这些东西,代代不绝,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篇六]

最初对“家风”的认识,是从一幅画开始的,至于那幅画究竟是何时悬于堂上的,我早已忘记。

祖父于1934年出生在河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那个生活困苦、时局动荡的年代,村里能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的人屈指可数,祖父便是其中之一。在祖父看来,吃不饱、穿不暖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书看、没有诗读。自我有记忆以来,除了农忙时节,多数时候祖父都待在书房,读书、吟诗、写字,他的书房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典书籍,桌上挂着成排大小不一的毛笔,地上还摆着他自创的诗作。闲时,祖父也会坐下来,陪我们这些后辈聊天、逗趣。他最常说的话就是:“人这一辈子,现在有钱,指不定哪天就破产了;现在年轻有气力,百儿八十年后呢,还不是老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有知识,学会了就是你的,谁也偷不去拿不走。”正是因为耳濡目染,我们家的子孙们都勤奋好学,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步入了理想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领域大展身手,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书香世家”的荣耀。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在酷爱古典文学的祖父的言传身教下,我几乎熟读《诗经》《离骚》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年少时的我还不得而知。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祖父手持拂尘,虔诚地拂扫着堂屋墙上悬挂的那幅画,那庄重而肃穆的表情我从未见过。于是,我第一次细细端详起了那幅巨大的画作——“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芦衣顺母”……这就是二十四孝图。祖父告诉我,曾祖父在世时极尊孝道,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所以,“孝”就被列为我们李氏家族的家规之首。从此,这二十四个孝悌故事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坚不可摧的信条。

2004年,一向身体硬朗的祖母猝然离世,祖父也因伤心过度中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不顾众人反对辞去工作,义无反顾担起了照顾祖父的责任。13年间,祖父的病情不断恶化,一次次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父亲都坚决向医院表示不管花多少钱、费多大劲,一定要全力救治,然而被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祖父,身体却每况愈下,从开始的意识清醒到后来不能言语、无法咀嚼食物,再到整日昏迷。

为能及时照顾祖父,父亲在病床旁打起了地铺,白天为祖父洗脸、喂饭、翻身、按摩、擦药、清理粪便,晚上隔一两个小时起来为祖父喂水、盖被,伺候他起夜,从不敢熟睡。冬天,祖父将粪便弄到了衣服和被褥上,厚重的被褥无法用洗衣机洗,父亲便忍着刺骨的寒冷用手洗,几个月下来,手上生了冻疮,溃烂发炎,一碰水就钻心地疼,可父亲从未抱怨一句。夏天,天气湿热、蚊虫叮咬,祖父的脾气变得暴躁,甚至拒绝进食,我们就和父亲一起安慰开导他,不厌其烦地陪他讲话,给他读书、诵诗,母亲也是绞尽脑汁将流食做出新花样,既营养又利于消化,以合祖父的胃口。每到周末,我们几乎全家出动,艰难地将祖父抱上轮椅,推到医院为他体检、开药。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祖父竟比患病前还胖了十多斤。

2017年春节前后,祖父的病情再次恶化,送到医院,医生表示救治无望,父亲默不作声将祖父接回家中,每天仍坚持给他输营养液。前来探望的亲友纷纷劝导父亲:“让他走吧,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十多年你为你父亲日夜操劳,毫无怨言,也算是尽了心了,没人会怪你的……”父亲不吭声,默默拿起吸痰器继续为祖父排痰……

元宵节我们全家团聚,父亲提议将祖父推到院里看烟花,照全家福,一家人其乐融融。当天夜里父亲起床喂祖父喝水时,发现祖父已经安详地走了。

父亲孝敬老人的所做所为,给我们这些晚辈树立了榜样。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做人又怎么能不孝?!孝敬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也成为我们家世代相传的家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原创家风征文6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7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