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浅谈从一道高考试题看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需要的小伙伴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从一道高考试题看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年全国卷二38题以“我国玉米种植中的问题”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针对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引导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政治认同和增强主动参与经济建设的责任意识,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可持续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反馈的信息看,学生普遍觉得对该高考试题的不适应,折射出我们政治课与高考要求存在的差距,该题进一步引发我们对政治教学应该如何教、如何学的进一步的深度思考。
一、试题呈现
全国卷二3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以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收购种植农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出现下跌。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2)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参考答案:(1)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产品的进口压力。
(2)政府完善补贴政策;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二、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启示
从阅卷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大致出现了三种情况:第一,审题不清,运用知识有错。考生把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答成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价格的影响,或者把价格对于市场交换的影响答成价格对消费的影响,或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二,综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欠缺。该题第一问主要考查玉米价格下降对种植户、企业、供给与需求、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考生较少能答上供需平衡,缩小国内外差距互助,国内国际价格相匹配,答出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去库存考生比较少。第三,理性思维不足,看问题比较片面。许多考生以为一经政策调整就会出现极端现象,如供大于求,供不应求,增加出口,导致通货膨胀,扰乱市场秩序。面对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调动和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是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我们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学生普遍感到该题比较难,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距离比较远。
教学启示: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该题以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背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多维度、深入分析这一改革,思考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玉米种植户收入下降的具体措施。该题要求学生能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对考生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我们把视角从“考”回到“教”“学”时,我们教师陷入了困惑:政治课如何教?如何做到时政和教材的有机统一?时政的深度如何把握?学生迷茫了:教材知识背的很熟,但是对“玉米收储制度”比较陌生,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如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我们是否需要大量阅读有关时政刊物?如何把握时政热点的深度?该试题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政治高考“得生活知社会者得天下”,学习思想政治学科要立足社会生活,把课本所学知识、原理用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出路在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不在于知道什么知识,而在于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且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表现。学生最终要走入现实社会,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新问题,课堂教学只有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才能解决试题中各种模拟化的新问题,养成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方能更从容地面对鲜活的现实问题。因此,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向。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路径
1、创设真实情境,引领思维发展
高考命题提供的是“真情境”,设计的是“真问题”, 倡导适应社会需要,与考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提出有价值的、真实的学科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针对高考“真情境”与“真问题”的命题特点,我们要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将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对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应具备较高层次的思想、头脑、眼界、学识、胸怀、心态。首先要关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了解国家建设发展成就,直面改革中的难点、焦点问题,要将最新政论节目、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引入政治课堂,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爱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设计情景和问题的能力,设计的情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设计的问题应是内生于具体情境材料的,具有思维深度和广度、有一定逻辑思辨和判断、推理能力,引导考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运用学科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从而为其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和思维成果提供必要空间。如在教学《公司的经营》这一课时,我以腾讯公司的成长壮大为主线,设计了“成长”、“经营”、“攻玉”三个环节,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腾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有何区别?;腾讯业绩再创新高,你认为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腾讯公司为何要并购个海外的手游企业?对腾讯公司发展有何意义?由于腾讯公司是一家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成功企业,拉近了该企业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构建起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了对学生的公共参与和理性精神的培养。
2、设置认知冲突,培育“理性精神”
一节成功的政治课堂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生活、社会、跨学科领域等维度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表现,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将鲜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植入课堂,巧妙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结合生活,在冲突中质疑争辩,唤起学生思维注意,引起他们的反思与质疑,唤醒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他们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自觉的价值取向。如在教学《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更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做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弘扬者和传播者。针对此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两难情境,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我利用“中医存废辩论”的素材,提出“中医是世界医学的瑰宝,针对中医存废的争议,你赞成哪种观点?”问题,学生在对问题的质疑与碰撞中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学生的热情得以激发,爱国和社会担当意识等情感被触动、唤醒,理性精神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3、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能力。
高考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一般都是结构化知识,也就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迁移或运用的知识,它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知识框架体系,是重新构建起来的系统化知识。如:2017年全国卷二38题,本题所运用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涵盖“价格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综合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这启示我们一定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迁移)能力,整合知识除了重视纵向的知识总结之外,更要把重点放在对知识作横向迁移,即寻找该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联,以求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与综合把握。如对于公司横向的知识整合中,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面向市场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缩短流通环节;促进企业重组;遵守市场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比较优势;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运用国际规则维护合法权益。其次要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也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设问要求,建构恰当的知识体系,因为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运用基本知识应对典型情境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不能单纯的进行知识教学,就知识教知识,学科知识只有与具体情境相融合,才能真实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知识性内容教学一定要通过现实活动来实施,一定要设计能承载实施内容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整合相关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在活动中质疑、反思,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面对高考不断提升的能力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始终坚持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从生活逻辑出发,揭示生活逻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实现转知为智,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