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28:34 | 移动端: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课题研究报告怎么写呢?是不是还在为它而烦恼呢?不用着急,小编今天整理了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希望与大家分享。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一):

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透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资料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透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潜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透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带给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透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们用心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10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10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10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10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10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10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园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校园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10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园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11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潜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用心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有鉴赏潜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推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简单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能够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决定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11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向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潜力和批评鉴赏潜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潜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向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资料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到达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潜力。c.一向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

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理解批评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二):

课题名称:

《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负责人:

指导老师: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资料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好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用心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潜力。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透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单纯理解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潜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向期盼的理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忙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仅构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校园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必须程度上引领校园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好处:

1.时代发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资料,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3.2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老师用心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此刻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好处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好处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好处。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总会采取必须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到达教学目标有用心的促进作用,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主角没有准确定位,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资料

1.课题研究目标

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理解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仅如此,还力争到达以下目标:

1.1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习策略;

1.2带给基于引导探究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1.3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2.课题研究资料

2.1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习就应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指导的探究,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习是想强调任何学习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时,教师必然就应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是为了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就应“精心策划”,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2.2研究资料的确定

①透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状况,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透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习,建构引导探究式学习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星级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05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比较分析。透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研究方法:

2.1观察法:透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状况、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2调查法:透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状况,了解实验的效果。

2.3比较实验法:透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比较,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1.1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用心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理解者”。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透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必须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透过好处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好处构建的帮忙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取,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1.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理解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五、研究方案:

2004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盼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05年11月并透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期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资料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05年2月~2007年11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课题组透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状况;

2.学习科研理论,初步构建了引导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3.在2005年11月课题进行了常州市中期评估,被正式确定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05年12月课题进行了网络管理。

4.在2006年6月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征集并上报论文。张学瑞老师、王云飞老师、潘平波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了省优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九月,我们参加了溧阳市教科室举办的课题研讨会。

5.实验教学

在2006.9-2006.11月进行了实验对照研究,以主持人张学瑞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级高一(8)班为对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为实验班,在这期间都采用传统理解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并对月考(10月)、期中(11月)考试成绩的对照。在2006.11-2007.7月对照班采用传统理解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对期中(5月)、期末(7月)考试成绩与实验前期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6.在2007.9-2007.12这一段时间内主要是透过开展市级研究课以及校际交流课形式,把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推广,从课后老师的评价来看获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11月--2007年12月)本阶段为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搜集完善各种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

六、研究过程

(一)引导实验班探究式学习

1、宣传发动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组成员及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更不明白如何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效率,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好处、过程和方法,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课题组成员更就应钻研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2、实验过程中体现的教学原则

为了能使探究式教学到达本实验的研究目标,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对实验班进行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探究式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把在学习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究,

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开放性原则:在课堂探究中,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在课堂内经过探究就能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在课堂探究中不能完全得到解决,需要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收集资料或有关信息,来解决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探究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3、实验班进行课堂引导探究式教学

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资料确定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把新知内化,巩固运用。经过课题组成员课堂实践研究,确定了以下教学指导策略,如图所示: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学习者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既决定着教学结果将是什么。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新课程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不断朝着三维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最终到达教学目标。

(2)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任务)出发,透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践潜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就教学资料而言,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有许多探究的素材,但并非所有知识都就应或都适合本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时,要注意选取适合的资料。哪些资料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根据校园的设施能否开展,教师事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计划,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必要前提。我认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做到:一要钻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资料体系。二要根据教材局部章节的知识点、知识块选定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的项目、形式。因此,我在备课过程中,精心去设计探究计划。

(4)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使学习透过亲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潜力及创造潜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要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取得成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施瓦布指出:仅仅向儿童带给刺激并指望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促进、指导、帮忙,教师的指导和帮忙是保证探究式学习得以顺利实施及其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在实验班的探究式教学中具体作法是:

①激发、鼓励学生用心地进行探究

②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③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

④组织探究小组,指导合作探究

(5)组织交流得出结论,反思内化构成新知

(6)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课堂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实例:

理论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就是教师根据新授课的教学资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的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探究,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化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为例见附件一,来介绍理论课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事实性知识课”的引导探究式学习:

“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各类有机物及其代表物,由于种类繁多,资料相对零散庞杂,往往导致学生记忆的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原因。这类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特有功能,给学生创设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用眼观察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透过创设问题情景在强烈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性质、制法、用途以及反应原理等的全面掌握。以“卤代烃的性质”研究课为例见附件二,来介绍“事实性知识”教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七、成果分析:

(一)实验效果与分析

实际课堂教学状况

从课堂教学的状况看,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前,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个性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师的讲课的进度,老师提问时,有时不知老师讲到哪。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不能主动地回答问题,需要教师点名才能完成课堂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上述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对于提出的问题,大多数状况下学生能主动回答。对于探究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心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虽然偶尔也会发生,但明显减少。透过12名(成绩上、中、差名4名)学生的访谈,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比只听教师讲容易理解,记得牢固。个性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反映,虽然探究式学习对自己来说也有必须的难度,但自己要比以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了。从观察到的和访谈得到的这些状况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二)课题组成员所取得的成果分析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

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多数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一现代学生观得以确立。教师开始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再次,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意识和潜力都得到提高。

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位被评为溧阳市第六批四类优秀教师。其中主持人张学瑞老师被评为溧阳市骨干教师(综合评分为骨干教师中第一名),成员李格和于燕萍两位老师均被评为溧阳市教坛新秀,此刻已经入常州市教坛新秀的选拔阶段。

2.课题组实验教师先后都承担了溧阳市级研究课,主持人张学瑞老师连续三次被聘请开设校际交流课,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

3.教师参与教学评比和论文评优获奖状况

于燕萍老师参加市化学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李格老师参加省级课题竞赛课荣获二等奖;三年来,有两篇论文发表,十多篇论文获江苏省一、二、三等奖,还有论文及教学案例荣获市级奖,张学瑞老师的制作的两件课件荣获省三等奖。

4.积累了超多课堂探究教学的案例和素材

如果说学科学习质量实验研究的直接效果是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那么教师素质的提高更具有深远好处。

八、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透过上述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了教师长期以来一向沿用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理解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使原先死生沉沉的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理解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学生透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潜力。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亲历、感悟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靠学生用心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潜力,而且分析问题解决的潜力、获取新知识的潜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潜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学习,经过探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又不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如此反复循环,不仅仅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不断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学生好问、敢问的现象明显高于理解式的课堂教学。

九、透过本研究引发的思考

实验的结果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一种有效方法,但是能否取得我们预期的效果,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透过本实验的研究,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对探究式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条件。

目前,有很多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还根深蒂固,个性是我们这样的中高等职业技术校园的教师,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要搞好探究式学习,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务必转变,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名为探究实为理解。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究竟能不能发生应有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忙,也能够说,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只有教师站在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观念,才能使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三个基本要件是:(1)务必将学生置于有好处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务必为学生开展探究带给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带给恰当的支持3、建立一个与探究式学习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和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重要手段。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潜力,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构成性评价为辅的方法。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如果再用以往的评价体系去评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显然是不适宜宜的,不能准确地检验出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教学反馈的结果也不真实,就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务必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资料上,应从学生的知识、潜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去进行综合评价,构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建立一个与探究式学习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不仅仅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掌

握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4、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是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全部。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探究式学习,并不否定有好处的理解学习,对某些学习资料来说,有好处的理解学习依然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的基础,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否则,不顾客观的实际状况,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十、本课题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只是对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时间比较短,本人对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使探究式学习较好地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还没有构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三星级高中的学生,对非三星级的学生实施探究式学习,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每一堂课中进行引导探究式学习与教学任务的预期完成之间的矛盾仍需花大力气解决,解决的关键仍需老师在课前如何充分地进行预设?

5、探究过程中如何评介“探究”?如何动态地把握好学生的探究,什么状况下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6、如何解决课时进度与探究资料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

7、课堂教学探究素材或探究资源选取的依据和作用如何凸显?

十一、三年来课题研究所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1]李广洲.化学教育统计与测量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郑金洲.校园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毕华林.化学教学设计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2]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13]任常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14]《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7]卢建荡.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8]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9]夏正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胡久华王磊.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基于我们的实践研究.化学教育[J],2002(11)

[21]马宏佳周志华.中外化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J],2005(1)

[22]叶大新王孔勤.探究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教育发展研究[J],2003(9)

[23]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外国教育研究[J],2007(2)

[24]彭晋蜀.探究教学论析.化学教育[J],2002(4)

[25]陈元庆嵇世宝.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研究.教改实践与探索[J],2007(8)

[26].戴琪.开展探究式教学课例分析.化学教学[J],2003(10)

[27]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9]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化学教学[J],2007(2)

[30]金高涛.在实施探究教学中就应注意些什么.教学月刊中学版[J],2004(2)

[31]张晓冬.新课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再思考.新课程·中学[J],2007

[32]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J],2002(2)

[33]宋秋前.新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时效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34]郭莲花.探究学习及其基本要素的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坛[J],2006(2)

[35]施振生.引导探究式教学.校长阅刊[J],2006(7)

[36]李培启.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化学教育[J],2003(5)

[37]殷凤黄唯真.浅析“引导——探究”教学设计的实践.学科教学[J],2007(6)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三):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资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给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务必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校园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务必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忙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校园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资料,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好处

透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潜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资料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资料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资料,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透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构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必须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透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到达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贴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透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校园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透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潜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构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校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资料、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用心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能够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能够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潜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状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取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资料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务必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务必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校园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带给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持续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潜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潜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潜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潜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校园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校园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校园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校园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校园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用心、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资料。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校园的帮忙下,我们的思路必须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必须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状况。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四):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齐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资料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能够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此刻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群众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代替,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以前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此刻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

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二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好处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礼貌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好处上的巨变。

三课题探究

1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1)由于近代西方礼貌的传入。

(2)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

(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

3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完美的明天。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五):

物理小课题报告

从确定课题至今,我小组课题研究已完成过半,现将所做工作进行汇报。

确立课题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并按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首先,我小组成员先查询有关初中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得到以下理论知识。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资料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新课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好处及人生好处的重要平台,成为教育的又一平台。作业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用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潜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就应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作业设计应着重体现以下原则:

1、趣味性

趣味性设计原则是指:作业设计要充分思考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作业设计要求生动、搞笑,能使学生在作业时,自始至终持续高兴趣。许多学生对作业应付、马虎,很大程度上因为作业枯燥,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而会用心主动、情绪愉快地去完成,而且知识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

2、层次性

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潜力做到分层设计。例如我们能够把作业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以到达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选做”习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状况尽力完成。我们也能够把班级学生按层次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等级,科学明确地制定分层目标,设计分层作业。另外,层次性也可体现为同一作业设问由易及难,层层递进。

3、合作性

新课程要求从“独立学习”转为“合作学习”,它能够使学习物理的效率有更多提高。对于习题性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是利大于弊,但有些作业如“家庭作业与活动”、“课题研究”、“实验探究”、“实践活动”等等,则需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到达最佳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广泛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共享及组织管理的潜力,这种潜力正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

4、实践性

学生在校理解知识一般由两条途径,一条是透过间接的途径获得,另一条是透过直接的途径获得,传统的学科课程更多地强调知识的间接性获得,以至于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到的知识纯粹为了应试。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结合物理学科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作业这个平台,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实验潜力、动手潜力和学以致用。常见的实践性作业有:课题研究,小制作和小实验,参观调查,解析现象等。

5、探究性

“问题的结论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透过尝试错误,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这就是探究性。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潜力,也就是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取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个性是探索精神和创新潜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其次,我组教室在所带班级就作业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作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作业的“无设计”现象突出作业模式单一、资料同一,缺乏层次,让全班学生做相同的作业。

2、作业设计的系统性较差,潜力递增层次、程度、侧重点的研究较少,作业的量和资料设计带随意性。

以上问题造成的弊端主要为:囿于书本、拘泥算练、限于室内的作业,一方面不能充分思考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适合学生个体的发展,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物理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对作业分层设计的需求体此刻:实验班、重点班的学生对作业分层设计反映较好,很多学生支持。在平行班只有极少数同学期望作业分层,针对不同潜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有很大部分的学生期望老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布置作业,期望作业能够有选取性。还有很多学生期望作业的多样性,不要只是在作业本上完成。

针对调查反馈的状况,下一阶段,我组将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提出作业分层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少数班级中进行试点,经过分析总结得出具体措施、结论。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六):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校园:

班级:

小组成员:

1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好处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状况。透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状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潜力。透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潜力。

3研究的方法

透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资料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资料,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状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资料,透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资料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能够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此刻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状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构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理解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状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风俗的变迁

1近代中国菜系的构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构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带给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超多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3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超多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出行风俗的变迁

1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齐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代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2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婚丧风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节日风俗的变迁

1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构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礼貌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2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好处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此刻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礼仪风俗的变化:

1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代替了先前的称谓。3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礼貌仪式”、“礼貌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消费风俗的变迁

1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变迁的表现:

(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但是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资料均发生重大改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7777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