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30:39 | 移动端: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可能很多人都在准备这方面的材料吧,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篇一】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读过书,只约略识得几个字。其实我的祖上几辈都是读书人,父亲也算出生在耕读之家,但在他小时候恰逢土改运动,加之爷爷不善理家,渐渐家道败落,父亲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终日与土地为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度过了他苦难的一生。

父亲虽识字不多,但大概是从小受爷爷熏陶的缘故吧,他对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历史上的一些帝王将相、朝代更替等,都颇为知晓一些。平日教导我们时,父亲总习惯于运用一些言简意赅的格言俗语。在我们兄妹成长中,那些格言一路伴随着我们,其中蕴含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在此摘录几则,以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大概在我五六岁的那一年,一天中午,来了一个走村串户收鸡的小贩。二十多岁的样子,挑着两只沉甸甸的大竹筐,满头大汗,一边走一边吆喝:“收鸡儿噢,收鸡儿噢——”那人在我家大门口路过时,父亲把他请到家里,让母亲给他端来水和馍馍——要知道,那时候,馍馍可是稀缺物品啊——那人自然非常感激,吃完以后,父亲把我家的一只大公鸡卖给那人,价钱是五元。我心里埋怨那小贩太抠了,这么肥大的公鸡才五元钱!那人走后不久,我在门口玩耍时,突然在草垛旁边发现了一个塑料钱夹,里面有厚厚的一叠钱。我兴奋极了,立刻拿给父亲看,父亲问我在哪儿捡到的,我如实说了,父亲立刻果断地说:“糟糕,这肯定是那小伙子丢的!要赶快去还给他!”我心里老大不乐意,带着哭腔小声嘀咕道:“我不给,这钱是我捡到的,应该归我……”父子摸着我的头说:“瓜(傻)女子,这不是咱们应得的钱,常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看那小伙子大热天的,辛辛苦苦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就这样丢了,他该多着急呀!”我无言以对。父亲就赶紧跑出门去追赶那买鸡人,过了好半天才气喘吁吁地回来,愉快地说:“哎呀,总算追上了,那小伙子真粗心,竟然还没发现把钱包丢了!”

当时尚不谙世事的我,虽然在心里很舍不得那个钱包,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格言,却从此深深地烙在我心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此话的意义。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各种不良诱惑无处不在,而每当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时,这句朴素的格言总是如警钟般在耳边响起,让我能及时远离贪婪和诱惑的陷阱。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

我初中毕业那年,我们那个一度热热闹闹的大家庭终于要分开了。微薄的家产如何能公平分配,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毕竟人都有私心,更何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都穷怕了,生怕家里的财产和土地给自己分得少了,因此相互之间难免有些意见和纷争。一天,当大家又为此事争论的时候,只听见父亲长叹一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唉,都是自家的亲弟兄,何必太计较?老年人有句俗谚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你们若是有出息的,今后就要靠自个儿的本事把日子过到人前头,不要指望老先人的那点财产!”一句话,说得大家都不吭声了。父亲接着举了一些例子,说谁谁以前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孩子都饿得面黄肌瘦的,可人家经过这几年的辛苦劳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谁谁刚从外地迁到我村时,连个住处都没有,从老家带来的所有财产仅是一张破席子,一床旧棉被,一口铁锅,一袋子糜子而已,而人家的现在的日子,可算咱村上数一数二的呢。经过父亲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大家渐渐拨开了眼前的迷雾,重新意识到了亲情的珍贵,于是能心平气和、甚至互相谦让着商议分家的事了。最后,终于能在比较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分家事宜。这件事,也使得“自强、自立、自尊”的观念,深深根植在我们兄妹心中。

就这样,在处理一些日常琐事时,父亲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了许多有益的格言,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当有人帮助了我们时,父亲总不忘教导我们说:“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当听到我们议论某些人的是非时,父亲总会严厉地对我们说:“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当我们想做某些事又怕不被人理解而说风凉话时,父亲就会坦荡地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诸如“要知天下理,先从自己身上比”、“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等,都是父亲教导我们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而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但他说过的这些话语一路伴随着我们,这些朴素的格言俗语,都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闪光的句子,如同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醒目的路标,指引我们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把父亲留给我们的这些良好家风家训一代代流传下去。

【篇二】

亲爱的女儿:

当你告诉我这个周末你们要开家长会,班主任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时,妈妈的心中一阵窃喜:我的女儿就要成人,即将步入人生另一段最美好的时光了。但随之而来的却又是一丝淡淡的忧伤。孩子,十八岁是一个长大了的年龄,是开始有担当、有责任的年龄。十八岁,你应该有自己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十八岁,意味着你已经不单单只属于爸爸妈妈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孩子,你记得跟着老妈在一年级教室里学读古诗的情景吗?你也记得拉着我的手在商店里说要花我的钱的一幕吗?你还记得老妈背着你在泥泞的路上站着休息时问你是否舒服时的回答吗?而今天,你已经长大了,即将离开陪伴你十八年的父母,飞向远方。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你做好准备了吗?

眼下,妈妈希望你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高考的准备中去。高三的生活虽然是紧张而痛苦的,但如果你虚度了高三生活,痛苦的将是你的一生。有人说,没有经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高三的经历也将是你一生的财富。如何面对高考,妈妈将看到的这一段话赠予你,希望能给你紧张而繁忙的生活多一点信心: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大地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

孩子,不能气馁,越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你应该更加冷静。距离高考也仅仅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最后的拼搏时刻,你必须明白:现在拼的不是你进步了多少,而是拼你的意志、心理和耐力。事实上,在这最后的时刻,每个高三老师和学生的心里都一样紧张,因为各种压力随着时间的临近而不断叠加。在这紧要的关头,你要学会放松自己,学会自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有爸妈在你身边,你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孩子,坚持住,明天的太阳会更灿烂。

孩子,人生之路漫长而又曲折。从明天起,你就算长大了,你将独立面对生活,但是妈妈还是放心不下,总想能为你做些什么。妈妈就你以后的生活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你有用:

热情拥抱生活,你的未来会充满阳光

孩子,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而个人生活的色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热情拥抱生活,生活将回馈你热情。遇事别太情绪化,先静下来仔细地想一想其中的是非、曲直,千万莫意气用事,因为你对生活的的态度就是生活对你的态度。

多读书,丰厚你的生活底蕴

“勤耕种无多有少,多读书不圣也贤”。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以滋养心灵,开阔视野,明晓事理,益于人生。孩子,在新的时代,你在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多读书,读一些经典著作。因为经典的意义是对人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训练。其他的书读的多一点少一点不会影响总体格局和主要框架,但如果这些东西在阅读中缺席了,就会影响基本的理解和判断,是所谓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对经典的要求不仅是通读,读透,而且还应当做枕边书反复读。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基本东西都是有限的和稳态的,如果对这些东西没有读透、没有下够功夫,就不可能做到“入门须正”,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

坚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没有捷径,如果一定有的话,那就是坚持。孩子,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又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保持好这种态度,你才能够心如静水,平淡且坚定,才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好生活的方向,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坚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你的生活才能渐变渐好,你的工作才能一步步地迈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生活添彩

今后,你的生活一定是五彩斑斓的。而在这五彩斑斓的社会里,个人的见解,知识,阅历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你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见解、做法、行为中获得灵感,学会处理事务的能力,与人相处的秘籍,待人接物的智慧。人生是以社会为舞台的,而多变的社会与我们平时所学到的知识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注意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学会用别人的色彩装饰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添彩。

做一个聪明、理智而又不缺乏生活情趣的人

孩子,学做一个聪明、理智的人。这里的“聪明”“理智”,已经远远超出了聪明的本意,属于生活的范畴。现实生活中,很多场合的一句话,都需要你理性判断,作出决定。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不是书本上所能学到的知识。孩子,人的一生少不了磕磕碰碰,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老妈更希望你能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懂得在简单的物质生活中营造丰盈的内心世界,用自然、艺术丰富人生,用爱心、善良关照心灵,不让自己在追名逐利中迷失。情趣,能使平淡生活开出绚丽的花朵,而懂得采撷,你才会拥有灿烂美丽的人生。

孩子,虽然你已近成年,但你的阅历还不够丰富,翅膀还不够有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请你记住,爸妈的臂膀永远是你最安全的港湾。

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篇三】

现在想来,二〇一二年古历三月二十五日,是一个沉重的日子。那时,桃杏花正在盛开,绿草已绣满了田野,燕子开始衔春。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日子,公公却去世了。公公前一天还在院子里闭着眼睛晒太阳,第二天早上九点左右就无疾而终,驾鹤西归了。他没有经历常人最后的残酷时光,而是平静的如酣睡般地吸进了最后一口气,再也没有吐出来。享龄86岁。乡亲们都说,这是他老人家一生的积修。

公公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一生德高望重,幼年饱受饥寒,少年历尽沧桑,随父辈从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逃荒至此,协助兄长,修身齐家,关爱侄辈,胜过己出,尊老爱幼,善待邻里,被大家奉为楷模。

听村里的老人说,在严酷的1960年春天,正值饥荒时刻,有一位姓沙的地主老人饿得到处讨饭,当时的人们敌我分明,见了他如躲瘟神一般避之不及。有一天早上,公公开门之后,看见他饿昏在自家大门外,就偷偷地把他请到家中,尽己所能地让婆婆给他做了饭,然后又偷偷地给他装了一升洋芋,打发他走了。这一升洋芋虽然不过十斤左右,可那是饥荒年代,老人装走的是全家人的救命粮啊!后来,公公他们全家人勒紧裤带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件事,沙家的后人永远记着公公的好,在他老去的时光里,沙家的后人还经常看望他。

公公在他们本家也是一位劳苦功高之人。儿女年幼时,他含辛茹苦,栉风沐雨,省吃俭用,抚育他们长大成人;儿女年少时,他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勤俭持家,供他们上学;儿女长大后,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他们的将来谋划方向……才使后人们有今天的美好职业和幸福生活,子孙昌盛,合家美满!

公公去世后,每每念及他,总是丝丝缕缕悲从心生,岁月就这样掩门而去,让万千悲伤渐渐淡定,沉淀成无限的思念和哀伤,一抔黄土两行清泪,掩埋了他生前的种种好,留下了子女的阵阵痛。

我出嫁那年二十一岁,用我们本地的话说就是一个放羊娃,腊月里被一头黑驴驮进了他家。正月初一村里出行,我两手拿着大炮小炮在全村人面前出尽了风头,丈夫与我年龄相当,也不知道阻拦,竟然站在旁边为我助兴!公公手里拿着香裱左右为难,但还是面带笑容,婆婆也是笑眯眯地站在一边观望。现在想来,真是丢尽了全族人的脸面,刚进门的新媳妇儿,放炮放个不亦乐乎!这样的媳妇在乡下斜三十里顺四十里怕只有我了。想来,我当年真被父母宠坏了。后来,婆婆慢慢地开始引导我,她的贤惠她的善良令我终生难忘和感动,她做事稳重,说话有分寸,对待所有的人都诚实有爱心,待我更如女儿一般,教我做家事,教我做针线,我打心眼里敬她爱她。但真正主宰整个家族和家庭的依然是公公。白日里一家子人各自忙乎,但午饭晚饭总要一起吃的。每每这时,公公就念起了他的“教育经”。他表面上是对他的儿子说,实际上是说给我们大家听的。他说:“人在世上,要诚恳待人,和谐处世,要懂得忍让,不要欺大灭小,不要和人逞强,不要和人斗嘴吵架,不要偷鸡摸狗,你们永远要记得,忍忍忍,饶饶饶,忍字还比饶字高”。渐渐的,我参透了他们家的做人理念是忍,饶,柔,这和我的性格形成了反差。因为每家有每家的做人方式,在我娘家,整个村子里,只有我们一户姓魏的,由于我们人单力薄,加之父亲是招赘的,哥哥又是单传,我们必须以强和硬当外壳来保护自己保护家庭,防止外姓人的欺压和侮辱。所以,二十几岁时候的我性格倔强,遇事从不懂得退让,可嫁到婆家,公公却是这样教育我们。有一次,我对丈夫偷偷的念叨,说:“你爸这是针对我说话呢!”丈夫只是温情地笑笑,不和我争不和我辨,无论我怎样无理取闹,他都默默地听着,微微地笑着,这时我才发现,他不会和人争辩,因为他是听着“忍忍忍,饶饶饶,忍字还比饶字高”这句家训长大的。其实,他们兄弟姐妹几乎都是这样的人,结婚几十年,我从来没有见过丈夫和人争吵过,从来没有,他不会,他只会诚实地待人,踏实地做事。

渐渐地,我也被改变了,发现自己虽然没有念佛,却有一颗善心。我也给我的儿女灌输他爷爷的家训,自己也以身作则,以诚待人,耳濡目染之下,我的一双儿女品行端正,道德良好,从会说话到大学毕业到工作,他们从来不会和人吵架拌嘴,从来不会,只会踏实地工作,诚实地做人,跟他们的父亲一个模样。如今,我也当了婆婆,我就以我的婆婆为准则做婆婆,拿心换心,我想,不会错的。

阴阳相隔一孤塚,人间亲情在梦里 , 一腔思念两行泪,几盅浊酒寄哀思,功名利禄今何在,唯有家训齐日月!公公啊,虽然您已去了天堂,却留下了一支清丽的河流,在我们心里汹涌澎湃,我们也都饱受了生活的甘苦,懂得了您曾经的不易,您永远是我们心中不倒的大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坐标,是子孙后代最伟大的楷模。您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永难忘怀!

【篇四】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后来我女儿读书的时候父亲还给他的孙女讲这两句话。不过讲得简略了些,就是“忠臣孝子,读书耕田”。曾经的我对父亲说的这两句话持怀疑态度,直到后来了解了父亲的人生经历时才对父亲的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父亲是“忠孝”分明而以“孝”为重。或许有人是“尽忠不能尽孝”,而父亲却是“尽孝不能尽忠”。

解放初期,父亲在所辖区的区政府任秘书,后来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父亲毅然决然辞去“公职”回家照料。在“二老”去世以后,又在本乡从事学校建设和任教。父亲弟兄五人,他是老四。三年困难时期,父亲的长兄早年亡故、次兄为党干事、三兄身体残疾,父亲又回到家中悉心照顾五个家庭。当时,农村知识分子特别缺少,父亲放弃美好的前途义无反顾地孝顺了父母(我的爷爷奶奶)、敬重了弟兄(我的伯伯叔叔)、抚育了他的侄儿侄女(我的堂哥堂姐),无怨无悔地彰显着他做人的标准——孝与敬、道与德、情与爱。

父亲是地主成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阶级斗争是纲”,饥饿又像恶魔一般地向全国蔓延吞噬着人间的生命。父亲白天挨斗受批后就铲野菜剥树皮,晚上拿上仅有的一点点积蓄偷偷地到朋友家里买些粮食在石磨上推细又连夜背回家晚上烧些“救命汤”,供全族的人喝;正是由于父亲的千思万虑、千辛万苦和千方百计的努力,没有使他兄弟五人五个家庭的二十多口家眷饿死一个,三年之后一个家族完整地度过了年荒。那时,我的三婶已逝,三伯又是眼睛残疾身体多病,三伯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只有五岁,最小的刚刚出生。也还是在父亲的特别照顾下,三伯家的姐弟三人幸存于世。至今他(她)们视我父亲亲切于世间任何一个人而时时感恩戴德……

父亲去世时我快四十岁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贫困了一生,但在他人生每一个极其艰难的环节上总是以坚强自居,不思退缩。父亲的所作所为与言谈举止中,不论对亲戚、乡邻和家人都能够以忍和让为最上策。以前总觉得父亲很是“傻气”,如今心服口服地明白那叫做“涵养”。记得,一次有位堂叔找上门来向父亲要借过的二十元钱,父亲嘴上说 “早都给你还了,还有证人呢!”但他还是掏出钱来再度还给堂叔。

父亲受过批、斗、绑、打。但是,“斗争”过后对斗打过他的人还是热情有加。后来父亲还说:“那是时代造成的,与这些人无关!”

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古稀之年的父亲不再在外奔波,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我抚养、教育和启蒙了三个女儿,爷孙的关系“铁”到无可比拟。她们三个都要挤到爷爷的身边睡觉,左一个右一个,另外一个挤不下了就哭起来。父亲就让她们按照年龄大小轮流,这样一直到大女儿上初中住校,这种争抢局面才结束。但大女儿每周星期六回家背馍馍取生活费之前,父亲就把亲自种植的茄子、西红柿和辣椒摘好洗净等待孙女回来炒菜吃,然后他便到庄子外边的地埂上远望,直等到孙女扑进他的怀里,就用干枯的手摸着孙女的头问寒问暖问饥问饱。后来,父亲患了“肺心病”,到了晚期常常是气不能畅言不能发,那时身边只有我的三女儿一个陪伴了。一天夜半,只有十岁的三女儿突然打开窗扇高喊:“爸爸、妈妈赶紧来看我爷爷……”,声音竟然出奇的大而且带着哭腔……后来父亲说:“半夜我气出不来话喘不了,就用手推醒她(三孙女),她(三孙女)很聪敏地立即起身拉亮了灯泡,打开窗扇叫喊你们,不然我是不得到天亮的。”父亲边说边用手摸着三孙女的头,眼里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父亲一生经历了年荒的磨砺、政治的洗礼和疾病的挫伤,但父亲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爱意、坦荡的宽容和智慧的灵气,父亲的一生接受了文化的熏陶、亲友的尊重和儿孙的爱戴。作为从封建地主家庭走来的父亲,没有留下金银珠宝、楼房存折和高级轿车,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思之而来的精神粮食。我和我们的子孙将择善而从。

【篇五】

我家是民国初年从通渭县碧玉乡李家川口迁移到会宁县党家岘的,从当初曾祖父曾祖母祖父姑奶奶四个人外加一条扁担一口锅到如今传至六代人口过百,繁荣昌盛,祖辈传下来的良好家风熏陶着我们教育着我们。

我的父亲活了九十四岁,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九岁开始学着扶犁种地,九十多岁还割草喂牲口。他老人家常教育我们要珍爱土地珍爱粮食,他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地种三年亲如母”,“人哄地一年,地哄人三年”,“不管是做官为宦的还是要馍馍要饭的,只要是吃五谷的都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土地”,所以,我和我的孩子一直热爱土地热爱劳动。

祖父和父亲既重视农耕又崇尚教育,他们坚持“在孔夫子门前站过的人,为人处事和普通人不一样。”在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祖父和父亲就送我二叔三叔和我哥哥在附近的学堂去读书,使他们成了当地当时为数极少的读书人。二叔先后到国民政府和新政府任公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父亲没有上过学,他是“陪识字人”,靠自学认识了好多字,晚上在被窝里教我们《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解放初期,他是少有的识字人,参加社里丈量土地,帮人家写对联写信,到老了还喜欢看书,枕头边经常放着孙子读过的历史地理课本,不时翻着看看。他老人家把字纸看得很神圣,绝对不让我们乱扔乱用,要求集中起来烧掉。

到了我读书的时候,父亲更加重视教育,虽然当时物质生活十分困难,缺吃少穿,父亲还是想尽办法让我读书,同村的孩子大多读着读着就不读了,但我坚持不辍。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只身一人到离家七八里外的陇西川上学,每天要经过一个荒无人烟的大湾,当时还不时有狼和狐狸出没。父亲担心我,在干完农业社的活计后经常抽空到山上等我,直到我放学后从湾里走上来,这一等,就是三年半。1974年我考入党岘中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高中学业,1975年冬天终于高中毕业。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靖远师范,这一年党岘公社大中专学生录取了仅我一人。

到我的孩子开始读书时,各方面条件也好了,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孩子们学习勤奋,个个学业有成。现在我家有大学毕业生8人,其中研究生3人,大家上的都是全国名校,如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他们在北京天津杭州常州等地为国家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

父亲虽然是地地道道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教育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还哪有大学上呢,我们是搬迁户,当初一无土地二无房屋,是共产党给了咱家一切,我们要感恩共产党!”我教育我的孩子在大学里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我家就有4名党员。

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祖父和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要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违法的事千万不能干。“没有国哪来的家”,要胸中有国,随时想着报效国家。1961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国际国内形势吃紧,我哥哥所在部队驻扎在福建前线鼓浪屿,一驻就是七年。后来父亲把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匾高高悬挂在上房墙上,做为军属的他深感无上光荣。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忠孝两全,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事业,要孝敬自己的老人还要尊重帮助其他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善孝为先。”他给我们从小就讲“二十四孝”的故事,什么“黄香扇枕温衾,王祥卧冰求鲤”等,我们从小耳熟能详,他常说“前院里的水不往后院里流,你孝敬自己的老人,你老了你的儿孙肯定会孝敬你”。

我的堂爸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在饿死人的年月里,他经常把自己碗里仅有的几个面疙瘩或洋芋都挑到我二奶奶的碗里,自己只剩清汤,这成了父亲教育我们的现实教材。由于父辈的影响和教育,我妻子和我的几个姐姐都对公公婆婆很孝顺。尤其是我大姐,像照顾小孩一样,端屎端尿,洗洗涮涮,伺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婆婆直到九十几岁去世,无人不夸赞!现在我几个姐姐的孩子个个对父母很孝顺。我对庄里的老人也很尊重,如果他们有困难我经常伸手帮助。

祖父和父亲还经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不怕吃亏,诚实守信,谦虚谨慎……总之,祖父和父亲的美德教育了我们,良好的家风影响了我们,我们一定会把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造福子孙后代。

【篇六】

“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吃土着还泥呢,喝酒着还席呢。”“缴了皇粮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打小,父母就用这些质朴的民间谚语启迪我们、教导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对人不欺不诈,要本本分分做事、对财不贪不占。

我的母亲一字不识,只懂得与人为善、勤劳耕作、节俭持家。我的父亲当过几年兵,接受了部队教育,掌握了党的一些基本理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后在左邻右舍中积极发挥着一名党员的作用。他们都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一辈子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他们都是勤劳、善良、质朴、憨厚的典型中国农民,也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两个。但正是他们,教会了我做人做事的原则和道理,为我扣好了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母亲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秦香莲、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丁郎刻母这些故事传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让我们的童年从来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造成精神上贫乏,更灌输给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陈世美中了状元就昧良心了,背叛了含辛茹苦供他求学并为他拉扯两个孩子的秦香莲,还派韩琪去杀秦香莲娘仨。包青天断官司,还了秦香莲公道,铡了陈世美。”母亲一边娓娓道来,一边说:“做人不能学陈世美,要有包青天的正气。”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猴子满山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母亲传承着这种原始而又可敬的爱情观念,在现代人看来多少有些迂腐,但却深深地植入了我的骨髓,浸入了我的灵魂,规范着我的行为。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高度开放的时代甚至有人视婚恋如儿戏,我想入非非之后,思想的轨点最终会中规中矩地回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文化基点上,无法将性与情割裂开来,去放纵自己,去做赤裸裸禽兽般的“人”。

丁郎原来纨绔不化,经常打骂他母亲。有一天耕地时,受到了地头树上“乌鸦反哺”的启发,决定下山接送饭的母亲。但母亲却被他提着鞭子、急急忙忙奔来的情景吓坏了,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上。丁郎对自己未能尽孝而痛悔不已,就用木头雕刻出母亲的形像,供在家中堂上敬奉,在生活点滴之处都不失恭敬。一天,炎日高照,丁郎晾晒玉米,也把“母亲”请出来晒晒太阳,老天爷想考验丁郎的诚心孝义,就故作倾盆大雨,丁郎立即将“母亲”送回家,那雨便停了。

“娃娃不能骂大人,骂了雷声爷击头呢。”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下,我形成了对爱情要忠贞、对家庭要负责、对父母要孝敬的品德,做官也要“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母亲以祖辈口耳相传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教导我们、启发我们,就像一本故事汇,以小故事给我们阐明大道理;母亲又像一杯甘甜的乳汁,不仅给了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更给了我们提振精气神的底气。

与母亲的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不同,父亲则是厉声正告、严肃训诫,他会明确告诉我们“什么必须为,什么必须不能为”。

父亲在我们社里是个大人物,当过社长,调解过邻里矛盾,还带着社员修路、建校,做了一些公益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村干部也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人们生活还很贫穷,物资自然匮乏。有一次国家发来一批救济衣裳,乡干部先挑几件自己用,村干部再挑几件,转到社里时已经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了。母亲想留几件给我们缝补衣服,父亲坚决不同意并全部分给了社员。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很有原则的人。社员家的红白喜事,会邀请父亲做总管。但他绝不允许我们来凑热闹,更不准我们吃东家的食品。即便东家给了,我们也不敢拿。记得一户人家为其父亲举办逝世九周年祭奠,东家给我一个油饼,我紧紧攥着拳头不要。东家叫父亲说一声,让拿上。父亲皱眉道:“不要给了!”并让我回去。

父亲就是不愿意听别人说闲话,不愿意听到别人说:“当个总管,自己儿子也去蹭吃了。”因为看不习惯乡村干部优亲厚友、截留私分的不正之风,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父亲不久坚决地辞去了社长职务。

父亲和母亲一生清贫,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因为拉扯我们姊妹和供我上学,受了不少苦难,也给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们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们老实做人、本分做事。对作为纪检干部的我,受益不尽,照亮了我未来的人生之路。

【篇七】

环环:

写这封信,我提笔又落下。这些日子,看你废寝忘食熬夜苦读,如今高考结束,我也终于松了口气。你对学习的刻苦努力,一直让我很欣慰。你妈妈前几日问我,咱俩都不是大学生,咋孩子们都这么喜欢读书?我说,那是因为孩子们知道咱们的日子不好过啊。

你们小的时候,我一年也回不了几趟家,家里穷,我要还借别人的债,要给你们挣书费,要把咱们这个家撑起来。在外打工的日子确实难熬,可是想想家里的四个娃,怎么也要坚持下去。这一转眼,你们已经长得这么大了。从小我和你妈妈没有时间监督你们的学习,好在你们都很争气,前年你两个姐姐一起考上大学,而你和弟弟一直成绩优异,这就是你们几个孩子给我最大的回报。作为父亲,我对你们取得的成绩很满意。你们能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以后有出息,我和你妈妈这些年就算没白过。看着你们从初中到高中,再到考上大学,我知道这些收获都是来自于你们踏踏实实的付出,我感到骄傲,打心底里为你们高兴。

我经常和你们说,咱们家,不能给你们以后的人生铺路,你们要走出大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我也早早下定决心,只要你们能读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定要供下去。咱们人穷志不能短。你四爷家的几个叔叔,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全靠你四爷一个人。他们老早地就出去打拼,最大的才十六岁,就给人做苦力,什么都没有地自己去闯。现如今你再看看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在外面买了房子,安了家。这说明啥?说明一切都要靠自己,只要脚踏实地地去打拼,你总不会一直啥都没有。你小叔,初三毕业以后,自学考上了省财政学校,一步一步从大专升到了本科,考到了注册会计师。他在读书的时候,没啥吃的,凉水泡一碗碎馒头就顶一顿饭,就这么苦,也坚持了下来。这样的精神,值得你们好好学习。虽然咱们没有好的物质条件,可是这些困难能够锻炼你们,教给你们坚持、刻苦。孩子,寒门出贵子,只要你们肯吃苦,好好读书,踏踏实实地努力,一定会有个好的未来。

咱们是山里土生土长的孩子,要诚实,要堂堂正正。咱家最穷的那段日子,家里没有一分多余的钱,时不时就有人来家里要债,这个的十几块,那个的几百元。有的人跟我说,算了算了别还了,没找我借,就不算我的债。可我一分没落,清清楚楚都还了。咱们穷,但要有诚信,讲信用。你们即将踏上社会,五花八门的诱惑,各种各样的选择,一定不能丢了做人的准则。欠别人的钱要还,别人的恩情要记着。你们从小读书,要记着书里的道理,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做人。

人这一辈子,经历的坎坎坷坷很多,有些时候也会觉得熬不过去了,可是没办法,咬着牙撑下去,过一段日子,你再回头一看,原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你们在父母身边,有啥事情有我们顶着,可是当你们踏上社会,一切就不一样了,你们要经历失败,要忍受别人的轻视,这些时候,你们要坚持住,不要害怕。在失败的时候需要冷静,找出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挣扎出来。当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成功者了!孩子们,谁的一生没经历过失败呢?没有经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每经历一次失败的磨砺,你就会更加成熟,这是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

你们四个孩子,年龄差距都不大,算是一起长大,在家里的时候,小打小闹,赌个气吵个架都是小事。出了门,要团结,要一直记着咱们是一家人。你爷爷辈,叔叔辈,到你的几个姑姑,个个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有啥困难,家里人能帮的总会帮。你们已经长大了,在家里一起待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考上大学工作之后,见面的日子就不像现在这样多了,兄弟姐妹之间要常联系,常打电话,常走动,有了啥事要互相商量。不管怎么样,血浓于水,亲人走到哪里都是亲人。

孩子,咱家这一路走来不容易,你们吃了苦,我和你妈妈也过得很艰难。眼看你们考上了大学,以后工作了,出息了,记得常回家看看。你妈妈对你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你看看她,头发白了半鬓,手上的老茧一层又一层,为了你们几个孩子,为了咱们的家,你妈妈这些年不容易啊。我不在家,你妈妈又要种地又要照看家里,十几年来,抚养你们长大,累出了一身的病,可她从来不跟我抱怨。你们在外面读书,你妈妈啥也舍不得吃,都给你们留着,她总有操不完的心,记挂着你们,怕你们生病,担心你们吃不好,受委屈。你两个姐姐刚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她常常一个人抹眼泪。在外面的时候,多给家里打电话,和她聊一聊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事儿。你们长大了,不要忘了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多孝顺孝顺她。

陪着你们长大,有许多的故事,有许多的感叹。太多太多搁在心里的话,还没来得及说。你们就要远行,以后走在外面的世界,带上我和你妈妈的期望,带上你们的坚强与诚实,好好地做事,好好地做人。我们在家里,永远支持你们。

【篇八】

“以德为先,以和为贵”是刘氏家族世代承继的传统风尚,也是族人百年相守的生活方式、文化素养以及为人处世的良好风气。

解放前,刘家兄弟二人领着年迈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因逃荒落户于孟窑村孟窑社。当时因人生地不熟,很难与当地人交往,于是兄弟俩时常放弃自己的家务,主动帮助邻居干活。天长日久,弟兄、妯娌的为人处世得到众人赞同。不久,村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同龄人找上家门和刘老大(大沟镇南坪小学教师刘泽民的父亲,已去世)拜结为兄弟。从此,刘氏家族在当地与村民们和和睦睦生活了近百年。时至今日,刘氏家族虽然已有十几个小家,但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

注重家教  倾慕才艺

解放前,穷人的孩子是上不起学的,弟兄俩也都是文盲。老大就拜邻居孟老汉为师,利用晚上和阴雨天学念《三字经》、《百家姓》,回家后就把自己背的半生不熟的言词教给弟弟和他的子女。他边学边教,使弟弟和自己的孩子也听了不少,背了许多。解放后,各地有了学校,他赶紧送子女上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人只受过小学教育,他的孩子也不例外,较大的几个子女也只读完了小学。

他倾慕才艺,教育儿子:“古人说,家有千万,不如薄艺在身”,便给儿子找了师傅,让儿子学木工当木匠。后来,他二儿子的木工技艺相当出色,乡里乡外很有名气。由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师傅的培养,刘师傅从来没闲过。邻居的木水桶要他修补、猪吃食的槽要他换底,各样农具也少不了他维修……虽然顾不上吃饭,减少了睡眠,可他从不收一点小费。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刘氏家族与时俱进,积极供子女读书。目前家族中有16人接受了中高等教育。

尊老爱幼  注重礼仪

“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是刘氏家族的良好道德传统。谁不孝敬父母、善待子女,必遭族人唾骂。天地轮回,今天你不孝敬父母,明天就是你子女不孝,父母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解放前,穷人日子饥寒交迫,但弟兄妯娌省吃俭用,夫妻双双孝敬父母。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让老人受委屈。他弟兄孝敬父母的一点一滴感动了亲邻,也教育了子女。

后来他们弟兄老了,其子女人人尽孝道,个个守家风。兄弟姐妹们始终保持“在家床前坐坐,在外常回家看看”,老人们也幸福地度过了晚年。

刘克民是老大的侄子,一有闲暇就坐在老母亲身边陪老人聊天;刘洋洋是老人的孙女,在她身上也能看出孝敬老人的家风。

爱幼则是刚柔相济,宽严有度。既不一味娇惯溺爱,无原则地迎合子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也不动辄打骂体罚,反对“棍棒之下出孝子”,长辈也要以理服人。

刘氏家族很重礼仪,邻里长辈就是自己的长辈,对待同辈就和自家兄弟姐妹一样。六十年前的拜结兄弟各有四代相传,但至今按辈份和族人同样称呼,同样对待。

家庭和睦  男女平等

刘氏家族很重礼仪,邻里长辈就是自己的长辈,对待同辈就和自家兄弟姐妹一样。六十年前的拜结兄弟各有四代相传,但至今按辈份和族人同样称呼,同样对待。

“家和万事兴”是刘氏家族一贯的家风。他们始终秉承长幼有序,夫妻和睦,婆媳亲善,长者为大的传统美德。哥嫂要做出表率,带个好头。弟妹要见贤思齐,攀高比优。兄弟姐妹、叔嫂间不算小账,不玩弄小心眼,一切以家庭大局为重。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男人是搂钱的耙子,女人是存钱的匣子。既不要大男子主义,也不纵刁蛮泼妇。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婆媳关系是多数家庭中的老大难。常常听到“婆婆难当”、“媳妇难做”、“十对婆媳九不和”的感叹。而刘氏家族的妯娌似姐妹,婆媳如母女。一家有活大家干,一家有忙大家帮。老弟兄老妯娌逝世后,下辈们弟兄八个不分谁亲谁堂,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弟兄当中有一个大脑反应较傻,但其弟把他照看得细致入微,晚辈们个个对他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尊重,因此,他从不觉得孤单。

家族从不会重男轻女,女孩男孩一样对待,同等享受教育。五十年前也能送女孩入学。刘洋洋因父亲病亡、母亲改嫁成为孤儿,但他的叔父没让她失学。由于家庭的熏陶、学校的培养加之自己的努力,曾就读于会宁一中“宏志班”,现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她家庭的背景及本人刻苦学习的精神被央视九套记录频道拍摄报道。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勤俭持家是刘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今天,勤俭持家更显重要。他们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合理安排家庭生活。

“邻里好、赛元宝”,“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关系对大家都有好处。刘氏家族非常重视邻里关系,反对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观念,亲人所亲,急人所急,帮人所需,从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为邻居做好事,帮真忙。

家是一小国,国是一大家。让我们弘扬会师精神,树立廉洁家风,积极推进家乡的建设进程。

【篇九】

在会宁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红军从这里走过,三军在这里会师。会宁因红军被深深地烙上红色的印记,因为红色,会宁成为中国人民不朽的精神家园。

1936年10月9日,朱德、张国焘等率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到达会宁县城。红军总司令部就设在会宁县城邢家台子民房。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设在王家台子的民房里。

有一个叫王勤的人就住在王家台子,家庭生活并不富有,是一个以卖馍卖饭为生兼顾加工面粉的普通市民,在东门租梁姓人家的铺子四间经营小本生意。一天,国民党军飞机轰炸会宁县城,伤了不少群众和红军战士,红军把伤员抬到王家铺子清洗包扎,王勤没钱,急忙跑到“义盛合”药铺赊了两合“玉红膏”给伤员和红军治伤。驻扎在王家台子的红军多数有伤,王勤夫妇用花椒水和煮沸冷却的尿给红军清洗伤口。部队大多住在院子里,有一天下雨,王勤夫妇不忍心再让红军雪上加霜,把仅有的一片旧席送给红军遮雨。王勤夫妇积极支援红军的行动,红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很快被红军认定为可以依靠的群众,把他经营的饭和馍订为红军总司令部和直属机关的早、晚饭,王勤夫妇坚持每天送饭送馍,风雨无阻,深得红军赞赏,红军与王勤夫妇之间建立了鱼水深情。

红军会宁大会师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在同红军的相处过程中,深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许多青年人踊跃参加红军,王勤的弟弟王倦就是其中之一。王倦,1920年生,1936年10月在会宁县城参加红一方面军,曾任冀鲁豫军区某部连长,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转战大别山、沂蒙山区,前后参战20多次,建功颇丰,1945年在山东沂蒙山区作战中光荣牺牲,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1952年1月6日,国家给其家属颁发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签署的《革命牺牲证明书》,1952年3月17日,给其家属颁发了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王勤夫妇诚实守信,又受到朱总司令等红军首长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影响,形成了“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家风。

良好的家风宛如一面镜子,照亮家庭成员前行的道路。王勤夫妇育有六子一女,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尽心竭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埋头苦干,传承红色家风,本分做人,勤奋干事,生活幸福。

前人示范,后人行之。家风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价值追求。

红军在会宁县城驻扎了20多天,离开会宁时朱德总司令把泡茶的一把瓷茶壶留给了王勤夫妇。红军与王勤结帐时,给了他许多钞票和红铜元,有2枚川陕省苏维埃造的红铜币,还留下了许多生活用品。红军首长对王勤说:“老乡,你是个好人,是个穷人,是共产党红军可以依靠的人,你支持红军真好,把这些东西留着,如果共产党红军胜利了,是有用的,如果我们失败了,你是会受牵连的”。当时王勤知道红军首长说话的份量,多少年来,很少给别人说这些是红军留下的,直到解放后才敢公之于众。

红色家风育出红色气质。王氏家族先后分三次无偿捐赠了10余件革命文物。其中朱德总司令赠送给王勤夫妇的瓷茶壶,1986年捐赠给会宁县文化馆,后来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赤化全川”的两牧铜元,收藏家每牧出资5000元,都被王氏家族拒绝了,毅然捐赠给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宁县为王氏家族颁发了“义举堪颂、真情无价”的铜牌。他们说,只有把这些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才能真正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也才能无愧于做一个红色家庭的后代。

王勤的儿子王文汉和王文奎牢记父母的教诲和嘱托,以实际行动传承实践着红色家风。

擅长牡丹栽培的哥哥王文奎是会宁县农电局的一名退休职工,培育栽植牡丹20多年,弟弟王文汉退休前担任会宁县政协副主席,兄弟俩的红色情结,让他们一拍即合,决定给会师园捐栽牡丹。为了确保成活,他俩亲自在会师园培土移植,一有空就来到会师园,悉心打理牡丹,疏蕾疏花、整形剪叶、清除杂草、松土施肥,使天香国色的牡丹争艳在会师园。除牡丹外,兄弟俩还捐栽了红梅、玫瑰等花草,表达对红军英烈的崇敬之情。会师园里捐栽的牡丹有600多株,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军牡丹。

几年来,兄弟俩在会宁中川镇、丁家沟乡、党家岘乡、甘沟驿镇亲戚朋友的土地里开辟了6个育花点,培育牡丹达10亩。他们把在乡下成功培育的牡丹自费拉到城里,为桃花山、东山、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县农电局、新时代广场、学校捐栽牡丹5000余株。

每年五月初,在会宁总能嗅到牡丹花的清香,无数牡丹竞相开放,那一簇簇牡丹花沐着阳光,衬着绿叶,显得绚丽多彩、色彩斑斓、花香肺腑、美不胜收。牡丹花瓣层层叠叠,曲曲折折,形成一种自然之美。一丝丝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红的、黄的、白的、淡黄的、粉的、紫的……一个个花朵向人们尽情地展示着王文汉、王文奎兄弟的荣耀,同时也彰显着他们身上的会宁精神。

作为红军的后代,王文汉不遗余力投身于红色遗址的建设之中。他四上北京,争取到了会师大桥建设项目。2002年,他担任会宁县桃花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期间,积极从各方筹资26.8万元,高起点设计规划建设了仿古式桃花山山门。通过争取项目完成了桃花山上山公路和开发区到景区油路铺设。他还募集资金维修了景园的微缩景观和上山台阶,在三军厅布展了会宁大会师展览,使红军长征景园不仅有看头还有说头。

2006年,时任会宁县政协副主席的王文汉,被任命为省内筹资组组长,他四处奔波,为红色遗址建设筹措资金。他出入机关单位、厂矿企业近200家,联系接触民营企业老总100多人,行程2万公里,先后筹资近700万元。在筹资过程中,王文汉慷慨地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1949至1953年版的1分、2分、3分、4分面值4个整版的400张邮票,作为感谢捐资者的纪念品赠送给了客人。700万就是靠锲而不舍的精神,靠着对红军的深情厚谊,靠着对建设好红色遗址的强烈愿望实现的。

传承红色家风的精神气脉,让红色家风更加璀璨夺目。2007年,会宁县慈善协会成立。组织上推选当时任县政协副主席的王文汉担任慈善协会副会长,直到退休后,他一直担任副会长。一位近70岁的老人不遗余力地奔波在慈善第一线,十年来,慈善协会从全国各地筹集善款4700余万元,其中善物折价2300万元,全部资助给会宁城乡生活贫困及受灾患病家庭。他联系国际医疗队每年来会宁乡村开展义诊活动,为1万余人解除了病痛的折磨。

2006年9月28日,王文汉在北京参加“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饮水思源杯捐赠仪式”,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的亲切接见。

2007年2月17日(农历腊月三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会宁,瞻仰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参观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亲切接见了老红军、老八路、红军会师期间见证人代表和市、县主要领导,王文汉大哥王文乾作为红军后代和会师期间的见证人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王氏家族的红军情结,在会宁传为佳话。

红色家风就像一面红色的旗帜,永远散发着它迷人的光彩。

【篇十】

作为名副其实的“农三代”,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他们厚实粗糙的双手在黄土大地“刨饭吃”,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父母亲都识字不多,更没有成文的规矩教育我们兄妹,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都是经年累月从黄土地里刨出来的最质朴的家风。

踏实本分

我的母亲常说“瞌睡要从眼里过”,教育我们兄妹凡事只有踏踏实实身体力行,方能出成效。记得小时候,有一回我以老师不检查“尖子生”的作业为由,没有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很是生气。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到厨房吃早饭(由于学校距家里路途远,一到冬天跑读的我们吃了早饭,再拿些中午吃的馍馍,直到晚上放学才回家吃饭),居然是冰锅冷灶!转身看到还在厨房热炕被窝里的母亲,我又恼火又委屈地哭了起来。母亲看我泣不成声,没有往日的着急关切,只是说:“作为一名学生,写作业是你的分内事,作为家长,给你每天按时按点做饭是我的分内事。你没有恪守本分,我也不去尽职尽责,你说这样可以吗?”从那以后,我都是不写完作业就不去玩,因为不想没饭吃。如今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我,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增长,逐渐体悟出这种踏实本分传递出的能量和智慧。巴菲特说:“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我喜欢目前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并对此始终深信不疑。作为一个彻底的实用现实主义者,我只对现实感兴趣,从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对自己。”万丈高楼平地起,凡事得要靠实干。的确,我们只有踏实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恪守本分,尽职尽责,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勤俭节约

我的父亲是村里出了名儿的“细磨石”。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有了一顿,没了铁棍”,教导我们要懂得细水长流,时时做到勤俭节约。从我记事起,父母就用行动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人勤地不懒,作为农民,父母亲每天都起得很早,父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两头毛驴填草料、然后自己生火熬罐罐茶喝,母亲则是打扫卫生、喂猪喂鸡。等黎明的第一丝曙光来临时,父母亲早已做好下地干活的准备。父亲持家,从来都是精打细算,收成好钱粮盈余的年份也不铺张,遇到灾年全家人也不至于饿肚子。正是父亲的“细”,生活在靠天吃饭的黄土地上的七口之家不仅丰衣足食,还供我们兄妹三人读完了大学。如今,我们都已走上工作岗位,父母亲也搬到了县城,“不能有了一顿,没了铁棍”的话依旧挂在父亲嘴边,父亲也常常默默捡起顽皮侄女乱扔在地上零食,用行动告诫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勤俭节约。

宽厚感恩

“做人不可有鬼鬼心”、“驴挠痒痒工还工”,这些朴素直白的话语早已成了儿时的耳边风。我的母亲就像哺育她的黄土大地,宽厚坦荡,感恩戴德。她时常教育我们兄妹,对于别人的不好,能忘怀的尽量忘怀,因为耿耿于怀于事无补,堵在心里只是为自己徒增烦恼;对于别人的好,则是要铭记于心的,因为谁都不是为了替别人效力而生的。倘若旁人有恩于你,他日别人需要帮助,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定要全力以赴协助恩人。大概正是在母亲这样的“人生观”的引导之下,使得我们家可以与邻居相处地和和气气长长久久。至今,每次回乡办事,总有乡里乡亲拉扯着去他们家吃口热饭,喝口热水。

大地厚重,黄土有魂。父辈们怀着宽厚心胸用勤劳双手在黄土大地刨出来的朴实家风,早已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影响着后辈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将以勤劳朴实的父辈们为楷模,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传承美好家风,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为社会、更为哺育我的黄土大地尽一份绵薄之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好家风的原创征文大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7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