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2018年原创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汇总

2018年原创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汇总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36:58 | 移动端:2018年原创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汇总

高考就快要到了,作文也是我们高考的重点得分项目,今天小编给大家大家带来了2018年原创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汇总,下面大家参考!

篇一

风在追求叶子,承诺要带着叶子去看外面精彩世界。叶子犹豫不决,征求树的意见。树说: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终有一天,叶子被风打动选择随风漂泊。分开那刻,它问树:你为何不挽留我?树骄傲的说:世界上不只有你一片叶子。

它问风:你为何要追求我?风真诚回答:因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叶子缄默。树问叶子:你为何要分开?叶子开心的说:因为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风问叶子:你为何要跟我走?叶子欣喜地说:因为你给了我幻想并能满意我。当叶子好奇的看世界时,风停了,一辆车把它压碎。树很伤心,后悔没有挽留叶子。风继续吹,没有伤感,因为我满意了你,你必须支付相等的代价。

阅读上述材料,在比较风、树与叶的行为态度中,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风在追求叶子而叶子很犹豫,便去询问树。树说:你若不离,我便不弃。但叶子离开时,树确没有挽留,于是风带叶子看世界,满足叶子的梦想。可风停了,叶子被无情碾压。树很后悔,而风认为:我满足了你,你必须付出相等代价,寓言启示深刻。我认为,人心怀梦想付出行动,即使不成功也不后悔,心怀感恩,因为他努力追求过。

寓言蕴含的哲理十分深刻。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平等的,正如风给了叶子看世界的机会,实现了叶子的梦想,可叶子只顾享受,没有回报风,也辜负树对它的爱。所以,我们要心怀感恩,胸中有梦,才能无畏无惧,披荆斩棘,梦想开花。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叶子追求过,尽管没成功,但还应感恩帮助的人。

怀感恩之心,成就英雄梦。韩信在落魄之时曾受到一位老妇人救助,施舍饭吃,最后随刘邦一起平定天下,衣锦还乡,仍不忘初心,以千两黄金赠予老妇人,因此美名传千古。所以,感激知遇之恩是为人之本,立人之基。无感恩之心,即使再成功,也是忘恩负义郎,因为你忘记了根本。除了有感恩之心,更要心怀梦想。因为有梦想,即使再艰苦,也能克服。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抢救千万人的生命;因为有梦想,莫言笔耕不辍,埋头苦写,最终荣获诺奖;因为梦想,赵红梅打工赚钱,将所有积蓄献给孩子,成为灵魂的摆渡人……

感恩付出,成功恰自来。“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确实,没有谁可以随便成功,只有义无反顾的付出与辛勤地耕种,最终会收获梦想之花。付出不一定成功,但不付出万万不能成功;成功的果实是付出之花结出的。仅仅是因前途不定,就停止前进?人生向来没有坐享其成,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30岁“高龄”进入时尚界,一篇稿子改七十八遍,能背下每期杂志所有稿子和图片,带着一股没有专业珠宝知识的编辑团队,把杂志做到行业顶尖,这一切都是因为敬静始终相信: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这便是“女魔头”敬静散发的珠光宝气。

对于高三的我们,距离高考还有两月时间,要倍加努力“磨剑”,准备“一展锋芒”。在此,我感恩帮助我的老师、家长和朋友,给我自信和勇气,让我用心血与汗水浇灌璀璨花朵。即便零落成泥碾作尘,还有香如故,仍可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什么后悔的?

学习“亮剑”精神,坚信收获梦想必先付出,感恩必有回报,追求终会成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佳作点评】

本文最大的亮点:一是题目《收获梦想,必先付出》能准确的揭示材料的中心;二是开篇引述材料,简要解析,提出观点;三是从风、树、叶三者关系,找到现实对应的人,揭示寓意,准确把握了这一重要环节;四是从不同的角度,分点论述,层次清晰;五是结合自身实际,表达感恩之心与战胜目前高考的决心,正反思辨的论证了决绝的态度。

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漫画家罗素·迈尔斯系列漫画《女巫希尔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女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秃鹫不断召唤女巫跳到它那边来。女巫说,峡谷太宽,她跳不过去。秃鹫对女巫说,不要用消极的思想打败自己,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女巫在秃鹫煽动下,热血沸腾起来,她真的开始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于是,一挺胸,一弓腰,向对面的悬崖猛冲过去。结果,女巫并没有跳过峡谷。

秃鹫看着掉入峡谷的女巫,自言自语道:看来,光鼓动她的激情是不够的,还得教她如何锻炼腿部肌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诗歌除外),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文题解析】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余闻曾说过,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立意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这四种角度显然有优劣之分。我们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

就这则材料作文题而言,创设了一个情景,女巫经受不住秃鹫煽动,盲目跳过太宽的峡谷,最后跌落谷底。审题时要注意辨析材料中的热情、激情及鼓动与煽动,特别是材料叙述的角度,以此弄清材料立意的重点及命题者的意图。可采用推因法来审题立意。材料中女巫为什么掉入峡谷?一则在于外界原因——秃鹫;二则在于自身原因,立意时可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具体如下:

秃鹫的角度:

秃鹫在对女巫进行鼓动时,并没有考虑女巫的实际能力,酿成恶果,这是其一;秃鹫对女巫的劝导“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本身是个错误的说法,仅有态度而没有相应的能力不能成事,这是其二。据此可立意:①鼓励需要理智(似讲不通,似可改为“不可一味鼓励”)。②尊重实际的鼓励才是尊重他人。

女巫的角度:

女巫的错误首先在于偏听偏信,缺乏自知之明。其二在于一旦被鼓动,就“热血沸腾”,“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盲目冲动,缺乏理智。其三,在锻炼不够、腿部肌肉还不够有力的情况下就妄想成功,没有打好基本功。据此可立意:①人贵有自知之明。②狂躁的激情要不得。③理智是激情的缰绳。④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那么,这两个角度哪一个是核心角度?很显然是女巫的角度。一是因为用哲学的观点看,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二是因为女巫是材料叙述的主要角度。当然秃鹫的角度也是一个重要角度。

优秀作文:

看清自我理智前行

女巫受秃鹫“只要有激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的煽动纵身一跃,结果却掉入峡谷。为什么女巫没有跃过峡谷呢?是因为女巫盲目听信别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盲目跳跃,以致葬身谷底。所以,只有看清自我,我们才能理智前行。(简洁引用材料,紧紧抓住材料中的“女巫受秃鹫煽动纵身一跃,结果却掉入峡谷”事实来确立核心立意“看清自我,理智前行”,鲜明提出观点。)

看清自我,能使人避短扬长,理智前行。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守称不守恒论”而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这位誉满全球的物理学家早年因研究实验物理而备受他人耻笑。杨振宁曾坦言说:“我对实验物理似乎没有别人那样的天赋,实验仪器出现故障后,别人能很快找到问题所在,而我却急得满头大汗。”后来聪明的杨振宁经过思考,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有专长,于是投理论物理研究,最终硕果累累。正是因为杨振宁看清了自我,才能避短扬长,理智前行,现在才名满天下。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女巫不是巫吗,那一定会法术,为什么要硬跳呢?自己没有发达的肌肉,却还要纵身一跃,如果看清自己,施一点法术,也不致于掉入峡谷。(紧紧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证,论证充分、简洁、有力。先是事理论证,再是因果论证,最后是假设论证,三层论证紧紧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证抓住材料核心简洁有力。)

看清自我,能使人脚踏实地,理智前行。四川省的理科状元刘宁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就在大家认为他将会有一个好前途、好生活时,他却在不停地应聘、辞职,原因就是总嫌弃公司待遇不好,自己有才能,何愁找不到工作?这样以致于他最后还要靠父母的补给生活。毕业于名牌大学了不起吗?全国有那么多名校,每个学校有那么的人,你是最好的吗?状元刘宁就是没有看清自己,不脚踏实地地工作,以致于无法理智前行,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女巫也何尝不是这样呢?假若她能认清自己肌肉不发达的现实,不好高骛远,追求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又脚踏实地,刻苦锻炼,练就一身发达的肌肉,区区几米的距离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人只有看清了自己,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理智前行。(紧紧围绕分论点展开论证,论证充分有力。先是举事例从反面论证,再是假设对比论证。第二、三段着力论证只有看清自我,才能理智前行。从这一部分看,看清自我是理智前行的条件。)

看清自我,理智前行,让失败者重获新生。现在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艾特金森,也就是憨豆先生。他当初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行,经常口差,差点离开他热爱的喜剧舞台。但聪明的憨豆先生经过一番思考后,看清了自己,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丰富,于是便向这方面发展,最后成为了几代人都忘不了的艺术形象。如果女巫像憨豆先生一样看清了自我,理智前行,又怎么会掉进峡谷?“看清自我,理智前行”这一条件如同一块肥沃的土壤,让失败者重获新生。(这一段从另一个层次来论证“看清自我,理智前行”的重要性,例子精当。可惜论证简单了些。)

百灵鸟自知没有叱咤苍穹的力量,她便理智前行,苦练歌喉,最终在林间婉转歌唱;小溪自知没有大海波浪滔天的气势,便理智前行,在林间流淌,衬天色,映鸟鸣,也是一大快事。它们都是看清了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理智前行,才实现自身价值。如果女巫也如它们一样,结果是不是又是另一番场景呢?(列举自然界中的实例,再次对女巫假设论证,进一步论证观点。)

看清自我,理智前行,你将收获人生精彩。(结尾再点题,重申论点。)

【总评】

观点正确鲜明;论证思路清晰,论证充分合理,能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作文语言简洁、干净;举例精当,能紧紧围绕观点分析事例,分析事理比较透彻,体现出较高写作水平。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斜杠青年”的定義是: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对此,有人说,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年轻人兴趣广泛,有从事多重职业的技能;二是他们也有生活压力,多一份职业就多一份收入;有人反对,现在不少企事业单位是不愿意员工从事本职工作外的职业,如果让领导知道,被炒鱿鱼都不无可能。用人单位认为,只要不影响本职工作,单位是不会干涉的;专家认为,选择多重职业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学习性,同时,还能扩大社交圈。

请根据材料,从你自己的认识角度,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斜杠青年,是一个新生名词,这个名词的含意就是我们审题立意的切入点,由此可以有如下角度:一是从斜杠青年的特点来谈,可以有“多元思想与多元生活”“生活需要多元化”等等立意。一是从有人赞成的角度看,“斜杠青年”的出现有其必然因素应该是其中之意。从专家认识角度看,斜杠青年的意义也应是一种立意。一是从反对者角度看,“斜杠青年”对职业的专注度值得思考。

【例文】

“斜杠青年”的定义是:他们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有人认为“斜杠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青年都选择多元生活,其专业程度又怎么能比得上只专注于一门事业的人?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国家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劳动者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有每部分零件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力,整个机器才会运行的更有效率。青年人兴趣广泛固然是好事,可若放眼整个社会,其利弊便有待商榷。

法国著名画家约瑟夫·雷杜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玫瑰花。任凭法国革命大潮汹涌,政权更迭,甚至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是画他的玫瑰花。整整20年,雷杜德以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完成《玫瑰图谱》。书中169种楚楚动人的玫瑰,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

约瑟夫只为画玫瑰而来,只专注于一项事业,以一种近乎于痴的态度投身其中,他唯一的事业是绘画,唯一的身份是画家,成功的秘诀便是精专。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需要专注、执着的时代,我们需要真正沉下心来,去做我们最擅长最感兴趣的工作。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择其一而为之。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必是专注于一念的人唯有专注最动人。可是,在如今的生活压力下,又有几人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斜杠,表示多一种选择,自然,多一种选择多条路,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甘于寂寞,于滚滚红尘中,坚守一些东西。

战后日本工业为何崛起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本国工业中培养专业性人才,只精通于一处,并采用终身聘用制,于是,无数精专于一处的工人使日本整个工业体系有了质的飞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是啊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人一生都没有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专注的做好一件事很难。

我们可以给自己打出很多标签,但我们需要真正有建树于一个领域,否则,标签在再多,也毫无用处。只有沉下心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于一处专注,方能有所作为。人生为一大事来。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点评】

文章是一篇很符合考场作文特点的优等文。其原因有三:一是简洁明了,切中肯綮的标题。“人人斜杠,何以精专?”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一是清晰的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清晰明了,结构谨严。三是丰富的选材。文章选材可谓古今中外,多样化的选材,使得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斜杠青年”的定义是,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分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年轻人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对不曾涉及的新领域充满了好奇,,总想着能够参与一些新的活动,并且希望从中获得精神或物质上的收获。有句俗语叫“技多不压身”,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人生无疑有了更多种选择。牛顿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词人,更是一位戎马疆场的将领;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诗人,更是新中国伟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而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无疑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一个人只适应,习惯了一种角色和工作,那么他的生活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慢慢的对生活感到厌烦,也失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幻想与憧憬,最后导致过上一种消极的生活。

“斜杠青年”之所以逐渐成为趋势,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对新领域充满好奇,还有一部分是生活压力所迫。现在的生活负担太重。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还要面对“房贷”“车贷”“养家糊口”等,“生活难题”,于是有一些人因不堪重负而选择轻生,这种行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一种负能量。相反,“斜杠青年”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选择了迎难而上,拥有多重职业就有多份收入和生活保障。从侧面来讲,“斜杠青年”的做法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社会上的一股正能量。

选择多重职业能不断激发性和学习性,每种工作之间还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大多数优秀的企业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单位不会进行干涉。而且,多重身份还可以扩大社交圈和朋友圈,可以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够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

“斜杠青年”是一种正能量,不仅改变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影响到社会上一些有思想,有追求的年轻人,所以,“斜杠青年”有着与众不同的精彩!

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学生向他的老师请教有关人生计划的问题,老师答说:我们的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对于老师的说法,你是怎么想?请谈谈你的认识或体会。

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题目中这位老师的话看似浅显,实则其含义富有哲理。如果要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无论是从“谈体会”或是从“谈认识”去写,都必须先读懂读透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认真分析材料,看老师的话:我们的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虽然老师的话是一个并列的复句,但强调点明显是在后半部分。(这一点和偏正关系复句相同)所以从材料入手分析,其立意点在于分析方向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当然,不能因为说“朝的方向”比“站的位置”重要而否定站的位置。如果这样立意,是没有辩证思想的。因此,可以这样思考:当我们选定好了位置后,如果没有找准方向,哪怕后面付出了很多努力,都只会南辕北辙。并结合事例,分析其观点的正确性。然后强调在人生路上找准方向的重要性。

优秀作文:

方向引航,让路繁星闪烁

周以航

王尔德说:“我们都处在沟壑的底部,但我们中仍有人在仰望星空。”幽暗的沟壑底部,并非填满了绝望;怀拙理想与热情,困境之中,仍见繁星闪烁。诚如老师所言,“我们的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坚定的理想与阳光乐观的心态,是茫茫大海中的航标,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暗虫终能饮露于秋风,腐草亦可耀彩于夏月,我们的生命之旅,终会星光闪烁。

散天涯万里意,享溪边舞粤风,光风霁月,让心坦然前行。自古国家不幸诗家幸,朝廷容不下他的八斗才情,于是乌台诗一案,他辗转三州,流离五地。可是他心中犹有所向。“吾侪虽老且穷,然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他的一颗心,仍旷达自适;脚中犹系家国百姓。于是,他日啖荔枝三百颗,赏岭南佳景;教化当地百姓,获黎民交口称赞“踏芒鞋,倚竹杖,不惧平生烟雨。”从此世间蝇营狗苟,便离他远去。

抛寒暑霜露苦,拥读书勤学甜,坚守理想,让梦一夜花开。最初,他是北大的小保安,看见校园中匆匆而过的同龄人,心生学习的渴望。他开始疯狂学习,夏夜在路灯下忍受蚊虫叮咬坚持读书;冬日在执勤工作之余置书在旁,勤学多思。他坚信,保安的位置并不重要,无论人身处什么位置,他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边求理想的权利。而今,他通过了法学考试,成为北大证最多的保安,但他仍坚信:梦和路,一直都在前方。海子曾有言:“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坚定的理想为在黑暗中挣扎的人导引方向,然而若无正确的方向,再显赫耀眼的位置都只能沦为锁链与阻碍。他们有优越的位置,无奈却走向了错误的方向,等待他们的,只有叹息与指贵;自己留下的,只有悔恨和眼泪。“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只有每个人拥有坚定的理想,走正确的方向,我们的社会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祖国的未来才会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火红的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怀揣理想,我们终能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篇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住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标题;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导】

一、材料分析

1,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现实生活中,痛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是客观存在,也就难以避免,因此,如何面对种种的痛才是思考的重点,由此也引出了如何面对痛的三种言论。

2,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在承认痛的客观性的基础上,提供面对痛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直接说出来。本能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这样的本能反应往往是释放痛感、宜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其可取之处。

3,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痛而不言”就是指有痛感,但是不说出来,而是自己一人承担、解决,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人性的坚强。痛了,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不愤愤不平,不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面对,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味地痛而不言,会让人对痛感麻木、灵魂僵化,以致最终屈服于现实压迫,逆来顺受。

4,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这句话既和第一句形成对比,又对第二句进行补充,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还要善言,善于去说,表达痛苦,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而“善言“二字,则为考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言既可以现解为言语,也可理解为文字,更可理解为行为。

二、立意指导

通过逐则分析材料,对比解读后,我们对题目形成这样的认识:人生在世,痛是客观存在的,无需逃避,而应面对。面对痛有不同的做法,一是直接说出来,释放痛感,宣泄情绪;二是痛而不言,坚强面对,但对于痛也不能麻木。甚至逆来顺受;三是痛而善言,恰当地用言语、文字、行动表达痛感,既不麻木于痛,也不鲁莽冲动,而是善言。同时,考生要想写出一篇立意深远、思想深刻的文章,还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仅仅罗列人生中的种种痛,而应写出对痛的思考以及面对痛的做法,二是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之痛,而应延伸至对社会、国家、民族历史现实之痛的认识与思考。

【优秀作文】

痛到泣血,亦善诉说

马尔克斯曾说:“假如还有明天,我将把冲突和对立写在冰上,然后等待明天的太阳升超。“人生苦痛千万,寻一个恰当的方式,将尘封在心底压抑很久的痛,一触,即发。痛而言,言人人殊。痛需要表达,却不可胡言。

真正的痛彻心扉井不会因言语而显出丝毫的浅薄,反而会因善言而迸射出令人怆然涕下的力量。“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是他心痛一生之后给后人的感触。豪门的枷锁让他厌畏思退,结发爱妻的早亡令他憔悴优伤,经历着这种种缠缠绵绵,纷纷扰扰的痛,纳兰性德却并未呼天抢地或默不作声,多少载边塞风雪吹碎了他的思乡梦,他吟“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以遣情;多少场寒夜的冷雨打湿了他的不眠魂,他叹:“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以抒怀。欲说还休的无尽惆怅,高楼望断的愁肠百结,流水流花春去也的百般凄苦……无数的个人之痛化作一卷《纳兰词》作为善言的标杆,在千百年之后,以文字的形式,继续悲伤。

“出师未捷身先死”,孔明夙兴夜寐,忠魂一片化乌有,又怎能不痛的长久不衰?然而武侯祠殿上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痛的浊泪背后是其善言的睿智。“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搁浅的忠,在风中飘摇,又如何不痛的经久不息?然而《楚辞》一声玉碎,以清苦的诗魂,不沉的文字,凝成龙的脊梁,彰显善言之光。万千的亡国之殇,因善言而浩浩荡荡。

一个国家的没落尚痛至此,那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涂炭呢?当自己挚爱一生的古文化将至沦亡,早已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相连的王国维再也无法忍受这人间泣血般的痛,于是他选择接受湖水与死亡的洗礼,以肉体的消亡换取精神的永生。有人感叹王国维不善表达,但谁能否认这一片无言成为历史上最雄壮的悲剧,以善言的姿态,千年一叹?,痛有万般,却共同穿越千年,只因其善言,不沉默,不过火。即使痛到泣血,也要善于诉说。

篇六

【素材回放】    

暑假来临,不少家长们会让孩子们去上补习班。2017年8月初,成都某培训机构的广告牌上,打出了“学渣逆袭班”的概念,工作人员称覆盖单科成绩120以下的学生,这种提法引来网友争议。多数人认为,培训机构营销手段激进,不考虑学生感受,拒绝去此类补习班。也有人表示,“当学渣已经很多年了,对于学渣这个词已经自动免疫了”。

“学渣”本是学习不理想学生的一种自嘲,没想到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培训机构所主打的概念,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人们常说,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难不成那些自愿以及被逼进入“学渣逆袭班”学习的孩子,其本身或者父母有“自虐”或“被虐”倾向?

【素材解读】

在眼球效应时代,“学渣逆袭班”吸引注意力的,不仅在于“学渣”一词,还在于人人都渴望的“逆袭”。为了打破“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通过教育分层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成为不少人不可绕行的路径。“学渣逆袭班”说到底,就是在迎合学生和家长的成功焦虑。商业营销和宣传为了博人眼球,本无可厚非。但“学渣逆袭班”的另类提法,却存在伤及无辜、触犯法规以及践踏教育规律三大弊病,如此罔顾底线的创新,究竟是在愚弄谁?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很少有家长能“免俗”,但不管怎样,遵循常识和规律应当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否则,极易被某些充斥虚假色彩的营销宣传蒙蔽双眼,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旦出了问题,向谁讨要说法?浪费钱财事小,耽误孩子事大,能不慎欤?

【适用话题】

哗众取宠     粗鄙的炒作

“学渣”提法有人格侮辱色彩

培训机构当然应该对自己虚假营销宣传负责,“病急乱投医”的家长也同样需要深刻反思。

与其纠结于是否被“学渣”二字侮辱,不如好好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只要拼搏努力,一样以收获别样精彩。

如果内心强大、舍得下苦功夫,“学渣”依然可以逆袭成“学霸”,倘若躺在“学霸”的“安乐椅”上不知进取,终有一天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学渣”。

【锐评】

“学渣逆袭班”引争议彰显网络语言的现实尴尬

“学渣逆袭班”的新闻一经发布,便引来网络的一片哗然,认为培训机构此举是粗鄙的炒作者居多,为培训机构的教育营销喝彩的也不乏其人。究其原因,乃为人们对“学渣”这一网络词语的认知不同。“学渣逆袭班”引发争议,彰显了网络语言的现实尴尬。

“学渣”是最近几年产生的一个网络词语,“学渣”不是“渣”,也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认知的“差生”等概念。“差生”是外界对当事人带有歧视的评价,而“学渣”一般不带有贬义,与学霸相对,是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是他们压力释放的一种方式。随着这一词语的广泛使用,偶尔,也有人会用来作为同学间善意的调侃。甚至,许多成绩理想的学生也开始用学渣表示自谦。可见,“学渣”一词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解嘲的黑色幽默。

即便是当前流行的网络词语,在现实中也会遇到理解上的尴尬。网络语言往往在特定的受众群体中较为流行,特定群体之外的人在理解上就可能会有分歧。新闻中李先生的不快即源于此,他的理解明显倾向于传统意义的“渣”,因此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样的称呼是一种歧视。另外,培训机构也无限扩大了“学渣”的范围,“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下的学生”若都是学渣,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被界定其内了。在词语的理解上,李先生和培训机构都走了极端。

自我解嘲不回避自我的缺点与丑处,并引申发挥,是一种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洒到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这位宾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在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如果是服务员说“我以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你会有效”,那就变成了一种恶毒的人身攻击了。“学渣”一词亦如此,如果来称呼别人,那就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 。

即便是当前流行的网络词语,在现实中会遇到使用上的尴尬。培训机构的广告牌上,打出了“学渣逆袭班”的概念,作为培训机构,无非是想以新奇夸张的广告语言增强宣传的效果。遗憾的是,当你称呼别人为“学渣”时,这称呼里便含了贬义的歧视,缺少了对求学者平等相待的尊重。在更多不了解这一网络词语的民众眼中,“学渣”有人格污染的嫌疑,因此将网络词语应用到现实社会中时,最好提前评估此举带来的各方面效应。

词语作为当代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也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待时间的检验和相关部门的规范。如“洪荒之力”“点赞”等那些充满正能量、雅俗共赏的词语很快就会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生活的流行语。然而,也有一部分粗俗低劣缺乏文化内涵的词语出现,相信它们最终会烟消云散。还有一些如“学渣”之类的词语,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正等待着时间的检验。对此类词语的采用上尤其要体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如此一来才能规避尴尬的风险。

篇七

【素材回放】

暑期到来后,尤其又处在旅游旺季,很多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在迎来大批参观者的同时,也成了一些人休闲乘凉的地方。3日,有关记者走访位于北京的两家博物馆,发现在一楼宽敞的大厅里,确实坐着不少人,久久没有离去,他们或低头玩手机,或与同伴闲聊、吃东西。不过,其中也有些人脱下鞋子“解放双脚”,如入无人之境。

【素材解读】

博物馆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一件件展品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向公众传递历史文化知识,以达到启迪智慧的目的。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的工作也要讲究创新性,视野要进一步拓展,不能只为进馆参观的游客服务。

对博物馆来讲,那些专门前来纳凉的市民虽然不是参观的游客,但是他们却是潜在的服务对象。如果博物馆能增加一些有趣的、好玩的、具有互动性的展览项目,有相当一部分纳凉的市民就有可能会被吸引过来,这岂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场所,坦然接受公众乘凉也未尝不可。同时,置身于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博物馆环境,既要营造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环境,更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从细微之处和点点滴滴做起。这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操守、培育优良的品质、引领社会新风尚、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还是乘凉休闲,都必须始终与文明相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适用话题】

恪守底线,公共场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允许市民进入博物馆纳凉,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公民在公共场所失礼,其实源于公共精神、公共意识的缺失

加强对入馆纳凉市民管理和引导,维护好良好的公共秩序,让公共文化场所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场合失礼是对所有人的冒犯

公共场反映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同时又能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态度

【素材锐评】

人们之所以对这一现象反感,其实关键是一些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不得体,欠缺必要的礼仪。比如,小孩喧哗、大人吃东西、脱鞋“晾脚”等等。试想,假如大家还是在博物馆里乘凉,但都规规矩矩坐着,是不是没那么让人抓狂了?

有些人在公共场合缺乏“礼仪意识”,其实很刺眼。比如我在上大学时,一个外教曾跟我抱怨,一些人习惯在街上随意蹲着休息,或者用各种奇怪的姿势在公共场所睡觉,让他感觉有点“辣眼睛”。当然,有些现象的背后有着文化差异和现实条件制约等因素。但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公共场合失礼其实是对所有人的冒犯。比如在农业社会,随地吐痰可能没什么奇怪,但到了讲究公共卫生的现代城市,这种行为就“违和”了。

提升公众在公共场合的礼仪举止没有捷径,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时间——礼仪属于一种文化,而文化的沉淀需要时间涵养。搞好礼仪教育,首先需要父母有这个意识。但可惜有的父母认为这是“虚伪”,“听个音乐会还要穿正装,太装了吧”“天天请谢谢对不起的,多假啊”。还有的则认为太讲礼貌容易被欺负,反而教育孩子“凶一点”。

接触过一些外国孩子,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挺“野”的,但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说话时尤其注重礼仪。国外的礼仪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编本礼仪教材、开个礼仪课学起来不难,难的恰恰是那种真心重视礼仪,把礼仪当规矩的规则意识。

举个例子,在美国,学校会给坐校车的孩子发放一份多达几十条的坐车规矩,违规就要登记处罚,最严重的会被禁止再坐校车。还有一个美国名人带孩子去吃冰激凌,就因为孩子在接过冰激凌时没说谢谢,她立刻将孩子手上的冰激凌没收、扔掉,现场教育了一番。这事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数万次,点赞无数。

学好礼仪,难就难在较真。只有大家都真心把它当回事了,公共场合才能处处见到得体的言行举止。

篇八

【素材回放】

湖南电视台经视频道2017年8月3日的新闻报道,称某少儿足球赛制定了“点赞”排名的规则,最终,一支场场取得大胜的队伍,最后竟然不是冠军。据悉,

此次冠军颁给了一支没有进入决赛的球队。

对于通过“点赞数”定冠军,这还真的是足坛奇闻,如今微信有了点赞和投票功能后,竟然都能决定足球比赛中的胜负了。

对此,家长的意见分成两派。有的家长认为,“

我的孩子为了奖杯已经等了一年了,去年我们拿冠军都没发奖,而今年又拿了第一,居然不是冠军,要点赞率第一才是冠军!”另一名家长认为,“点赞就是网络刷票,每个人都可以是操作的,这不公平。”

承办方则解释道:“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淡化幼儿足球的竞技性,不想说某个孩子进了球他就是第一,我们希望就算是不会玩球的孩子也能参与起来。”

而对于这样定冠军的方式,广大球迷不淡定了,“中国足球已经扭曲到这个地步了?”

【素材解读】

既然称之为竞技足球,那么就要体现竞技性,靠真实能力水平决出胜负,体现比赛的公平公正。树立孩子正确的胜负观,淡化得失意识,增强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竞技足球所带来的一系列教育引导作用应该被充分展现出来,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会人生道理,绝不能因为商业行为而跑偏。

在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给孩子看到的是什么,映射到他们内心的影像就会是什么。在足球比赛过程中,孩子们辛苦的训练,是因为懂得想要好成绩必须付出努力的道理,但最后冠军却给了点赞数最高的队伍,这难道不是在向孩子灌输拼实力不如拼人脉拼关系吗?我们费尽心力的教育孩子的正确价值取向很有可能被这一场“变了味儿”的足球比赛给毁了。

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心灵更是祖国的未来。孩子家长在现场的怒吼“我的孩子为了奖杯已经等了1年了”让人心痛。“少年强则国强”,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孩子身心不受伤害,坚决抵制“点赞比赛”,对幼儿园足球主办方的行为说不!

【适用话题】

谨防网络投票成公害

回归竞技足球的本真

净化孩子的精神世界

莫让“变了味儿”的足球伤害孩子

不要再用集赞、投票的人为方式来绑架孩子和家长

少一些排名和攀比,朋友圈更加清爽,孩子们的成长也少一点功利

任何比赛都应该制定公平、透明、合理的规则,否则将会伤害参赛者,特别是参赛的孩子,破坏体育公平

【素材锐评】

点赞数高者得冠军无法彰显足球魅力

踢足球看比赛,看的是球技,而非看卖萌或者其他。以点赞数者最高确定足球比赛冠军,不仅让辛辛苦苦在赛场上打拼的小球员们不解,也扭曲了参与者对足球运动应有含义的理解。情绪化一点说,倘若靠点赞数赢冠军,又何必让孩子们在绿茵场“厮杀”呢?

对于点赞决定冠军,主办方给出的理由是,“淡化幼儿足球的竞技性,让更多不会足球的孩子参与进来”。举办方的初衷本身并没有错,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本就是扩大足球参与度、提升足球影响力的重要内容。但扩大孩子参与度和确保比赛的权威性,不应该成为一个对立的矛盾。

世界范围内,足球运动之所以有它巨大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竞技性,而不是某些足球运动员有多么俊朗,或者其他非足球因素。在足球粉丝中,有不少三五岁孩童,他们和家长一同观看比赛,为所崇拜的球队加油呐喊。

以点赞数高者得冠军,更容易陷入网络刷票的陷阱中。在各种微信朋友圈里,帮孩子刷票,或者帮自己、帮其他亲友刷票,得“最美××人”、最佳才艺奖、最佳明日之星之类的拉票行为屡见不鲜。给相应足球队点赞也难免陷入这样的旧套路中。朋友圈一动员,各种刷票软件一参与,瞬间打败了疾驰在赛场上小球员。当点赞成王,竞技就沦为败寇,足球比赛也就成为比拼哪家朋友圈神通广大的竞技场了。

竞技性和参与性本身并不具有排斥性,以点赞数高者得冠军,显然是单纯把两者对立起来,更是对足球运动的曲解。扩大足球参与度不应与足球比赛强制捆绑、错误连接。提升足球影响力也不单纯意味将排名与拉票结合。足球产业相当多元,趣味足球等吸引青少年的活动亦可替代颇受争议的人气评比。

按照点赞者高者得冠军的逻辑,可以有两个结果。如果是专业足球运动员和足球粉丝们占点赞人员比例的多数,技战术出色的球队就会脱颖而出。否则,所获的点赞不过是人数的胜利。与其人为塑造“热闹”的足球环境,不如让持之以恒的拼搏成为幼儿的追求目标,这是让竞技与参与并举的正道。

中国足球现有的水平与中国球迷的期待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所谓的扩大参与性足球成为一种盲目的价值取向时,提高足球赛质量、增强足球魅力的初心就会渐行渐远。让球迷兴奋迭起的不是点赞数,挽救中国足球从而提升足球活力的根本,在于制度保障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让小足球运动员在竞技性指引下,以竞技为本的足球运动才会在扩大参与的进程中稳固推进。

篇九

塞罕坝,中国的生态“奇迹岭”

55年来,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创业、九转功成,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构筑了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京津冀生态支撑区,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成就,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范例。

三代人,55年,以超乎想象的牺牲和意志苦干实干,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成了“绿、美、香”的“绿宝石”。仅此,塞罕坝就值得人们投去敬佩和感激的目光。敬佩,是因为百万亩人工林海,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全林场4.8亿棵树若按1米间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半。感激,是因为她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生态屏障。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均沙尘天数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2016年北京沙尘天仅有5天,这个巨变的背后,就是塞罕坝的功劳。

【素材解读】

如今,浩瀚的林海,清爽的林风,不仅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也创造了一部绿色的传奇,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红色之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美丽中国梦写下了生动注释。建场55年,资源总价值超过200亿元,现在有昆虫1000多种,植物700多种,动物256种,鸟类192种。她以中国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无前例的绿色奇迹,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变,为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范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认真研读这个样本,汲取其中的丰蕴内涵,就能在样板引领下激发动能,举一反三,助力美丽中国从愿景变成现实,书写新的绿色传奇。

【适用话题】

绿色奇迹    从取到予的转变      由黑到绿的选择

舍近求远的追求

破坏自然,没有不被惩罚的可能    艰苦奋斗,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科学求实,没有迈不过去的难关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塞罕坝“绿色奇迹”显现的笃定与坚守品质,恰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五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是一种使命召唤,更是一种责任昭然,也许发展环境会更迭,绿林中劳作的人们会离去,但不变的是人对理想信念锲而不舍的追求,是人矢志不渝的坚守

【素材锐评1】

一棵树每年可贮存一辆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一亩森林一年可吸收粉尘20—60吨,1万亩林地的蓄水能力,则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树的生态价值可谓非比寻常,而人的生态贡献倘若积累起来,同样非常可观。

“一次塞罕行,一生塞罕情”,许多去塞罕坝采风和游览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这份精神熏染,源自于塞罕坝人“绿了青山白了头”的忠诚奉献,激扬于塞罕坝人“一年四季长在树林里”的苦干坚守,落脚于塞罕坝人“每棵树都是一个生命”的生态深情。塞罕坝人55年的平凡坚守、苦干兴业,换来茫茫荒原变身百万亩森林的惊天巨变,造就高寒沙地生态建设上前所未有的绿色奇迹。这个奇迹,是愚公精神的现实写照,是艰苦创业的时代缩影,更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范例。

美丽中国的基石,不仅在于天蓝地绿水秀山清,也在于千千万万颗像塞罕坝人一样的美丽心灵。“同呼吸,共奋斗”,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态文明音符的演奏者。我们也许不能都成为造林不断、护绿不止的“生态卫士”,却可以成为像塞罕坝人那样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积极行动者。观山水则赋予山水以生命情感,在城市则装点生活以自然情怀,不是所有的美景都在远方,心间的生态意识,日常的环保行动,汇集起来就是一道亮丽风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具有同等的环境价值。然而不少人想的是:我享有生态,你去讲文明。我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些人却只想自己乘凉后人栽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些地方却只盯住金山银山;谁污染谁治理,有的部门却不断掩饰污染回避治理……殊不知,生态环境一旦损毁必是失之长远的“全输”结局。无论是破解过度消费引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公地悲剧”,还是减少只讲享用和消费、忽视责任和义务的“搭便车”行为,关键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3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言简意赅,意味深远。

当年的塞罕坝创业者,几乎人人都能准确说出国家制定的林场建场目标: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过去植树造林,更多出自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朴素生态危机意识;如今增林扩绿,则是源自坚持绿色发展、追求永续发展的生态自觉。从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今天中国孜孜探索的,是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路,是一场以绿色发展为先导的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谁都不应是例外。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人呵护绿色、保护生态,力量汇集起来就是“绿色海洋”,时间积累下来就是社会风尚。让生态意识融为公众意识,生态道德成为社会公德,每个人心间的美丽愿景,一定能生长为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素材锐评2】

塞罕坝奇迹的另一重“遗产”

55年,三代人,一片森林,塞罕坝“绿色奇迹”显现的笃定与坚守品质,恰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塞罕坝。据新华社报道,这片地处风沙前缘的112万亩人工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而从昔日飞鸟不栖的荒原,变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背后是几代务林人对植树造林55年的坚持。

55年、112万亩、氧气55万吨……这些数字,串起了塞罕坝“绿色奇迹”的梗概:从清朝时皇家猎苑的木兰围场,到后来成了白沙弥天、林木罕见的茫茫荒原,到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肇建,再到今天,是“造福后人”的执念和接力植绿的坚持,孕育了巨变。

如今,当人们在草地恣意奔逐,在林间低吟浅唱,呼吸着清新空气,沉醉于松树的挺拔与白桦林的浪漫时,想必也会有深深的感慨:人间仙境的背后,是一代代造林人、守林人的努力与奉献;看似齐整、规矩的人工林背后,是塞罕坝人同样被格式化的奋斗人生。

从当年红松洼仅有一株挺立百年的落叶松,到如今百万亩苍茫林海;从最初369名开拓者,到如今近2000人的守业者;从沙尘蔽日的残破猎苑,到“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鸟兽的天堂”,塞罕坝人55年间只做了一件事情,老一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一代接力传承,发扬光大。故事很简单,甚至不无老套,脚下的路却是千难万难。

荒原染绿,是个土壤科学、林业技术命题,也是对过度人类活动的警醒;森林存续,也会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诸多维度的诱惑。一片林子能在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不断扩大,并形成自己的小环境、小气候,牢牢钉在北方风沙的前缘,风可以过,沙尘留下;清水可以过,洪水留下,殊为不易。

塞罕坝从初具规模到蔚为壮观,并非没有波折。赖以支撑塞罕坝人坚持下来并一以贯之的,无非是一种坚执与使命。比如,不少人认为他们“不开窍”,不会“靠山吃山”“靠林吃林”;又如,也有人不理解,那么多知识分子何以会把一生都抛洒在山林等。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乏“愚钝”、生死以之的精神,才造就了今天的宏大生态格局。

这也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精神:摒弃急功近利的“技巧”,放下世俗意义的“成功”,在笃实的坚守中,在缓慢的挺进中,在枯燥的重复中,寻求个体价值的实现。戒急用忍,才能行稳致远。55年,三代人,一片森林,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有着多少精神的狂飙与情绪的瀚海!

与自然界的风沙相比,做事情时遇到的狂暴风雨往往更难坚守。“收拾山河”,从来都是从收拾心情开始的。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做事创业,均不例外。急功近利,或许可以获得一时的辉煌,如不凡的个人履历、亮眼的GDP,抑或可以借此觅得“向上的台阶”。然而,终成大事者多沉潜,恪守内心的追求,坚守既定的理念,永远都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风入山林,会在不断地摩擦与碰撞中幻化为轻吟或怒涛;人行世上,也会遇到种种不可描述的问题与困难。所有这一切,是磨练,也是造就林海、成就大观的必由之路。一份笃定,一种坚守,这也是在各领域续写塞罕坝“奇迹”的关键。

篇十

【素材回放】

一张纸牌上写着“如果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5元!”8月初的几天,“一箱硬币”出现在广州、合肥、重庆、萧山等城市的地铁口。“硬币自取”背后的推手来自广东深圳市一家主要从事城市新媒体业务的公司,从目前公布的视频来看,不仅没有出现多拿硬币的路人,在成都市的一盒硬币里还多出了21元。

各地媒体纷纷针对这一事件反思,开始深挖背后的原因。有网友爆料称,全国各地所谓的“硬币测试”其实是同一家公司打造的营销手段,利用人们的感动来获取关注度,目的是让与其利益关联的自媒体涨粉。

戏剧反转,市民、网友也是一片哗然。有网友激动地表示,不仅是在国内,国外类似现象出现得更早。今年5月17日,有人在英国伦敦的摄政运河边堆放了1.5万枚2便士的硬币,之后躲在一角落偷拍,最终两名男子连盆一起端走所有硬币。

不少市民认为,“硬币测试”结果没有什么意义,大家大可一笑了之。如果是为了根据测试而断定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正能量,是否有较好的国民素质,恐怕过于片面了。用一盆硬币去强行解读更深层次的东西,未免显得吃力而拙劣。

【素材解读】

“硬币自取”不仅切实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雪中送炭,也通过互动向其传递出关心、体谅与帮助的信息。“硬币自取”作为一种柔性的规则,并没有对硬币的用途做出明确的要求。至于是否真的“急需用钱”,也完全凭借路人的道德自觉。“硬币自取”从这个角度看,是一场无声的“道德实验”,测量着人们的契约意识与公共精神。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句话通常被用来描绘人性的复杂多变。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是否会让“硬币自取”上演某种意义上的“公地的悲剧”,被少数人竭泽而渔?即使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能否定“硬币自取”的价值。除了让人获得帮助以外,“硬币自取”还成为一个接受爱心与善意的平台,一些人捐出了零钱以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从网上的爱心募捐,到线下的“硬币自取”,每一次

“成人之美”,都可能点亮并温暖别人的世界。一个拥有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一个懂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社会,才是一个超越“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

【适用话题】

诚实善良,是一种快乐

诚信互助,是一种力量

“硬币测试”是道德的测试,也是道德定力的测试     多一点正能量,少一些恶意炒作

“一箱硬币”测试,跟道德、人性无关        引领社会的文明,我们都期待这样的社会行为

心存善念,恪守道德底线,按需自取的同时,把更多的便利留给更需要的人

“硬币自取”不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了便利,也是考验社会诚信度的测试,希望每个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都能守规则讲信用,让你的信用更有价值!

人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岂可凭几个硬币下结论?

作为自媒体,提高关注度、扩大影响力固然重要,但不能用营销绑架公益,别把公众的正能量当成自家广告工具,以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此类闹剧,可以休矣

【素材锐评】

“道德测试”中往往没有“道德”

不是所有在公共场合上演的商业策划,都应该被抨击。这次的“硬币自取”测试,客观说,也没有明显的负外部性,不管是知情还是不知情,参与的人也没啥损失。但若将这样的测试结果当真,将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道德水平的衡量依据,甚至上升到“温暖一座城”的高度,显然就有点牵强了。

从多个城市的测试结果看,确实都是极其相似,似乎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策划公司成功引爆了话题,一座座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准至少看起来成功通过“测试”,一些自媒体收获了爆款文……只是,要说这种测试的意义,可能也仅仅止于此,它并没有太大的公共价值。如果将之再升华为“市民道德水平的新注脚”,就更该慎重了。

近些年来,类似的街头道德测试实验并不少见。有测试扶不扶的,有测试能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还有无人商店测试等等。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测试场景下,结果并不一致。比如有的地方无人菜摊成功运行多年,极少出现不给钱的现象;而有的地方推出“餐费随便给”的餐厅,最终却难以为继。果真是不同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准相差这么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说到底,这些测试都忽视了,道德表现本身是具体场景下的产物,完全撇开客观条件谈道德就有虚蹈之嫌。试图拿一种测试来衡量一座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不仅结果容易失真,也是对道德的浅薄认知。

类似的测试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商业因素的驱动之外,更是对当前社会非黑即白的二元式道德观的迎合。比如,这次硬币测试,它就预设了这样一种隐性的道德观:少拿、不拿是道德的,而多拿则是非道德。但退一步想,若真有急需,拿六块硬币的人与没有需要而拿两块的人,在道德水准上,真有那么大的区别吗?所以,靠这个方法来测试道德,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不仅无法检验出拿硬币者的真实道德水平,更可能强化人们的二元式道德观。

对种种道德测试的迷信,本身或也是社会道德焦虑的一种现实表征。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测试就能够对于社会道德状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如对于很多社会事件,人们往往倾向于在第一时间给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而对于道德的自省与复杂一面少有反思。当然,这次的测试仅仅是一家公司的策划,这决定了它本身的目的就并非是为了测试社会的道德水准,所以不管测试出什么样的结果,都能够成功导向舆论话题。靠这种方式来测试道德与人性,终究是不恰当的,也无法测出一个社会真实的道德发育状况。玩玩即可,当真就上当了。

以阳光心态看待“硬币自取”

屈旌

出门在外,谁都可能有急需用钱的时候。如果有一箱硬币从天而降,写上:“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3元。”你会怎么做?类似“硬币自取”测试风靡全国,经证实,背后有公司当推手。近日,荆州街头也出现了“自取零钱盒”,测试1个半小时,箱子里还多出20枚硬币。(荆州新闻网8月5日)

众人微薄之力,解燃眉之急,新形式,暖新闻,正能量,也难怪“硬币自取”能刷屏。看着人们纷纷往纸盒里投钱的样子,内心会不自觉涌上暖意,充满希望,觉得我们所在的城市处处美好。所以,当大家发现,“无人看管”的零钱盒,其实有人策划录像的时候,难免会有失落。有网友直接说:“如果没有镜头,恐怕整箱被拿走。”批判的话语,却传达着强烈的愿望。说到底,大家不希望这样的事是炒作,盼着就算没有摄像头,大家依然能诚实守信,互帮互助。

但是,带有营销元素的测试,就不能传播正能量了吗?也不尽然。即便大家顾及摄像头,不从箱子里顺钱,但不投钱也无可厚非吧,但从视频上看,投钱的人还不少。就算是有人发现了镜头,带着点虚荣心,或是为给自家孩子做榜样,才投钱献爱心,那投进去的钱,不也是实实在在的吗?至少,我相信那些自发或在家长引导下投钱的孩子,是心地纯粹,没有杂念的。

自发的守信和友善,当然是闪光的品质,而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感受,也是值得认可的德行。如果相关公司策划此活动,只是想扩大影响力,不是出于直接的商业目的,这套路走走也无妨,就当是生活小插曲,提醒我们关注周围,助人为乐。但前提是,策划就得做足功夫,如涉及公开募捐,就必须与有资质的公益组织对接,该走的程序要走,该拿的审批要拿,否则一旦涉及违法,“小确幸”就都没了。

不过,街头“零钱箱”也给了城市一个提醒。的确,很多人有赶时间、换零钱的需求,目前的零钱兑换点,似乎不够方便快捷。解决这一问题,不能指望一时的“献爱心”,需要进一步普及移动支付,或在公交站、商业区等地,设置零钱兑换机,给市民提供便利。对于参与或围观的普通人来说,与其无谓地定下道德标准,衡量复杂人性,不如从中收获阳光心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身边的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个“零钱箱”装不下那么沉重的道德标准,但是你敞开怀抱,就能拥抱全世界。

篇十一

【素材回放】

每逢暑假,就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参加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而大学的奖学金评定、保研、出国机会也或多或少与学生志愿服务有所关联。但是,个别学生在网上购买一纸志愿服务证明,甚至这些证明还盖有公章。

每年假期,都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参加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而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保研、出国机会等项目也有一定的“优势”。有学生辛辛苦苦一个假期才获得志愿服务证明,可个别学生仅花费百元就可以在网上获得一纸“私人定制”的志愿服务证明。据了解,网上除了可以提供纸质证明,还能在全国最知名的志愿者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志愿中国下面的“志愿汇”APP上为购买者录入志愿时长,包括志愿活动时间、志愿地点也能随意填写。

网上可以提供一系列无微不至的“一条龙”服务,通过网络“私人定制”,学生既无需“费时费力”支教,又可以获得和志愿者一样的“待遇”。对于个别“投机取巧”的学生来讲,网购“志愿证明”像是天上掉的“馅饼”。

【素材解读】

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安南曾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人文精神与人道精神的高级表现形式。一些大学生的功利化买卖和造假,其实是对自己最大的嘲讽。

网购志愿服务证明,是亵渎志愿服务精神、伤害社会公平正义的无德行为。本来,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进步,公民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及精力,为社会提供无偿、热情、友爱的服务。可以说,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斩断“志愿证明”利益链,一方面学生先要治好心理“病”,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正确看待利益得失,务实求真,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贡献自己的力量,绝不弄虚作假。另一方面监管要给力,团结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此外,细化网络信息管理规定,增加网购“志愿证明”的违法成本,不给监管添加阻力。

【适用话题】

真品实德,立身之本;真才实学,立业之基

“网购志愿证明”,是证明真人品还是证伪人品?

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不做利己主义者

监管部门更应该迎难而上,斩断“志愿证明”黑色利益链,加强网络监管

细化网络信息管理规定,增加网购“志愿证明”的违法成本,不给监管添加阻力

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行径应该被放置在道德范畴内讨论,更应该付出违法成本

请速为网购“志愿证明”清创,用共同的努力去捍卫志愿者精神、践行志愿者精神

【素材锐评】

志愿证明“私人定制”,谁该“脸红”

当志愿证明也能够买到时,无疑会让人产生疑问:“有钱就有志愿服务证明,爱心难道就这么廉价?”的确,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一切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一些违背公德乃违法之举也掺杂期间。网购志愿证明就是典型范例,这样的“假证明”除了诋毁“志愿者”的名声外,更多的是对社会诚信底线的冲击。

网上可以提供一系列无微不至的“一条龙”服务,通过网络“私人定制”,学生既无需“费时费力”支教,又可以获得和志愿者一样的“待遇”。对于个别“投机取巧”的学生来讲,网购“志愿证明”像是天上掉的“馅饼”。但笔者不禁想问一句:私人订制“志愿证明”,谁该“脸红”?

网购“志愿证明”该“学生”脸红。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本是学生自愿为偏远地区贡献力量的“志愿”行为,但个别学生却为了“个人利益”,购买假证明来“忽悠”学校。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学生像得了“心理病”,功利心太重,做事失去了本真,不懂得志愿服务的初衷,仅追求学校对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这样的学生该“脸红”。

网购“志愿证明”该监管“脸红”。假证明盖上假公章,一张“志愿证明”就出炉了。可这一张张“私人定制”的“志愿证明”却能够在网上卖的风生水起,监管真该“脸红”。诚然,网络之大给监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是监管部门更应该迎难而上,斩断“志愿证明”黑色利益链,加强网络监管。

志愿服务贵在亲力亲为。如此才能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能力;才能为社会真正做贡献。也唯有深入到志愿服务实践中,才能真切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不难发现,在扶弱助残、救灾抢险、环境保护、社区建设、重要活动等各个领域,总能见到志愿者身影,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志愿服务最要不得虚假。撇开假证明,如果只是对志愿服务口头说得多,或者在实践中投机取巧,更或者让志愿服务沾染上功利色彩等等,无疑亵渎甚至是违背了志愿精神。

篇十二

【素材回放】               

拥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头衔,蔡某近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被“抄袭”的文章来自于他的两名硕士生。有关记者将蔡某的博士论文和这两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比对,发现蔡某的论文内容与后两者内容大面积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与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就连致谢也部分一致。

据两名学生的硕士毕业论文记载,他们的论文指导老师皆为蔡某。蔡某在致谢中提到,“特别感谢两位同学对本研究的帮助和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福建省特殊支持人才“双百计划”人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知名肿瘤专家,主持过多项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曾一度荣誉等身:获得吴阶平医学研究奖、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

事实上,早在2017年 3 月,曾有人在微博上曝光蔡某涉嫌抄袭,但直到8月初,厦门大学才回应称“正在进行调查”,仍未有调查结论。

【素材解读】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难以承受功利的诱惑和压力的逼迫,难以守住师德的底线,频频出现学术造假现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院长怎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样的医生怎么救死扶伤?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国大学对待学术论文的不严谨,学术道德也日益下滑,实在让人对中国高校学术圈感到寒心。

这是对潜心钻研学者的轻视和掠夺,只会让更多潜心做学问的学者受到伤害。如果大家都不潜心做研究,我们学术的原创就是天方夜谭,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更无从谈起。对待学术造假,我们必须严惩不贷,绝对不能姑息。要严格建立健全学术界的防治造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让学术造假无处遁形。我们的学者也应该洁身自好,心无杂念,专心学术创作,恪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适用话题】

醒醒吧,窃书也是偷

不能任由学术不端“秀下限”

人背信则名不达

承受得住诱惑和压力的逼迫,守住做人的底线

作为医院院长,论文抄袭学生的,如何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遏制论文抄袭,一方面要铲除其存在的土壤,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

如果想要创造,你必须抛弃所有的制约,否则你的创造力将只不过是抄袭,它将只是一个复本

【素材锐评】

抄袭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抄袭行为已被人原谅,消失在每个人的耻感里

在诸种社会“失范”行为之中,学术抄袭并不直接显现可见后果,因而也并不为大众所关心。加之上述种种背景,更是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不严重”“可理解”的行为。实际上更应该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在任何社会里,学术圈都担负“良心圈”的作用,被冀望生成代表一个社会最高水准的道德自治状态,其规则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学术抄袭都不是事儿,会整个压低社会的底线。

可以看看今天与此相关的一个新闻:“澳洲大学老师用中文警告‘别作弊’,激怒中国学生后邮件道歉。”主人公固然涉及歧视,但读者同时可以琢磨琢磨中国学生长期“塑造”出的学术形象。

也可以看看近期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包括《锦绣未央》《三生三世》《楚乔传》在内,近两年几乎每出现一个所谓的网络大IP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就会伴随产生原著的抄袭丑闻。

还可以看看另一个与此相关的事实:媒体抄袭屡见不鲜,有地方小报长期在标点都不改动的情况下,抄袭“光明网评论员文章”做评论头条,这种报纸至今仍然存在,看来媒体的日子还是太舒服。除了明目张胆地学术不端、论文抄袭以外,一些教授忙于社会事务、忙于创收,在校外上课、讲学,忙得不亦乐乎。一些教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或者在外兼职。导致搞科研、进课堂的精力被大大挤占,剽窃科研成果,对学生实行放羊管理的大学教师不在少数。在这种大背景下,讲师论文造假、学术不端,屡禁不止。

而且,当前的高校科研生态不健康,高校行政化、学术权力化倾向比较突出。不客气地讲,某些高校领导阶层本身就存在学术道德问题,查处学术造假事件,一来底气不足,二来担心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打击学术腐败尚停留在剪矢医伤的水平。九成高校官员垄断“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新增院士多担任学校与科研机构行政职务等媒体报道,都可以佐证学术权力化的事实。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大学越建越多,房子越盖越豪华,但是校长越来越不像校长,教授越来越不像教授,大学精神不断沦落,大学校园弥漫学术不端氛围。令人忧虑。大学担负着传承文化、弘扬正义的职责。教授抄袭学生的论文,不仅有辱学术尊严,还会误导学术风气。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学问外,更有义务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德。教师自身学术不端,如何道貌岸然给师生讲学术道德?

因此,我的观点是,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依法打击剽窃者的嚣张气焰,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成果。别让低成本的抄袭代价成为学术不端的保护伞。更重要的是,大学与科研机构更要敢于向学术不端亮剑。只有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刮骨疗毒、正本清源,才有望铲除学术不端的肥沃土壤,守住学术道德底线,留住大学精神。

【相关链接】

教育部 2016 年 9 月起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经调查认定则应当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办法》第二十九条称,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通报批评;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辞退或解聘;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篇十三

【素材回放】               

拥有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多个头衔,蔡某近日再次被举报:其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涉嫌抄袭。被“抄袭”的文章来自于他的两名硕士生。有关记者将蔡某的博士论文和这两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比对,发现蔡某的论文内容与后两者内容大面积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与一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就连致谢也部分一致。

据两名学生的硕士毕业论文记载,他们的论文指导老师皆为蔡某。蔡某在致谢中提到,“特别感谢两位同学对本研究的帮助和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福建省特殊支持人才“双百计划”人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知名肿瘤专家,主持过多项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曾一度荣誉等身:获得吴阶平医学研究奖、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

事实上,早在2017年 3 月,曾有人在微博上曝光蔡某涉嫌抄袭,但直到8月初,厦门大学才回应称“正在进行调查”,仍未有调查结论。

【素材解读】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难以承受功利的诱惑和压力的逼迫,难以守住师德的底线,频频出现学术造假现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院长怎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样的医生怎么救死扶伤?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国大学对待学术论文的不严谨,学术道德也日益下滑,实在让人对中国高校学术圈感到寒心。

这是对潜心钻研学者的轻视和掠夺,只会让更多潜心做学问的学者受到伤害。如果大家都不潜心做研究,我们学术的原创就是天方夜谭,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更无从谈起。对待学术造假,我们必须严惩不贷,绝对不能姑息。要严格建立健全学术界的防治造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让学术造假无处遁形。我们的学者也应该洁身自好,心无杂念,专心学术创作,恪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适用话题】

醒醒吧,窃书也是偷                  不能任由学术不端“秀下限”

人背信则名不达

承受得住诱惑和压力的逼迫,守住做人的底线

作为医院院长,论文抄袭学生的,如何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遏制论文抄袭,一方面要铲除其存在的土壤,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

如果想要创造,你必须抛弃所有的制约,否则你的创造力将只不过是抄袭,它将只是一个复本

【素材锐评】

抄袭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抄袭行为已被人原谅,消失在每个人的耻感里

在诸种社会“失范”行为之中,学术抄袭并不直接显现可见后果,因而也并不为大众所关心。加之上述种种背景,更是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不严重”“可理解”的行为。实际上更应该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在任何社会里,学术圈都担负“良心圈”的作用,被冀望生成代表一个社会最高水准的道德自治状态,其规则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学术抄袭都不是事儿,会整个压低社会的底线。

可以看看今天与此相关的一个新闻:“澳洲大学老师用中文警告‘别作弊’,激怒中国学生后邮件道歉。”主人公固然涉及歧视,但读者同时可以琢磨琢磨中国学生长期“塑造”出的学术形象。

也可以看看近期与此相关的一个现象:包括《锦绣未央》《三生三世》《楚乔传》在内,近两年几乎每出现一个所谓的网络大IP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就会伴随产生原著的抄袭丑闻。

还可以看看另一个与此相关的事实:媒体抄袭屡见不鲜,有地方小报长期在标点都不改动的情况下,抄袭“光明网评论员文章”做评论头条,这种报纸至今仍然存在,看来媒体的日子还是太舒服。除了明目张胆地学术不端、论文抄袭以外,一些教授忙于社会事务、忙于创收,在校外上课、讲学,忙得不亦乐乎。一些教师担任多种社会职务,或者在外兼职。导致搞科研、进课堂的精力被大大挤占,剽窃科研成果,对学生实行放羊管理的大学教师不在少数。在这种大背景下,讲师论文造假、学术不端,屡禁不止。

而且,当前的高校科研生态不健康,高校行政化、学术权力化倾向比较突出。不客气地讲,某些高校领导阶层本身就存在学术道德问题,查处学术造假事件,一来底气不足,二来担心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打击学术腐败尚停留在剪矢医伤的水平。九成高校官员垄断“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新增院士多担任学校与科研机构行政职务等媒体报道,都可以佐证学术权力化的事实。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大学越建越多,房子越盖越豪华,但是校长越来越不像校长,教授越来越不像教授,大学精神不断沦落,大学校园弥漫学术不端氛围。令人忧虑。大学担负着传承文化、弘扬正义的职责。教授抄袭学生的论文,不仅有辱学术尊严,还会误导学术风气。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学问外,更有义务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做学问的道德。教师自身学术不端,如何道貌岸然给师生讲学术道德?

因此,我的观点是,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依法打击剽窃者的嚣张气焰,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成果。别让低成本的抄袭代价成为学术不端的保护伞。更重要的是,大学与科研机构更要敢于向学术不端亮剑。只有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刮骨疗毒、正本清源,才有望铲除学术不端的肥沃土壤,守住学术道德底线,留住大学精神。

【相关链接】

教育部 2016 年 9 月起施行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经调查认定则应当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办法》第二十九条称,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通报批评;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辞退或解聘;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篇十四

【素材回放】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超范围经营。该《办法》共46条,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素材解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外卖也借助互联网搭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快车。浏览、点击、下单,简单几步便可足不出户吃上心爱的大餐,外卖成了人们舌尖上的新宠。但是,网络平台为食品消费开辟便捷渠道的同时,食品安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网络餐饮的安全性成为考量平台的重要标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发布,对黑心餐套牢了“紧箍咒”,将倒逼商家与平台整改、重视食品安全,以消除公众“舌尖上的焦虑”,保障消费者的“舌尖上的安全”。安全是食品消费的最低要求,没有安全,色香味、营养都无从谈起;安全也是食品消费的最高要求,关乎百姓的健康甚至生命,食品安全压倒一切。

人人都需要安全的食品,人人都要维护食品安全。

【适用话题】

安全          责任

义务

开放

监督

无规矩不成方圆

标准先行,规范治理

维护食品安全

人人各尽其责     食品安全不能指望“道德集训”

安全再严都不为过

诚信自律,就可以夯实食品安全基石

维护网络食品安全重在常态监管守护食品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社会高度关注

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一些违法违规顽疾仍未根治,新的问题时有发生

【素材锐评】

网络餐饮新规,为“舌尖安全”保驾护航

足不出户,美食上门,网络订餐以其便捷已成为当下生活的一大时尚。但自央视曝光“饿了么”以后,网络订餐平台的问题就不断地被曝晒在公共空间。根据央视记者的实地调查,在“饿了么”网站上,餐馆的照片看着干净正规,但实际却是油污横流,不堪入目。央视还曝光“饿了么”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此后,又不断有媒体报道了百度、美团等外卖平台的问题,归纳起来其实并无新意,仍然是卫生条件差、餐厅无证无照等。

众所周知,在网络餐饮领域,经过激烈竞争和此消彼长,目前已形成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三家互联网订餐平台三足鼎立互争雄长的局面。现在三个巨头都暴露了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高度相似,充分说明媒体揭露的这些问题不是个案,也不属于偶发,而是在网络餐饮领域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网络餐饮问题多多,谁该负责?平台首当其冲。尽管此前没有专门针对网络餐饮的法规,但按照早已实施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对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主体身份进行审查和登记,并公开其营业执照信息。而在媒体报道之前,平台上却充斥着大量无证无照餐厅,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平台在责任的履行上的确存在过失。

任何一个行业需要健康发展,行业内部的自律都非常重要。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对于网络餐饮这样一个新兴业态来说,政府部门的监管仍然不可或缺。

相对于传统餐饮经营,网上订餐交易主体和交易环节增加,涉及信息发布、第三方平台、线上线下结算、第三方配送等,行政管辖、处罚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面临众多新挑战,这里凸显的是监管之难。但最难的地方,首先还是在于缺乏一套明确而全面的监管标准。

关于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法》里没有详细说明,国家工商总局制订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中仅个别条款可以适用。2016年10月开始实施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是一部专门的法规,但从名目可知其主旨并非是对整个行业进行全面规范。

现在《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填补了这一空缺,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此前舆论屡屡要求相关部门从严监管,而从办法的具体条款来看,相关部门显然注意到了这一呼声,过去的野蛮生长注定无法持续,而“从严监管”的信号则至为清晰。

“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在该《办法》中得到了确认,这其实是意料之中,因为其他法规对此早有约束;更重要的,是该《办法》对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乃至“外卖小哥”都制订了明晰的规范标准,明确了其各自的主要义务。有了这样的标准,以后再遇到消费者投诉或媒体曝光的案例,平台和服务提供者相互推脱的难度显然是大大提高了。

“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行为进行抽查和监测”,“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自己的加工操作区内加工食品,不得将订单委托其他食品经营者加工制作”,“送餐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使用安全、无害的配送容器,保证配送过程食品不受污染”……如是种种的确如媒体评论所指出,给行业加上了一些监管条例。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这些监管条例切实发挥作用。

回答这个问题,首在做好常态化监管,因为不论线上线外,餐饮业的很多问题带有共性,其次是要注意新兴业态的特点,创新监管方式。

规范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发展,如果能让食客们吃得更好更放心,同时还能让网络餐饮行业更加健康地生长,《办法》的出台则善莫大焉。

篇十五

【素材回放】              

针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2017年11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事业单位若在公开招聘中出现“因人画像”、“萝卜招聘”等违纪违规行为,将被追责。

【素材解读】

祸患常积于忽微,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一个个的“萝卜坑”,其实就是一个个的蚁穴,它们严重破坏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规则,让竞争成为不公平竞争,让泥土变得蓬松,给政府公信力的大堤带来了极大的危险。如果说“萝卜招聘”是一种堂而皇之的舞弊,那么对于意在建构公平有序的招聘纪律的事业单位来说,显然不应满足于杜绝这种显而易见的“恶”。就此而言,《处理规定》的价值,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正视。

“萝卜招聘”现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并非新鲜事。落实全面从严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惩治“萝卜招聘”应成为常态。是全面从严的必然,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为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相关标准落到实处的必然。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公平正义才能落地生根。

【适用话题】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

公平正义

招聘中的“萝卜”要连根拔起

“萝卜招聘”中隐藏着了权力的私宠

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够通过合法的劳动与智慧获得体面生活和尊严

权力保持对权利的基本尊重,遵守起码的游戏规则,这才是“常情”

该给乱象纷呈的面试开刀了,不然,无数的萝卜招聘将会演绎出更为隐蔽也更让人愤怒的丑剧

让所有人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通过公平竞争踏上职业道路、施展个人才华,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拥有活力

【素材锐评】

为“萝卜招聘”将被追责点赞

“萝卜招聘”一词是比喻一些有权有势者为关系户“量身定制”招聘条件或者职位,来达到让关系户成功应聘的目的。当前由于公务员“逢进必考”被执行得比较到位,事业单位在政策相对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部分有权有势者安排子女和亲属的“后花园”。

“萝卜招聘”丑闻接二连三地被爆出来,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更是打破了公平的底线损害了参考人的利益。现在《规定》明确指出“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对违规违纪的人员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规定》的出台是对“萝卜招聘”“因人画像”等现象说“不”,这是积极的善政,值得为其点赞。

“萝卜招聘”将被追责,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招聘的行为,使事业单位招录标准也将更加科学、全面。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招聘工作,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真正使招录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使每个招聘环节都敢于袒露阳光之下,有利于防止和克服招录过程中的歪风邪气;另一方面确保了每位参考者得到“公平”的优质服务,事业单位考试是国家选拔使用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校毕业生、社会人员实现理想就业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规定》的进一步出台,切实增强了组织考试单位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将会进一步推动考务工作者更加严密部署与精心组织实施,为广大考生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公平、公正、透明,力求万无一失。

古语云:“公则声明”。希望每个招聘单位都能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实行阳光操作、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维护好考录工作的公平;希望每个招聘单位都能执行好《规定》,确保每一位考生都能享有与祖国和时代共同进步的机会,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人的梦想都能在阳光下绽放。

惩处“萝卜招聘”有了基本遵循

许辉

《规定》的出台,为依法处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应聘人员、招聘单位和招聘工作人员划定了红线。

11月6日,人社部推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规定》指出,对于招聘单位擅自组织公开招聘的,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指向性或者限制性条件的,招聘公告发布后擅自变更招聘程序、岗位条件、招聘人数、考试考察方式等“因人画像”“萝卜招聘”行为,责令限期改正,直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11月7日《北京青年报》)。

“人情招聘”“内定招聘”“舞弊招聘”等乱象备受公众非议,每当这类违规招聘被查实后,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就成为标配,但如何追责也得有法可依,不然就会陷入依据不足、尺度不一的困境。《规定》的出台有效填补了这一空白,为依法处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应聘人员、招聘单位和招聘工作人员划定了红线,谁胆敢触碰就得付出相应的法律代价。

从《规定》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应聘人员违纪违规行为以及招聘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两大方面的处理,对不同的违纪违规情形进行了列举并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办法,明确了哪些行为不可为及不可为而为之面临的责任后果,统一了执法尺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规定》已经正式颁布并将于明年1月实施,首当其冲的就是该由谁来负责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进行查处。该《规定》第4条明确规定: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招聘单位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管理权限,依据本规定对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进行认定与处理。这就是说,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及招聘单位应当各司其职。招聘单位和招聘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法定程序组织公开招聘,对应聘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依法认定、处理,不得玩忽职守,也不得包庇纵容,更不得串通舞弊,《规定》的震慑作用突出。

针对公众深恶痛绝的“萝卜招聘”“人情招聘”等违规行为,规定提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逾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对这些责任人员由谁来处分、如何处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待加以明确、细化,让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法纪底线更加清晰,也为“萝卜招聘”“人情招聘”等违规行为拉起“高压线”。

整治萝卜招聘不应止于拔萝卜

【整治“萝卜招聘”要从根本上进行防微杜渐,纠正用人唯亲的不正之风,狠治“近亲繁殖”的腐败现象。】

旨在规范事业单位招聘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由人社部于11月6日公布。对于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强化与约束,尽可能地消除“萝卜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在规定中得到了切实体现(11月7日《法制日报》)。

所谓“萝卜招聘”即为有关系的候选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招聘条件或职位,这种量身定制的招聘条件或职位,自然就把竞争者排除在外,这是就业领域当中典型的不公平现象。进行“萝卜招聘”的理由不外乎人之常情的说法,如某些干部认为自己在单位工作几十年,就希望子女来接班,再如某些领导就是为了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如果放任“萝卜招聘”这一现象泛滥,不少单位就会成为“近亲繁殖”的场所。这些单位内部则会盘根错节、乌烟瘴气,那些谋事创业的人很难施展手脚,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又无法进来。长此以往,这些单位的工作作风、廉政建设等方面都会出问题,还成为造成社会不公平的始作俑者之一。

笔者认为,消除“萝卜招聘”是构建公平社会的必然选择,这种公开的、赤裸裸的任人唯亲行为,严重挫伤社会大众对公权力的信任,还会助长“就业要凭关系而不是凭能力”的歪风,直接污染社会风气。近些年,不少地方的“萝卜招聘”乱象频繁被媒体曝光,每次曝光都会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可是,不少被曝光的“萝卜招聘”基本都是以拔萝卜告终,有关部门对于招聘单位的责任人则未追究责任,也就说拔出萝卜并未带出污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也有些是找些牵强的理由搪塞过去,还有的是追责的雷声大、雨点小,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罚酒三杯而已。拔出萝卜不管污泥的结果就导致违法违纪成本低,趁着媒体打盹的机会,“萝卜招聘”依然会卷土重来,这也是“萝卜招聘”无法真正消除的根本原因。

针对整治“萝卜招聘”经常止于不带出泥的状况,人社部公布的规定强调,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指向性或者限制性条件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者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样的规定的确让实施“萝卜招聘”的单位负责人心存忌惮,但是规定依然不够严厉、严谨,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萝卜招聘”一经发生就伤害了公众的公平感,所以发现“萝卜招聘”的信息,就应该直接问责责任人员,逾期不改正的应该加重处罚。只有这样,才更符合“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时代要求。

整治“萝卜招聘”要从根本上进行防微杜渐,纠正用人唯亲的不正之风,狠治“近亲繁殖”的腐败现象。消除“萝卜招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问责招聘单位负责人上,不能止于将萝卜拔掉即可,不能对工作作风、违法违纪问题浅尝辄止、网开一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原创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点评汇总》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7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