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2018年原创世界读书日读书心语,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介书生,或者是个具有文人情怀的人。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曾有过退休后开旧书店的打算。我特别喜欢在书店里,坐在台阶上或者地上读书的感觉,偶尔环顾左右一样读书的人,心中特别安静、享受。也喜欢买书,2013年我家里的住房139平方米,书房约30平方米,房里三面墙,全是书柜,柜里装满书。那年搬家时,新房太小装不下那么多书,只好把最贵的那套橡木书柜留下,其它三组柜子送人。被处理的书装了28个蛇皮袋。从此开旧书店的梦碎矣。今天想起,仍心疼不已。
人在不同的时期,读书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父亲是教师,文革被划为右派,我小时候便有了很多读到“禁书”的机会,比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学、初中都是在读这些书,偷着读的。不怕笑话,《红楼梦》从来没有读完过,实在是耐心不够。在进入高中后,优势开始显现,大概是从高二开始,我的作文几乎都成为了老师推荐的范文。进入大学后喜欢诗歌,专门订了《诗刊》等。对舒婷、汪国真的诗尤其喜欢,背诵了不少,到现在还记得一些呢。大二时便成为校文学社理事,办专栏、开研讨会、出文集,忙的不亦乐乎。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的却不咋地。现在想来那时也算个活跃人物吧!当然,也算愤青一个。以至1986年随同学去武汉市上街,“反腐败”“反官倒”,口号喊过了,爽是爽了,毕业即被分配到老家县的一个偏远林场。
1988年大学毕业,1993年被任命为县里一个国营林场场长。林场有4万亩山林,近200号人。27岁便成为法人代表。现在也真不多见。我当时是全县林业系统两个大学毕业生之一。有人对我这么年轻就担此职位表示质疑,当时的林业局长就说;大学毕业生,读了那么多书,还当不了一个场长?这也是托了读书的福。一去林场便干了9年。1997年提拔为县林业局副局长,还兼着场长。从那以后,我先后工作过5个单位,一直都是在法人代表位置上,可谓久矣。那期间我印象最深的是1997年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这二本书。后来都拍成电视剧了,一时风靡全国。我把这2套书看了不下5遍,真的,没有丝毫夸张,有些精彩段落曾经能背下。把书当成了生活、工作的教材。
1999年在省委党校读在职研究生,读的最多的是周梅森、王跃文、少华的书。周梅森与王跃文是专门写官场反腐败的作家,也是第一批写反腐败的作家,少华是写名人传记的作家,我都极为推崇喜欢。他们的书,我见一本买一本,从无遗漏。说到少华,我读到他的第一本书是《林彪这一生》,第二本书是《张国涛的一生》,他视角独特,讲述客观,观点中立,文笔流畅,令人耳目一新。我自那时便开始关注、研究张国涛、林彪。有关此二人的书,我见到即收,现在细数起来,已各有10多本了。想退休之后写一本关于他们二人的专著,估计笔力不够,也只能想想而已!
说到在职研究生学历,我自45岁以后填干部信息表时就不再填它了,只填本科毕业的华农大,什么原因?应该都懂吧。读研究生期间同学有很多,有两位襄阳的名人已“进去”了,一个是某县级市长,一个是某市局长。想当年,在省委党校读书时,印象都蛮好的,都很谦虚、低调、好学。是不是因为后来官当大了,政务多了,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了,心就膨胀了吧?因为2007年见到过一次曾经的同学,那个局长,一脸的骄横,不可一世,令人生厌。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爱读书的人多讲“淡泊”,讲“慎独”。不能静心读书的人,恐怕都长不了。这样说是否有些绝对?
现在流行一句话;“要么在旅行,要么在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多了,那些书籍就自然地潜入你的气质里、谈吐里,也显露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见到城墙大排档上有光膀子吃饭喝酒的“膀爷们”,我有时在想,他们如果知道读书人讲究“冬不重衣,夏不露膀”后,会怎样?恐怕也不好意思称自己是读书人了吧?
现在手头我放有两本书,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和丁捷的《追问》。前一本令我热血沸腾,知来路,不忘初心;第二本是当代“罪与罚”,常自省,不走末路;读书应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篇二
阅读是一次快乐的生命旅行,它能超越时空的界限,让我们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阅读是一次高贵的精神洗礼,它能抵御世俗的侵袭,让我们的灵魂洗尽铅华、卓然独立。
早晨,我照常去小广场锻炼身体,那么多的人在做各种运动,可是有一个人却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一个人坐在台阶上,捧着一本书,在有滋有味地读着,脸上似乎还带着笑意,周围的嘈杂仿佛与他无关,他自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我在猜想,这可能是什么样的书呢?是武侠小说还是什么精彩的故事让他如此地快乐?但我明白,是阅读让他如此的快乐。
上初中的时候,周末喜欢去书店看书。那时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对自己喜欢的书总是不忍放手。所以那时觉得在新华书店或者在图书馆上班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可以不花钱看许多许多的书。直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喜欢带着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享受那种独特的氛围,在书的世界中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如果遇到特别喜欢的书籍,就买下来,觉得象找到宝贝似的特别高兴。现在的我,喜欢坐在自家的阳台上,读一本好书,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再看一眼身旁盛开的君子兰,或者累了抬眼看看远处的天空,觉的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晚上,经常陪女儿躺在床上一起阅读一本好书,也许是一篇《读者》里的精美散文,也许是《实用文摘》里有趣的故事,书带给我们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时光。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他们把读书当作一生的必修课。毛泽东小时候酷爱读书,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明月一夜为良友,读书半榻是严师。”少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书,又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书,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著的伟大领袖。
读书,能护卫人格,培养情操。读书人不喜喧闹,不爱曼妙舞姿,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诱惑。斗室一间,书桌一张,闻墨香,观美文,可生出多少抒怀和感叹,至此对人生有了一种深切的了解,从而也就多了一分悲悯之心。读书并不寂寞,书中人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仿佛眼前,可闻可感,产生共鸣。读书人言谈、举止亦自成性情,不莽撞,不急躁。读书越多,心胸越开阔。一且走进书中,就像是来到了一个星光照耀的大地,就像是来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草原,就像是来到了一个硕果累累的林中,我们敞开心灵,并且在这里任意采摘思想和智慧的果实。
二十一世纪是阅读的世纪,夸张一点说,不会阅读将寸步难行,阅读将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否则收获将顶多在考卷上,甚至一无所获;为阅读而阅读,收获将在于阅读本身。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阅读教学的效果要在20年之后才能显现。阅读的文本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不限于书本。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当阅读行为还原为每个人 生活中的一大需求,他会千方百计想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他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在黑夜里,书是烛火;在孤独中,书是朋友;在喧嚣中,书使人沉静;在困慵时,书给人激情。读书使平淡的生活波涛起伏,读书也使灰暗人生荧光四溢。
朋友,如果你有时间,还是读一本好书吧,为自己的心灵点一盏灯,为自己的灵魂寻一处岸,让幽幽书香伴我们行走在天地之间。
篇三
读书有时就像相亲,大家都看好的女子不一定就和你般配。同样,大家都看好的一本书,也并不一定适合你读。
《红楼梦》是一本不可多的好书,我却常听到身边一些人讲出这样的疑惑:“不知什么原因,《红楼梦》如此经典,我却总是读不下去。”我想这大概就是缘分的问题了,就像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大家都趋之若鹜,却也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没有兴趣。
读不下去的书,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去读,那样只会两败俱伤,即伤了自身的阅读兴趣,也伤了一本书的尊严。余秋雨在《青年人的阅读》一文里,也讲到阅读需要缘分:“这么有名的著作也要放下?是的,放下。因为你与它没有缘分,或者说暂时没有缘分。”
多年前,一位好友给我推荐一本书,叫做《情人》(杜拉斯著)。我立马跑去书店买了一本,看了几页却怎么也看不下去,越往下看,越感到痛苦,随即把书放到一边。某天,我到书店漫无目的地随意翻书,只翻看了几页《边城》(沈从文著),便像是找到知己一般,爱不释手,买回家,一连读了好几遍。
阅读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缘分。茫茫书海,阅读的小船突然打捞上那么一本与自己意趣相投的好书,该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后来我再也不找别人给我推荐阅读书目,并不是他们推荐的书不值一看,实在是很多时候“他人做媒”的书与自己没有半点缘分,很难顺畅地读下去。
我又想起中学时一位老师的话:“如果上大学,不读到一百本名著,大学就算是白上了。”当时,我也对这话相当赞同。可是,当我真正上了大学后,突然就不这样认为了,盲目去读一百本名著,收获一定细微而不长久。或许,当时你能够洋洋洒洒地讲出书中的细节,但是你却触碰不到他们的内心,不能与之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不能汲取他们内在的营养,多年后除了模糊的细节,别的什么也不曾留下。多年后,许多细节一定已变得模糊,甚至毫无印象。
没有缘分的读书,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深入不到书里的灵魂。天下的书多如牛毛,选一本好书便如大海里捞针,而一个人的阅读精力或时间有限,把太多的精力或时间耗费在与自己无缘的书中,得不偿失。有时,我们很长时间也难以找到一本与自己有缘的好书。这时,要耐得住寂寞,往往在我们最寂寞的时候,一本也同样寂寞了好久的好书,就突然来到我们面前。你读它,是一种享受;它让你读,也是一种满足。这时候,你和书一定是在用最秘密的语言进行着心灵的沟通,诉说着彼此长久以来的渴望。
读书真是一种缘分,与我们寻找人生的另一半是一样的。
篇四
我看《故事会》的历史,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可以追溯到小学二年级了。我是跟着奶奶开始看《故事书》,虽然《故事会》里的内容通俗易懂,但是那个时候小,只爱看笑话以及故事里的插图,不知道里面的故事所讲何事,但每个故事的插图也能让我沉迷好一会。这本书,对于我家的三位女性,奶奶、母亲和我,影响却是一辈子的。
那时候农村里看书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故事会》也不是经常能看到的,一本书回来,奶奶看了母亲看,母亲看了我看,如果大姨在家,也许我就排到最后了。生产队里还有几个人也颇爱此书,所以最后一本书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到我手中。再大一点时,认识的字多了,对书的渴望也变大了,奈何农村儿童书籍比价贫乏,奶奶把家里的书整理了一下,尽是《七侠五义》、《史记》、《西游记》这种类型的书,有的内容我不能理解,有的全是文言文我根本看不懂,相比之下《故事会》就成了我最爱看的书,最起码上面的故事我能读懂。
就这样,薄薄的一本《故事会》伴随着我到了初中,这时的《故事会》售价2.5元,我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我一周只有1元零花钱,攒到一个月才够买一本书,那时总是为了如何能省下钱来买书而头疼。幸运的是,我所在的那个班,大家居然有着看《故事会》的共同爱好,为了省钱,我们是轮流买书传阅,一本书,从买的人开始看,到最后收回时,可能连封皮都快掉了,但我们依然甘之如饴。看书的时间是很仓促的,中午在教室午休,有值班老师;晚上到寝室熄灯很早,没有时间看;周末放假我们不敢带回去,怕被家长没收。唯有晚饭与晚自习中间的空档可以看书,看书的先阅权变得重要起来,有一次我们的生活委员抢到书后,没在口袋装好,被几个同学一下子又抢走了,最后知道书成了两半,大家才罢手。
我比同学还有一个幸运的地方,就是奶奶会隔三差五的买书,因此我可以不排队,间歇性地看到最新版的《故事会》。在田地里,我陪着父母干农活的时候,我会一边讲《故事会》的故事,一边听母亲跟我分享她的看法。我好几次都在想,我在地里干活作用大吗?因为我觉得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话上了,手上的动作是越来越慢,父母每每跟我有一段距离时,有返回来替我干一点,然后又让我接着讲。劳累一天回家,没有散文中“沐浴月光,躺在庭院中央的竹椅上,静静的感受故事的乐趣”这么优美的意境,但是睡前看一篇故事,仍然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一直到现在,我都保持着购买《故事会》的习惯,公司门口有一个卖报纸的老人家,从2007年开始,我每月风雨不断到他那里买一本书,到后来就变成了直接订购,只要有新书到,老人家就会特地发短信打电话通知我拿书,我不止一次的想,我订书的行为,估摸已经成为老人家的一丝丝精神寄托了,因为他联系我的通信费,似乎已经盖过一本书的利润了。
《故事会》对于奶奶,是看懂人生百态的活道理,奶奶在村里还算是看书比较多的,因此她教育孩子不大喜欢说道理,喜欢讲故事,尤其是对隔辈的我,她让我在故事中感受是非对错,在她的影响之下,
“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这种矛盾的认知从小就伴随着我。
《故事会》对于母亲,是在生活困难时期的精神支柱,在经历了种蘑菇没产量,养殖白鹅无销路,做蔬菜生意赚少赔多一系列打击后,她变得比男子还要坚强,她从来舍不得买书,每次都是我买了之后她接着看,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从她的身上,我能感受到《故事会》里有些故事对她影响至深。
《故事会》对于我,是我了解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对学习工作也颇有帮助。《故事会》里有一个栏目叫《3分钟典藏故事》,启发性特别强。有一期的《3分钟典藏故事》里讲到了秋山利辉与徒弟的故事,让我第一次接触了秋山先生的匠人精神,没过多久,公司组织学习《匠人精神》这本书,那种“大家都在学习一个你已经接触到的知识点”的感觉甚是奇妙。
简单的一本书,在奶奶那里,是对隔代人的期盼和爱护,在母亲那里,是艰苦生活中的精神鼓励,在我这里,是长期以来的一种坚持,坚持认为读书是跟随一世的修行,哪怕这本书只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而已。
篇五
对吴秀波的偏喜,我观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不二情书》。
看完电影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新的说说:“惟古诗词处显真性实情。”
因为,在看完电影后,我发觉最吸引我得已经不是大牛与娇爷的爱情,不是爷爷与奶奶两位老人七十年的爱情长跑,电影中诗词的对白,书信中诗句的引用,深深的吸引着我,言之简约,却包含着关爱,期盼,守候,为之动容,心醉。
“勿惮劳,勿恃贵”——张之洞《诫子书》。爷爷给孙子的信里有这样一句话“勿惮劳,勿恃贵”,长辈的谆谆教导都浓缩在这样的6个字里,这是教育孩子要不要害怕辛劳,踏踏实实地,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要依赖权贵财富,告诫孩子要记得初心,不贪财不趋炎附势,不忘本。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这句话是奶奶在山峰之上和大牛说的,后半句奶奶接的是“现在啊,是儿女在,父母不远游”。多奇怪啊,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上千年,我们把孝道传承至今,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努力打拼足够的钱来赡养父母,却忘了他们一天天老去,心智开始慢慢接近于孩子,他们需要陪伴和关爱,需要的是坐在一起聊聊家常,陪他们一起看看连续剧,陪他们一起吃饭晒太阳。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这句话是在老爷爷拉着大牛说起给孩子写信的时候说道的。老奶奶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家,大牛问:那人不在了呢?老奶奶拉着大牛的手摸上心头,在心里。然后就又想到了这句话。很多人被爷爷奶奶的故事感动的泪流满面,我也好几次湿了眼眶。因为他们身上不是简单的相爱相守,他们有对彼此的爱,对儿孙辈的守候,还有对故土的眷恋,对中国文化的颂歌。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苏轼《屈原庙赋》。奶奶在金佛寺里虔诚的一拜,大牛问她要不要在这儿给爷爷立块碑,奶奶说了这句话。爷爷的一生都在逞能,有着我们中国老年人特有的倔劲儿,不愿意认输,不愿意低头,就算和奶奶表白都是向死而生。喜欢中国自己的文化,写的一手好字,古文信手拈来。无论曾经离开家乡有多久,现在啊,都回来了;无论死后有没有一块碑,这块土地这条江河都是归宿。
一诗,一词,一人,一生。诗词歌赋于中国而言,已刻在骨髓里。无论时隔多久,总是心里一份抹不去的情怀。现如今我们的情感交流在电话中,在微信截屏保存中,保存的对话在某时轻意被删除时,我开始怀念中华千年古文明,经过时光的沉淀,岁月的侵蚀,不仅没有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更显往日之光芒,反复诵咏,越品越醇。
篇六
物欲横流的今天,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思想和文化层面的修养。人们更热衷于现代媒体带来的试听享受,而远离了阅读书籍带来的乐趣。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古代,人们只能从听讲和阅读汲取知识的营养。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古代穷人家子弟如饥似渴读书的故事传为佳话。
我的阅读兴趣起源于小学时代的画册,那时候的画册不知从哪儿来,反正班上哪个有就轮流着借着看。64开的纸,彩色封面,里面每页一副黑白画,下面配以一两句文字说明,每本画册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已不记得都有哪些内容,大抵都是些励志的历史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放学后,两三个同学挤在一起翻看一本画册,边看边讨论,那种快乐,比今天的孩子放学后窝在家玩电脑有趣的多了。
上了高年纪我的阅读范围就不局限于画册了。把邻家上高中的大哥哥的课外书借来看。看不懂的翻过去,看的懂,喜欢看的就多看几遍。有一篇《杨开慧在狱中》我记忆很深,当时看了很多遍,至今仍记忆犹新。文中讲述的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与儿子毛岸英一起被敌人关押在牢中,受尽严刑拷打后被杀害的故事。(毛岸英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主席夫人啊,何等尊荣!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她从容就义。每当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我便会想起杨开慧、毛岸英、方志敏、邱少云、董存瑞…那些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的坚定与豪迈。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与豪情鞭策,激励着我的人生之路该如何走,这是阅读带给我的思索与动力。
初中时的一次阅读经历令我难忘。那年暑假,我向别人借来了曹禺的剧本《雷雨》,因第二天必须归还,我晚上吃过饭便迫不及待地在灯下看了起来。那一夜,或许是书太吸引我,屋内的闷热和蚊虫叮咬全然不顾。到了第二天,脸上、身上被蚊虫咬满了大大小小的红包。那时,我就想,等我长大了有钱,买好多好多的书看,不再受这种借书之苦了。
细细想来,我的阅读范围从最初的画册《故事会》、《知音》到后来的《童年》、《家·春·秋》、《鲁迅文集》、《王朔文集》、《三毛文集》、《呼啸山庄》、《平凡的世界》都是泛泛而看。后来我学会了选择一些对写作有益的书,《名家咏物百篇》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好词好句都值得学习。自己看似平常的景物被作家用文字描写的生动、形象,我读几遍,然后闭上眼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遍,直到把精辟的词句记下来。阅读那些美文,比品尝美味佳肴更令我陶醉和回味,那种惬意和快感是无可替代的。
好文不受时空的限制,普希金的爱情诗《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戴望舒的《雨巷》,还有古代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描写让我沉醉。诗人、词人距我们已有一百多年,或几百年,但我觉得读他们的诗词似在与他们的灵魂对话。心灵共鸣。他欣喜,我亦畅快:他伤感,我亦悲戚。
随着年龄增长,我喜欢看一些有哲理性的文章。《半月选读》、《特别关注》是我的最爱。里面的文章让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学会看淡得失,分清是非。那些文章洗涤了我的思想,净化了我的灵魂。
冬日,围着暖炉,沏上一壶好茶,手捧一本好书,细细品读,真乃人生最美境界也!
篇七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答案不是刷微博逛淘宝,不是电影电视剧,更不是喝酒抽烟打麻将,而是读书,读好书。
我时常在想,“我们到底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环顾四周,会发现我们所处的环境现代化特征是多么明显,我们周围的事物更新变化的速度是多么惊人。经济社会在极速发展,但娱乐方式也纷呈迭出,在外界声声色色的诱惑里,我们时常面临内心的困惑,物质生活是基础,却并不能解决人内心最根本的问题。吃药可以治病,读书可以医愚。书是生命的润滑剂,它让繁忙的人可以休息,让自卑的人走向坚强,让绝望的人看到光明,让无知的人变得博学。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读书是一个自我满足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一种修炼身心、怡情养性的良方益法。读书不仅是对人阅历的丰富,也是对人精神的激励,更是对人生命的延长。
你看,那些一本本好书在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亦让我们明白: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的故事,感受遭遇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
心情浮躁不堪时,读读陶渊明的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读《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扎西莫多外表丑陋却能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当然还有我们爱美的女士们,可以读读美容保健的书籍,读读如何提升女性魅力、气质的书籍,读读各界成功女士的范例,在属于我们的美丽天地里自由翱翔。
人才与知识一样,是会折旧的,而只有一个善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人,才能终身在岗,终身从业。读书的方式很多,你可以选择书本、可以选择电子书,可以坐在宽敞的图书室,也可以坐在自己的宿舍。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让我们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殿堂里,让那淡淡的书香打开心灵枷锁,清理被尘世蒙尘的心灵,让我们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书香伴我们前行……
篇八
晨起第一件事一定是推开房间白色窗子,远眺地平线第一缕阳光,极目淡淡白云、浅蓝天空,清新空气拥抱而来,轻吻了沉睡的每一个细胞。一路迈着大步来到市政大楼,拾级而上,进入大厅不经意看看二楼大厅类似小篆纹理镂嵌的黑色栏杆,转入左楼梯间,推开厚重的木门,灿烂明亮的阳光透过前方玻璃照在墙上,空气里许多尘埃浮浮沉沉肆意跳舞,穿过耀眼的阳光,楼梯间的窗口看出去,晨曦在濛濛薄雾中浸透政府内院里那一大簇瘦竹,横廊隐没在其中,另一端架在一株大片叶子的玉兰树旁,玉兰树下是修剪规整的金叶女贞矮灌木。走到二楼楼梯窗口,景象感觉又大不相同。打开办公室,时间还早,也许听一曲《琵琶语》,崭新的一天便开始了。
喜欢汉语言文学,选择纯粹只是静享其中。汉语言文学和统计一文一理,恰似一柔一刚。汉语言文学毕业出来,自然而然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做语文老师就是完全在教学中享受生活,不过,如果你问我当一名班主任是什么感受,我会说,就像是50位学生的私人保姆——事无巨细。在放假的那一天,我站在四楼班级教室旁边,倚靠栏杆,看着班上最调皮的那个男孩最后走出寝室门口,学校渐渐安静,余晖斜洒在走廊上。我的教师生涯提前结束了。当一名教师是幸福的,你亲眼看到学生的变化成长,“恰似一团泥土被赋予生命”,你每一天做的事都被赐予意义。统计要求精准明确,如果统计出来的数据得不到认可、采用,我会瞬间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毫无意义。统计于我是半途敲门的陌生人,我对他一无所知。可既然敲门了,总要打开门看个究竟。自此,我有意无意开始关注以前自动忽略的与经济统计相关的新闻网页,自动搜索过滤到任何与“服务业”、“第三产业”相关的字眼。日子像一本厚厚的统计年鉴,开始在满布数据的一行一列中一页页翻过去。
一个闲暇的午后,走上天台,微风拂面,暖意融融,突然想到很久没有手捧一本闲书,放上一曲舒缓的音乐,或是懒懒晒一个下午的太阳,静静地停下来,听一听麻雀唧唧喳喳,听一听秋叶簌簌下落。感受时间如细细的流沙从指尖轻轻划过,未尝不是一种享受。有什么,比握在手中的青春更美好?你看到的就是世界所有的精彩吗,你接触到的就是生活所有的内容吗?如果你的世界是一口井,也要尝试从不同的井口去看看。
一个人也要诗意地生活。一段时间后知道了图书馆就在住处旁边,徘徊在一排排的图书架旁,浮躁不安的心终归于沉静。我相信,每一本好书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倾注了作者的灵魂,每一位读者与作者都可以跨越时空完成彼此精神的对话、达成情感的共鸣。也会在周末约上一两位朋友爬爬山。和朋友的一路谈话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随性恣意,狂奔、漫步都是酣畅淋漓!有时也到影院看看期待已久的电影。一部好的电影能让你收获颇丰,可以是你了解世界隅隙的活动窗口。空闲的间档也养养花。爱花的人一定是爱生活的,不同性格的人连养的花也大有不同,乐观的人,你甚至都能感受到她养的花枝枝叶叶都在颤动着偷偷微笑。偶尔也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工作和生活总在不断的周详计划总结中,哪一个阶段需完成设定的些许目标。可是,总不能一直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总要留下一点惊喜给自己。
四个月悄然过去,站在政府大厅外的台阶上,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第一天下班时,郴州的天空一丝儿白云都没有,就像是我心底沁出的蓝。一日复一日下班行人步履匆匆,广场上的大屏幕传来响亮悠扬的熟悉曲调,沿着政府院外踱步走向回家的路,一旁黑色铁栅栏上绿意浓浓,枝蔓缠绕着密密的蔷薇。
篇九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读林清玄的散文,偶然却又那么的必然。无意间翻开了林清玄的散文集便舍不得马上合上。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读完后撼动人心。
其中,《快乐的思想》更是令人反复回味。这篇文章,开头是讲了个故事,我们快乐的思想是决定我们一生的最重要的关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快乐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个人没有快乐的思想,那么尽管用尽一切努力,可能还是会落空。一旦快乐的思想被建立起来,即使生活悠闲单纯,幸福乃至人间的美善都会自然的来到。我有时也拥有快乐的思想,的确很好。一生想要快乐,就要先有快乐的思想。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样。同样是在砌砖,有了快乐的思想会比别人多一份喜悦。
一个个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词语,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次次的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篇十
许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还记得上学时,要是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恨不得一口气就能读完,甚至吃饭也是边看边吃。自从成家以后,几乎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书了,总觉着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要做,哪还有时间读书呢!可是不自觉间,却让看电视剧耗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朋友们聊天时时间一晃而过……嘻嘻哈哈之间,暮然回首,才惊觉着许多年过去,竟真的没有好好读过一本有益于自己的书,平常所倚仗交流的知识,竟大部分来自于学生年代的那点积累!
像我们70后的再不认真读点好书,读点有益的书,只怕就真的后悔莫及了!我突然间意识到了这一点,终于在一个午后,捧起了久违的书本,书名是《不生气的智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能为别人做出多少有益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程度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不生气的智慧》讲述了多种如何控制怒气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处理欲望、解决困惑等,帮助我们重拾希望、创造全新的自我。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些人享受着自己的人生,有些人却无法摆脱烦恼,为了小事生气伤神。其实,生活总是参半着各种情感,有幸福就注定会有痛苦,有欣喜就注定会有哀愁,因为这就是生活。所以,人有痛苦和哀愁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常常忽略快乐,总是身陷烦恼不能自拔。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话一点不假,生活中,人来人往,总免不了磕磕碰碰,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生气,这会破坏兴致,还会挫伤友谊和暴露缺陷,带来不良的后果。
更重要的是,气大伤身,生气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所以,与其让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还不如就当是过眼云烟,一笑了事罢了。这样,既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又能保持良好的友谊,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怒气会让人愚蠢,闲气会让人失神,怨气会让人灰心,坏脾气会害死一个人。”要想不生气,就要时刻注意心性的修炼,事事都要加强自我修养,理性的思考,平和的心态,积极的自励,处世的心机,都是平息怒火、变生气为争气的法宝。只要我们能遇事不气,遇事不乱,以一种单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事,那么我们就会享受到生活本应有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的人生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一种让人羡慕的人生!
我们要感谢书本带给我们的神奇力量,让我们敢于直面存在的抱怨、直面一切困难,直面不足,直面我们所要面对的人生,然后,力求去改善。读书,让我汲取到了一种改变自我的强劲动力;书本,让我们纵然身隔万里,却可心无距离。红尘中也许你会遇到很多高兴事、烦心事,书本,在你人生境遇不堪时给予指引,在你颓废时给你带来无惧的信心和力量,在你得意时不至于忘形。所以,去读一本好书吧!对任何事情,努力做到不抱怨,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你终将会发现,一本好书所带来的正能量正悄然改变着你,为你带来幸福、快乐!
篇十一
白昼渐渐褪去,夜色已然降临,忙碌的一天已悄然结束。窗外只有收费广场高杆灯的光亮和村庄里几处零散的灯光,仿佛这个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此时时针已指向十点,我习惯性的拿起一本书坐在床上翻看。
读一段历史,做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于转瞬间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你会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所在;读一首诗词,做一位忠实的倾听者,把自己置身于诗词的境界中,与诗人对酒当歌,你会体会到古人思想的深度;读一篇散文,做一个生活的感悟者,抛开一切杂念,真真切切的去感受生活的平凡而又伟大,感受身边那些有血有肉的灵魂,感悟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假恶丑,干净而又纯粹的文字中蕴含的那些生活哲理,比起那些所谓说教者的说教,要深刻的多、有效的多。
书本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每读懂一本书,就读懂了一回你自己。与书本的对话,就是与自己心灵的沟通。十点,这个刚刚好的时间,是一个让我忘却烦恼,忘却烦忧的时间。这也是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时间,没有人能够打扰,只剩下我和书中的文字,静静地感受着这片宁静,也仿佛在与另一个我在对话。我可以抄下一段美文去默念,也可以停下来去思考,思考一日的得失,思考脚下的路要通往何方。而此刻,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充满了对这个未知世界的好奇,我可以尽情地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也可以去憧憬明日生活的美好。
夜是书的海洋,书是夜的小舟。长途跋涉的汽车再能跑,它也需要去加油站加油。十点读书,给我们心灵加一次油,只为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出发。
篇十二
静读。古人读书,讲究一个“静”字。最能感受阅读之美的,当是静读,闲来无事,焚一炉香,一杯茶,一卷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穿越时空,与寂寞的古来圣贤对话,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静读,当是人生最大快乐之事。书有香味,谓之书香,能使人忘记喧嚣的尘世,能安顿烦躁的内心。一天之中,以夜晚最静,是以静读以夜读为最佳,“闻香夜读书”乃是人生一大雅事。静下心来,重读经典,能读见以前不曾看见的内涵,能体悟到别样的韵味。因此,读书之人好静,《聊斋志异》里,很多故事都是读书人为了找一处安静读书之所,去了荒废的老宅,去了破旧的寺庙,与狐妖鬼怪为邻。也有专取闹市读书的,其实也是求一个闹中取静。据说,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就爱在闹市里读书,且安之若怡。此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为,当是成大事者的标志。
苦读。古人读书,也讲究一个“苦”字。寒窗苦读,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汉初时陈平家贫,好读书却不为嫂子所容,陈平忍辱苦读,终成王佐之才。西汉时匡衡勤学苦读,家贫买不起蜡烛,于是凿壁偷光读书。三国时,吕蒙虽为孙权重臣,但因读书少,被人笑称为“吴下阿蒙”,吕蒙于是发愤读书,大有长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便是由此而来。古人有不少苦读求取功名的事,寒窗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最为励志当属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终成大器。苦读,是把书读透读通的办法,也是做学问的必由之路。不是所有的书都那么通俗易懂的,哲学书一般需要苦读,因此,很多哲学家在活着的时候,他的书一般很少有人问津,比如叔本华,他活着的时候,他的书卖出去的没有超过一百本。
慢读。好书须慢读,一如好茶须慢品,美景须慢赏。读书览胜的沉醉,岂能快而得之?好书需要慢读,是因为需要一个吸收领悟的过程。捧读一本好书,就是得遇良师,须对其恭敬,跟随良师,亦步亦趋。作家张涛曾在一首《读一本喜欢的书》的短诗中这样写道:“也许读几页∕也许读一页半页∕就把目光移开∕∕怕一直读下去∕我就会成为书中的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这种慢读,当有“妙处难与君说”的滋味。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是一本好书,初一时从父亲那里得了这本书,我一直看到了高中,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已然成为东坡好友,随其高歌,随其游览,随其坐禅论道。
培根说:“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不管怎样,我觉得读书还是快乐多,就算苦读,我相信也是苦中也有乐。我最欣赏的,当属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去掉了功利,读书是件何等快乐的事。
篇十三
人生漫漫,虽说每一段道路我们都与亲人、朋友为伴,但其实绝大多数的时刻,我们面对的还是自己,只有自己。但即使是在四下无人的静默时分,我亦不觉孤单。那是因为我有最好的陪伴。它总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翻阅,虽不言不语,却能给我最大的慰藉。它,就是书籍。一本好书犹如一壶好茶,初初品尝时可能稍觉寡淡无味,可细细品过,却觉回味无穷。进入了它的世界,我会与故事里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同欢同乐,沉浸在那跌宕起伏里不能自拔;一本好书犹如一杯烈酒,那浓烈的情感直直抵达内心,爽辣刺心,喜就爽朗地大笑,哀就悲恸地大哭,精彩绝伦的情节让我既想一饮而尽,又想留些念想,不舍饮毕留有遗憾。是的,这就是读书的趣味与兴味。而读书,还有益处。但它的益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获得,并非一两本书能够解锁。它的益处如同涓涓流水,润物细无声,从此,形容美丽容颜的句读不再只是貌若天仙,而可以是钟灵毓秀,可以是艳若桃李,可以是新月清晖,花树堆雪,还可以是莞尔一笑,嫣然无方。一本本书为我推开了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豪情世界,武侠江湖,有情天地……虽未至,心向往之。这便是书的魅力吧,与它们为伴的日子,我的内心充盈有力,从不孤单。芬芳的气息携着墨香余韵,与书共此一生,真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