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的教学心得有哪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方面的范文,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来参考一下吧。
如何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的教学心得
品德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品德学科尤其需要关注学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
我们的品德课则要在准确把握目标的基础上,设定不同的情境,并在这种情境下设定不同的活动,在体验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在品德课中达成这样的目标呢,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品德教师要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比如在近期讲授的《地球生病了》一课中,由于我的备课主题过大,所以在感受“地球生病了”的三个环节中,内容和形式略有重复,没有层次,特意选了三名能力较强的孩子,让他们以自己的角度发现“地球变脏了”,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准备的过程中,我全程陪同,并适时指导。当课堂上三个同学一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调查时,同学们的专注度竟大于我在前两个环节精心准备好的素材。这一活动设计的结果要大于我的预期。我想,我在和他们共同备课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共同构建的课程,当然比老师单向的引导要好得多。
二、品德课要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我们的品德课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所以,我们在品德课上的活动设计,非常注重彰显“地方特色”、“身边特色”。我在讲授《保护牙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碳酸饮料对于牙齿的伤害,我特意准备了几颗小猪的牙齿,提前在碳酸饮料中浸泡,当把浸泡过的牙齿和没有浸泡过的牙齿放在一起对比时,孩子们看地目瞪口呆、嘘声四起。
另外,在品德课中,要慎用“高大上”的素材。比如在《地球生病了》一课中,关于水污染这一主题,我准备了不少影像资料,包括人教社的一段视频教材。但是结果证明,学生动手搜集的我们身边的水污染素材更容易打动学生。
除此以外,一些必不可少的“高大上”的主题活动,要进行细化,降低认识难度。比如《我家今夕的变化》一课中,改革开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是让四年级的孩子理解改革开放又谈何容易呢?于是我便把改革开放的几点重要内容细化,我只抓住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这部分,把晦涩的语言化为更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句子。并告诉学生,以一个小公民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所有这些只为一个目的:降低难度,让学生以能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所触动。
三、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体验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没有体验的品德课便是枯燥的说教。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品德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而增强学生在品德课上的体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一,要设定恰当的情境。可以是整节课中一系列相关的情境,比如我在《保护牙齿》中,以“爱牙观察室”、“爱牙诊疗室”、“牙齿保健室”贯穿下来,学生在其中乐此不疲。当然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情境。其二,可以把生活中的相关实物拿到教室,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闻一闻、尝一尝等方式,亲身感受,增强体验。当然了,互联网加时代,影音多媒体素材的应用,对于强化学生的体验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在设计品德课的过程中,要在活动设计、情境设定、素材搜集中,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无边无际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从而引导儿童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做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只有从衣食住行、玩与乐开始,帮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品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孩子自身的品德素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