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案例有哪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范文十篇,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
(篇一)
我的教育故事案例
——多用微笑鼓励学生
仓颉一小 吴 蕾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转眼间已经工作五个春秋了。回首这五年的教育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做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从事语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乐趣。我爱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
在我从教的第三年中,当时这个班有个同学语文成绩很差,考试成绩徘徊在三四十分。学习基础差,厌恶语文,因而上课不爱听讲,或搞小动作,或睡眼惺忪,导致我每节课都完不成任务。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以为凭借我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风趣激励的谈吐,能够转变他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没有任何改变。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班里一个同学的话触动了我。有一天,我刚上完课走出教室,班上的孙国强同学就跟了出来,他低着头,胆怯的对我说:“老师,您以后可不可以不提问我?”我说:“为什么呀?”他就小声地说:“因为我害怕您的眼神,每当我答错题的时候,虽然您嘴上不说我什么,但您的眼神和严肃的面部表情在批评我。”
此时我震惊了,我一直以为对学生只要口头上多表扬,笔头上多鼓励,便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我陷入了深思。对了,微笑是人类最美丽、最友善的语言,那就让我用微笑去唤醒学生们沉寂的心灵吧。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天都是满面春风的走进教室,用最亲切的眼神面对学生,而学生们也慢慢的被我感染,脸上有了笑意,尤其是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也勇敢地加入进来,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课堂上的气氛渐渐的活泼起来。仅仅一个学期,他的语文成绩就有很大提高。
或许,正是我的眼神中流动着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他自卑和沮丧的心,他就是从我的眼神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曾经有学生和我说:“我最喜欢上语文了,因为从您的课堂上能找的公平,我最讨厌老师偏袒成绩好的学生,因为讨厌老师,导致我很厌学。只有您公正无私的心底,像一方明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您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种公正的力量,使我的心也变得明朗起来。您的眼神在严肃中传递着爱意;在安静中透着温和;你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的荡涤着人的心灵。”
我想,只要我们有一个满浸着人间爱的灵魂,我们就能传递给学生最美的眼神,这样的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记住,进入课堂之前一定要带着微笑进入啊!
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的任何尝试,我们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同时也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没有值得害臊的地方。我也喜欢你们的错误。”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语文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和课后争先恐后的做题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篇二)
我的语文教学故事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一名再普通再平凡不过的语文教师。在这个岗位上虽已工作了十余个春秋,但却未曾做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只是留下了一些自己的感慨。或许是跟自己的家庭因素有关吧(母亲早逝),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自觉的渗透进一些关于珍惜亲情,懂得感恩的思想。比如:在教莫怀戚的《散步》时,原本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我花了三节课的时间,除了完成课本知识的教学任务以外,我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跟孩子们一起交流关于亲情的故事,名言,诗词,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等内容。我就是想让这一代养尊处优的孩子们明白:父母不计代价的为孩子付出一切只缘于爱,作为孩子要懂得珍惜,知道感恩。
亲情教育
记得有一次,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唏嘘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那篇《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放假时,开学前,上学路上,生病时,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的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老师起个头,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我,开始很小声,渐渐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并写下读后感,好吗?”
结果所有同学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实在令人感动。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对于他们来说,作文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平等与尊重
当学生犯错时,发怒几乎是教师的“本能反应”,条件反射般一阵咆哮,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有一次,语文课上学生不专心,表现出疲惫状态,精力不够集中,引起我的发怒,于是我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待等老师讲授下一课的同学。结果,学生好了一时,不久又思想不集中了。后来,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这样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去动脑,去说,让他们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讲解的乏味,我就索性穿插点小故事或小趣闻等插曲,当学生对课本上的说教表现出已经厌倦或不屑一顾时,我就在当今自私自利、金钱至上、享乐为先的意识流中随机进行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道德情感准则的教育。课堂上学生思维迟钝、精力分散、随意讲话、打瞌睡、举止随意等时时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掌握调度学生的艺术。语文的教学有生动的课堂讲解,但也有枯燥的字词训练;有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也有乏味的理解与说理。不论何种语文课堂,如果我们教师能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学得有滋有味,老师也乐于教学。
无意中我读到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看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以往的教育历程,做教师没有能力点燃火种,但绝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每一位为人师者,放弃了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途,放弃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如玻璃。我们做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每当要发火的时候,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出现自己初为人师时的事情。有时我觉得愧疚,后悔当时吓着了那些孩子;有时又觉得可笑,奇怪自己当时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现在回想起来,实在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当时可能为了维护那么一点尊严,可能是为了挽回那么一点面子,总而言之,只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不可侵犯的。在与孩子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慢慢改变着教育的做法。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赏识一点,他们就会心满意足,“言听计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以小见大
作为语文教师,我不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也不是经验丰富的教授,我常常在想:孩子们能从我身上学到什么?我能教给孩子们什么?我希望孩子们除了能从我这学些浅薄的知识外,还能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善于观察,用心体会生活的,关注弱者的爱心。我曾经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过一些这样的画面:暮春,在信阳市步行街高楼林立的树荫下,一群民工正在吃午饭,摆在地上的两大瓷盆菜,一盆是又老又涩的菠菜,一盆是已经快发芽的土豆;酷暑时节,我骑车赶往学校上下午第一节课,正被炎热折磨的满腹怨气时,一扭头看到了马路边几位拖着蛇皮袋,拎着大大小小行李包的外地务工人员,心里突然很酸涩。一次,跟女儿一块去门口超市给她的小兔子卖白菜吃,遇到俩民工在买菜,卖水果。乍一听,心想,这些民工生活可以呀。可是一抬头,发现他们正在买那些已经快腐烂的青菜,水果,顿时觉得手里的白菜沉甸甸的。他们也许并不明白发霉腐烂的水果不能吃,只是觉得挺实惠的罢了。我在感慨:我们生活的城市是他们建设的,最高的楼是他们盖得,可是任何一座城,任何一栋楼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和他们比比,我们的生活就是天堂,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 我没有丰功伟绩,惟愿我的孩子们能够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快快乐乐成长,健健康康一生,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足矣。
(篇三)
有一句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教**年来的我,深有体会,要想好好培养一个学生,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回想从教之路,有的是风风雨雨,没有的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激动,有过伤心,有过愤怒,有过着急,有过无奈,有过恨铁不成钢,更有过迷茫,甚至有过后悔,后悔自己选错了行,若是下辈子,我要脱胎换骨,绝不再当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当然,这只是在着急的时候偶尔有的小儿科般幼稚的念头。
这学期,我依旧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但新接的是五(4)班并兼班主任。“万事开头难”这句话说得没错,每新接一个班,并且班额人数如此之多(76个),意味着一个班主任工作即将从头开始,从认识每一个学生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再做到因材施教,如何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花很多时间,需要细心、耐心,付出相当多的精力的一个艰难的历程。
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的相处磨合,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大胆得很,喜欢在课堂上讲话,没有约束没有节制,特别是对他们稍微有点好奇的,感兴趣的话题,哪怕是跟课文内容毫无关系的,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己的位置,或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叽里呱啦,七嘴八舌,看似激烈的讨论却讲不到点子上,更谈不上有深度,广度了。虽说我们的教学需要的是孩子们的大胆,是孩子们的主动,是孩子们有话就说,是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想象……而眼前——这种乱说、乱动,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这种现象结症何在?是老师所提的问题不明确?是我没有威信,与孩子交往不深,孩子们无法与我在教学中发生共鸣?是班级人数太多,学生自制力不强,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还是现在学生的思维特质所导致?一连串的困惑涌上了我的心头,虽然我一下子不能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我敢肯定,这种课堂,教与学肯定不能相融相通,效果也当然不尽人意,这也绝对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总是舒畅不起来,觉得有些失望,每次下课总免不了发发几句牢骚将不满情绪释放,然后想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用“灌输式”的教学可能效果好一些,不让孩子们讨论,才能收住他们的嘴巴,课堂上才安静!可静心想想,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我开始质疑我自己:我对教材的理解很深刻了吗?我的教学语言魅力具备了没有?我深挖了教材的人文思想了吗?我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了吗?一系列的问题使焦躁不安的我慢慢地平静下来了。接下来的日子,我都在反思和尝试各种对策:让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明确;让学生学会认真地倾听;让小组长围绕问题组织好讨论并做相关记录;及时对回答到位的孩子进行肯定和评价;不断以肯定、鼓励加分、提醒的方式来满足孩子们的课堂的需要……如今已经是第十六周了,孩子们有时有所进步,有时又打回原形,起起落落,波澜起伏,效果虽然不是很理想,却也有给我值得欣慰的地方。
第十四周,我在全校上一节高年级语文教学研究课,那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有关“父母的爱”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备课前我想:前两年我曾在校上过一节研究课,由于选材不适合学生的口味,加上备课不充分,教学设计不合理,相关问题设计太深奥有些拔高,学生接受不了,启发、引导、鼓励学生不到位,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一回,我一定要好好备课,争取给听课的老师看了之后有一定的收获!于是,课前我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精心设计了教案,课件,特别是收集四川汶川地震后的相关图片,我要设计哀伤的背景音乐,并对音乐进行剪辑。在备课过程中,我还把教学的各个环节想象成一幅幅画面,假如提问到学生,学生懂或不懂都应该怎么处理等等,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接下来就是备学生了,我把本次上的公开课的目的意义向同学们说明,并以这种方式去鼓励他们(我不知道这样鼓励的方式是对还是错,但终究还是做了):如果这次研究课他们做到认真倾听,积极踊跃地发言,回答声音清晰响亮,哪怕怀疑自己答错也要大胆地试一试!如果你们的表现令老师满意的,得到在座听课的老师的好评的,免作业!没想到学生兴奋起来,并积极响应。也许是因为免作业触动了他们的某根神经。
那一节课,我先让他们自读课文,解决导入时提问的第一个问题:那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然后收集洛杉矶地震后的相关图片进行动情地介绍,并结合图片相机检测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这两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胸有成竹,可到了第三关的时候,问题来了,当我问到导入提出的第二问题:“这篇课文只要讲的是父与子之间的一件什么样的事?”一下子,全班静得鸦雀无声,就连平时没放过任何一个难题的几个尖子生居然也没一个敢举手!我顿了顿,说:“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困难是吗?不要紧,懂一点说一点,实在不懂,老师和你们合作。”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我提问了第一个同学,他能够把主要内容说了出来,后来我补充:“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更清楚明白了。”后来再问一个同学,结果也是支支吾吾,我就和她合作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因合作,学生很自信,毫无紧张之意。
接下来是品读悟情阶段,我主要是让学生默读找出1—12自然段中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当学生找到的第一处通过父亲的三次重复的问话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我追问:“虽然是简单的重复问话,但父亲的心情一样吗?”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心情不一样的理由,然后再次品读。第二处就是父亲的动作和四个时间词:“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读句子,哪个词深深地吸引了你?学生有的说是“挖”字,有的说是四个时间词,就连平时表现得极为差劲的两个男生也踊跃发言。我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他们都能各抒己见,我就趁机让他们把把自己的理解送进这个句子,请读好,然后我就检测他们,结果他们有的读得深沉、缓慢,有的读得急促,有的读得越来越快,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读,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了各自的理由,有的说:“因为父亲连续挖了36个小时,他的体力越来越弱,所以我就读得越来越慢”;有的说:“因为父亲一心要急着救孩子,所以我就读得很着急,语速有些快。”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大吃一惊,我必须得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而不是套在自己的固定框架里。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我马上引入到下一个环节父亲的外貌:“36小时过去了,我们见到了这样的一个父亲——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分男女读,然后再全班读,全满同学个个热情洋溢,情绪高涨,接下来边播放四川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以及相应的悲伤的背景音乐,边用动情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静静地看着画面,用耳朵去聆听着我的描述,用心灵去感受着触动心灵那份份深处的爱,感情再进一步得到升华。播放完,我再让学生走进这位父亲,完成小练笔:“父亲坚持挖了36个小时,可孩子还是生死未卜,此时,父亲可能说些什么呢?请你写课堂笔记本上。”后来检查到了两个同学,他们都能用动情的语言说了出来。
这节课受到了全校听课的领导老师的好评,他们欣赏了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和我的沉着冷静,欣赏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沟通心灵的开放;更欣赏孩子们到位的理解和主动的学习以及焕发的活力;最欣赏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可有谁知道,起初我曾经担忧,对自己、对学生耿耿于怀。是呀,“敢拼才会赢”,这一拼,见证了孩子的本质,唤回了我对他们的信任,更坚定了我教学的理念。
我很欣赏这样的一句话:“语文是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诗,字字句句跳跃的是浪漫的情愫;语文是画,流离色彩调和的是人间缤纷的故事。”于是我不再埋怨我是一名语文老师,而是深感自己能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而感到庆幸!毕竟,只要你肯付出激情,付出鼓励,付出真诚,付出执着,你的语文教学将会撑起灿烂的一片天!
(篇四)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篇五)
沉淀后的回归
太原市第十五中学 孔利青
参加工作伊始,正赶上热火朝天的新课程改革,一股脑儿的推陈出新,蛮有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劲头和态势。整天听着新课程的讲座,看着新课程的各种文献,“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陪伴者”等等言论就像“洗脑”一样不绝于耳。教学实践经验为零的头脑,便任由这些信息不切实际地滋生猛长,再加上正使用的新课程试用版教材将文言文单元的单元主题拟定为“读读背背,了解大意”,我最初的文言文教学便理所当然地堕入了一种肤浅敷衍、华而不实的深渊。
犹记得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很长的一篇文言文,备课根本不仔细考究字词,教学设计居然不安排学生翻译。课堂上只是一句简单的根据注释了解大意,然后就是执行很“自得其乐”的设计——写导游词,谈感受,与柳宗元对话等等。教的狂妄,学的虚空。一篇文言文教学结束,不论是“文”还是“言”,学生基本是一头雾水,然后只是一味地背诵默写,默写背诵,最后考试顺利通过。
当时还很是得意自己的所谓“整体感知”教学法,颇不齿于老教师的逐字逐句讲解分析,总觉得自己是新课程改革的弄潮儿,是自绝于迂腐陈旧的教学骨干。现在想来当时真是浅薄到可笑的地步。忽然悟出,有一种自信来自无知。
是当年的学生上高中后反馈回的信息,引起我的怀疑和反思的。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与高中的学情储备要求严重脱轨。在以后逐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意识到课程无论怎么改革,课上教师的讲解不是罪过而是必要,专业知识不是累赘而是基础,逐步意识到学习不能仅凭兴趣更需要意志和耐力,学习不能只在轻松中浮游也需要在沉重中坚持。对文言文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知。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发源地,是汉语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带领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母语的精华,从文言文中感受文化的内涵是文言文教学的任务所在,也是别的教学内容无力承担的。所以,文言文教学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方式进行的,绝不能流于一些不痛不痒的所谓语文活动中。
执教苏教版初三上册文言文《醉翁亭记》,整个教学设计从“言”和“文”两个方面展开。从“言”入手,在学生根据注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答疑解难,关注虚词“也”“而”的用法,关注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关注文言实词的积累,关注成语的提炼,关注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课文中涉及到的古代汉语知识不求讲深讲透,但必定要提及,因为这是学生长久发展需要的语言知识,是与高中接轨必备的知识储备。当然这不是满堂灌,教师的讲解是在学生自学后的答疑解惑、补充提高。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才是具有促学生可持续发展功效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中“言”的部分是基础,所以不需计较课时多少,一定要稳扎稳打。有如此打底,“文”的教学设计才有意义。学生对文章语句很熟悉了,随便看到一句即可知道句意,才可以分析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有发挥创造的可能和效果。
理解文意,我采用抓住文眼切入文本,知人论世深入文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主旨领悟思想。
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欧阳修”、“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因一篇经典散文的学习,最近都上了语文课的热聊榜。全文21个“也”、23个“而”的巧妙运用,再加上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诵读本文,会有一种超强的节奏感。建议大家句尾的语气词“也”适当拉长一些音调,还会有一种回环的音乐感觉。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轻松的聊天开启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感,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致。
评价学生齐读情况后,出示按要求找原句的测试题目,指导学生回答并完成全文串讲。
测试题目:1.指出醉翁亭的修建者。2.指出醉翁亭的命名者。 3.太守自号醉翁的原因。 4.描绘琅琊山朝暮之景。5.描绘琅琊山四季景象。6.滁人出游太守欢宴的四幅画面主题。7.指出太守即是作者本人。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记忆,对全文内容有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为本节课的深入探究打底。
“醉”和“乐”两个字在文中反复出现,必定是文中的关键字眼,关注它们,就可以走进文本,直达主旨。事实上,所有的文章都是这样,这样的关键字眼传统意义上称为“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从文中分别找出含有“醉”和“乐”的句子并翻译,出示“醉”的几种解释和关于作者欧阳修的一段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知人论世探讨作者的“醉”属于哪一种,探讨文中写了哪几种“乐”。
学生首先在教师的指引下独立从文中找出含有“醉”的所有语句并翻译,然后一条龙逐句翻译,有前期对“言”的细致打磨,所以这个环节特别顺畅。
紧接着出示“醉”的三种解释(①饮酒过量,神志不清:醉汉、喝醉了、醉得不省人事。②沉迷;过分爱好:醉心、陶醉。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我的心都醉了。③我也是醉了,网络用语。它是一种对无奈、郁闷、无语情绪的轻微表达方式。用法类似我也是晕了。也是幽默用语。通常表示对人物或事物,无法理喻、无法交流和无力吐槽。多可与“无语”“无法理解”“无力吐槽”换用。)和背景资料(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位居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仲淹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欧阳修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曾两次被贬。第二次被贬往滁州。本文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的第二年所作。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物产丰富,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学生自由寻找最心仪的合作伙伴结成联盟,结合原句、词意解释和背景资料研讨作者的醉属于哪种醉。然后发言展示研讨结果。学生基本能说出作者因酒而醉和因山水陶醉。
然后用同样的过程解读文中的“乐”有哪几种。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欧阳修“醉”中的无奈和欣慰,“与民同乐”的内涵,全文“醉”与“乐”的统一,进而拓展引申到中华民族“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带领学生切实感受一代大师的精神风貌,深入理解名篇的思想文化内涵。
“文”的分析仍然是先学后教,但从文本表面深入文本内涵的方法是教师一步步引领的,学生在一步步分析本文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种深入文本探讨主旨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学生在方法的引领下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但总会受制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阅历局限,其发言彰显出已有思维的上限,此时唯有教师的精致讲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加深拓宽,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才能实现有效课堂。
欧阳修的“醉”除了因被贬郁闷借酒消愁不胜酒力而醉和欣赏山水美景而陶醉外,还有对当时社会朝廷的无奈和歪打正着理想得以实现的欣慰。所谓“与民同乐”就是欧阳修把“在自己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和乐”作为最大的快乐。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和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文人良知和情怀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有落魄不改忧国的柳宗元,潦倒不忘苍生的杜甫,为了新中国隐姓埋名、披肝沥胆的革命者……,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精髓。结尾处一句话“醉能同其乐”将“醉”与“乐”统一在了一起,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的原因是发自内心的“乐”,“乐”的表现形式是狂放不羁的“醉”,两者是一致的,这一句就是本文的主旨句。
以上的拓展和拔高就是我在学生展示发言后的讲解。
两个关于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选择题快速进行当堂检测后,以我草拟的一副对联结束课堂“山水美贬谪苦国事忧而醉,风景佳百姓和滁州安为乐。”
欧阳修的生花妙笔为读者展示出一方自然美景,教学中的深钻细研让师生共同领略到了一代大师的精神风貌,并触及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底蕴。
《醉翁亭记》作为初中阶段一篇经典文言文,理应从细入手,从深理解,从牢记忆。后期的背诵默写更是毫不懈怠地跟进。我相信,这样下来,学生对这篇文言文会终生难忘的,不论是“文”还是“言”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学生从中得到的滋养会越来越明显的。
一年年的教学实践,我的文言文教学在“先背后译,先学后教,讲必跟进”理念的支撑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流程:熟读背诵,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质疑问难,教师讲解;分析文意,方法引领,补充资料,知人论世,合作研讨,发言展示,教师讲解。
纵观始终,我的文言文教学由浮华的形式追求走向扎实的文化向往,由因盲目迎合跟风而怯于羞于讲解变成为收到实际效果而拓宽拔高讲解。
教学文言文,不能一直想着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更要鼓舞学生的意志,去艰难地探秘靠近。学一篇文言名篇,需要投入智力体力,然而会受用终生。学习文言文,就是在走向高深,走向内涵,走向文化,老师以严肃严谨地教来带动学生严肃严谨地学应该是教学文言文的正道。
(篇六)
学生个别化教育案例
学生姓名:
这孩子很正直,性格开朗,愿意为班集体做事,是全班公认的好孩子,很受同学们的爱戴。初次接触这个孩子,我觉得他是一个优秀生。
(一)表现:
每次上课,我就发现在语文课上他从来不举手,每次都很安静地坐在那“认真”倾听。后来,我就时不时地请他回答问题,这可不得了,每次提问他,他要么不知道我问什么问题,要么就是回答不上我的问题。这种行为与我心目中的他相差甚远。后来查看了他以前的成绩,真的是让我大跌眼镜呀,他的英语从来没有及格过呀,不仅如此,而且分数都非常低。于是从我重新开始认识他的那天起,我就很刻意地提问她,用提问的方式“逼迫”他听课,慢慢地,他听课效果不是那么糟糕了,至少不是一问三不知了。
(二)原因:
通过我与刘老师、孩子家长以及孩子本人的聊天,我了解到他自己已经是彻底地放弃了语文。孩子从小就偏科严重,其他老师和他的家长都对他无奈,只是被动地接受他的现状。当我知道原因之后,真是为孩子的这些想法感到可笑,一时也感到无奈。其实,我真不怕孩子的成绩差,但我就怕那些从心底里排斥语文,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人。我知道,要想改变他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呀。而且,我必须要先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从心底里慢慢改变他的想法,然后再逐步改变他的成绩。
(三)措施及效果
针对叶同学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状况,我经常找他聊天。这个孩子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即使自己成绩不好,但却特别开朗,也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聊天。对我的任何提问,他都非常坦诚地告诉我他心中的想法,正是因为他的坦诚,所以才让我在短期之内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也能很快为他制定了相应的学习措施。课堂上,我要求他不能总是发呆,开小差,我让他“假装”的配合我,从最基本的单词开始,如果是认读单词等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希望他能够大胆地举手回答问题。不管怎样,我觉得这个孩子还真的是非常的听话,在课堂上,他也是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管是为了给我面子还是附和我,总之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只要开始,永远都不会晚。
不知不觉地过了一段时间,他已经慢慢地养成了上课举手回答的习惯,当然也仅局限于回答简单的问题,可不管怎样,每次我都会根据他的表现狠狠地表扬他,然后提醒全班同学注意他的改变,同学们都会在此时送上热烈的掌声。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改变,当同学们屡屡给他送上掌声的时候,他总是开心的露出甜蜜的笑容。我相信在那时那刻,他的内心绝对是膨胀的。于是,打铁趁热,我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聊天,肯定他,引导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告诉他要相信自己完全有潜力能学好语文。或许他也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或许也是被我的肯定找到了一点学习的自信,也或许是他也感觉到毕业班的紧迫感了,于是自己也开始有了行动。比如:上课是真的愿意开口抢答了,也主动了,也勇敢的找老师找同学提问题了、、、、、有一天她的家长给我打电话,非常激动的告诉我:“老师,叶**说要好好学习语文,他感觉到自己的基础太差了,所以要求我给他报英语培训班呢、、、、、老师,感谢你改变了他、、、、、、”当我听到这些话时,我知道孩子已经由原来的“装睡”醒过来了。 但是想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虽然孩子的内心不再是排斥英语,而且也有心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可毕竟前面五年落下的知识太多了,一时半会儿是跟不上的,而且成绩也不会是那么快见效的。几次测试成绩下来,那显著的红色字体让他的内心没有任何的波动,也没有明显的改变他的学习动力。看到这种情况,我很担心他坚持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激情会被这些分数给浇灭,所以我也是不断的想方设法,想如何让他的激情能一次又一次被燃烧起来。平时,我们总是强调要因材施教,所以面对他,我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当别的同学背一个模块的单词,他就背一半;当别的同学是听写单词,而他只需要认读;当别的同学是八十分算优秀,而他只要考试成绩比前一次有进步我也一样给他发奖品、、、、、、标准放低了,他也认清了自己,也不会因为与别人的差距大而气馁。要求改变之后他的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每次背书他也总是很积极地蹭到我身边让我给他过关,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不会总是只挑简单的问题来做。小组PK时,他也不再畏惧,而是一次次的高举双手要挑战别人。最主要是他在班级里人缘特别好,其他的同学都很喜欢帮他,在学习上班上的优等生都愿意主动给他提供帮助。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之下,在他自己的刻苦努力之下,他的成绩也由四五十分过度到七八十分,再由七八十分过度到九十分。当试卷上的分数一次次由低改到高,他整个人也自信了起来,而且学习热情也一度高涨。看到他的种种表现,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在毕业考之前将你“拯救”过来了!
(四)结束语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叶同学的进步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面对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篇七)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从而爱祖国,更爱充满智慧的祖国人民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正直,还有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以及他们美好的行为,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
(篇八)
一、兴趣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对于有效教学而言,它是一种催化剂。例如:在教授《蒲公英》一课时,我首先播放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动画,并且配上画面音。学生顿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起来。象这种以学生喜欢的动画来设置悬念,揭示课题的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赶海》伊始,我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动力
创设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
讲授《哪吒闹海》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入文本,我采用了师生共演文中的一个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人物,深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扮演一个报信的小虾兵,惊慌失措地跑进龙宫,大叫:“不好啦!禀报龙王,咱家夜叉被哪吒那小子打……打死啦!”学生个个进入角色,扮起龙王,气得“嗷嗷直叫”。接着,通过对角色的体验,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想一想:根据课文描述与刚才的表演,想象龙王在听到夜叉被打死后的神情、语言、动作是怎样的?先自己准备,再上台说一说。)学生自然文思如泉,滔滔不绝。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融入情境,在探究后采用练说的方式加以巩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不但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而且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它考验地是一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统筹全篇的能力。大到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小到每一句过渡语、提问语的设计,都需要教育者深思熟虑、精益求精。以下是我的一次教学结构设计失败的案例:
在设计《水上飞机》一课时,首先,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毫无新意,一开始就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在概括“水上飞机的兄弟”时,形式过于呆板,学生依照教师的方式概括,教师板书。其实,在这里完全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干净利索、一目了然,同时让学生板书,效果会更好。也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紧接着,在这里就可以进行拓展:(欣赏图片)思考:你们能不能设计出新奇的水上飞机呢?如果让你长大后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而我却将这一锦上添花的环节给放错了位置。(放在课文结尾,索然无味)原来,一个小小心思的设计,就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岁月却是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转眼间,还有一个多月我就要离开南宫实验中学。这几个月来,为人师表,在讲坛上不断地上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
学校给我安排了八年级7班的语文老师。八年级的学生,已不是初来乍到,对任何事情都有着新奇感,在任何老师的课上都表现积极,惟恐自己在老师那儿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相反的,他们已经非常熟悉这个学校的一切,自己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原则,每位学生的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尤其在我这个讲课很开放的语文老师面前,同学们可以说表现是相当活跃的。
其中有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个女孩。刚开始我不了解她的情况,我是后来才知道分班前她是实验班的,不知道为什么调到了普通班。刚开始他的语文成绩在这个普通班是名列前茅的,但是经过两个星期之后,成绩已经到了中等。对于一个上课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一般是不会去在意的,更何况一个成绩也不十分突出的学生。她就是这样一个很平凡的学生,上课时很少回答问题,也很少捣乱。我估计,她在其他老师的心目中也是印象不深刻的。
然而有一件事情,她让我不得不去注意了。那是在一篇作文,我给他们的题目是“我的好朋友”,她抒写了自己心中既矛盾又困惑的想法,可又不希望别人去了解,去帮助。可她明明是写给我看的呀,我思忖着。这是典型的性格孤僻。以我多年的生活经验来看,这个学生一定有什么心结,她的心里一定隐藏着许多东西,如果不打开这个心结,对她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我试着慢慢接近她,上课时,我问一问她是否听懂,有时候我也把她叫起来问问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起初,她也只是默默地,不敢抬头,一句话也不说,不知道是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因为害羞。后来,她对我有了一些了解,于是,态度有了一些转变,但也只是偶尔间笑一笑罢了。我抓住这个契机,适时的和她交谈着心里话。
原来,她确实是有心结的。她说她身体不好,经常得病,一病就得去看医生,耽误学习的时间,成绩也因此下滑。而她班同学却不理解她,有时还当着全班学生挖苦她,打击她。所以在同学面前,她觉得抬不起头,觉得自己没用,久而久之,她就不再说话了,也就养成了独来独往,不愿再和任何人交流沟通,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随后,我针对她的状况给她提了三点建议:1.针对身体不好,我建议她多进行一些身体锻炼。因为我小时候身体也不好,是经过练体育才是我的身体抵抗力提高的,我深有体会;2.针对学习成绩下降,我给她的建议是上课多回答问题,尤其是我的课,我会多叫她回答问题的,因为她有这个实力,有这个实力,就要表现出来;3.针对自闭,我希望她能多多与同学交流,只有交流,才能打破两人心与心之间的隔膜。在随后的两个月,她的情况已经恢复好多,语文成绩已经达到了我的期望,绝对的第一名!她在班里的人缘也好了很多,交了好多朋友,有了好多能说心理话的小伙伴。身体棒棒哒!我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我的这几条建议,有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三尺讲台,道不尽的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写不完的人生风景。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尽情欣赏学生的创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
(篇十)
一个老师社会地位足够平凡,一个老师教学经历足够丰富,平常的教学有着伟大的收获。从事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多年,下面我想将分享自己在教学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两件平凡小事。 心得体会一: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记得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在课堂教学上,我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 错误。一堂课上,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当时班上有几名男生,由于接受能力弱 一点,纠正的次数甚至达到四、五次。有时候心里一焦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开 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 了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原因:是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信心。试想, 若是自己在学习时,老师也是不停地打断、纠正,那怎么不会感到气馁和受伤呢?那怎么还能积极 愉快地学习呢?比如说,如果人的心理压力很大,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他们所学的知识是不会 被吸进大脑,而所做的反复练习会被“过滤”掉。相反,当你的心理压力小,学习的效果就好了。 在痛心我的教学失误后我不禁思索着补救的方法。最后总结到,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的任何尝试,我 们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同时也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没有值得害臊的地方。 我也喜欢你们的错误。” 从那以后,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他们的自尊 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 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 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物 理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和表演会话争先恐后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这是发生在我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件,在教学活动中它非常普遍。但它就这样存进了我 的记忆库,每一个时刻,每一处细节,都觉得有保存的价值。 心得体会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在进行语文新课程教学以后, 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我喜欢那具 有创新精神的男生,也喜欢那愿意大胆质疑的女生。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对语文有着强烈的 学习兴趣。但光有兴趣也不够,因为仅仅靠反复地做讲评和练习,必然会陷入“应试语文教学”的困 境,学生会出现只会做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很差的局面。我想,平时上课应多注意知识的延伸, 更好地开放课堂,让学生自由些、宽松些,多让学生多动脑筋,自主学习。我喜欢自主学习的这种 形式教学,但这种课堂往往容易乱。优秀的老师应该注意处理好课堂上的秩序,避免出现“大 乱”现象,尽可能做到活而不乱。 在每堂语文的课中,我都会经历一些教育事件。我觉得从每一个事件中所感悟到的将是今后教 学中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和学习,我感悟到课堂应是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虽 然同时也感到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但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们展示教学的魅力机会,给我们提高专业 水平的机会,给我们和学生共同品味教学过程喜悦的机会。俗话说:为了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 自己要努力开凿“一眼泉”。我们要坚持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 习。我相信,只要真情地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我也认同——教育是一门艺术。试想,有了充满人性的教育,再加上爱的抚摩,那是一道多么 亮丽的风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