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培养孩子们学习习惯的好时候,下面的这篇最新小学教育教学论文11篇范文,大家参考!
篇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一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锲而不舍地主动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师生情感的融洽,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只有在爱的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往往就会爱上你的数学课,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待学生,耐心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就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多学会赞赏学生
对于一个成长的学生来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多了,就成了成功的“后母”,所以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这束阳光足可以使孩子获得在探索旅途中继续前行的力量!在数学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语,就足以让孩子充满激情,充满探索的勇气
!我班的唐xx同学,初入我班时数学成绩每次都是十几分,超过30分的次数几乎没有,每天下午布置的数学作业也都完不成。可在一次偶然的让学生交流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时,他和其他同学说的一样,思路也很正确。于是在课下又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询问他,解题思路不仅清晰又表达特别清楚,让我特别激动。拍拍他的肩膀说:“太棒了,孩子!在别人看来最难的问题解决,你竟然毫不费力就说出了解决的办法,并且表达得如此的清晰!真了不起!”就是这么平常甚至俗气但却充满真诚的话语,没想到竟然拯救了一个已经被父母放弃希望的孩子!从此以后,总能看到他认真倾听,努力思考的样子,和他高高举起的小手!从十几分到成绩考到50分以上,再到考试及格,各方面能力日趋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浓厚了!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走过数载寒冬的成人,渴望成功渴望赞赏,是人的正常心理!也正是这份渴望,使赞赏成了燃烧孩子潜力的催化剂,更毋庸置疑地激起了孩子浓厚的兴趣!
三、多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以培养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筹码,遵循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以一颗诚挚的心去面对学生,用赞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多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相信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随着我们的努力日增月加。
篇二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外,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的。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喜欢数学,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如教学左、右。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左、右”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左右顺序的概念比较淡薄、容易混淆,所以,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左、右手开始,让学生明白一般的人写字、吃饭都用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进而了解并熟悉“左”“右”这两个位置的关系。但是“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头脑里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要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如5人模仿上楼,5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
二、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校课堂生动化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要使学生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是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发展。如教1—5的认识,我设计了摆圆片、摆图形等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真正体会1—5的基数含义和数序。这符合一年级小朋友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让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学习2—9的知识时,已经对数的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这也培养了初入学的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如教学5以内的减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学好减法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充分理解减法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减法的含义即“去掉”。在此基础上,对减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进行教学,使知识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初步接触减法,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5以内的减法,我结合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发现,使学生充分理解减法的算理,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
三、利用主题图,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将教材提供的主题团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效注意力时间相对短,所以我结合课本的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放学后打扫教室”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都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学习”,我虽然没有那样精湛的教学技巧,但我努力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又如教学“第几”,一上课我就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主题团,明白主题团的意思,并适时提问:从图中你能不能知道谁最先买到票,为什么?从而引出序数“第1”。有了“第1”的认识,我进而提出了一些指向性较明的问题,学生迅速认识了“第1”“第2”“第3”……
四、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6和7的组成。
1、分数的乐趣。为了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能用数学符号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我用让学生帮我解决问题来引入:“
老师这有6个桃子,我想把它们分给两个小朋友(课件出示桃子和人物图),你们能帮我分一分吗?你们有几种分法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分数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将6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再说一说分法。教师板书分法,让学生更明确6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再教学7的组成便水到渠成了。
2、动脑的乐趣。在学生已经能够分6的情况下,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练习7的组成。让学生对6和7的分法进行总结,从而掌握如何快速分6和7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动脑操作、叙述,使他们充分感知6和7的组成。
3、助人的乐趣。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互相帮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6和7的组成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既有趣又有用。
五、在比赛中增长信心。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同时要提醒他们胜不骄,败不馁。
篇三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代圣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即兴趣也。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指出:要想方设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我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可见,学习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的去学习,会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研究的动力和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谈我的探索和尝试。
一、注重课前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公开课。课前交流的3至5分钟基本奠定了一堂课的学习氛围。好的交流能迅速拉近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喜爱之情。反之,会给学生沉闷、严肃的感受,以至于学生表现过于拘谨。课前交流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跟学生玩一些简单活跃的小游戏,如猜一猜,比比谁的反应快,拍手歌,手指游戏等等。在我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就和学生课前玩了个小游戏:请你跟我说的做。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大涨,从中也解决了镜面观察时左右的对立面这一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前交流也可以设计一些智力、眼力大比拼。我曾听到的一位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至今记忆犹新。课前教师将自己的名字巧妙地结合多媒体设计参与每一个圆中,让学生根据图片才教师的姓名,学生聚精会神的观察后找出了教师的名字,那种喜悦感油然而生,原来数学知识是如此妙趣横生。原来,课前交流设计可以如此巧妙。
二、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好的导入是课堂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数学课堂导入力求新颖、简洁。既要能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欲望,又要能尽快切入主题,使课堂显得干净不拖沓。常见的导入有一下几种:复习导入、谈话导入、问题导入、情景导入、游戏导入。每种导入各有裨益,我却独爱情景导入。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情景进行教学。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我们可以设计“龟兔赛跑”这个寓言故事,让乌龟和兔子分别绕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跑到跑一圈,比比谁跑的路程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们可设计两只小动物分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和一块长方形菜地这一生活情景,比较菜地的大小就是比较图形的面积,引入课题水到渠成。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熊大熊二来排队这一情景游戏,学生观察后发现,一个熊大一个熊二,又一个熊大,又一个熊二,这样的排列就是有规律。
三、 精心组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我们应该重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应用。一方面,游戏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学习离不开游戏,教师将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低学龄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设计一些简单又有助于教学的游戏,既能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持续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找规律一课中,我设计了音乐歌曲“小青蛙找家”。歌词是有规律的出现的,配上有规律的动作,让学生在唱唱跳跳中找规律,巩固新知,真正是学中玩,玩中学。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拍手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四只青蛙……学生一边有节奏的拍手,一边快速说出数字。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乘法的重要性,即简单快捷。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在课堂中间设计了“小小摄影师”环节,让学生上台给同学拍拍照,学生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教学设计中,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新知,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了乐趣。
四、规范小组建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五、分层设计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分层设计练习已成为当今课改的趋势。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更要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其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设计练习时,我们要将练习内容划分成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例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练习:第一层为基本练习: 0.135896135896……中第48个数是什么?第二层为提高性练习:0.33135896135896……中第48个数是什么?第三层次为拓展性练习:0.135896135896……中前48个数字的和是多少?通过设计这种层次性题型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和提高,这样既遵循了个体的差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心中有学生”。
实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合作方式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遇到难题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时,可以向他人寻求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六、及时肯定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应努力构建一种新的评价机制:从评价标准的个性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情感化等方面去激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好的评价语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因此,数学老师也不能忽视正面评价的重要性。课堂的评价应及时中肯且具有激励性。如:你回答的真完整;你答题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思维真灵活;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具备了数学家的思维;这么有创新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应课而异,应时而异,应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都能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总而言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的时候我们要慎重考虑策略的必要性。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激发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的责任在于时刻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能长久的保持。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迈向成功的大门。
篇四
内容摘要:对现代小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对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心态决定一切,树立良好的心态,用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师自身,以实现自身的最高价值。
关键词:宽容、期待、沟通、信赖、成功
教师的宽容,主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宽大的气量,对学生的非原则性错误做到不计较、不追究,对学生有慈母严父般的真切关爱,对错误思想、不正确言论行为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通过更科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更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宽容既不是宽纵放任,也不是降低教师的工作要求,而是为了提高教师在自身的内在修养,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给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一、 加强修养,自觉成为宽容的教师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学生是永远的天真可爱,随着时光的流逝,最需要改变的其实正是我们教师自己,只有自我的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我素养,才能做好我们这份叫做教师的职业,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教育大师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憾,要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心态,宽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代表了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教师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展示行动上的从容,以宽容提升自己的对学生的亲和力。
既然做了教师,自知责任重大。我对自己三年特岗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对于那些老是犯小错误的学生,要严格又要宽容一些对待,不断批评不是最佳方法。面对这些山里的孩子,面对一个六十几个学生的班级,我必须要严格对待,可是严格之余,我看着这一张张充满童真的幼稚笑脸,想到他们中间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想到他们面对学习时的那种无人请教时的困境,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进而加以鼓励。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引导,孩子的错误需要父母、老师的宽容。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从好的方面去正确引导。教师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宽容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心胸更加宽阔,情操更加高尚,教育方法更加艺术。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智慧,更加懂得和使用宽容。
二、学会期待,赢得学生真诚的信赖
教育需要时间,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是需要时间。教师的宽容最直接的体现是善于容忍和期待。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往往是需要很多时间的,有时候我们可能一个问题讲解了许多遍,还是有学生不懂的,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的我们,可能唯有容忍学生的不足,耐心地期待学生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所有的教育要素中,教师的宽容最能赢得学生真情的回馈。学生进步的快慢和优良的先后,是现实也是必然。教师的期待是一种美丽的意境,不是守株待兔的消极等待,更不是无所作为的自由放任,而是对学生的真诚信任,所有的一切都相信学生,期待自我意识觉醒。
我在回春完小从一年级开始任教到三年级班级,六十多个学生不说,班上有一个叫陈智勇的学生,名字取的非常好,却近乎一个智障儿童,能吃能喝,个子特别大,不时地欺负其他同学,有时还说我是“妖怪”,他母亲几乎天天来校陪读。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总是以期待的宽容,给予真情的关爱,并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三年级,我始终没有任何嫌弃,虽然学习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但他能经常为班级搬水,做好人好事,爱护小同学,各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正如他母亲说的:“汤老师,这么一个儿子,在你面前有这样的进步,我真的不知要如何感谢你才好。”
三、相互沟通,真情换取学生的真情
学会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是教师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更是学生亲近老师,取得老师信任的最佳时机。教师具有宽容意识和宽容行为,对学生的沟通可以是全方位的,教师要有自信的态度,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善于与学生“闲谈”。我会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心,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及家庭情况,从而更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曾经班上有个叫喻玲琪的女生,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成绩也不是很突出,我在经过一番细心的观察后,发现她喜欢画画,我利用这一特点很她成为了好朋友,之后我从她那得知她的母亲在她很小后就离开了她,父亲在外地打工,由祖父母带着,学习上经常遇到困难,身边也没人帮她,得知这一点后,我就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表扬她,鼓励她,肯定她,渐渐的我发现她的成绩越来越好了,甚至在参加镇里的学科知识竞赛中不止一次的获得了奖,可见多和学生沟通,对教学工作是百利无无一害的。
从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兴趣爱等入手,充分让学生多说说他们自己想跟老师说的心里话,教师善用提示、启发并且善于倾听,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反馈。这样才有可能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动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关系,将心比心体谅学生的行为,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会学生的感受与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喜爱,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
四、创设平台,让学生主动获取成功
宽容的教师,必须千方百计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努力,获取心灵渴望的成功,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在教师宽容的关爱下,不断进步,不断优良,将教师的要求,将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真正转化为自己具有自觉意识的行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常常设立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比比我的课外识字量;说说我读过的书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赛,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甚至有时候有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跑来问:“汤老师,你认识这个字吗?”“汤老师,你读过一本《汤姆的小屋》的书吗?”这时候我总是还来不及回答,他们就会认真告诉我答案,看到他们脸上透露出来的自信,作为老师的我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虽然小学生无论在道德品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状态,总是存在千差万别的情况,但积极向上的心理预期是完全一样,他们都渴望人格上的尊重,获得老师的肯定,获得学习上的进步,获得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小学生,只要老师给予他们平台,就会一个个跃跃欲试地高兴得跳起来,自然也会越发地变得可爱起来。
参考文献
戈登、珍妮特著:《学习的革命》1997年版
林瑛:《解读教师的用心》 郭元祥:《教育逻辑学》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
《课堂教学社会学》 吴康宁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互动教学》 郑金洲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篇五
家庭、幼儿园是幼儿发展中的两大环境,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园地。幼儿是每一个家庭现时的快乐和未来希望的载体,无论是幼儿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对寄予了说也说不清楚的挚爱深情,这其中的爱意,许多时候实在是无法用我们的理解来进行想象的。这中间在外人眼里无论幼儿长得怎样,是不是真的可爱,对于幼儿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自己的幼儿才是最美的,最可爱的。相对于幼儿教师,要在理解家长的同时,体会这份真切的深情和挚爱。
每当父母把幼儿送到幼儿园时,作为幼儿教师总是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们知道每当拉起每个幼儿的小手,就觉得自己接过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是一份需要以心换心的责任。既然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份职业,就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以心换心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和知心人。
一、亲近幼儿,成为幼儿的好朋友
幼儿园是幼儿最初离开温情的家庭和最直接的亲情,开始进入社会独自面对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开始独自进行生活和学习,开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的发源地,将是幼儿最难忘的人生圣殿。如果幼儿教师像父母一样,对幼儿饱含深情,饱含真爱,幼儿才会对老师产生纯真的尊敬和喜爱,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老师,认同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爱护自己,于是产生才老师的喜爱,对幼儿园的喜爱。
我们发现,新学期开学时,不管幼儿是高高光兴地嘻笑着主动走进幼儿园,还是哭着离开家由家长带到幼儿园,对于刚进园的孩子,他们对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同样充满的好奇、惊恐和莫名其妙的无所适存。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幼儿上幼儿园是人生第二次断奶。如果说孩子在一岁左右时的断奶主要是物质上的,那开始上幼儿园肯定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断奶了。这种时候,幼儿教师要特别富有亲和力,尽最大可能地亲近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不良情绪,尽最大可能地成为幼儿从内心认可的好朋友。这样通过不需要太长的一段时间,幼儿就有可能喜爱老师,喜爱上幼儿园。只有这样,幼儿教师通过亲近幼儿,获得幼儿的认同,才是成功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幼儿,成为幼儿的好伙伴
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幼儿越来越既漂亮又聪明,而且影视、动画知识丰富,虽然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比如爱哭爱吵闹,有些只以自我为主,有些小自私,但总的来说都是小可爱,都是小萌娃。同时,幼儿也真有些人小鬼大,尽管幼儿年龄小天真活活泼,似乎什么都不懂,尽管幼儿有些玩耍不会玩耍,游戏不会游戏,可作为个体有生命力的小人儿,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一般说来,幼儿的个性倾向是在家庭和幼儿园里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学习、生活和劳动逐步形成的。面对如此可爱的小朋友,幼儿教师在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幼儿。如果我们能够以幼儿的视角、心理和理解能力等,像幼儿一样去看待和幼儿小解读偌大的社会,像幼儿一样去思考和行动,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幼儿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对幼儿一切都能体悟和理解。
幼儿一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幼儿老师、和朋友在一起,既要跟着老师学习知识、学会生活,同时又要和幼儿们一起交朋友、一起玩耍和玩游戏。幼儿教师最好的角色定位是成为幼儿的好伙伴,成为幼儿学习新知的好伙伴,成为幼儿玩耍和游戏的好伙伴,更可以成为幼儿能够分享成功喜悦和哭诉诸多不如意的好伙伴。
三、以心换心,成为幼儿的知心人
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以有益活动和益智游戏为主,其次就是吃饭吃点心和午睡。我们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去看待这些活动的内容,相对于幼儿,每天都是不容易完成的大任务。因为每一件小事情的完成,都需要他们付出全部的体力和心力。虽然在成人的眼中,幼儿只不过是每天在玩耍、在游戏、在无事取闹,其实每一件小事情,都需要幼儿在心理动因的驱动下,通过有些自相矛盾的行动过程,最终不令人满意甚至连自己都不满意地完成任务。
由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生活悉心照料过程中,在对幼儿耐心教育的过程中,其实既是幼儿的合作伙伴,又是幼儿的最好玩伴。幼儿也许对许多东西并不敏感,或许没有兴趣,但对老师情感变化的洞察,却是特别特别的敏感,因为他们时刻在体会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用心感悟老师对自己的喜爱程度。教师每天和幼儿在一起,在幼儿园里的生活,只有以真心换取童心,以真情换取真情,幼儿才觉得没有距离感,真心才会赢得幼儿天真的童心,真情才会赢得幼儿对老师的喜爱和毫无保留的信任。
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放手让幼参加丰富多采的各项活动,充分开启幼力的智力发展,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责任心,充分挖掘幼儿的的潜能,但始终必须贯穿其中的是教师的爱心和真情,只有在纯真爱心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达到相知和知心的最佳境界。
总之,我们在亲近幼儿、理解幼儿,以爱心换取童心,以真情换取真情,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成为幼儿的知心人,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生活得高兴快乐,玩得自由自在,在玩乐中求知,在玩乐中益智,在玩乐中健康成长。
参考书目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教育》
篇六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当中很重要的部分,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乘法口诀,到三年级的笔算乘法和除法,四年级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和除法。越到中高年级,所要求的计算题目就越难,并且到中高年级后计算内容有很多。学生在做题目时经常容易出错,而且计算题都非常的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对于计算都不是很感兴趣。让很多的数学教师非常地头痛,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很多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本人现在正在教四年级的数学,所以对于高中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就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口算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基础是关键。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口算培养
1、加强口算训练。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必须坚持长期训练。我每学期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口算题卡,每节课利用前三分钟时间进行基本的口算训练,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我通常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防止计算枯燥无味,可以利用玩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口算练习。你问我答,谁能够答得又快又准谁就能够为小组加分。
2、重视估算训练,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能够促进学生对数感的形成,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估算教学。在教学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估算策略,并加强对学生估算策略、估算方法的指导。采用“估算—计算—验算”的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对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
1、学生在做题时,我要求不能一看到题就做,要先仔细审题再观察数学的特点,看看能不能用简便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是否简便计算,再利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分析、推理,找出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不能用简便方法的就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这时我们一定要求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最后,还要仔细的检查,看有无抄错、漏抄数据、运算符号的。
2、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运用能力的培养。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因此必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练习,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能力。此外,在解决某些问题,既要引导学生进行顺向推理、又要逆向推理。比如:乘法分配律ab+ac=a(b+c)、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要会倒过来用。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1、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利用身边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存在于我们实际生活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学。从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对数学产生好感,能接受或自觉主动地进行数学计算的学习。
2、树立学生学好数学计算的信心,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启发、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计算的畏难感和厌烦感,可以采取计算比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只练几个计算题,让他们在讲台上做,看看他们哪些方面是存在错误的,然后再集中讲评。在我教过的每一个班级里都发现有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困生”,1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都不会计算,乘法口诀背不出来,因此不会进行笔算乘除法。针对以上情况,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进行计算辅导,在课堂上多出一些简单的口算题让他们做,平时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计算的信心。
3、可以评选“进步之星”。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每次考试后,评选出计算题的“进步之星”,通过发作业本、笔的表扬方式来激励每一小组的学生,让他们以后更加努力,形成竞争,提高计算能力。
四、提高计算,加强针对性训练
比如计算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往往把小数点点错。又比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往往在约分、通分以及互化上出错,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的不足。这样我们就得对学生加强针对性训练,在计算练习的同时,我们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就有利于学会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计算,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在训练时我们得注意在数量上有个度,每天练一定量的题就行了,关键是要质量。
五、互助合作小组的建立,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后进生
我们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计算比较吃力。为了帮助计算方面的学困生,让小组里面算理、算法掌握得好的学生做小老师。“一对一”辅导后进生。这样子学优生在辅导学困生的过程中又复习总结了一下自己学过的知识。另外,我对学优生提出的要求不仅要给学困生讲会,而且要举一反三。通过这种互助合作,班里计算方面的学困生越来越少。帮助其进行计算辅导、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使学生们在互助学习过程中增进友谊,共同进步。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计算正确率
1、审题的习惯。一般计算题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验算习惯。要让学生知道检验的方法,如加法(乘法)的验算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除法的验算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即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一定要熟练,方程的检验则可以用代入法,还要学会检验方法:一般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每个题目都必须仔细的检查一遍,不能够偷懒不进行验算。
苏格拉底说过:“只有心灵才会把一切安排得最好”。持久的教育是依托于心灵的,教学是艺术,艺术不是技巧,艺术是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感人不在于形象,在于形象拨动心灵的那份魅力。人以心为灵,在孩子的世界里,数学的理性不是主要的,感性才是最根本的。
篇七
摘要:“学困生”的转化既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过程中,既要予以语文知识及综合应用上引导,更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理解、关爱与耐心,使之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与耐心帮助下,在较短时间内摆脱“学困生”的影响,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耐心;语文教学;学困生;转化
语文“学困生”是指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个别无法理解、掌握、应用更多的语文知识的学生。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较多,但多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不正确、缺乏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也与学生家庭教育等因素有直接关系[1]。另外,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未能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也是“学困生”的形成的另一主要因素。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转化语文“学困生”进行系统阐述。
一、深入了解,善于因势利导
经调查发现,一些语文“学困生”是因为其缺乏语文学习自信心,也有个别学生语文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不当。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入了解语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个性、爱好、特长等;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活动。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帮助、指导“学困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并逐步树立起语文学习信心。我在上述转化措施的基础之上,还会结合“学困生”的特长、爱好引导其进行自主的阅读及学习,并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诊断,认清自己语文“学困”成因,并耐心帮助、指导学生尽量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并结合适当、适度的激励性教学评价使之逐步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同时,我还会结合“学困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自己语文学习的短期、长期目标,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鼓励、激励他们并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很多语文“学困生”在我耐心、持久的引导、鼓励下,其语文学习成绩及综合应用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了语文“学优生”[2]。
二、“交心”战术,发挥学生特长
语文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引导者。因此,我在进行“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先采用了“交心”战略,通过与“学困生”坦诚相待,取得学生对教师的充分信任,使之也能够将自己的“心里话”与我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如我班中的一名“留守”学生,就是一名令人头痛的语文“学困生”,该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但在语文课堂中既鼓励课下说话,且学习专注度还较差,这也是其“学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与该名“留守”学生进行了多次的深度交流,使之明白我与其交流、沟通的前提就是为了能够改变其“学困生”的困境,使之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需要改进的所在。同时,我还与该名学生的深度交流中了解到,其父亲就是一名政府文职人员(因工作调动在其他县工作而离异,不经常回来),且具有良好的文笔,进而对其语文学习的要求也较严,每天都要通过网络视频来检查其学习情况(尤其是语文学习情况),进而导致了该名“留守”学生对其父亲的家庭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由于该“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都不高,无法对其进行学习指导,于是,我跟该名学生的父亲进行多次的电话沟通与交流,并达成了“协议”——减少对孩子的教育压力,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我又与该名“留守”学生进行数次的深度交流与“交心”,使之切身体会到我对其的关心,并能主动“接纳”、“接受”我。于是,我也在日常教学中增加了对该名学生的课余指导与课堂提问,并发挥出该名学生良好的语言组织才能,安排其任本学期末的小话剧表演赛的“总指挥”。该名“留守”学生在我近一学期的“交心”战术下,其语言天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激发出其语文学习兴趣,进而该“学困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摆脱了“学困生”的帽子,顺利完成了转化。
三、补缺、补差,巩固语文基础
通常而言,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但并不代表学生智力方面有缺陷,而是他们未能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技巧而导致其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我认为,欲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并帮助学生“补缺”、“补差”。我在进行“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往往会结合“学困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并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之处进行重点“补缺”、“补差”,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并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指导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的“补缺”、“补差”;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其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我还会借助课堂提问、朗读、阅读等教学手段来强化其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并鼓励其通过课余的阅读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学困生”的帽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既要充分正视、对待“学困生”的个体差异,还要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如结合“交心”战术、“补缺、补差”、因势利导等手段来激发“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潜能,进而完成对语文“学困生”的转化,使之逐渐成为优秀生。
参考文献
[1]巫淑亮.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转化[J].学周刊,2017(25).
[2]郭娜娜. 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
篇八
摘要: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好的学习习惯行成越早越有益。学生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好方法,要持久训练培养好习惯,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好习惯带来的快乐,家校配合,共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习惯、方法、兴趣、持久、快乐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思考、行为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实际上也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也说明了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用,但一旦养成了坏习惯,也会贻害终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说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待人处世的习惯,为学生将来立足社会打好坚实基础。那么怎样科学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说:孩子懂道理,经常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而要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去看,就需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会把各种游戏穿插进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动手做做看》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好橡皮泥,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捏一捏,看看谁捏的橡皮人和老师的最像;我在教学每课的生字时,也会用各种游戏,有时候是开火车,有时候是抢答,有时候是摘苹果等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玩得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二)教给学生好方法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教给学生好的方法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对理解力差的学生,要求更应该非常明确。比如
(1)及时改错的习惯。
让学生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改正,然后准备一本改错本,将这些改正过的错题收集起来,以提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并且明确规定改正方法,检查时间。如果是汉字写错了,还可以在错误的地方将正确的汉字抄写十遍,以便加深印象。
(2)高效学习的习惯。
不少学生,学习“磨”得很,心不在焉,边学边玩,事倍功半。教育家孔子说过要“因材施教”。高效的学习方法也应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这学期班上有个转进来的名叫袁俊熙的小男孩,其他同学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基本上要两个小时,初始觉得很头疼,不过慢慢的我也掌握了方法,就是指导他,该学时学,该玩时玩。并且给他定时间定计划,和同桌比赛,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还告诉他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我也及时给以检查和鼓励。现在他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
(三)培养好习惯要持久训练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形成一个习惯,如果坚持90天,则可能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只有养成了习惯,好行为才会稳定,甚至自动化。“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因此培养学生好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然也不能总是和学生讲一些大道理,然后撒手不管。而要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习惯养成的必要步骤要不断的强化,不断地让学生实践。特别是自觉性较差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他们有时表现看起来还可以,稍加放松,他们又会反复出现不自觉的坏习惯。我班的周友军同学就是如此,由于他父母外出打工,年迈的奶奶根本管不住调皮的他,经常不做家庭作业,行为懒散,好像对什么东西都无所谓,更加别说成绩了,看着这样的学生真的很头疼,但是没有办法,既然我是他的老师就必须得对他负责,于是我安排了班长和他同桌,课后请班长督促他,至于家庭作业,我就和他奶奶商量让他在学校做完之后再回去,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经常考试成绩四五十分的孩子,在上半年的期末统考中考了七十八分。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的训练,不能轻易放弃。我觉得爱学生,决不能一味的宠溺学生,而是要理智地爱学生,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和耐心地训练,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多赞扬,少批评。有人说好学生是称赞出来的,我十分赞成这句话。但是赞扬中只简单的说:“好、很棒、很乖、你很聪明”等等,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赞美中要直接说出学生受到表扬的原因,要强调学习的过程比成绩更重要。很多学生没有耐性把事情做好,但同时又渴求老师的称赞,这样的学生容易养成“走捷径’的行为模式,甚至采用不老实的方法。那么,怎么的赞美才有成效呢?例如学生在课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那么在称赞他的话中要强调“你的声音也特别响亮,语句读得特别流利,我猜这是因为你昨天晚上专心练习,没有看电视,这样专心集中精力把书读好,真好,真有价值。”这样有智慧的赞美有针对性,能够培养学生努力把过程做好的能力。
(五)家校配合,共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自己在玩手机、玩游戏,却回过头来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孩子惧怕家长的权威,表面服从,但是他心不在焉。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在培养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但同时家长需克服以下的问题:
1、不可以有劲全往孩子身上使。很多家长,尤其做妈妈的,自己停止成长,不努力提升自己,而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这不是爱,这是转嫁自己的焦虑。2、不可以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证明自己的工具。3、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在乎成绩多过在乎自己,要让孩子充分的感受到父母的爱。我相信只有在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积极配合,互相沟通,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在每个学生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学生的心同你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需要同学生的心灵对准音调。”
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寻找到开启不同学生心灵与智慧的钥匙,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各方面行为潜移默化地得到强化,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感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成功学专家易发久《21天效应》《科技智囊》, 2013(1):I0047-I0047
2、教育家熊娟《陕西教育:教学》, 2009, Z2期(Z2):49-49
3、蔡元培1930年《教育大辞书》
4、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教育名言篇》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篇九
在长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发现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有些是只适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有些可以适合学生分组进行的操作实验,但有些内容的实验,既不适合教师的演示实验,也不适合学生的操作试验,或者说如果只在课堂上,也许根本就无法进行实验。这几年新兴的微课,正好解决了科学实验教学的难题。
相对于小学科学教师,微课几乎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谓微课,其核心组成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却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微课具有许多优势。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资源的组成结构构成情境化;趣味创作,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微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试验教学的难度,也许有时候比真正的实验教学,更具有实际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微课平台,解决实验难题
相对于小学科学教师,对微课的制作,对微课的运用,我们虽然陌生,但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运用自如的。如果我们较好地利用微课平台,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化解实验教学的难题,为小学实验教学添上腾飞的翅膀。
说实话,个人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教育工作的老教师,有较长时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总是困惑于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教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标志。课堂教学时,进行实验教学难度大,实验器材的准备,课堂科学实验的组织和设计,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效果,以及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验的组织和引导,无一不产生较多莫名的困扰。微课的出现和利用微课解决科学实验教学难题,为科学实验教学洞开了科学实验教学的又一扇大门。
二、掌握制作方法,学习微课的制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广泛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微课的制作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以逾越,只要掌握制作方法,多次尝试,也是容易完成制作。
微课的制作,主要包括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评价反思。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因为微课本身也是一种多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
对于微课制作的设施设备,主要也就是计算机,摄像机或利用智能手机。对于微课的内容,最主要的来源还是网络信息。懂得使用计算机,其实许多有用的资源完全可以从网络中获取。包括截图、动画图片、视频资源,你想要什么,网络完全可以满足你的要求,最关键的是我们进行有机的组给和合理的配置,完成对微课的制作。如果更进一步说,一次微课的制作,现有科学教材的相对稳定,足可以反复使用,对于科学教学是极大的有利因素。
三、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微课的教学
真正说起来,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要以真正进行实验教学为正途,凡是能够进行教师演示实验的内容,就一定要进行演示实验,凡是能够进行学生分组操作的实验内容,就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实验。因为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是最直观的实验,学生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可最直接地参与实验、观察实验,也可以在动手参与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所能带来的快乐,以及提高科学学习和实验教学的兴趣。
相对来说,对于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实在无法完成的实验,才可以充分利用微课,间接性地较为直观地解决科学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学生所有的知识毕竟不可能全部通过实验或实际行动来获得。如在三年级科学教学中,以凤仙花为例而进行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果以真正的实验,虽然不是没有可以完成的可能,但至少需要比一个学期还长的时间,如果选择微课进行教学,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整地让学生感受凤仙花生长的全过程。如五年级科学教学内容种子的萌发条件的实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校也许还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教师也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交上的实验,可以选择微课。如六年级科学中比较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同样因为时间较长,选择运用微课来解决实验的空白,教学效果会明显迵异。再又如六年级科学教学中生物对大自然环境的适应,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种类繁多,虽然教材没有安排相应的实验,但同样选择微课,就可较大信息量地解决众多物种对适应自然环境所进行的改变和变异。
参考资料
1、微课同步在线学习。微课程引用
2、张一春 微课建设与思考 中国教育网络 2013(10)
篇十
摘要:汉语拼音教学时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与识字教学共同构成了小学一年级教学的全部内容。然而,长期以来汉语拼音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在,文章基于此,就如何开展汉语拼音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开发生活元素、利用事物图片、编写歌谣歌谣、开展动手实践等。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而识字、拼音教学则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拼音学习居前、识字学习居后,这有悖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因此,2016年的新教材将识字教学放在拼音教学之前,先学识字,再学拼音,这不仅契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能够减小学生拼音学习的难度。文章基于此,就小学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做了相应的探究。
1.开发生活元素,完善课程导入
汉语拼音作为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由抽象的罗马字母组成,学生在汉语拼音的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经常出现学过就忘或者根本不想学习的问题,对此,课程导入就显得尤为必要。所谓课程导入,指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导入与之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如游戏、故事、问题等,这样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不仅如此,教学辅助资源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性,如此才能消除学生在汉语拼音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隔阂感。因而,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广泛开发生活元素,使课程教学富有生活气息,就以《j q x》的教学为例,j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收起来的雨伞极为相似,我在j教学的时候,就以一把油纸伞作为导入因素。又如,小学生每周一都要参加升旗仪式,飘扬的红旗与p格外相似,我就以红旗作为导入元素。
2.利用事物图片,开展图音教学
拼音教学应该注重形、音、义三者的结合,才能让学生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拼音作为辅助汉字教学的工具,本身并不具别意义,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拼音字母发音相同的汉字,作为学生拼音学习的辅助工作,并且,为汉字配上鲜明直观的图片,以满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以《a o e》的学习为例,这是学生接触的最早的汉语拼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来开展,比如,小红每天早上要练声:啊 啊 啊,然后配上一个小女孩练声的图片,又如o的发音,与大公鸡喔喔叫的声音相近,教师可以配上公鸡打鸣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诵读,公鸡一叫o
o o;再如e的发音与汉字鹅相同,教师可以说:山下一群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然后配上一只鹅的卡通图片,此种教学方式,巧妙地发挥了汉字在学生拼音学习中的作用,又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3.编写歌谣歌谣,提升学习乐趣
一学就忘是小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对汉语拼音记忆不深刻,经常出现音形分裂的情形,比如知道m的读音,却不知道如何书写,或者会写出f,却忘记了如何发音,因而,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汉语拼音记忆,切实提升其拼音学习效果。对此,歌谣有着很多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将汉语拼音的知识以歌谣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辅助学生记忆。比如在字母n m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字母的外形出发,编写歌谣:弯弯的小河两座桥,一个桥洞念做n,两个桥洞念座m。除了拼音外形上的记忆以外,教师还可以将拼音与汉字结合起来,制作相应的歌谣,仍然以《b
p m f》的教学为例,我制作了如下的歌谣:太阳出来爬山坡,坡上有着大石佛,我用手来摸一摸,大佛大佛保佑我,既朗朗上口,又生动直观。
4.开展动手实践,深化拼音记忆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活动相比于单纯的知识教学而言,更能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与参与度,也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教师还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这不仅是深化学生拼音知识记忆的必然手段,也是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对此,我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前给学生一些线条或者可以折叠的吸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拼音字母的形状,利用手工的工具将之折叠出来,比如,用细绳将m折叠出来,用小木棍和细绳摆出b、p、d等字母,此种教学方式契合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不仅可以避免学生课堂学习中出现开小差的情形,还能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5.结语
拼音教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工作,在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拼音教学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这固然和拼音的抽象性有着重要关联,也可以归因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恰当。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现状,从创新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田慧.浅谈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184-185
[2]周福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方法探索[J].中外交流,2016(17):44-45
[3]张新梅.汉语拼音教学方法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8):44
篇十一
“爱”是一种无形的永恒的动力,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爱”,一旦离开了“爱”,就是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尤其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担负着“铸造人类灵魂”的伟大重任,应该把学生自身的“爱”(即学习兴趣)与老师的“爱”(即关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爱”转化成一种永恒的力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沐浴到“爱”的阳光,都能体会到老师“爱”的温暖,都能健健康康地生活,快快乐乐地成长。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享受为核心,以学习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爱”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情境中才能产生热情。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中时时处处释放“爱”的能量,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学生才会用笔把自己翻腾的内心世界用语言表达出来。
一、把“爱”融入学生生活
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平时就是让学生背作文,使得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生作文语言苍白,虚情假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到问寒问暖,无微不至。设法为他们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学生作文就会出现真实的生活。最美的是真实,学生的生活空间中有许许多多的真、善、美,可他们往往不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会从生活中掘取材料,积累材料。所以就要求教师要随时随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充实他们的写作空间。校运动会、风筝比赛、简笔画大赛等有意义的活动,老师要把“爱”均洒给每一位同学,和他们亲密无间,打成一片,把你的身影融入同学们身影中,把你的欢声笑语融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这样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拿起笔作文时,却出现了活动时兴致勃勃,写作时无话可说的状况。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用心观察或观察不系统,体验不到位。于是我想出了用现代化手段留住声像的办法。每次活动我都拿着照相机或从学校借了摄像机拍下活动中的环节和同学们的表现,利用照片排序、最精彩的画面、银屏追踪等方法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回顾活动,体验生活,多方面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自由表达。老师并不时地加入催化剂,对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实时激励,逐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动笔行文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和痛苦,而是一种自我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二、把“爱”融入教学过程
如果说作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了索材的积累,那么创设故事化的情境,让学生遨游在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中,让学生大胆想象,愉悦写作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怎样虚实结合,学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让学生符合生活实际写接龙作文,让学生在平凡中挖掘,在想象中创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可以自己贴在班刊中的故事栏里。那一篇篇习作就是一集一集的系列短剧,有的引你深思,有的让你捧腹大笑,有的耐人寻味……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高了,他们心里也渐渐地萌发了创新的意识。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都留有空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在这时候,教师应及时抓住此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为学生提供创新动机。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写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心里就会不断地产生创新动机,学生定会一课一得,而得得相连,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既能使学生有话可写,激发写作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开拓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作文的信心。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少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浓厚情趣的活动中,增强生活阅历、丰富知识和习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尽情的倾吐自己的心声,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等,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三、把“爱 ”融入学生的成功
“爱生如子”说来容易,做成难,真正做到了,你就会把学生的缺点也看成了优点,你就会把整个心思都花在他们身上,怕他们饿着、累着、捧在手里怕飞了,衔在嘴里怕化了,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他们的每一个发光点,你都会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一丢丢进步,你都会给他们频频微笑或啧啧称赞。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学生的写作一旦被认可,就会对练笔产生兴趣,而且希望自己的写作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因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做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实践证明,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不能一蹴而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善于满足学生的成功的欲望,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旺盛的写作兴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