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6篇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6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55:31 | 移动端: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6篇

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作文在高考里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6篇,一起欣赏,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01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别人家的“农药王者”

佚名

【素材回放】                            

一种在四川境内广泛存在,被称为“断肠草”的紫色开花植物,粉碎、浸泡、榨汁、再浸泡,反复数次后提炼出的提取物,可杀死三种常见害虫,经喷洒的蔬菜水洗后依然人畜无害,可放心食用。

凭借这一“生物农药”,三名巴中小学生获得了全国性大奖。8月17日,巴中平昌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胡丁丹、袁祯阳、王睿的作品《紫花鱼灯草粗提取物对三种常见蔬菜害虫的杀灭性探究》获得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指导老师介绍,紫花鱼灯草在四川境内大面积存在,杀虫效果好,如果被正确地开发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素材解读】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十分激励。其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竞争核心则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看其创新能力和才能。因此,创建创新性国家,建设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核心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而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少年,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将自己雕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祖国的伟大事业做贡献!生活需要追求,需要一份不懈的追求,更需要永不放弃的毅力。而作为青少年的中学生更需要这种可贵的品质。因为少年的奋斗,洒下的是汗水,收获的却是满满的成功。

【适用话题】

科技   创新                   少年强,则中国强       善于发现、勇于探索

拼搏努力趁少年                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兴趣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基石      创造力源于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

【素材锐评】

“农药”少年 奏响青春之歌

手游“王者荣耀”风靡全国,尤其在中小学生中更是引起不小的反响,前些日子,杭州市余杭区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爸妈不让玩王者荣耀,更是写出九条理由怒怼那些“不让玩王者的爸妈”。可见其风靡程度,因其用户多、网友沉迷程度深又被戏称为“王者农药”。在人们还沉浸在“王者农药”新鲜的画面感、舒适的体验感、刺激的效果感中时,三名巴中小学生以获得全国大奖的方式打开了“王者农药”,以科学实验研制出新型“农药”,这种生物农药为传统的农药残留问题找到解决方法,被广大网友称赞: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成就,可喜可贺!并感慨道:同样的“农药”,不同的效果。

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直以来,我们都对青少年寄于殷切希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在网络上质疑90后、00后是“坑爹”的一代、浮躁的一代、被宠坏的一代时,三名巴中小学生以实际行动向全国证明:我国青年是拼搏的一代,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善于发现、勇于探索。小学生胡丁丹在姥姥家玩耍时,因为发现一株草周围的草没有被昆虫侵害的痕迹,而开始了深入探讨,经过长期的反复试验和观察对比,最终找到了答案,研制出新型“生物农药”。这种善于发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如今追求“快”的信息时代显得难能可贵。在倡导广大青年以此为学习榜样的同时,我们成年人也值得反思,是否我们一直在抱怨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辛,是否遇到挫折就退缩不前。“三人行必有我师”,向有为青年学习,塌下心来沉淀自己,以钉钉子的精神提升自身本领,永不言弃、一往直前,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给后代做出榜样。

广大青年身肩时代赋予的重任,要广泛宣传青少年优秀事迹,发挥榜样作用,培育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优秀品格,让更多青少年以正确的方式打开“农药”,做真正的王者。

02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初中生解剖青蛙

初中生解剖青蛙: 科学教育和生命教育如何协调? 

周云

“这个周末里,每当吃饭看到盘子里的肉时,便不免心生内疚。在实践课上,老师买来几只田鸡,进行刺激、脱皮、去头、解剖的实验……这只可怜的青蛙让我明白,不想被别人主导自己,就要学会做一个强者。”近日,广州市美华中学初二(3)班李颖诗的一篇周记被校长易超发现并转到教师群里,没想到却引起了全校教师关于科学实验和人文关怀的激烈讨论。生物课堂能否拒绝血腥?老师如何开展教学和引导学生呢?

本来是科学教育,却演变成了关于伦理的诘问,这肯定并非出自老师的本意。但问题的提出,倒也是很有意义的。这里面有两个命题,一是科学教育中的伦理问题。二是生命教育的界限问题。

关于科学的伦理问题,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但是如果没有恰当的伦理指引,也可能会为害人类,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到各种能够造成大规模杀伤的武器,小到将科学技术用于破坏食品安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等。科学对人类的伤害,主要就是集中在对生命的伤害。科学伦理的根本,就是要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有了这样一种意识,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使用者,就都不会用科学技术损害人类的利益。而尊重生命的意识,也需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

由此看来,初中生解剖青蛙,还是有诸多不妥当的地方。理性地说,解剖青蛙是一种正当的行为。但对于一个未成年初中生来讲,解剖青蛙这个行为本身,更有可能给予她感性上的冲击。这种冲击最糟糕的结果,是在感情上对于动物生命的淡漠,进而可能导致对人的生命的淡漠。当然也有可能激发对生命的同情,就如同新闻报道中的李颖诗同学那样,但毕竟前一种后果发生的几率也很大,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很严重,决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诸如此类的教学当中,必须要关注未成年人的特点。所以应该尽可能减少乃至避免活体解剖,用别的方式方法代替。如果这种活体解剖不能避免,那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用比较大的篇幅向学生阐明尊重生命和活体解剖内在的意义关联,学生了解到,动物个体生命的牺牲,是为了人类在整体上更好地了解动物,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但是,生命教育也不能走极端,突破应有的界限。一些环保人士和动物保护人士,在这个问题上,鼓吹人与动物权益的绝对平等,是典型的“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人类必须尊重动物的生命,但人类的利益无论如何也高于动物的利益,这是毋庸置疑的。促进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归根到底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类的利益。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这也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会孩子的道理。

03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自行车“无路可走”呼唤人性化交通体系 

朱昌俊

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遍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路权之争再次引发关注。连日来,“童话大王”郑渊洁通过其个人微博发文称,北京朝阳区六里屯一带,原本狭窄的道路被画上停车线,并有人收费停车,导致自行车骑行时“无路可走”。对此,朝阳区政府通过官方微博回应郑渊洁称,已将问题转至相关部门,并会第一时间通报处理进展。(11月1日新京报)

来自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个人反馈,可能并非出自严谨的调查,但在当前共享单车普及,骑自行车出行的社会习惯再次流行起来的大背景下,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路权上的矛盾突出,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现象,不只是存在于个别城市,而是有着普遍性。借由名人效应的公共性,此问题理当获得更多城市的关注和回应。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路权之争,其实是有客观原因的。过去十几年,我们社会的小汽车数量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汽车迅速取代了过去的自行车,成为市民的主流出行方式。这一现实之下,城市的道路体系,从规划到设计,都不可避免地以汽车为中心,或是汽车优先。所以我们看到,其实在共享单车兴盛之前,关于人与汽车、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路权争议就已经属于常态。而当共享单车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行车出行,就势必令原有的路权分配“矛盾”更为凸显。自行车作为相对“弱势”的交通参与方式,会感觉“无路可走”,其实是可以预料的。

但无论是从人们出行习惯的改变,还是从绿色出行理念的推广来看,重塑路权分配,给予自行车更多的路权、打造更安全的骑行环境,都是必要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自行车专用车道或是城市慢行系统,这对于缓解自行车“无路可走”的尴尬,整体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系数,相信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仅仅有硬件上的优化,还不够。

汽车社会呼吁汽车文明,而一个自行车友好型的交通出行体系,必然少不了自行车文明的归位。比如,此前就有专家建议,应该在城市重新普及自行车骑行手势;与此同时,汽车驾驶者也要更好地适应与骑行者的文明共行。另外,在停车场资源的分配上,也应该平衡好自行车与汽车的需要,如街道停车位设计不能只考虑汽车的停放,自行车也需要适当的停放点,既方便骑行者,也利于城市秩序的规范。当然,这种设置,可与共享单车的停放一并考虑。

时隔数十年后,自行车出行重新成为一种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交通体系的参与者、参与方式都变得更为多元和复杂,也相应对城市交通道路体系的设计与规划的精确性、人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城市道路资源配置,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汽车通行获得最高的效率。而现在,行人、自行车对道路资源的需求,理应在交通规划当中获得更多的保障,并且从精确设计角度,体现对不同交通参与者的尊重。如北京目前正在研究对斑马线的位置进行优化调整,将路口的斑马线前挪至车行道,以缩短行人通行距离,减少与机动车的相互干扰,这种理念和方式值得更多的城市学习。

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其中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便是交通体系的设计和道路资源配置,是否能够同时满足多数人的不同出行,而非“唯汽车化”。希望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提醒和呼吁,能够真正加速城市人性化交通体系的改造和建设步伐,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无论是步行、骑行还是驾驶,都能够实现便利、安全、高效的出行。

04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严罚花钱“刷好评” 更需惩治“托”产业 

阅尽

报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第三次审议稿日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与现行法相比,三审稿对电商领域发生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着墨颇多,要求“经营者不得对商品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尤其是收紧了对线上“刷单”、线下雇“托”等虚假宣传、虚假交易等行为的监管力度,情节严重的拟处最高200万元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随着互联网和电商产业的蓬勃兴起,网购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突出现象。权威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其中,网购用户达到4.67亿人,占比63.8%。庞大的网购人群带来了旺盛的购买力,近年的双11购物节销售额迭创新高,去年更是一举突破千亿元。可以说,网购的迅速普及,既为消费市场带来巨大活力,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购物方式。

然而,电商与网购毕竟有其局限。因为无法当面验证商品品质及商家服务,加之对商家的信誉缺乏了解,人们网购时只能凭商家的描述,及以往购物者的评价来判断该商品。为了提高信誉和所谓“美誉度”,一些商家便动起了“歪脑筋”,花钱雇“托”进行虚假交易,或给予“好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刷单、刷好评”,它已成为电商业的普遍现象,在那些品牌知名度不高或新开业的电商中尤其盛行。一些电商的交易记录和跟帖评论,看起来购销两旺“好评如潮”,实则都是靠“托”炒作起的虚假繁荣。

花钱雇“托”进行虚假交易和刷好评,如今已成为一些电商的主要营销方式。就商业伦理而言,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在法理上,虚假交易实则等同于欺诈,于法所不容。其道义的理亏与污点,即便采用此法的商家也心知肚明。但奇怪的是,这种堪为下三烂的做法居然颇为流行,以致刷单刷好评已蔚然成为产业链。有网友将其作为网络兼职,甚至还有人专营此道。

显然,雇“托”刷单刷好评的做法,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对新兴电商市场的商业伦理亦是一种扭曲和戕害,必须予以严惩。因此,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第三次审议稿不仅明确界定了电商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亦加大了对包括刷单、刷好评在内的虚假交易,以及虚假商业宣传的打击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这是必要的。而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加之电商注册方便,亦需加快整个电商界的信用体系建设。否则,一些受到处罚的电商,可能很快就改头换面另立门户,再行欺骗之事。显然,对欺骗消费者的不法商家,既要有强大的法规威慑力,亦要彻底堵住监管漏洞,断其后路,以防卷土重来。

眼下电商领域的刷单与刷好评现象泛滥,与泛滥于网络的各种造假机构和专事虚假炒作的黑色产业链不无关系,可以说,两者互为寄主、共生共存。因此,在立法和监管上亦需强化打击力度。互联网的虚拟性,为各种造假现象提供了沃土,也催生了像刷单刷好评等靠造假谋生的“托”产业。它们对互联网及电商业等的品牌信誉危害甚大,如果不加以铲除,势必将危及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05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拒“啃老”罚“坑老” 须强化社会监督

阅尽

从本月起,新修订的《广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施行。新规较原条例作出大幅修改,其中明确了家庭赡养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不得将共同生活的老年夫妻强行分开赡养,老人有权拒绝子女“啃老”,对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侵害老人财产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责。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和欺诈销售等坑害老年人现象突出的问题,《条例》也作出专门规定,对六类“坑老、骗老”等行为要求从重处罚。

老龄化社会的蓦然降临让我们整个社会都有点猝不及防,无论是法规制度建设还是公共养老保障等,都显得“捉襟见肘”。广东省较早关注到这一问题,早在1991年就出台了《广东省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是国内最早制订老年人保护地方法规的省份之一。今次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新条例,又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出现的新问题,作出较大修订。内容更加全面丰富,规定更加明确具体,对老人应享的社会福利和家庭子女赡养义务,以及权责界定等都作了明文规定,无疑更有利于今后老年人的权益保障。

社会的不断前进,令得老年人权益保护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凸显出错综复杂的格局。在以往,子女孝敬父母、后代赡养老人那是天经地义。父母的财产如何支配,遗产又怎样继承等,决定权在父母,子女顶多有建议权。如今却不同了,一些家庭的纲常伦理完全颠倒,子女成人了不仅不养老,反而赖在父母怀抱里。这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啃老”还心安理得,更甚者还要抢夺父母财产。有的老年人的婚恋也受到子女的无理干涉,以致闹出家庭悲剧。

而在社会上,近年更是出现种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集资、欺诈销售以及电信诈骗等。打着各种名目如“养生保健、免费体检、老年理财”等等网络和街头兜售把戏,看似对老年人殷勤备至,实则背后陷阱套路密布。误入其中的老人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想维权却又万般曲折艰难。

凡此种种,都令到当下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变得困难重重,它不仅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也令得一些老年人生活备受困扰,难以安享晚年。尤需一提的是,老年人遭遇的诸种打击,不只是财物上的损失,其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更甚。

然而,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一般家庭矛盾和老人赡养等问题,外人又很难获知,更遑论介入。即便父子两代人出现纠纷,设若不是诉诸法庭,旁人很难干涉。但是,现代社会类似家庭矛盾冲突又呈增多趋势,对此,既要靠法律及道义的约束,亦需有完善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对那些弱势的老年群体,社会救济绝不能缺位,只有这样才能令隐蔽的老人权益受损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否则,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益保障很可能沦为空话。

至于对那些专事“坑老、骗老”的违法行为,除要加大专项打击力度外,更重要的亦应放在加强防范上。这也需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共同努力,强化社会监督,从而筑起确保老年人权益的“安全防护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终将会老去,关爱老人、保障老人权益,既是家庭子女的义务,亦是全社会的责任。

06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大学"种菜课"是怎样一种理论联系实际? 

然玉

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有一门必修课叫《农业生产综合实训》,下地种菜是这门课的重要部分,期末成绩主要看收成以及同学们的参与度,太差的拿不到学分。学校对本门课程要求严格,还请来了资深农民当助教,根本糊弄不过去。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要下地干活,怕虫子、怕晒黑,种不出萝卜番薯就拿不到学分毕不了业。为避免误了农时,学生的寝室里都挂了24节气图。(11月2日钱江晚报)

即便对于一所农林大学的农学院来说,将“下地种菜”作为必修课也并不多见。这一既有专业内涵又有生活意趣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某种修正。相当长时间以来,高校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已然引发了不少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就业不适,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等等。置之于这种大背景下,“下地种菜”如此接地气的必修课,难免会引来围观与激赏。

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就算绝大多数农业大学没有开设所谓的“种菜课”,但是它们同样有着各自的实操课程。现实中,此类学校普遍都自建或合建有专门的农场、果蔬基地等等,并以此为平台,令学生们得以在特定场景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只不过,与“种菜课”存在不同的是,这一情境下的“实践”其实更多是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研究者”而非是“农人”。

浙江农林大学的“种菜课”中,学生们自始至终都亲力亲为,几乎就与真实的“农业生产者”无异。诚如校方所希望的,这一安排有效推动了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今后工作就业势必大有好处……然而也需要看清的是,有鉴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以及现代大学教育的内在属性,诸如“下地种菜”之类的实践课,其实际效果不宜过度夸大。毕竟,农学专业的毕业生,还是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

大学农学专业的学科目标,旨在培养与农业相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知晓多少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实用技能,而在于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理想状态下,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应该超越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成为“新农业”的开拓者、引领者——向资深农民学习下地种菜,更适合理解成是为此所做的某种“特殊的准备”。

大学教育到底该如何处理与实务实践的相对关系?这从来都是一个问题。让大学生下地种菜不是目的,如何让“种地”真的转化为学生们学科素养、专业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需要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高考时评作文素材6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058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