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谈如何构建生态环境,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40周年谈如何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付出了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不可再生资源逐渐枯竭的代价。
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党和国家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和生态,可以说不遗余力,出台了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治理办法,不仅在思想认识上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要求,也在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能上做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分工。今年上半年的国家机构改革,整合各部委的职能成立了生态环境部,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的状况,强化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职能和巡视制度,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建设进行更细化的分类,更有针对性的分地区分环境分措施的进行保护生态环境工作,解决办法更加因地制宜。这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转变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回望历史,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到人类劳动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越来越多,人类文明也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自然对人类的每一次报复,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可以说,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
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都为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征程中,我们乐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强大的工业化生产能力也让我们对物质的需求更加丰富多样。但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问题,雾霾、污水、垃圾围城、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不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在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下,我们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一点点的向前迈进,曾经的绿水青山又慢慢的回来了。但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国家一再强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大力整治环境污染的同时,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企业和个人,总是会有意无意的破坏或者阻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要去主导和推动的工作,也是企业,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合力推动的一项工作。
为此,我们要发展好生态文明,除了政府要转变和整合职能,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监督之外,还要构建“多元共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首先,从思想认识上,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协调好经济增长的速度,社会发展的程度,环境保护的力度,生态环境的可承受度,就要形成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是既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先保护好环境。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的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要依靠经济发展,因为只有良好的环境质量才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与新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更需要相关的技术和资金,而这最需要的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支撑。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就会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企业或者个人自觉的活动。
其次,建立 “五位一体”体现全面发展理念官员政绩考核标准。
政绩考核作为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地方的主政者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真正的作为地方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除了要加强对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和问责之外,更为根本的还是要真正建立起“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政绩考核标准,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其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再次,建立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信用评价制度。
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建立产品信用评价制度,加大对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监管和监督,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于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企业,对其产品进行负面评价和进行相应的处罚,降低其企业产品的信用度,影响其产品的出售,从而促使企业在生产产品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动预防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四,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社会组织作为联系政府与公众的中间力量,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了需要政府主导,企业遵循,还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和监督。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不容易发现的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政府,并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更多可行的方法,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不仅可以推动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也能对相关企业的生产起到监督的作用,又能引导公众的积极参与。
最后,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物质的现代化到制度的现代化,再到今天人的现代化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现代化内涵上的进步。人的现代化首先就是思想和行为的现代化,而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正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促成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新时代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有效落实,也需要企业从事产品生产时兼顾社会责任,还需要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更需要形成以青少年为教育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只有发挥多方主体的作用进行共同治理,构建新时代“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保护行之有效,落到实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