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献给母亲节的美文原创15篇

献给母亲节的美文原创15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09:59:11 | 移动端:献给母亲节的美文原创15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献给母亲节的美文原创15篇,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

起已故多年的母亲,便想起她老人家做的家常菜——一碗满满的儿时的回忆便浮现在眼前。

母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幼年时我的外祖父母就先后过世,是舅舅、舅妈将母亲带大。母亲没上过学堂,却从舅舅、舅妈身上学会了吃苦耐劳和宁折不屈的韧劲,学会了所有的农事农活和勤俭持家的本领。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母亲学会一手家常菜,煎、炒、烹、煮、炸、烩、溜、拌……厨房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红白案熟稔,色香味形俱全,在老家村子附近很有名气。

我们家里人多,兄弟姊妹六人。父亲在外教书,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家务农,还有年迈的爷爷。九口人吃饭,全靠母亲一双手张罗着。那时候,父母都在生产队上工,每天都跟打仗一样,非常紧张。一年四季,母亲每天很早起床,生火做饭,等一家人起床吃完后,父母要赶着去上工。中午放工后,母亲又要赶回家做午饭,吃完午饭,给还在上学的我和哥哥姐姐们把饭菜留在热锅里,又赶去上工了。在那段缺衣少食的岁月里,我们家由于缺少劳力,挣的工分少,吃闲饭的人多,从生产队分的主粮肯定是不够的,必须精打细算,充分发挥副粮(主要是土豆和红苕)的作用,既不能让我们饿着,又不能断餐,母亲没少为一日三餐操心。

为了让全家人垫饱肚子的同时尽可能地“享受舌尖上的快乐”,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动了不少脑筋。她在我们家自留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一年四季,园子里的新鲜蔬菜从来就没断过。由于家里的人多,园子里的菜有时候还不够吃,为了增加蔬菜供应量,母亲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荒山荒坡也种上一些大路菜,主要是萝卜、白菜、南瓜、冬瓜、四季豆、茄子、豇豆等。同时,还将吃不了的新鲜蔬菜一部分制作成干菜,一部分制作成腌菜,一部分制作成泡菜。反正,家里什么时候都会有炒货,可口的腌菜和泡菜。母亲经常说:小菜半边粮,缺粮多吃菜。所以,我小时候虽说没吃上什么好菜,但我印象中一直吃的都是饱饱的,不然,也没有我今天一米八的个头。

为了提高饮食质量,母亲每年养3头猪。一头母猪下仔卖钱,一头肉猪上交国家,一头肉猪过年宰杀自家吃。母猪每年下两窝猪仔卖钱,供我们上学和家里日常支出。母亲养的猪,年年都是生产队最肥最大的,母亲就被安排在生产队养猪场专门养猪。我们家虽然劳动力少,13年没有分到生产队一分钱,成老“缺粮户”,但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吃的、穿的都比村里一般人家要好,一家人和和睦睦,村里人都很羡慕。

母亲在的时候,老家的饭菜都是土灶台烧的。我小时候经常给母亲当下手,帮忙洗菜切菜,坐在灶台前添柴加火,有时候趁母亲不注意还偷吃几口。那家常菜的味道,在我脑子里总是难以忘怀。母亲用腊猪油炒的南瓜特别香甜,炒的海带丝特别可口,腌菜炒腊肉特别开胃,制作的榨广椒特别下饭,包的春天芽腊肉饺子特别爽口,用小麦面煎炸的南瓜花和花椒叶又香又脆……

70年代末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学校的中晚餐只供应一个蔬菜。当时我只有13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母亲担心我在学校吃不好,营养跟不上,每次回家,总是变着法子帮我准备带到学校吃的菜。有时候是酸腌菜炒腊肉,有时候是榨广椒炒腊肉,有时候是蒸肉,有时候是煮香肠,还有豆酱、稀辣椒酱和豆腐乳。我带到学校后和同学相互交流品尝,母亲制作的菜品总是最受欢迎,至今我们同学小聚时还时时念及。

母亲不仅练就了一手家常菜手艺,还学会了许多改善一家人生活的门路。每年秋天,母亲制作3000个左右的酒曲子出售,由于个头大、质量好,总是被抢购一空。母亲用自家制作的酒曲子做的米酒,那真叫一个迷醉啊!如今已成我再也无法吃到的美味佳肴了。母亲做的家常菜好吃,父母又好客,左右邻舍都喜欢到我们家蹭饭吃,亲戚朋友们也喜欢在我们家做客,生产队来客人了,队长也总喜欢把客人安排在我们家吃饭。

我八岁起,就尝试着跟着母亲学做一些家常菜,比如炕土豆,炒南瓜,煎茄子,炸花生米,也跟着母亲学做米酒。若有吃不完的剩饭,母亲就鼓励我和幺姐每人做一碗米酒,比比看谁做得好吃。

1995年6月1日,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母亲的一手家常菜手艺,我们还没有学到真髓,永远地失传了。我们兄弟姊妹中做的家常菜最好的是二姐,但毕竟少了些母亲的家常菜味道。

母亲离开我们23年了,母亲做的家常菜仍时常让我回味……

篇二

想起已故多年的母亲,便想起她老人家做的家常菜——一碗满满的儿时的回忆便浮现在眼前。

母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幼年时我的外祖父母就先后过世,是舅舅、舅妈将母亲带大。母亲没上过学堂,却从舅舅、舅妈身上学会了吃苦耐劳和宁折不屈的韧劲,学会了所有的农事农活和勤俭持家的本领。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母亲学会一手家常菜,煎、炒、烹、煮、炸、烩、溜、拌……厨房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红白案熟稔,色香味形俱全,在老家村子附近很有名气。

我们家里人多,兄弟姊妹六人。父亲在外教书,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家务农,还有年迈的爷爷。九口人吃饭,全靠母亲一双手张罗着。那时候,父母都在生产队上工,每天都跟打仗一样,非常紧张。一年四季,母亲每天很早起床,生火做饭,等一家人起床吃完后,父母要赶着去上工。中午放工后,母亲又要赶回家做午饭,吃完午饭,给还在上学的我和哥哥姐姐们把饭菜留在热锅里,又赶去上工了。在那段缺衣少食的岁月里,我们家由于缺少劳力,挣的工分少,吃闲饭的人多,从生产队分的主粮肯定是不够的,必须精打细算,充分发挥副粮(主要是土豆和红苕)的作用,既不能让我们饿着,又不能断餐,母亲没少为一日三餐操心。

为了让全家人垫饱肚子的同时尽可能地“享受舌尖上的快乐”,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动了不少脑筋。她在我们家自留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一年四季,园子里的新鲜蔬菜从来就没断过。由于家里的人多,园子里的菜有时候还不够吃,为了增加蔬菜供应量,母亲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荒山荒坡也种上一些大路菜,主要是萝卜、白菜、南瓜、冬瓜、四季豆、茄子、豇豆等。同时,还将吃不了的新鲜蔬菜一部分制作成干菜,一部分制作成腌菜,一部分制作成泡菜。反正,家里什么时候都会有炒货,可口的腌菜和泡菜。母亲经常说:小菜半边粮,缺粮多吃菜。所以,我小时候虽说没吃上什么好菜,但我印象中一直吃的都是饱饱的,不然,也没有我今天一米八的个头。

为了提高饮食质量,母亲每年养3头猪。一头母猪下仔卖钱,一头肉猪上交国家,一头肉猪过年宰杀自家吃。母猪每年下两窝猪仔卖钱,供我们上学和家里日常支出。母亲养的猪,年年都是生产队最肥最大的,母亲就被安排在生产队养猪场专门养猪。我们家虽然劳动力少,13年没有分到生产队一分钱,成老“缺粮户”,但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吃的、穿的都比村里一般人家要好,一家人和和睦睦,村里人都很羡慕。

母亲在的时候,老家的饭菜都是土灶台烧的。我小时候经常给母亲当下手,帮忙洗菜切菜,坐在灶台前添柴加火,有时候趁母亲不注意还偷吃几口。那家常菜的味道,在我脑子里总是难以忘怀。母亲用腊猪油炒的南瓜特别香甜,炒的海带丝特别可口,腌菜炒腊肉特别开胃,制作的榨广椒特别下饭,包的春天芽腊肉饺子特别爽口,用小麦面煎炸的南瓜花和花椒叶又香又脆……

70年代末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学校的中晚餐只供应一个蔬菜。当时我只有13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母亲担心我在学校吃不好,营养跟不上,每次回家,总是变着法子帮我准备带到学校吃的菜。有时候是酸腌菜炒腊肉,有时候是榨广椒炒腊肉,有时候是蒸肉,有时候是煮香肠,还有豆酱、稀辣椒酱和豆腐乳。我带到学校后和同学相互交流品尝,母亲制作的菜品总是最受欢迎,至今我们同学小聚时还时时念及。

母亲不仅练就了一手家常菜手艺,还学会了许多改善一家人生活的门路。每年秋天,母亲制作3000个左右的酒曲子出售,由于个头大、质量好,总是被抢购一空。母亲用自家制作的酒曲子做的米酒,那真叫一个迷醉啊!如今已成我再也无法吃到的美味佳肴了。母亲做的家常菜好吃,父母又好客,左右邻舍都喜欢到我们家蹭饭吃,亲戚朋友们也喜欢在我们家做客,生产队来客人了,队长也总喜欢把客人安排在我们家吃饭。

我八岁起,就尝试着跟着母亲学做一些家常菜,比如炕土豆,炒南瓜,煎茄子,炸花生米,也跟着母亲学做米酒。若有吃不完的剩饭,母亲就鼓励我和幺姐每人做一碗米酒,比比看谁做得好吃。

1995年6月1日,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母亲的一手家常菜手艺,我们还没有学到真髓,永远地失传了。我们兄弟姊妹中做的家常菜最好的是二姐,但毕竟少了些母亲的家常菜味道。

母亲离开我们23年了,母亲做的家常菜仍时常让我回味……

篇三

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在为了生计忙碌奔波的时候,不忘记给关爱我们的亲人送去一声问候;幸福就是在我们每天出门时,不忘记给爱人一个微笑;幸福就是不管遇到任何困境,我们都不曾忘记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真。

又到母亲节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儿女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几乎每个孩子回到家里,第一声叫的总是“妈!”在家看不到母亲,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多少次听见门外的脚步声,都心怀期待。母亲起早贪黑,只为了我们起床后饭桌上那热腾腾的饭菜;母亲辛苦劳作,只为了攒下钱给我们购置新衣;母亲宽容隐忍,为了不伤害到我们敏感多思的心灵。母亲教会了我们太多太多,也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此时想起我的母亲,心里总是暖暖的。

母亲的一生,是为家庭奉献的一生,是为爱操劳的一生。母爱是伟大的,不管她的孩子是不是优秀,是不是富有,她都最爱自己的孩子,把自己最好的留给了孩子。作为母亲的我们在把自己无限的爱给了孩子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回头看看自己日益年老的母亲,他们也需要我们的爱。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我祝愿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篇四

母亲是孕育生命的源泉,

从娃娃呱呱落地的那一刻,

离不开你细心的呵护;

母亲是绽放春天的花蕾,

从孩子蹒跚学步的那一时,

离不开你温柔的叮嘱;

母亲是畅想生活的旋律,

从学生背上书包的那一天,

离不开你谆谆的教导;

母亲是承载坚强的后盾,

从毕业踏上社会的那一步,

离不开你慈祥的鼓舞。

感慨无限,蓦然回首,

黑发变成了白丝飘扬;

皱纹刻满了黝黑的面庞;

躯体印染了雨雪风霜。

感谢母亲,用美好时光抚育我茁长成长;

感谢母亲,用艰辛磨难激励我披荆斩棘。

感谢母亲,让生活斑斓多姿热情奔放;

感谢母亲,让人生丰富多彩蒸蒸日上。

今天我们要对母亲:

多一分关心,让她自信开朗;

多一分关怀,让她健康常在;

多一分关爱,让她笑口常开。

感谢母亲!感恩母亲!!

篇五

敬个礼 伸出手去

微微笑 道一声平安

送别一位位来往的司乘

带上一片片真挚的祝福

写封信 唤离家的人儿

挥挥手 说一声都好

迎来一辆辆来往的司乘

过尽皆不是归家的游子

您教会我奉献,不要一昧索取

您教会我坚守,不要轻言放弃

您教会我乐观,不要动辄哭泣

您教会我正义,不要软骨背弃

不惧苦,不怕累

心中只有如烈火般燃烧的熊熊火热

您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母亲!

母亲

您给了我生命,养育了我成人

我用青春去奋斗换来您的笑容

在属于您的节日

向您道一声祝福

母亲,您辛苦了

篇六

世间最残忍的,莫过于站在悬崖边,眼看着亲人生老病死,自己却爱莫能助。

那样的分别,如同电影里的表演。我们拼命的抓住母亲的手,大声地呼喊:“妈妈,你坚持住!”可是,这声音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无力。在惨绝的呼唤里,仪器上的血压依然从九十多迅速跌落到五十。母亲的手苍白枯瘦,它慢慢地,慢慢地滑落。我哭着,无法拽住注定的分离,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呼吸的停止,空气里只剩下我们空洞挥舞的手臂。

虽然,我知道这是结局。但是,我依然始料不及。成年之后唯一的一场拥抱竟然是趴在母亲逐渐冰冷的身体旁,不再有温度的告别。

自我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女强人。在那拿工分的年代,她常常挑着稻谷上堆头。她扶着梯子颤颤巍巍,不是为了逞强,只为了拿高工分,多一点工资,让我们吃饱饭穿暖衣。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母亲要上水利挑坝,半岁的弟弟没有奶吃,母亲就一头挑着弟弟,一头挑着农具,手里拿着箩筐、小棉被,好让吃饱的弟弟在里面睡觉。黑色的泥泞像糍粑一样牢牢地粘住了她的靴子,每挪一步都是那么艰难,这哪里是一个女人可以胜任得了的?我的母亲,很多时候,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男人。她想撑起一片天空,让她的孩子无忧。

我的童年时代,农场基本是机械操作,父亲就是一名农机驾驶员。父亲耕过的红薯地,母亲常常跟在后面。她在用力搜寻,有没有遗落的红薯根,好捡回来和在饭里面。空茫茫的土地上,她的身材显得那么渺小。凌冽的寒风吹乱了她的发梢,她仍然弓着身子,在黑色的波浪中寻找希望。幼年的我极讨厌吃红薯,母亲便把米饭让给我们吃,自己吃那难以下咽的红薯根。深夜的灯盏下,有我们酣睡的声音,还有母亲纳鞋底的身影。母亲就是这样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托起了我们童年的梦想。当时的我,怎么就把这份爱看着了理所当然?

母亲一生大字不识,却懂得知识的重要。童年时代,只要我们在做作业,母亲就是再忙也不会干扰我们。她从不会因为生活的贫困让孩子们辍学。每个学期结束,她要查看我们的成绩单,高分可以多吃一个鸡蛋,低分可能挨打。为了便于我把握考试时间,她省吃俭用给我买了一块宝石花手表,还常常半夜起床踏着星光,赶到学校给我送营养餐。当我津津有味享用的时候,母亲却靠在墙上睡着了。高考之前偶尔回家,只要我在复习,她一定坐在我身后,拿着蒲扇给我扇风赶蚊子。母亲的教育方式简单,没有过多的言行传教,脚踏实地,诚实做人。多年之后,她的儿女中出了大学生中专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母亲一生节俭。在那苦难的年代,她是如何支撑这个大家庭,自不必说。单说在我们成年之后,母亲仍然保持清贫的生活作风,就已经为她的儿女们树立了人生的典范。她的儿女中不乏国家工作人员和优秀企业家。应该说苦尽甘来的母亲可以穿金戴银,吃香喝辣。可是母亲还是原来的母亲,吃剩的饭菜舍不得倒,穿破的衣服舍不得丢。及至实在用不着的生活用品,母亲也要接济给生活贫困的人。她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她的子女,低调生活,不骄不奢。

母亲在晚年越发惦记她的儿女们。多年的高血糖、冠心病已经把她折磨得不成人形,可是母亲依然坚持劳作,种菜做家务。门前篱笆墙内的菜园地,是她全部的工作场所。每个季节的蔬菜,应有尽有,长势葱绿。哥哥姐姐多次劝她不要劳作,可是辛劳一生的她哪里放得下?她的思想似乎永远停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她不仅要种,而且她种的菜在全队是当之无愧的好。年老了,她蹲不下去,便坐在板凳上栽菜、扯草,一棵一棵的施农家肥。及至节假日,母亲也板着指头数儿女们的归期。儿女们离开的日子,她就靠在门框上,任泪水涟涟。到了后来因病行动不便,母亲依然坚持为我们做几道拿手菜,她做的豆豉腐乳闻名乡里,发病的前几天还煮了豆食,霉了腐乳。当霉香飘满我家的时候,母亲却看不见,闻不着。

母亲节将近,窗外车水马龙,我的屋内寂静安然。我的母亲确乎离开了。再无人在春节安排我置办年货,再无人在风中等待我们的归来。母亲来世上走一遭,只为了奉献她自己。如今,我的头上已经不见那把保护伞,身后倒了那面可以依靠的墙。几十年的唠叨,几十年的关爱,几十年的母女情,哪里去寻找?我的内心空落迷茫。

从此后,山一程,水一程,哪里是我的归程?

从此后,春秋交替,岁月更迭,那一份地老天荒的念想将何以遥寄?

篇七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又要到了,大家都在为母亲争相送礼物感恩母亲,可是,我的母亲已离开我21年,只能勾起我对母亲的回忆。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除了春节,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我家兄弟姐妹共有6个,我排行老大,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自己缝的,那时,家里穷,又没有缝纫机,母亲只能一针一线自己缝制。母亲心灵手巧,她可以根据别人家孩子穿的衣服样式,缝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衣服。虽然很粗糙,但在那个年代,我们已经很满足。

我的父亲是大队干部,长年在大队“抓革命,促生产”,母亲1人挑起家庭的重担。她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把家里的饭做好,然后,跟着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参加劳动,目的就是多赚点工分。因为母亲勤快,乐于助人,又特别会能劳动,大家都很喜欢跟母亲分在一个小组,他们都夸赞母亲能干,是个女汉子,其实,母亲身体很单薄,体重不会超过100斤。

读小学起(那时,没有幼儿园),我总觉得母亲有点“啰唆”。母亲没上过学,但每天晚上,她都陪着我,问我作业做好没有,有没有听懂老师的讲课,有时还像老师一样,认真地检查,其实,她根本看不懂,只要我在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她就表扬我,说我聪明。每天早上,她总是早早起床,冬天,煮好几根红薯,放在锅里;夏天,煮好一锅客家米茶,然后,催我们兄弟姐妹起床,自己则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了。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身体又很单薄,最终,积劳成疾,记得我读小学3年级时,她一病40多天起不了床。当时,家里又没有钱,医院离家又远,母亲连针都没有打过一次,就靠着父亲每天去拔点草药,擂成浆,或煮成汤,嚾她喝。那时,我们兄妹几个,天天扶在母亲的床边,哭着喊着,希望母亲身体能够好起来,也许是她舍不得我们兄妹,也许是我们感动了上帝,母亲终于顽强的活了过来,战胜了病魔。

我读初中时,第一次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初中离家有10多里远,我只能住校,那时1周有6天课上,每周星期六回家,星期天就返校。我每周期六回家,母亲总是变着花样,总要做几个好菜我单吃,星期天返校,母亲总要在米袋里塞几个鸡蛋。时间长了,弟弟和妹妹都有意见,说是家里的鸡蛋都是我1人独吃掉。

母亲意外去世那年,是54岁。出事那天,母亲说要帮助舅舅家收花生(舅母得了胃癌),去叔叔家煮擂茶(我堂弟10岁生日)。她早早就安排好,先做好自己家的早饭,再帮舅舅家收花生,然后去帮叔叔家煮擂茶。那天,母亲凌晨3点多就起了床,到3楼屋顶拿木柴,由于下了点细雨,屋顶很滑又没有栏杆,不小心,摔了一跤,滑到1楼地板,就这样,她无怨无悔,早早地离开了我们。母亲从小到大,直至去世,她都只想着帮助亲戚邻居、照顾好父母兄弟、抚养好子女,却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她走得那么坦然,那么突然。

现在,母亲离开我20多年,但她的身影总在我的身旁,她还是那样“啰唆”、“叨唠”,教我做好人,做好事,不要做贪官……

如今,当我看到妻子在为家操劳,看到我们地税系统的女同事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奔波,我就想,中国的母亲为家庭付出太多,有的还背负职场打拼的辛劳,也许有时抱怨,但她们的伟大和无私是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篇八

当你拎包迈步准备上班的时候,有个小尾巴追着你抱着你的大腿,“咿咿呀呀”地诉求着他的不满和不舍,你的内心是满足而嘚瑟的;当你下班回家,隔着门板故意透出一点声音,便有着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兴奋地“啊啊呜呜”,你的内心是欢愉而嘚瑟的;当你晚上睡觉时,半夜有个小身子突然像只八爪鱼一样攀附在你身上“姆妈姆妈”地一通叫唤,你的内心是柔软而嘚瑟的……

瞧瞧,身为母亲的荣耀和嘚瑟,就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瞬间堆积堆积,然后让你深陷这样的满足不能自拔,什么超美长裙,什么唱歌娱乐,什么细跟皮鞋,什么描眉画眼,通通都靠边,靠边。所以,不要再问是不是梁静茹给的勇气,让她不修边幅,让她不顾身材走样,让她放弃美衣娱乐,让她眼里看不见其他人,只是那个连话都说不清的奶娃娃,只是那个连步都迈不稳的瓷娃娃,只是那个只认得准他*的黏娃娃,让她不顾一切,放下一切,却甘之如饴。

虽然他会无理取闹,会偶尔有些小感冒,会缠着你要你亲亲抱抱举高高,但是这些不过证明自己是他生命里的不可或缺,那种嘚瑟瞬间在心中升腾,如同空中的热气球,总是被热气胀满,飘的很呐。没办法,谁让自己是妈妈呢,对家里那个小生命而言是一个最特别的存在呢。

时光是一条河,渐行渐远,将他不断拔高拔高,也将你抛离了当初的模样。当他学会走路的时候,他也学会了推开你,当他学会秘密时,他也学会了避开你,当他学会了独立时,他也学会了离开你。他在你腹中,他是你一个人的,当脐带被剪断,他是你一家人的,当他断奶,他渐渐开始是更多人的,玩伴的,同学的,朋友的,爱人的,最后,他也会开启父母子女的经历,经历另一个循环,成为另一个不一样的你:从最温暖的子宫包裹到在他孩子身后叮嘱:慢点儿,从断奶学步到站在路口目送他孩子消失在路口,和他的孩子从分床而眠到分房而眠,适应他的孩子从离开求学到离开求生。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如果说第一次分离,作为母亲承受的是肉体上的极致之痛,那么之后的每一次分离,母亲承受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背影消失后的虚空,无法被替代的虚空。那种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胸口就能感觉到的幸福不再来,那种只要牵住孩子的小手就能感觉到的满足不再来,那种只要孩子张开手要亲亲抱抱举高高就能感觉到的嘚瑟不再来……如果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去不断等待的过程,那么同孩子的分离也是母亲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慢慢抗衡的过程,让一次次的虚空去掏空心房,也将孩子的每一次分离视作他成长的进步去填补心房,最后,当意识到孩子完全不需要自己独立奔跑时候,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那巨大喜悦和巨大虚空的同时袭击。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便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妈妈,你慢慢来,当你慢慢教会孩子如何冲刺一百米,也必然要慢慢学会孩子离开你一百米远,他的步伐,你追不上,也不必追,有些路,必然是要一个人走的;当你慢慢教会还如何独自整理伤口,也必然要慢慢学会孩子不会将伤口在你面前展示,他的伤口,你无法治疗,也不必治疗,有些关,必然是要自己过的;当你慢慢教会孩子如何收拾碎了一地的心时,也必然要慢慢学会孩子自己打扫心情,他的事情,你不用做,也做不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的。

犹如一个风筝,放飞了,便是远行越远,唯一的牵连,或许不过是那在阳光下若有若无有的那根线,你收一收手,他便靠近一些,他遭遇劲风,你便觉得手上紧一紧。让你欣慰的,便是那若有若无的线,便是家,总是存在。

你给孩子一个家,孩子何尝不是给了你一个家,不可或缺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拥有便再也丢必掉,谁也偷不走。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生命中有你,就足够了。

篇九

妈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因为当年舅老爷婚后多年没有孩子,就央求姥姥把最小的女儿就是我妈妈过继给了当时在南京的舅老爷家里,舅老爷和舅姥姥视妈妈如同己出,于是妈妈从小在南京长大,生活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

妈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正是六十年代初,当时出身富农的妈妈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嫁给了三代贫农的父亲,婚后虽然俩人的出身、生活背景不同,但是勤劳善良的父亲给了妈妈足够的安全感和呵护。

我的妈妈是一位坚强能干的女性,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的妈妈对我们兄妹三人要求很严格,好些家规是不允许违背的,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饭时长辈没上桌不许动筷子、“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等等,这些家规让我们兄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年轻时妈妈总是忙忙碌碌的,不但要每天上班工作,下班后还要给全家人洗衣做饭,这对于一个大家闺秀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妈妈抱着我去医院上楼下楼,挂号看病,当时正值盛夏三伏天,加上着急,豆大的汗水顺着妈妈的额头留下来,妈妈身上的衣服早被汗水浸透了,打过退烧针后我要求自己下地走,可是妈妈执意抱着我回家,当时我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感受到了妈妈那浓浓的爱,忍不住泪流满面......

时光荏再,如今妈妈已经七十八岁高龄了,不知不觉中作为孩子的我们长大了、成年了、结婚生子了,每次回家妈妈总是关心下一代孩子们工作、学习的情况,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能够好好报效国家。

去年11月份我的老父亲病逝了,爸爸患的是帕金森病,到后来渐渐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妈妈自己虽然也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但是在父亲生病的二十多年里都是妈妈精心照顾他,父亲走的时候很安详,头靠在躺椅上宛如睡着了一样毫无痛苦的走了......

父亲走了后,母亲似乎衰老了许多,好长时间才调整过来,纵观父母这一辈子,虽然俩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甚至价值观有许多差异,但是俩人能够相互包容、理解对方,携手走了六十多年,这也给我们晚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亲爱的妈妈,多少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来自您深沉的爱,那种血浓于水的无怨无悔的爱,尽管我从来没有当面对您说过“妈妈我爱您!”但是我内心总是默默祝愿我的妈妈您能够平安健康,有妈就有家,在母亲节即将来临的时刻,我祝您同时也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长寿!

篇十

前几天,爱人从市场上买回来几包挂面,说是按纯手工擀面方式制作的。待面条煮好后,吃到嘴里,确实比一般的面条筋道不少,但整体的味道照实说算是一般。吃着碗里的面,使我一下想起儿时母亲做的手擀面。

在我儿时的时候,母亲还年轻,她尽管个子不高,但身上透着一股秀气和坚毅,那时候全家上上下下吃喝全靠母亲一个人张罗。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没有假期的,她也属于家里的大劳力,地里的活一点儿都不少干。每次从地里回来后,别人都休息了,母亲则开始在灶台忙活,记得母亲做的最多的就是手擀面。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不算富裕,能吃上手擀面就已经是不错了。母亲干活利索,说话的工夫,已将锅里填好水,并开始和面了。面粉一部分是白面,另一部分是由自家产的各种豆子磨成的豆面。面和好后,母亲开始用家里最大的那把擀面杖擀面,而且是反反复复的折过来,抻过去的擀,直到那团面被母亲擀得成薄薄的并铺满整个案板。母亲将擀好的面一层层折叠起来,接下来就听见母亲嗒嗒嗒匀称的有节奏的刀功,这样也就是二十分钟的样子,从和面、擀面再到切面就都做好了。这时候水也开锅了,母亲将面条下到锅里,等面的时候,母亲会准备一把盛饭的勺子,并备上少许菜籽油、盐和野韭菜花,待面好后,将这些加热到火候,就听滋的一声,一锅香喷喷的手擀面就做好了,这时候母亲会让我催一家人吃饭。面的味道自然是没的说,就是我们当地哪种地地道道的手擀杂面。但在盛面时,我们兄弟姐妹都是多盛汤,而少盛面条,因为大家都知道尽管面条好吃但都放开吃起来的话是根本不够吃的。所以那时候,尽管面是擀得少了点,但往往吃到最后,锅里仍会有不少面,大家其实都希望别人能多吃一点点,还是最后母亲会一言不发的将锅里的面匀到每个人的碗里。从母亲的一举一动和眼神里,让我看到了这就是一种日子,一种简朴下的和谐,一种对生活的品味,一种清苦之下却能吮吸到的甘甜。正是父母这种没有语言却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化,让我从儿时就懂得了互相谦让的道理。因此,至今使我难忘的不但是母亲的手擀面做的好,她的言传身教也一直在感化和激励着我,并使自己受益终生。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近三年了,我既想念母亲做的手擀面,也怀念着几十年前一家人吃面的日子,更是遥念和缅怀我的母亲。

篇十一

有个人觉得自己住的房子太小,就去请教禅师有什么好的办法。禅师对他说,你牵一只羊一起住吧。第二天,这个人埋怨太挤了。禅师就说,你再牵头牛一起住好了。第三天,这个人又去请教禅师,因为现在房子里不光拥挤,而且又乱又脏。禅师微笑着说,现在你把牛和羊都牵出去。这个人把牛和羊牵走之后,终于觉得房子宽敞多了。

在我们身边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人到处都有。经常会听到一些人,每当看到别人生活的幸福美满便唉声叹气,自悲命苦“我怎么住不上大房子,我怎么收入这么低”,却不知道其实身边还有比他境遇更糟糕的人。更不会替别人设身处地的去着想。如果一个人想问题看事情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去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不盲目去攀比,不刻意追求完美,这样的人定是容易知足快乐的人,他的人生也会处处充满了光明。还有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非洲,两个年轻人驾着一艘货船,准备往另一个地方送货。在半途中遇到了狂风暴雨,渐渐的船开始往下沉。于是两个人匆忙跳上救生小艇,载了一些食物和淡水,顺台风漂到一个不知名的荒岛上。那里既没有淡水也没有树荫,两个人靠捕捉海边的虾蟹和鱼以充饥,用手接雨水解渴,但是却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因为他俩庆幸自己没有葬身海底还有生还的机会,知足乐观的情绪支撑着他们顽强活下去。半个月之后,一艘邮船经过解救了他们,两个人平安的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妈妈经常对我说,人活这一世要学会“知足常乐”。她退休后,除了忙家务用闲时学会了用电脑打字和上网。创建戏剧梨园QQ群,和一帮老戏迷们一块唱唱戏,聊聊家常。老友相契,其乐融融。“知足常乐”就是她给自已起的网名。这两年换上智能手机学会了发微信、淘宝购物、前几天跟我说她又学会了怎么用支付宝缴了水电、燃气费,快七十岁的人,每天生活的很充实,很满足。这些年一有时间,我就会开车带着妈妈到外面走走看看,人老了容易怀旧,妈妈很爱跟我讲她从前所经历过的事。她总说现在的人们啊,活的真是太幸福了!她五零年出生,那个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缺衣少穿、食不果腹,姥爷去世早,舅舅常年在外工作,她和姥娘相依为命,下了课还要到生产队里帮着干活挣工分。四年级就不上学,15岁进工厂参加了工作,人世间的什么悲苦都经历过。去年我带妈妈去黄山旅游,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一直以来是她的心愿。当我们历尽艰辛徒步登上光明顶,远眺西海飞来石、猴子观海,俯瞰始信、天都群峰云海翻腾的壮丽风景。我看到妈妈的眼角湿润了,她对我感叹:太美啦!我活这一辈子值了!我知道除了黄山的绝胜美景让她对人生感到了满足,其实还包含着她对生命的感叹。一个人只要能对任何事情保持乐观的心态,凡事不强求、不计较,不刻意追求完美,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知足的喜悦。

知足常乐是妈妈的人生哲学,她把知足的含义,体会的那么深。只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才能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也才能体会到这个美好时代所带给我们的幸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知足”的心,去拥有幸福“常乐”的美好生活。

篇十二

母爱是一处港湾,

让我们远离风浪,享受安宁。

母爱是指路的明灯,

让我们看清前进的方向,获得信心。

母爱是雪中的碳,

给了我们温暖。

是饥饿时热腾腾的一碗面,

给了我们及时的补养。

母爱是从小牵到大的手,

母爱是两鬓斑白的发。

母爱也是远方游子的牵挂,

感恩母爱,永伴我心。

篇十三

在无数个清晨里,小菜园里的那抹绿,让我穿越了时空,仿佛嗅到了小时候妈妈的菜地里的一缕清香,那是连露水里都透着清甜的儿时记忆。

那时候的妈妈还很年轻,烫着时下最流行的卷发,跟大多数农村妇女比起来总显得活力而摩登。妈妈经常爱带着我们去地里玩,而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我家那块不大不小的菜园,后来因为工作繁忙,家里的地都退掉了,可菜园一直保留至今。我们像大人一样挥舞着铁锨翻地,满手是泥栽红薯,拿着小耙子捡落在泥土里的花生,把长长的豆角码的整齐无比,仿佛那是一项特别一丝不苟的工作,为茄子上丑陋的疤痕伤感而疑惑,西红柿不应该就是非常圆润光滑吗?我们思考着这些菜地里的琐事像思考人生,那是一幅幅怎样妙趣横生又酣畅淋漓的画面!

不管我们问多么刁钻和不可思议的问题,妈妈从来没有不耐烦,而总是柔声细气的解释给我们,即便有些问题妈妈实在无从解答,你也能从她脸上看到非常温情善良的微笑。

我们把这些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的果实运回家,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丰富的食材用最朴实无华的做法端到餐桌上,没有琳琅满目,我们却像一头头的小饿狼,大快朵颐。那些最天然质朴的食物,却有着最丰厚绵长的味道。

那是刻在生命里的味道,经年不变;那是用爱酿造的味道,是入口的一瞬间幸福的源泉,家的味道。

篇十四

我在想为什么要用“老妈”这两个字做题目,一是因为妈妈现在确实年纪大了,二是我觉得这个称呼能够表现我对她的爱。

似乎从我记事起,妈妈就一直是利索能干的形象。她个子不高,但是在我眼里却是最好看的女人。妈妈在还没结婚的时候就一直经营一家百货商店,到现在六十岁了,依然放不下她一辈子的事业。因为买了新房子,我们原本决定今年搬过去。由于离店的距离比较远,妈妈一直舍不得她的店,犹豫了好多天,还是决定再经营最后一年。我们当然也由着她,明年再搬家。她其实是既舍不得她的店,又舍不得这个小镇上的人。妈妈为人处事诚信友善,又能说会道,所以人缘特别好。忽然要离开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地方,难免有些不舍。虽然看着她满不在乎的,但是心里一定是太多的纠结。

经常会看看我小时候的照片,妈妈那个时候还特别年轻,脸上没有一丝皱纹。现在的妈妈,脸上已经没有原来的光泽,皱纹随着她的年龄也悄悄爬上了她的脸颊。但是妈妈依然是那么精神,虽然六十岁了,但是心态年轻,干事利落,和年轻时候没有区别。

妈妈心思特别细腻,她爱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几乎会每天一个电话打给她关心的人。因为在外地工作,有时候我几天没有和妈妈通电话,她就会不停地打电话询问我没有打的原因。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她教会我太多做人或者为人处事的原则。发生任何事,她会在尊重我的选择的基础上,给我提供更好的方法。她的聪明智慧是我一直还没有学到的。

妈妈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她一直默默地爱着她的工作,爱着她的孩子们,爱着这个大家庭。家里因为有了她,才变得有生机,充满欢声笑语。而现在,我们都工作在外地,没有太多的时间回去陪父母,只能每天电话和他们聊天。每次打电话,我都会把最近发生的事告诉她,和她分享我的喜怒哀乐,听取她给我的意见,说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是放松的。似乎这就是和妈妈在一块儿平平淡淡的乐趣,没有掺杂任何人情世故的美好。我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没有什么比那一刻更踏实。任何时候向别人说起她,我都觉得特别幸福和自豪。

老妈,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愿她一直健康幸福。

篇十五

母亲肖羊,过了六十岁的年纪,随着时日偷偷溜走,母亲也渐渐变的老去,再也不像年轻时候那样,好强、好胜了。悠悠岁月里,铅华尘洗,母亲以勤劳、忙忙碌碌;热情、爱憎分明;善良、质朴纯净,生动诠释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和荣光,我深爱着我的母亲。

母亲非常勤劳,忙忙碌碌的生活。那个时代的她们,经历了不少苦难,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有两次,一是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二是1966年的文革十年,母亲都经历了,先是在饥饿中挣扎,险些丢掉性命,后是十年的动荡时期,母亲上学时,大体和这个时间是吻合的。这两次的刻骨铭心,更加造就了母亲勤劳吃苦的人生品格。77年,母亲经人介绍和父亲相识,结了婚。当时家里状况不堪,不只是用“差”来形容就能算的,刚结婚那两年,分家后住的是三间草房,每每下雨天,外面大雨,屋中便是中雨,雨停了,屋里依然下着,真是苦不堪言。那个时候,钱是稀罕物,家里有时连买盐的钱都没有,记忆中,是外婆家常常接济我们,我1978年出生,和父母一起经历着难捱的日子。

刚刚分地的第一个秋天,到了下半年,家里就基本没什么可吃的东西,父亲因到县城里函授,在一个蒙蒙的夜里,父亲和母亲一块到地里,偷偷刨了一粪叉子地瓜,还没有长成长大的地瓜,当做接下来的口粮。那个时候,人们真的是没有太多办法,好在一切变得好了,慢慢的,温饱解决了,日子也渐渐红火起来。这和母亲的勤俭持家,吃苦耐劳是分不开的,我始终这样认为,并深深刻在记忆里。

母亲个性强,爱憎分明。母亲家在农村,自然也有了乡村的倔强气息,不服输的性格也便早早养成,一直在努力奋斗,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农村房屋多以大石块砌成,我家房子就是,可建房的过程是漫长的,农村在山上挖出一个石塘,自己开采石块,用来建房子,母亲和父亲一起采石,农闲就拿上工具去石塘,主要有大锤头,铁锹,撅头等,那些日子里,没有清闲的时光,就这样不停劳作着,一晃便是八年,到了第九个年头,家里开始筹备建房子。想想熬过去的岁月,没有一天不辛劳,没有一天不努力,是多大的苦难岁月,转眼逝去,美好归来。83年前后,房子落成,母亲硬是靠着不服输的那份倔劲,完成居住成真的梦想,想着安居乐业,处处是艰辛。诚然,奋斗的过程也有乐趣至多,是在于艰苦奋斗后的喜悦和涅槃,华丽蜕变。

母亲的善良,几乎没有底线,是那样的决绝和彻底。大家都曾感叹农村的彪悍民风,可我要说,那种彪悍,实质来说,真是善良的另一种存在和解释。母亲常常流泪,说是情感细腻,或是内心敏感,说到底,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善良,活出了最真的自己。生活中,碰到老人受苦流泪,看着孩子可怜流泪,和影视剧一起感觉着美好与伤感,沉浸于这样或那样的场景里,都会流泪。我觉得,母亲的心是善良的,柔软的,是可以接近而感到温暖和幸福的,是种大善。谢谢母亲,我们感受着疼爱和善待。一家人围坐吃饭,端上菜,母亲总是拿自己的筷子在碗里翻过来,挑过去,说着“多吃菜,多吃菜”,当菜里有肉或者有你爱吃的,母亲总以最快速度找到它们,然后夹到你的碗里。过去日子清苦,母亲以这种方式疼爱着孩子,善待着亲人,反而常常把自己忘了。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到了极大丰富的程度,母亲始终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母亲,爱之深沉,从未改变。

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身体大不如从前,听着母亲的唠叨声,甚至抱怨声,我偶有露出心烦的表情,可在内心深处,我觉得温暖,亲切,火热。母亲是平凡的,以至于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她的名字,可在我们家,母亲是最大的。

祝愿母亲平安吉祥,健康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献给母亲节的美文原创15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0945.html